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入窑搬运车及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2021-02-05 17:02:47|291|起点商标网
入窑搬运车及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构件生产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入窑搬运车及预制构件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alc(alc是蒸压轻质混凝土(autoclavedlightweightconcrete)的简称,是高性能蒸压加气混凝土(alc)的一种)生产线中,入窑搬运车搬运模具车入静养窑时由于标准厂房的空间受限,入窑搬运车的尺寸受限。为了使模具车连续地出入窑,在每个入窑工位增加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将入窑搬运车上的模具车连续送入窑内,导致入窑的整体结构和布线更复杂,同时也增加了故障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入窑搬运车,其能够改善现有的模具车入窑结构和布线较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生产线,其能够改善现有的模具车入窑结构和布线较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窑搬运车,用于沿地坑向窑内搬运模具车,入窑搬运车包括:

主车体,主车体用于可滑动地设置在地坑内;

活动车体,活动车体可滑动地设置在主车体上,且滑动的过程中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活动车体伸入窑内,且将主车体输出的模具车向窑内输送;在第二状态下,活动车体缩回到主车体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入窑搬运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

活动车体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设置在主车体相对的两端,且分别与主车体可滑动地连接;

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用于分别从主车体的两端伸入窑内,以将模具车向窑内输送。

可选地:

主车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

第一车体设置第一滑动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第二车体设置第二滑动部,第二滑动部与第二滑轨滑动配合。

可选地:

第一滑动部设置在第一车体靠近第二车体的一端,第二滑动部设置在第二车体靠近第一车体的一端。

可选地:

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相对主车体对称设置。

可选地:

主车体设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第一驱动装置用于与第一车体连接,以驱动第一车体沿第一滑轨伸出或缩回主车体;

第二驱动装置用于与第二车体连接,以驱动第二车体沿第二滑轨伸出或缩回主车体。

可选地:

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体和第一车体,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油缸,第二油缸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体和第二车体。

可选地:

第一车体上设置第三驱动装置,第二车体上设置第四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均用于驱动模具车向窑内移动。

可选地:

第三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与模具车接触且驱动模具车移动的第一驱动轮;第四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与模具车接触且驱动模具车移动的第二驱动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生产线。预制构件生产线包括入窑搬运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入窑搬运车及预制构件生产线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入窑搬运车,在入窑搬运车将模具车运输到与入窑工位对应时,将活动车体伸出,使活动车体伸入窑内,活动车体能够将模具车从主车体上连续地向窑内输送,在活动车体缩回车体后,可以将模具车体取回,此时主车体也可以在地坑内顺利地移动,在地坑和主车体尺寸局限的情况下,通过活动车体实现将模具车连续送入窑内,相比现有技术,简化了结构,提高了搬运效率。

预制构件生产线,包括上述的入窑搬运车,能够改善现有的模具车入窑结构和布线较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生产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入窑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预制构件生产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预制构件生产线;20-地坑;30-搬运轨道;40-上料装置;50-窑;51-掏空部;60-入窑搬运车;100-主车体;110-第一导轨;120-第二导轨;130-第三导轨;140-第四导轨;200-第一车体;210-第一滑块;220-第二滑块;300-第二车体;310-第三滑块;320-第四滑块;400-第一油缸;410-第二油缸;500-第三驱动装置;510-第四驱动装置;520-第五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alc生产线中,标准厂房立柱中心间距为9米,导致入窑搬运车地坑宽度尺寸受限,应小于9米。现行入窑搬运车最小尺寸需要9.6米以上,无法设置在地坑内,导致无法正常运送模具车(模具车用于装载预制构件)出入窑。现行做法是减小入窑搬运车的长度,满足因厂房立柱干涉入窑搬运车的通过性,此时入窑搬运车只具备模具车从流转工位搬运到入窑工位的功能,入窑搬运车的长度无法驱动模具车深入到窑内应有的位置。因此,通过在每个入窑工位增加驱动装置,为模具车出入窑时提供连续动力,实现模具车正常出入窑。但是该种方式成本高,布线复杂,增加电气器件,同时增加故障风险。本实施例提供的入窑搬运车及预制构件生产线能够改善上述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入窑搬运车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生产线10。预制构件生产线10包括入窑搬运车60。预制构件生产线10还包括地坑20、上料装置40和窑50,地坑20设置在标准厂房的两个立柱之间。地坑20内设置有搬运轨道30,入窑搬运车60可滑动地设置在搬运轨道30上,入窑搬运车60沿搬运轨道30可以从流转工位移动到入窑50工位。上料装置40和窑50设置在地坑20的两侧,上料装置40用于在流转工位将装载有预制构件的模具车输送到入窑搬运车60上,窑50用于保养在入窑50工位的入窑搬运车60输出的模具车上的预制构件。

以图1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地坑20和搬运轨道30沿竖直方向延伸,在地坑20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置有上料装置40和窑50,上料装置40用于向停留在流转工位的入窑搬运车60输送模具车,入窑搬运车60取得模具车后移动到入窑50工位,在入窑50工位将模具车送入窑50内。

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窑搬运车60,用于沿地坑20向窑50内搬运模具车,入窑搬运车60包括:主车体100,主车体100用于可滑动地设置在地坑20内;活动车体,活动车体可滑动地设置在主车体100上,且滑动的过程中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活动车体伸入窑50内,且将主车体100输出的模具车向窑50内输送;在第二状态下,活动车体缩回到主车体100内。

具体地,请参照图3,设置在地坑20两侧的窑50内设置有掏空部51,掏空部51用于支撑从主车体100伸出的活动车体,使活动车体伸入窑50内,从而将模具车向窑50的更深处输送;同时,掏空部51还用于给活动车体提供足够的运行范围,进而给模具车提供足够的运行范围,使模具车正常进出窑50。

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入窑搬运车60从流转工位移动到入窑50工位后,活动车体伸出,且搭在窑50的掏空部51上,活动车体能够将模具车输送到窑50内。在将模具车上的预制构件放入窑50内后,活动车体缩回主车体100内,同时将模具车带回,此时活动车体不会妨碍主车体100顺利沿着地坑2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车体伸出或者缩回的状态下,主车体100都可以将模具车输送到活动车体上。

在地坑20和主车体100的尺寸受限的情况下,不需要增设驱动装置,通过活动车体的伸缩可以实现将模具车输送到窑50内深处和缩回,不影响入窑搬运车60沿地坑20的移动。简化了结构,提高了入窑50的操作效率。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活动车体包括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设置在主车体100相对的两端,且分别与主车体100可滑动地连接;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用于分别从主车体100的两端伸入窑50内,以将模具车向窑50内输送。

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主车体100设置在中部,第一车体200设置在主车体100的左端,第二车体300设置在主车体100的右端,第一车体200可以沿横向方向往复移动,第一车体200向左移动时伸出主车体100,第一车体200可以伸入窑50内,向窑50内输送模具车,第一车体200向右移动时可以缩回到主车体100,不影响入窑搬运车60在地坑20内的移动。同理,第二车体300也可以沿横向方向往复移动,第二车体300向右移动时伸出主车体100,且可以伸入窑50内,向窑50内输送模具车,第二车体300向左移动时可以缩回到主车体100,不影响入窑搬运车60在地坑20内的移动。

通过设置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可以从主车体100的两端伸出和缩回模具车,提高入窑50效率。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主车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第一车体200设置第一滑动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第二车体300设置第二滑动部,第二滑动部与第二滑轨滑动配合。

具体地,参照图2,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相互连接。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第一滑轨包括设置在主车体100左端两侧的第一导轨110和第二导轨120,第二滑轨包括设置在主车体100右端两侧的第三导轨130和第四导轨140,第一导轨110、第二导轨120、第三导轨130和第四导轨140平行。其中,第一导轨110、第二导轨120、第三导轨130和第四导轨14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10和第三导轨130一体成型,第二导轨120和第四导轨140一体成型。

具体地,参照图2,第一滑动部包括设置在第一车体200两侧的第一滑块210和第二滑块220,第一滑块210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第二滑块220和第二滑轨滑动配合。第二滑动部包括设置在第二车体300两侧的第三滑块310和第四滑块320,第三滑块310和第三滑轨滑动配合,第四滑块320和第四滑轨滑动配合。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设置在第一车体200靠近第二车体300的一端,第二滑动部设置在第二车体300靠近第一车体200的一端。

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第一滑块210和第二滑块220设置在第一车体200的右端,第三滑块310和第四滑块320设置在第二车体300的左端,这样设置,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滑出或缩回主车体100的过程中,第一滑块210与第一滑轨始终滑动配合,第二滑块220和第二滑轨始终滑动配合,第三滑块310和第三滑轨始终滑动配合,第四滑块320和第四滑轨始终滑动配合,减少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伸出的过程中,灰尘和杂质进入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相对主车体100对称设置。以主车体100的中心位置为对称中心,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对称设置在主车体100的两端,便于实现入窑搬运车60更加顺利的完成入窑50。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主车体100设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于与第一车体200连接,以驱动第一车体200沿第一滑轨伸出或缩回主车体100;第二驱动装置用于与第二车体300连接,以驱动第二车体300沿第二滑轨伸出或缩回主车体100。

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油缸400,第一油缸400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体100和第一车体200,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油缸410,第二油缸410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体100和第二车体300。或者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包括齿轮齿条,通过齿轮齿条实现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相对主车体100的伸出和缩回。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车体200上设置第三驱动装置500,第二车体300上设置第四驱动装置510,第三驱动装置500和第四驱动装置510均用于驱动模具车向窑50内移动。

具体地,主车体100设置有第五驱动装置520,第五驱动装置520用于将主车体100上的模具车向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输送,第三驱动装置500用于将主车体100输送到第一车体200上的模具车向窑50内输送,第四驱动装置510用于将主车体100输送到第二车体300上的模具车向窑50内输送。

具体地,第三驱动装置500包括用于与模具车接触且驱动模具车移动的第一驱动轮;第四驱动装置510包括用于与模具车接触且驱动模具车移动的第二驱动轮。

第三驱动装置500还包括与第一驱动轮驱动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转动,第四驱动装置510包括与第二驱动轮驱动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轮转动。第五驱动装置520包括用于与模具车接触且驱动模具车移动的第三驱动轮,第五驱动装置520还包括与第三驱动轮驱动连接的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用于驱动第三驱动轮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窑搬运车6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主车体100上设置活动车体,通过活动车体的伸出和缩回,实现将模具车向窑50的更深处输送以及将模具车运输回主车体100,简化了模具车入窑50和出窑50的装置和布线,提高了模具车的入窑50和出窑50的效率。

主车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实现从主车体100的两端同时输送模具车,进一步提高模具车的入窑50和出窑50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预制混凝土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