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电磁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烟具,更具体地说,涉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电磁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气雾产生装置作为新兴的技术,因其以加热烟油或低温卷烟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燃烧型卷烟,工作温度低,并且所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成分要远远少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使用气雾产生装置能够极大的避免香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成为一种更健康的抽烟方式。目前市场上的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组件,该电磁加热组件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加热周围管式发热体,管内插气雾形成基质管外空气层隔热,连续抽吸气雾形成基质3支以上,累计的辐射热量使烟具表面温度过高至烫手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电磁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两端贯通以固定气雾形成基质的固定管、至少部分从所述固定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固定管中并插入所述固定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中的发热体、套设在所述固定管外周以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电磁感应使所述发热体发热的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线圈的总高度与所述发热体插入所述固定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深度之比为1:1~3:1。
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的总高度与所述发热体插入所述固定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深度之比为1.2:1~1.5:1。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呈片状;
所述感应线圈呈螺旋状;
所述感应线圈的内径与所述发热体宽度之比为1.2:1~3:1。
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朝靠近所述固定管的第一端依次设置第一感应区、第二感应区以及第三感应区;
所述第一感应区的平均匝间距大于所述第三感应区的平均匝间距;
所述第三感应区的平均匝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感应区的平均匝间距。
优选地,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管外围以固定所述感应线圈的线圈固定筒;
所述感应线圈绕设于所述线圈固定筒上。
优选地,所述线圈固定筒的外侧壁设有供所述感应线圈绕设以限定所述感应线圈匝间距的多个定位槽。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外周以增大电感量并防止磁泄漏的防护膜。
优选地,所述防护膜的高度大于所述感应线圈的总高度。
优选地,所述防护膜的高度与所述线圈固定筒的高度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防护膜的磁导率为500~2000。
优选地,所述防护膜的厚度为0.1~0.5mm。
优选地,所述防护膜为铁氧体膜。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第一端以供所述发热体安装的基座。
优选地,所述固定管包括两端贯通以固定气雾形成基质的管体;
所述管体包括供所述发热体穿入的第一端以及供气雾形成基质穿出的第二端;
所述管体的第二端设有凸出所述管体的外周壁设置以与所述线圈固定筒配合的配合部;
所述线圈固定筒和所述配合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进气口;
所述管体的靠近其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进气口;
所述线圈固定筒内侧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的进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中以给所述电磁加热组件通电的电源组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电磁加热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电磁加热组件通过将感应线圈的总高度与该发热体插入固定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深度比设置为1:1~3:1,从而可调节该发热体上高温区的分布,可避免因该发热体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无法使用,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磁加热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磁加热组件的比例关系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电磁加热组件的感应区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电磁加热组件的线圈固定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前”、“后”、“左”、“右”、“上”、“下”、“第一”、“第二”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殊的差别,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发生装置一些优选实施例。该气溶胶发生装置为加热不燃烧烟具,其可通过电磁感应对气雾形成基质100中的成分进行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雾形成基质100可以为烟支。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组件1、外壳2以及电源组件3。该电池加热组件1设置在该外壳2中,且与该电源组件3机械地和电性地连接。该电源组件3安装在该外壳2中,其用于给该电磁加热组件1通电,以给该电磁加热组件1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3所示,该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固定管10、基座20、发热体30、线圈固定筒40以及感应线圈50。该固定管10两端贯通设置,其用于固定气雾形成基质100,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端为供发热体穿入的一端,该第二端为供气雾形成基质100穿入及穿出的一端。该基座20设置于该固定管10的第二端,其用于供该发热体30安装。该发热体30至少部分从该固定管10的第一端伸入该固定管10中,其沿固定管10的轴向插入该固定管10中的气雾形成基质100中,其用于对气雾形成基质200中的成分进行加热雾化。该线圈固定筒40套设于该固定管10的外围,其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其用于固定感应线圈50。该感应线圈30套设于该固定管10外周,且位于该固定管10的中部,具体地,该感应线圈50绕设于该线圈固定筒40的外围,其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电磁感应使得该发热体30发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0为中空结构,其包括管体11,该管体11呈柱状,且两端贯通,其沿纵向方向设置于该外壳2中,其内径与气雾形成基质100的外径相适配,其用于固定该气雾形成基质1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该第一端供发热体30穿入;该第二端供气雾形成基质100穿出。需要说明的是,该固定管10的第一端为该管体11的第一端;该固定管10的第二端为该管体11的第二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靠近其第一端的内侧可设置底壁111,该底壁111上可开设供发热体30穿设的过孔,该底壁111上也可以开设供气流进入的进气孔。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靠近其第一端设置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进气口112,该第一进气口113与该进气孔连通,用于向该进气孔输送气体。该管体11的第二端设有配合部12。该配合部12设置在管体11的外周壁,且其凸出该管体11的外周壁设置,其用于与该线圈固定筒40配合,其与该线圈固定筒40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进气口113;该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二进气口112通过该线圈固定筒40连通。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配合部12可以省去。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基座20呈柱状,其与该固定管10可拆卸连接。该基座20包括顶壁和侧壁;该基座20的顶壁开设有插接孔,该插接孔用于与该发热体30插接。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0呈纵长的片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不限于呈纵长的片状,其也可以呈柱状或者针状,其远离基座20的一端设有尖顶结构,该尖顶结构呈三角形、楔形或者锥形,其包括基体31以及设置于该基体31上的测温电阻电路32。该基体31呈片状,其为采用导磁导电材料制成,该导磁导电材料可以为铁、铁合金、镍、镍合金、石墨或者铁氧化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磁感效应,其能够在感应线圈50在通电状态下释放电磁能量后产生涡流效应从而产生热量对气雾形成基质100中的成分进行加热。该测温电阻电路32铺设于该基体31的表面,其可用于该基体31一体成型,具体地,该基体31的表面可印刷绝缘层,该测温电阻电路32可设置于该绝缘层上,其两端可通电流,其可根据电阻变化实时得到基体31的温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测温电阻电路32可以省去。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线圈固定筒40呈柱状,其内径可略大于该固定管10的外径,其内侧可设置进气通道。该进气通道连通该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112,以便于气体进入固定管10中。该线圈固定筒40的外侧壁设有多个定位槽,该多个定位槽沿该线圈固定筒40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沿该线圈固定筒40的周向延伸设置,其用于供该感应线圈50绕设,并且可避免该感应线圈50从该线圈固定筒40脱出,解决由高频利兹线(多股极细小漆包线组成)形成的感应线圈50柔软不易定位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能够限定感应线圈50的匝间距,进而准确控制感应线圈50的匝间距,且使得该感应线圈50贴合筒壁的面积最大化,进而起到减少漏磁和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作用。
再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50采用高频利兹线(多股极细小漆包线组成)制成,其呈螺旋状,其绕设于该线圈固定筒40的定位槽4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50的总高度h与该发热体30插入该固定管10中的气雾形成基质100深度h1之比为1:1~3:1,即h/h1=1:1~3:1。在该感应线圈50输入功率不变的状态下,该关系式觉得了发热体30上高温区的分布,比值小,则该发热体30上的高温区小,此时,高温区温度越高越集中;比值大,高温区则越大,且温度越分散。使用者可根据该关系式,对应调整该该发热体上高温区的分布,进而可避免因该发热体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无法使用,提高用户体验感。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的,该感应线圈50的总高度h与该发热体30插入该固定管10中的气雾形成基质100深度h1之比为1.2:1~1.5:1,即h/h1=1.2:1~1.5: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0插入固定管10中的气雾形成基质100的深度h1的取值可以为9~15mm。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50的内径d与该发热体30的宽度d1之比可以为1.2:1~3:1,即d/d1=1.2:1~3:1,该关系式决定了升温效率的变化。该感应线圈50的内径d与该发热体30的宽度d1的比值越小,升温效率越高。在一些实施例中,该d1取值范围3~5.5mm。
再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50可包括第一感应区a、第二感应区b以及第三感应区c。该第一感应区a、第二感应区b以及第三感应区c朝靠近该固定管10的第一端依次设置。该第一感应区a的平均匝间距大于第三感应区c的平均匝间距,第三感应区c的平均匝间距大于该第二感应区b平均匝间距,从而使得穿过该发热体30各区域的磁力线数量相同,温度场分布更为均匀。相应地,该线圈固定筒40上与该第一感应区a对应设置区域中单位高度的定位槽41的数量大于该线圈固定筒40上与该第三感应区c对应设置区域中单位高度的定位槽41的数量;该线圈固定筒40上与该第三感应区c对应设置区域中单位高度的定位槽41的数量大于该线圈固定筒40上与该第二感应区b对应设置区域中单位高度的定位槽41的数量。
再次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防护膜60。该防护膜60设置于该感应线圈50外周,具体地,其包裹于该感应线圈50的外周,其用于增大电感量,提高升温速率;防止磁泄漏影响电子元器件工作和对人体造成伤害。该防护膜60可呈柱状,其高度大于感应线圈50的总高度,具体地,其高度可与线圈固定筒40的高度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防护膜60的高度h为h+2h3,其中该h3的取值范围为0.5~6mm。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防护膜60为铁氧体膜,其材质为锰锌铁氧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防护膜60不限于锰锌铁氧体材质,其可由由三氧化二铁和一种或几种其他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钡、氧化锶等)配制烧结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防护膜60的磁导率为500~2000,其厚度为0.1~0.5mm。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