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流格栅结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通风格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导流格栅结构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城市轨道车辆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地铁成为了现在人们出行的主要的交通方式。为了使乘客可以处于舒适的温度环境内,享有舒适的乘坐体验,用于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地铁多采用侧面出风的通风格栅结构,这种送风方式虽然是从左右两侧出风,可以避免对下方乘客的直吹,但是由于底部需要向下凸起,造成整体顶板高度的降低,不仅使乘客感觉到空间的压抑感,还会造成对两侧灯带光线的遮挡,难以保证车内的照明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导流格栅结构及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格栅空间占用大、且对灯带光线形成阻挡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导流格栅结构,包括过风板以及两组导风结构;过风板用于沿车体的走向连接于风道的下方,过风板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风孔;两组导风结构分别连接于过风板的底面,并且沿车体的走向延伸设置,每组导风结构包括若干个导风板,若干个导风板在垂直于车体的走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导风板的顶端与过风板连接,导风板的底端相对于顶端倾斜设置,且底端设有用于向上抬升导风风向的弧形导送部;
其中,两组导风结构的导风板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倾斜。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在过风板的外侧至过风板的中部的方向上,每组导风结构的若干个导风板的底端至过风板的底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两组导风结构之间还设有中导风部,中导风部的两侧面分别与两组导风结构的导风板的板面平行,且中导风部的底面与靠近其设置的导风板的下端面齐平。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导风部上设有沿车体的走向贯通设置的中空腔体。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导风部的两侧底端也分别设有向导风结构延伸的弧形导送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过风板的一侧设有用于与车顶的铰接座铰接的铰接件,过风板的另一侧设有用于与车顶的骨架相连的连接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铰接件包括边板以及铰接部;边板与过风板的一侧边相连,且平行于与其相邻的导风板的板面设置;铰接部与边板的外侧边相连,用于与铰接座转动连接,铰接部上设有开口向下且向导风板一侧倾斜的连接槽。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铰接部的顶部设有向上凸起且用于与铰接座的内腔顶壁抵接的抵接条,抵接条沿车体的走向延伸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通风孔在过风板上设有若干个,若干个通风孔在车体的走向上顺次排布。
本发明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风道中的风经通风孔向下流动,在两组向外侧倾斜的导风结构的导送作用下向外下方输送,弧形导送部对风的流向进行向上的抬升,避免直接吹送至下方造成乘客的不适,该结构便于降低格栅的高度,增大车体内部的高度空间,能避免对灯带的阻挡,保证车体内的照明效果,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两个分别沿车体的走向设置于车体顶部的两侧的灯带以及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位于两个灯带的内侧,且分别与灯带相邻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将自导流格栅结构设置在两个灯带之间,且与灯带相邻设置,不会对灯带发出的光线造成阻挡,可以保证良好的照明效果;导风板将风量导送至外下方两侧,可以避免直接吹送至下方造成乘客的不适,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设置还可以为车体内部空间提供足够的风量,便于保证车体温度的舒适性,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的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原导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过风板;11、通风孔;2、导风板;21、弧形导送部;3、中导风部;31、中空腔体;4、铰接件;41、边板;42、铰接部;421、抵接条;422、连接槽;423、加强筋;424、增强条;5、连接件;61、车体;62、灯带;63、原导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及轨道车辆进行说明。自导流格栅结构,包括过风板1以及两组导风结构;过风板1用于沿车体61的走向连接于风道的下方,过风板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风孔11;两组导风结构分别连接于过风板1的底面,并且沿车体61的走向延伸设置,每组导风结构包括若干个导风板2,若干个导风板2在垂直于车体61的走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导风板2的顶端与过风板1连接,导风板2的底端相对于导风板2的顶端倾斜设置,且导风板2的底端设有用于向上抬升导风风向的弧形导送部21;
其中,两组导风结构的导风板2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中,导风结构在过风板1的下方两侧设置两组,两组导风结构对风的导送方向相反,分别用于将通风孔11传来的风量导送至过风板1的下方两侧两侧,实现风量向两侧的有效分流,避免直接向下吹送造成乘客的不适。弧形导送部21设置在导风板2的下端,将导风板2处送来的风的风向绕弧形导送部21的弧心进行旋转抬升,有效的避免了对下方乘客的直吹,实现了风量的顺利转向,减小风量输送过程中的阻力,实现稳定顺畅的导送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导流格栅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导流格栅结构,风道中的风经通风孔11向下流动,在两组向外侧倾斜的导风结构的导送作用下向外下方输送,弧形导送部21对风的流向进行向上的抬升,避免直接吹送至下方造成乘客的不适,该结构便于降低格栅的高度,增大车体61内部的高度空间,能避免对灯带62的阻挡,保证车体61内的照明效果,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在过风板1的外侧至过风板1的中部的方向上,每组导风结构的若干个导风板2的底端至过风板1的底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同一组导风结构中的每个导风板2的长度并不相同,靠近过风板1的外侧的导风板2的长度较短,由过风板1的外侧至过风板1的中心线处,导风板2的长度逐渐增大,使位于下方的弧形导送部21的导送面降低,以便通过导风板2对风量进行更长距离的输送,避免位于外侧的导风板2对内侧导风板2输送的风量造成阻挡,保证各个位置的导风板2均具有良好的送风效果。
进一步的,导风板2与过风板1连接的位置设有过渡圆弧,该设置可以避免在二者相邻的位置形成局部角点造成对风量的阻挡。过渡圆弧使导风板2在进行风量输送时,风量的走向更为流畅,便于降低风量输送过程中的阻力,进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另外,导风板2与过风板1之间的过渡圆弧有效地增大了导风板2与过风板1之间的连接面积,能够提高导风板2与过风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风力在导风板2的上端具有最大的能量,过渡圆弧可以避免导风板2长期受风力的冲撞造成的损坏,保证了格栅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两组导风结构之间还设有中导风部3,中导风部3的两侧面分别与两组导风结构的导风板2的板面平行,且中导风部3的底面与靠近其设置的导风板2的下端面齐平。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两组导风结构之间的中导风部3,用于对两组导风结构之间的风量进行导送,有效的配合了两组导风结构进行过风板1中部风量的导送。中导风部3的两侧面与导风板2的板面平行,保证风量从中导风部3和与其相邻的导风板2之间的间隙中顺畅稳定地通过。
为了避免车内高度的压低,将中导风部3的底面设置为与相邻导风板2上的弧形导送部21的下端面齐平的形式,该设置还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美观性,保证了车体61内高度空间的充足,提高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中导风部3上设有沿车体61的走向贯通设置的中空腔体31。
为了配合两侧的导风板2的走向,中导风部3具有较大的截面积,通过在中导风部3上设置中空腔体31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导风部3的整体重量,节省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格栅的成本。
另外,中导风部3沿过风板1的走向设置在过风板1的下方中部,加之内部设置的中空腔体3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实现对过风板1长度方向的支撑作用,保证整个格栅长度方向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出现下垂等问题。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中导风部3的两侧底端也分别设有向导风结构延伸的弧形导送部21。
为了实现中导风部3对风量的流动方向的旋转抬升,在中导风部3的两侧的下端也设置了与弧形导送部21,进而保证整个过风板1处传来的风量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抬升,实现输送的顺畅性,提高了格栅下方乘客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弧形导送部21自靠近导风板2或中导风部3的一侧至远离导风板2或中导风部3的一侧的厚度逐渐减小。弧形导送部21的外端设有圆弧倒角。弧形导送部21设置为厚度逐渐变小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结构的自身重量,节省原材料的使用,便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弧形导送部21的整体美观性,避免弧形导送部21外端尺寸设置过大造成对灯带62光线的阻挡,进而保证了车内的照明效果。另外,弧形导送部21的底面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近似水平平面的效果,可以提高车顶的整体美观性。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过风板1的一侧设有用于与车顶的铰接座铰接的铰接件4,过风板1的另一侧设有用于与车顶的骨架相连的连接件5。
本实施例中,过风板1在与车顶进行连接时,通过铰接件4将过风板1的一侧边铰接在铰接座上,同时通过连接件5与车顶的骨架可拆卸连接,实现过风板1两侧与车顶之间的可靠连接,使格栅稳定的位于风道的下方,实现对风道内传来的风量的有效输送。连接件5上设有用于供螺栓穿过的连接孔,螺栓贯穿连接件5和车顶的骨架并通过螺母锁紧,实现连接件5与车顶的可靠连接。在需要进行螺栓连接的位置,将过风板1进行上下方向的贯通开槽,实现螺栓的顺利安拆。
进一步的,连接孔垂直于车体61的走向设置,为长槽的形式,在与车顶连接时,可以利用长槽形的连接孔方便的进行连接件5与车顶骨架横向位置的调整,方便了安装操作,提高了安装效率。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铰接件4包括边板41以及铰接部42;边板41与过风板1的一侧边相连,且平行于与上述边板41相连设置的导风板2的板面;铰接部42与边板41的外侧边相连,用于与铰接座转动连接,铰接部42上设有开口向下且向导风板2一侧倾斜的连接槽422。
本实施例中,铰接座上设有向上的开口,铰接部42的外端用于设置在铰接座的开口中,连接槽422则用于容纳铰接座的外端部,避免铰接座和铰接部42之间发生位置干涉。连接槽422的开口向过风板1的内侧倾斜,可以避免铰接部42从铰接座的开口中脱出,提高铰接的可靠性。
边板41的设置能够将铰接部42与过风板1进行可靠连接,为铰接座与铰接部42的转动配合预留出一定的空间,避免铰接座与过风板1或导风板2之间发生位置干涉,提高了铰接座与铰接部42之间安装拆卸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铰接部42与边板41相邻的侧面上还设有加强筋423,加强筋423的设置能够对铰接部42的强度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在过风板1与边板41相连的外侧设置增强条424,也有效地增强了铰接部42在车体61的走向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铰接部42与铰接座相连的一端的厚度大于铰接部42内端的厚度,保证铰接部42与铰接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使过风板1和导风板2稳定的位于风道下方。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铰接部42的顶部设有向上凸起且用于与铰接座的内腔顶壁抵接的抵接条421,抵接条421沿车体61的走向延伸设置。
抵接条421设置在铰接部42的顶面上,通过抵接条421的顶部与铰接座的内腔顶壁抵接形成抵接作用,保证铰接部42稳定的位于铰接座内。在车辆行走过程中发生振动的情况下,铰接部42可以稳定的位于铰接座上,避免二者之间由于振动产生相对位置错动,进而避免铰接部42从铰接座中的脱出,提高了格栅在车顶上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抵接条421在车体61走向的方向上可以设置成整体的条形构件,还可以设置成多段相互间隔设置的形式,在铰接部4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排布,该设置方式可以降低装置的整体重量。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通风孔11在过风板1上设有若干个,若干个通风孔11在车体61的走向上顺次排布。
在过风板1上设置多个通风孔11,避免设置一个整体的通风孔11造成过风板1强度的降低。相邻两个通风孔11之间的间距在五厘米到十厘米之间,既能够增大过风板1的强度,又不至于对上方风道中的风量造成阻挡。
通风孔11设置在过风板1上,用于将风道中的风量输送至下方的导风板2处,通风孔11为矩形孔的形式,便于充分的利用过风板1上的区域,实现对风道中风量的有效导送,同时举行孔还便于加工,便于降低制作成本。进一步的,矩形孔的四角处均设有圆弧过渡,便于提高通风孔11四角处的强度,避免冲撞力较大的风量对过风板1产生过大冲击造成的过风板1的损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请参阅图4,轨道车辆包括车体61、两个分别沿车体61的走向设置于车体61顶部的两侧的灯带62以及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位于两个灯带62的内侧,且分别与灯带62相邻设置。轨道车辆上车顶的两侧设置了两个灯带62,在两个灯带62相邻一侧的区域设置了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自导流隔声结构与灯带62相邻设置,且对称位于车体61的两侧,便于实现对车体61内部空间的有效覆盖。同时,对称设置的形式,还便于提高车体61顶部的美观性,增强了车顶部件布设的合理性。
请参阅图5,相比原导风格栅63,由于导风板2的高度相对较低,所以可以避免对灯带62光线造成的阻挡,在保证车体61温度舒适的前提下,保证了车体61内的照明效果,进而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将自导流格栅结构设置在两个灯带62之间,且与灯带62相邻设置,不会对灯带62发出的光线造成阻挡,可以保证良好的照明效果;导风板2将风量导送至外下方两侧,可以避免直接吹送至下方造成乘客的不适,两个自导流格栅结构设置还可以为车体61内部空间提供足够的风量,便于保证车体61温度的舒适性,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