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支架和独轮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2021-02-07 13:02:54|208|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停车支架和独轮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电动平衡车,特别是独轮平衡车,在骑行工作的时候,只有一个车轮接地,其他部位不能接触地面。但是在停车的时候,需要一个支架以辅助实现竖直停放。由于独轮车车身很瘦,重心高,因此支架的设计需要考虑其稳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停车支架和独轮平衡车,其旨在实现平衡车的竖直停放并提高停放的稳定性。
[0004]
一种停车支架,与平衡车的车体配合,所述车体包括壳体和行走轮,所述停车支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停车支架能够以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的转接点为中心并在第一限制位置和第二限制位置之间上下转动,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抵接地面,并与所述行走轮共同防止所述车体倾倒,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限制位置时与地面间隔设置;在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所述停车支架与地面的接触点位于所述转接点的地面投影与所述行走轮的接地点之间。
[0005]
可选的,在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所述停车支架抵压所述行走轮。
[0006]
可选的,所述停车支架包括支撑件和用于将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的连接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
[0007]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为杆件弯折形成且其两端分别经一所述连接件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第一接地段、抵压段、第二接地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转动连接一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接地段和所述第二接地段左右对称设置并用于在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与地面抵压,所述抵压段中间向背离所述第一接地段的方向弯曲并用于在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抵压所述行走轮。
[0008]
可选的,所述抵压段为弧形且其在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限制位置时与所述壳体的弧线相适应。
[0009]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的连接孔和位于所述连接孔上下两侧的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下限位槽抵接并由所述下限位槽限制其向上的转动,而位于所述第二限制位置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上限位槽抵接并由所述上限位槽限制其向下的转动,所述支撑件具有弹性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而能够离开所述上限位槽或所述下限位槽。
[0010]
可选的,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限制位置时,所述车体的倾角小于或等于40度。
[0011]
可选的,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限制位置时,所述停车支架在地面投影位于所述壳体长度范围内。
[0012]
一种独轮平衡车,包括车体和停车支架,所述停车支架为如上述的停车支架。
[0013]
可选的,所述车体具有用于在所述停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限制位置时卡接所述停车支架的卡接槽。
[0014]
本申请提供的停车支架和独轮平衡车,能够实现平衡车的竖直停放并提高平衡车停放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停车支架第一限制位置时与车体的配合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停车支架第二限制位置时与车体的配合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停车支架第一限制位置时与车体的另一示意图,为正视图;
[0019]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停车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连接件的示意图,为正视图。
[0021]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2]
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车体32连接件11壳体321连接孔111凸块322上限位槽12行走轮323下限位槽30停车支架324紧固孔31支撑件
ꢀꢀ
311第一延伸段
ꢀꢀ
312第一接地段
ꢀꢀ
313抵压段
ꢀꢀ
314第二接地段
ꢀꢀ
315第二延伸段
ꢀꢀ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25]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
实施例一
[0028]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停车支架30,与平衡车的车体10 相配合,车体10包括壳体11和行走轮12配合,停车支架30与壳体11转动连接,停车支架30能够以与壳体11转动连接的转接点为中心并在第一限制位置和第二限制位置之间上下转动,停车支架30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抵接地面,并与行走轮12共同防止车体10倾倒,停车支架30位于第二限制位置时与地面间隔设置而达到收纳效果。
[0029]
在停车支架30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停车支架30与地面的接触点b位于转接点o的地面投影d与行走轮12的接地点c之间。
[0030]
将车体10行进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行走轮12轴向方向为左右方向。
[0031]
请结合图3,行走轮12和停车支架30与地面抵接以使平衡车处于竖直停放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平衡车处于竖直停放状态是指行走轮12 的轴线平行于地面的放置状态,包括壳体11位于行走轮12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的情况。
[0032]
停车支架30具有与地面抵接的接触点b,该接触点b位于转接点的垂线 od的前方,该设置使得车体10向后倾斜停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车体10在骑行状态时重心位于行走轮12中心之上,车体10向后倾斜停放有利于降低车体10的重心高度以提高停放的稳定性;此外,车体10向后倾斜停放时,车体10的重心在地面投影上位于行走轮12的接地点c和停车支架30与地面的接触点b之间,在车体10重力的作用下,停车支架30在与地面的接触点b 受到向上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驱使停车支架30具有向上弯曲的趋势。相比于停车支架30与地面的接触点b位于转接点o的地面投影d的后方的设计,本设计能够提高停车支架30与车体10之间的稳定性。
[003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停车支架30在第一限制位置时,其垂向的高度减掉转接点0到行走轮12中心的垂向距离小于行走轮12的半径,即可实现停车支架30在第一限制位置时,平衡车向后倾斜停放的效果。
[0034]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停车支架30,能够实现平衡车的竖直停放并提高平衡车停放的稳定性。
[0035]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在停车支架30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停车支架 30抵压行走轮12。结合图3,停车支架30与行走轮12抵接处为抵压点e。
[0036]
当车体10向后倾斜停放时,停车支架30的接触点b受到地面向上的作用力,而以转接点为o中心向前转动,并使停车支架30抵压行走轮12,停车支架30与行走轮12一起,形成有力的支撑。相比于停车支架30仅依靠自身强度支撑,在同样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增强对车
体10的支撑能力,或者说,在提供同样的支撑效果情况下,能够降低停车支架30的强度要求。此外,停车支架 30抵压行走轮12,也起到了防止行走轮12自由滚动的刹车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停放的稳固性。
[0037]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停车支架30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车体10的倾角a小于或等于40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车体10停放倾角a越小,越有利于停车后快速扶正启动。为兼顾停放的稳固性和扶正的便利性,将车体10倾角a进一步优选为10
°-
35
°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该倾角a设为10
°
、15
°
、18
°
、20
°
、25
°
、30
°
、32
°
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0038]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停车支架30位于第二限制位置时,停车支架30贴合于壳体11且在地面投影位于壳体11长度范围内。该设置下,停车支架30的设置不会增加平衡车在前后方向的空间,有利于结构紧凑布置并避免停车支架30超出壳体11而对在平衡车的行驶中带来不便。
[0039]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停车支架30包括支撑件31和用于将支撑件31可拆卸连接壳体11的连接件32,支撑件31与连接件32转动连接。通过连接件32的设置,实现停车支架30与壳体1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装配和更换。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件31也可以直接与壳体11转动连接,此时,连接件32可视为与壳体11一体设置。
[0040]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撑件31为杆件弯折形成且其两端分别经一连接件32连接至壳体11,支撑件3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311、第一接地段312、抵压段313、第二接地段314和第二延伸段315,第一延伸段311和第二延伸段315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转动连接一连接件32,第一接地段312和第二接地段314左右对称设置并用于在支撑件31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与地面抵压,抵压段313中间向背离第一接地段312的方向弯曲并用于在支撑件31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抵压行走轮12。
[0041]
支撑件31为杆件弯折形成,简化结构并降低结构重量。
[0042]
支撑件31左右对称设置,停车支架30位于第一限制位置时,第一接地段 312和第二接地段314均与地面抵接,即,第一接地段312和第二接地段314 均设有接触点b,两个接触点b与行走轮12的接地点c形成稳固的三点平面支撑。抵压段313中间向前弯曲以在平衡车停放时抵压行走轮12,即,抵压点 e设于抵压段313,行走轮12对抵压段313的压力经抵压段313向第一接地段312和第二接地段314作用于与地面的接触点b,结构受力合理。
[0043]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3,抵压段313为弧形且其在支撑件31位于第二限制位置时与壳体11的弧线相适应。结合抵压段313抵压行走轮12的设计,在图3视图中,表现为抵压段313连接第一接地段312并向前向上倾斜。在图2视图中,表现为抵压段313呈弧形并与壳体11的弧线相适应,该设置能够提高美观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抵压段313与壳体11具有一定间距以便于人手抓持。
[0044]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壳体11具有用于在停车支架30位于第二限制位置时卡接支撑件31的卡接槽。具体的,平衡车使用时,抵压段313与卡接槽卡接,实现支撑件31与壳体11的相对固定,从而避免平衡车使用过程中,支撑件31转动而对使用带来不便。图示结构中,壳体11上设有一凸块111,凸块111上开设有该卡接槽。
[0045]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连接件32具有与支撑件31 转动连接的连接孔321和位于连接孔321上下两侧的上限位槽322和下限位槽 323,停车支架30位于第
一限制位置时,支撑件31与下限位槽323抵接并由下限位槽323限制其向上的转动,而位于第二限制位置时,支撑件31与上限位槽 322抵接并由上限位槽322限制其向下的转动,支撑件31具有弹性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而能够离开上限位槽322或下限位槽323。停车支架30从第一限制位置转动至第二限制位置时,支撑件31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而离开下限位槽323并向上转动,到上限位槽322时,支撑件31在弹性恢复力作用力靠近连接件32并与上限位槽322抵接,上限位槽322的槽壁限制支撑架的转动。反之,停车支架30从第二限制位置转动至第一限制位置时,支撑件31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而离开上限位槽322并向下转动,到下限位槽323时,支撑件31在弹性恢复力作用力靠近连接件32并与下限位槽323抵接,下限位槽323的槽壁限制支撑架的转动。
[0046]
图示结构中,连接件32还开设有紧固孔324,紧固孔324供紧固件穿过而将连接件32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1上。
[0047]
图5所示结构中,上限位槽322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孔321的垂向形成一个锐角,支撑件31抵接上限位槽322时,支撑件31呈向前倾斜的状态,以更好贴合壳体11。下限位槽323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孔321的垂向形成一个锐角,使得支撑件31抵接下限位槽323时,第一延伸段311和第二延伸段315呈向前倾斜的状态,转接点o、支撑件31与地面的接触点b和支撑件31与行走轮12 的抵压点e呈三角状态,而利于转接点o和抵压点e的压力向接触点b传递,受力合理。
[0048]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1为金属杆件弯折形成。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足够的结构强度。
[0049]
实施例二
[005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独轮平衡车,包括车体和停车支架。停车支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独轮平衡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一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接地保护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