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
背景技术: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货物的中转及装卸十分频繁,普遍使用的运输车来运输,目前工厂车间内运输物料用的工装运输车一般体积较大,降低运输车的灵活性,以及在运输过程中,无减震功能,以及没有降温功能,在运输一些精密仪器时,容易对精密仪器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运输车一般体积较大及无减震功能和降温功能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和运输本体,所述运输本体位于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二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运输本体位于导热板上,所述第二箱体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述第一箱体内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转动杆远离第二箱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动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推动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塞上连接有第一空心管,所述第二箱体内设有第一喷头,所述第一空心管远离第一活塞的一端与第一喷头相连通,所述第一箱体底部设有水箱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连接有往复板,所述第二箱体底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往复板相抵,所述往复板与第一箱体底部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活塞上连接有第三空心管,所述第三空心管远离第二活塞的一端与水箱相连,所述第三空心管贯穿导热板,所述第三空心管上连接有漏斗,所述漏斗位于水箱内。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和第二箱体之间连接有挡板,所述导热板上设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喷头与导热板之间连接有第二空心管。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上分别设有空心圆台和第三箱体,所述空心圆台和第三箱体相连通,所述第三箱体内设有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底部设有第三喷头,所述第三喷头与第三空心管之间连接有第四空心管。
优选的,所述第三箱体与第三空心管之间连接有第五空心管,所述第五空心管内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空心管内设有流量阀,所述述第三箱体侧壁设有出气孔。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上固定连接有方形筒,所述方形筒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与方形筒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动板与运输本体相抵。
优选的,所述第二箱体底部内壁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喷头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导热板底部设有导热片。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为对称设计的两个,两个所述转动杆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推动板在滑动槽内滑动,所述第一空心管内设有第一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底部设有滚球,所述滚球与往复板相抵,所述第三空心管内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漏斗内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水箱侧壁设有进水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连接有橡胶片和第四弹簧。
优选的,所述第二箱体顶部设有第一侧门,所述第一箱体侧壁设有第二侧门和把手,所述第一箱体底部设有车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减震降温运输车,将运输本体固定在滑动板之间,在运输过程中产生震动时,第二箱体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通过拉伸第二弹簧达到减震的目的。
2、该减震降温运输车,与此同时,转动杆通过推动板带动第一活塞运动,第一活塞产生压缩气体通过第一空心管输送到第二箱体内,与导热片相互配合,达到降温目的。
3、该减震降温运输车,第二箱体在震动过程中,第二箱体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运动,第二活塞将水箱内的冷却液送入到第三空心管内循环,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
4、第二箱体底部设有车轮,可实现快速灵活移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通过转动杆和第一活塞的相互配合,实现减震目的同时,又达到了降温效果,通过车轮可实现快速灵活移动,实用性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第一箱体的主视图。
图中:1、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2、导热板;201、导热片;202、方形筒;203、滑动板;204、第一弹簧;205、运输本体;206、第一侧门;3、第一支撑板;301、滑动槽;302、转动杆;303、第二弹簧;304、推动板;305、第一活塞;306、第一空心管;307、第一单向阀;4、第二支撑板;401、第一喷头;5、挡板;501、第二空心管;502、第三支撑板;503、第二喷头;504、空心圆台;6、第三箱体;601、第一过滤板;602、第二过滤板;603、出气孔;7、连接杆;701、滚球;702、第二活塞;703、往复板;704、第三弹簧;8、第三空心管;801、第二单向阀;802、漏斗;803、第三单向阀;9、第四空心管;901、流量阀;902、第三喷头;903、第五空心管;904、第四单向阀;10、水箱;1001、进水口;11、橡胶片;1101、第四弹簧;12、第二侧门;1201、把手;1202、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5,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包括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和运输本体205,运输本体205位于第二箱体101内,第二箱体101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2,运输本体205位于导热板2上,第二箱体101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302,述第一箱体1内连接有第一支撑板3,转动杆302远离第二箱体10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动板304,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第一活塞305,第一活塞305与推动板304相连接,第一活塞305上连接有第一空心管306,第二箱体101内设有第一喷头401,第一空心管306远离第一活塞305的一端与第一喷头401相连通,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水箱10和第二活塞702,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往复板703,第二箱体101底部设有连接杆7,连接杆7与往复板703相抵,往复板703与第一箱体1底部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704,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第三空心管8,第三空心管8远离第二活塞702的一端与水箱10相连,第三空心管8贯穿导热板2,第三空心管8上连接有漏斗802,漏斗802位于水箱10内。
导热板2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挡板5,导热板2上设有第三支撑板502,第三支撑板502上设有第二喷头503,第二喷头503与导热板2之间连接有第二空心管501。
导热板2上分别设有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相连通,第三箱体6内设有第一过滤板601和第二过滤板602,第二过滤板602底部设有第三喷头902,第三喷头902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四空心管9。
第三箱体6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五空心管903,第五空心管903内设有第四单向阀904,第四空心管9内设有流量阀901,述第三箱体6侧壁设有出气孔603。
导热板2上固定连接有方形筒202,方形筒202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03,滑动板203与方形筒202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204,滑动板203与运输本体205相抵。
第二箱体101底部内壁设有第二支撑板4,第一喷头401固定在第二支撑板4上,导热板2底部设有导热片201。
转动杆302为对称设计的两个,两个转动杆30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03,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滑动槽301,推动板304在滑动槽301内滑动,第一空心管306内设有第一单向阀307。
连接杆7底部设有滚球701,滚球701与往复板703相抵,第三空心管8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01,漏斗802内设有第三单向阀803,水箱10侧壁设有进水口1001。
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橡胶片11和第四弹簧1101。
第二箱体101顶部设有第一侧门206,第一箱体1侧壁设有第二侧门12和把手1201,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车轮1202。
工作过程中,将运输本体205固定在滑动板203之间,在运输过程中产生震动时,第二箱体101带动转动杆302转动,转动杆302通过拉伸第二弹簧303达到减震的目的。
实施例2:
参照图1-5,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包括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和运输本体205,运输本体205位于第二箱体101内,第二箱体101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2,运输本体205位于导热板2上,第二箱体101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302,述第一箱体1内连接有第一支撑板3,转动杆302远离第二箱体10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动板304,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第一活塞305,第一活塞305与推动板304相连接,第一活塞305上连接有第一空心管306,第二箱体101内设有第一喷头401,第一空心管306远离第一活塞305的一端与第一喷头401相连通,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水箱10和第二活塞702,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往复板703,第二箱体101底部设有连接杆7,连接杆7与往复板703相抵,往复板703与第一箱体1底部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704,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第三空心管8,第三空心管8远离第二活塞702的一端与水箱10相连,第三空心管8贯穿导热板2,第三空心管8上连接有漏斗802,漏斗802位于水箱10内。
导热板2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挡板5,导热板2上设有第三支撑板502,第三支撑板502上设有第二喷头503,第二喷头503与导热板2之间连接有第二空心管501。
导热板2上分别设有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相连通,第三箱体6内设有第一过滤板601和第二过滤板602,第二过滤板602底部设有第三喷头902,第三喷头902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四空心管9。
第三箱体6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五空心管903,第五空心管903内设有第四单向阀904,第四空心管9内设有流量阀901,述第三箱体6侧壁设有出气孔603。
导热板2上固定连接有方形筒202,方形筒202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03,滑动板203与方形筒202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204,滑动板203与运输本体205相抵。
第二箱体101底部内壁设有第二支撑板4,第一喷头401固定在第二支撑板4上,导热板2底部设有导热片201。
转动杆302为对称设计的两个,两个转动杆30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03,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滑动槽301,推动板304在滑动槽301内滑动,第一空心管306内设有第一单向阀307。
连接杆7底部设有滚球701,滚球701与往复板703相抵,第三空心管8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01,漏斗802内设有第三单向阀803,水箱10侧壁设有进水口1001。
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橡胶片11和第四弹簧1101。
第二箱体101顶部设有第一侧门206,第一箱体1侧壁设有第二侧门12和把手1201,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车轮120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转动杆302通过推动板304带动第一活塞305运动,第一活塞305产生压缩气体通过第一空心管306输送到第二箱体101内,与导热片201相互配合,达到降温目的。
实施例3:
参照图1-5,一种减震降温运输车,包括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和运输本体205,运输本体205位于第二箱体101内,第二箱体101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2,运输本体205位于导热板2上,第二箱体101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302,述第一箱体1内连接有第一支撑板3,转动杆302远离第二箱体10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动板304,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第一活塞305,第一活塞305与推动板304相连接,第一活塞305上连接有第一空心管306,第二箱体101内设有第一喷头401,第一空心管306远离第一活塞305的一端与第一喷头401相连通,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水箱10和第二活塞702,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往复板703,第二箱体101底部设有连接杆7,连接杆7与往复板703相抵,往复板703与第一箱体1底部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704,第二活塞702上连接有第三空心管8,第三空心管8远离第二活塞702的一端与水箱10相连,第三空心管8贯穿导热板2,第三空心管8上连接有漏斗802,漏斗802位于水箱10内。
导热板2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挡板5,导热板2上设有第三支撑板502,第三支撑板502上设有第二喷头503,第二喷头503与导热板2之间连接有第二空心管501。
导热板2上分别设有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空心圆台504和第三箱体6相连通,第三箱体6内设有第一过滤板601和第二过滤板602,第二过滤板602底部设有第三喷头902,第三喷头902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四空心管9。
第三箱体6与第三空心管8之间连接有第五空心管903,第五空心管903内设有第四单向阀904,第四空心管9内设有流量阀901,述第三箱体6侧壁设有出气孔603。
导热板2上固定连接有方形筒202,方形筒202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03,滑动板203与方形筒202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204,滑动板203与运输本体205相抵。
第二箱体101底部内壁设有第二支撑板4,第一喷头401固定在第二支撑板4上,导热板2底部设有导热片201。
转动杆302为对称设计的两个,两个转动杆30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03,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滑动槽301,推动板304在滑动槽301内滑动,第一空心管306内设有第一单向阀307。
连接杆7底部设有滚球701,滚球701与往复板703相抵,第三空心管8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01,漏斗802内设有第三单向阀803,水箱10侧壁设有进水口1001。
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101之间连接有橡胶片11和第四弹簧1101。
第二箱体101顶部设有第一侧门206,第一箱体1侧壁设有第二侧门12和把手1201,第一箱体1底部设有车轮1202。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第二箱体101在震动过程中,第二箱体101通过连接杆7带动第二活塞702运动,第二活塞702将水箱10内的冷却液送入到第三空心管8内循环,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
第二箱体101底部设有车轮1202,可实现快速灵活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