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壁件易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将金属液先低速或高速铸造充型进模具的型腔内,并使金属液在型腔内冷却成型,以此获得产品的加工方法。而压铸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压铸模具,其是一种在压铸模锻机上完成压铸加工的工具。
压铸加工的应用范围很广,如今一些常见的薄壁件,如厚度在0.5mm到1.2mm之间的显示器后盖等也可以通过压铸成型获得。但是,在使用常见压铸模具加工薄壁件时发现,由于薄壁件的厚度较小,容易出现原料的动能不足,而无法有效填充整个压铸模具的型腔,且其物料在流道中的流动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卷气现象,导致薄壁件的成型困难,成型良品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壁件易成型模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薄壁件易成型模具,包括模仁、定模板和动模板,所述定模板和动模板相连接,所述模仁嵌于定模板和动模板之间,所述模仁内设有型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排渣腔,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型腔和排渣腔依次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二流道的流道空间,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三流道的流道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物料受流道空间变化的影响,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时大部分物料往往会先对流道空间大的流道进行填充,然后再流动流道空间小的流道,从而大部分物料能积聚后再共同流动,最终使得大部分物料同时到达型腔,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还通过设置排渣腔,来方便物料的过量加入,保证型腔能有效被填满,由此,本实用新型中能获得稳定的物料流向,有效减少卷气的产生,保证薄壁件的成型完全,提高成型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仁内设有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一流道的底部通过第一圆弧段与第二流道的底部相连接。第一圆弧段的设置能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过渡平滑,减少加工后物料在其过渡处的残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仁内设有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二流道的底部通过第二圆弧段与第三流道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圆弧段的设置能使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之间过渡平滑,减少加工后物料在其过渡处的残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浇口套,所述浇口套设有浇口和浇口流道,所述浇口套安装在定模板上,所述浇口通过浇口流道与第一流道相连通。由此,物料能通过浇口进入到本实用新型内,并通过浇口流道流动到第一流道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仁包括定模仁和动模仁,所述定模仁和动模仁相连接,所述定模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动模仁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设置能方便型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排渣腔的围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顶针和顶针板,所述动模仁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顶针的一端位于通孔内,另一端与顶针板相连接。由此,顶针板可以带动顶针运动,且顶针能沿着通孔活动来将于第二凹槽上的成型物料顶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底板和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一端与动模板相连接,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与底板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型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排渣腔、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浇口和浇口流道设置后的外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动模仁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壁件易成型模具的定模仁的结构示意图的仰视图。
图中:1.模仁、2.定模板、3.动模板、10.型腔、11.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第三流道、14.排渣腔、15.第一圆弧段、16.第二圆弧段、4.浇口套、41.浇口、42.浇口流道、101.定模仁、102.动模仁、5.顶针、6.顶针板、1011.第一凹槽、1021.第二凹槽、1022.通孔、7.底板和8.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薄壁件易成型模具,包括模仁1、定模板2和动模板3。
定模板2和动模板3相连接,模仁1嵌于定模板2和动模板3之间,模仁1内设有型腔10、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第三流道13和排渣腔14。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第三流道13、型腔10和排渣腔14依次相连通,且第一流道11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二流道12的流道空间,第二流道12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三流道13的流道空间,通常来说,第一流道11的流道厚度设置为需要制作的产品的两倍,而第三流道13的流道厚度设置为需要制作的产品相当,且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的流道长度都均在9mm~11mm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的流道长度均优选为10mm。
且模仁1内还设有第一圆弧段15和第二圆弧段16,第一流道11的底部通过第一圆弧段15与第二流道12的底部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流道12的底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弧段16与第三流道13的底部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流道11的顶部、第二流道12的顶部和第三流道13的顶部依次相连接,而且其顶部基本平齐。
模仁1包括定模仁101和动模仁102,定模仁101和动模仁102相连接,且定模仁101上设有第一凹槽1011,动模仁102上设有第二凹槽1021,定模仁101和动模仁102连接后,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21会相应围出型腔10、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第三流道13和排渣腔14。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浇口套4,浇口套4固定嵌装在定模板2上,且浇口套4上设有浇口41和浇口流道42,浇口41和浇口流道42的一端相连通,第一流道11和浇口流道42的另一端相连通,即浇口41通过浇口流道42与第一流道11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顶针5和顶针板6,动模仁102内设有通孔1022,通孔1022为多个,且所有通孔1022均与第二凹槽1021相连通,顶针5的一端位于通孔1022内,而顶针5的另一端嵌于顶针板6内以此实现和顶针板6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底板7和支撑块8,支撑块8的一端与动模板3固定连接,支撑块8的另一端与底板7固定连接,即动模板3通过支撑块8与底板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厚度在0.5mm到1.2mm之间的压铸成型加工,使用时,物料可以从浇口41处进入并通过浇口流道42流入到第一流道11中,且由于第一流道11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二流道12的流道空间,则大部分物料会先填充满第一流道11,然后再共同流动到第二流道12中,还由于第二流道12的流道空间大于第三流道13的流道空间,则大部分物料会先填充满第二流道12,然后在共同流动到第三流道13中,之后再从第三流道13流动到型腔10中,由此,能保证各流道中物料流动的稳定,有效减少卷气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物料能过量加入,且多加入的物料能从型腔10流动到排渣腔14中,以保证型腔10能有效被填满,保证薄壁件的成型完全,提高成型良品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