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轧机以及轧机的设定方法与流程

2021-01-29 18:01:00|304|起点商标网
轧机以及轧机的设定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轧制材料进行轧制的轧机以及该轧机的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热轧工艺中,作为引起通板故障的现象,例如存在钢板的蛇行。作为钢板蛇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因轧制装置的辊间的微小交叉(也称为辊偏斜。)而产生的推力,但难以直接测定推力。因此,以往提出了对作为在辊间产生的推力的总计值的反作用力而检测的推力反作用力或者辊偏斜角进行测定,基于该推力反作用力或者该辊偏斜角来识别在辊间产生的推力,进行钢板的蛇行控制。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板轧制方法:对辊轴方向的推力反作用力和压下方向的荷重进行测定,求出压下位置零点和轧机的变形特性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进行轧制执行时的压下位置设定并进行轧制控制。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一种蛇行控制方法:基于使用设置于轧机的内部的距离传感器测定出的辊间微小交叉(偏斜角),来计算在辊上产生的推力,基于该推力,根据压下方向的荷重测定值来运算引起蛇行的差荷重成分,进行压下调平控制。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对成对交叉轧机中上下的辊的中心轴在水平方向上交叉的点(交叉点)的偏移进行修正的交叉点修正装置。所述的装置具备吸收在十字头与辊轴承座之间产生的余隙的致动器和检测辊轴承座位置的检测器,基于辊轴承座位置来修正交叉点的偏移。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99107号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4599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947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压下位置调零时和轧制中需要进行加强辊以外的辊的推力反作用力的测定,但是在轧制中测定推力反作用力的情况下,有时因轧制荷重等轧制条件的变化而推力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等特性发生变化,无法正确地确定与推力相伴的非对称变形。因此,可能无法精确地实施压下调平控制。
[0011]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根据由涡流式等的距离传感器测定出的辊的水平方向距离求出辊偏斜角。但是,辊因辊体长度部分的偏芯或者圆筒度等机械加工精度而在水平方向上振动,另外,水平方向的轴承座位置因轧制开始时的咬入时的冲击等而变动,因此难以精确地测定成为推力的产生原因的辊的水平位移。另外,由于辊的粗糙度随着轧制数量增加而经时地变化,因此辊的摩擦系数时刻发生变化。因此,不确定摩擦系数而仅进行辊偏斜角测定,无法精确地进行推力的运算。
[0012]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辊间交叉角因辊间的相对的交叉而产生,由于在辊轴承等中也存在间隙,因此即使对各辊轴承座位置分别在轧制方向上进行位置控制,也无法消除辊本身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移。因此,无法消除因辊间交叉角而产生的推力。
[0013]
另外,作为通常的轧制前的准备作业,在作业辊的改组后,操作者基于压下方向荷重的作业侧和驱动侧的值在辊接触状态下调整压下位置的零点。此时,当因辊间微小交叉而产生辊间推力时,有时压下方向荷重在作业侧与驱动侧产生差,从而无法正确地实施压下位置零点调整。但是,在上述示出的任何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中,都无法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降低辊间推力。
[0014]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或者轧制开始前降低在辊间产生的推力来抑制被轧制材料的蛇行和翘曲的产生的、新的且被改良的轧机和轧机的设定方法。
[0015]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6]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某一观点,提供一种具备至少包括一对作业辊和支承作业辊的一对加强辊的多个辊的4辊以上的轧机,在所述轧机中,将在压下方向上排列的各辊中的任一个辊设为基准辊,所述轧机具备:测定装置,其至少测定作用于加强辊以外的各辊的作业侧的辊轴承座和驱动侧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上的轧制方向力;按压装置,其至少针对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设置于轧制方向入侧和轧制方向出侧中的任一方,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按压至少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驱动装置,其至少针对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以在轧制方向上与按压装置相向的方式设置,使至少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其将基准辊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进行固定,对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基于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即轧制方向力差来控制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在轧制方向上的位置,以使各辊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的值。
[0017]
也可以是,将多个辊中的位于压下方向上的最下部或者最上部的辊设为基准辊。
[0018]
也可以是,还具备弯曲装置,所述弯曲装置对辊施加弯曲力,位置控制装置将作业辊的辊隙设为开状态,通过弯曲装置对作业辊的辊轴承座施加弯曲力。
[0019]
也可以是,作为驱动装置,例如使用具备辊轴承座位置检测装置的液压缸。
[0020]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轧机的设定方法,轧机是具备至少包括一对作业辊和支承作业辊的一对加强辊的多个辊的4辊以上的轧机,轧机的设定方法是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或者轧制开始前实施的,在轧机的设定方法中,将在压下方向上排列的各辊中的任一个辊设为基准辊,至少测定作用于加强辊以外的辊的作业侧的辊轴承座和驱动侧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上的轧制方向力,将基准辊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进行固定,使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即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
[0021]
也可以是,将多个辊中的位于压下方向上的最下部或者最上部的辊设为基准辊。
[0022]
也可以是,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开始,按顺序使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邻接的辊中产生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
范围内,此时,一边保持已经调整了辊轴承座的位置的辊的辊轴承座与调整中的辊的辊轴承座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控制已经调整了辊轴承座的位置的辊的辊轴承座与调整中的辊的所述辊轴承座。
[0023]
另外,也可以是,在4辊的轧机中,将相对于被轧制材料设置于压下方向上侧的多个辊设为上辊系,将相对于被轧制材料设置于压下方向下侧的多个辊设为下辊系,实施第一调整,该第一调整将作业辊的辊隙设为开状态,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调整作业辊的辊轴承座与加强辊的辊轴承座之间的位置,在结束第一调整后,实施第二调整,该第二调整将作业辊设为辊接触状态,将上辊系和下辊系中的任一方设为基准辊系,一边保持另一方辊系的各辊的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在向同方向控制另一方辊系的各辊的辊轴承座,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在第一调整中,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在对具有弯曲装置的作业辊的辊轴承座施加了弯曲力的状态下,使基准辊侧的作业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以及使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作业辊的辊轴承座和加强辊的辊轴承座中的任一方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
[0024]
另外,也可以是,在作业辊与加强辊之间分别具备中间辊的6辊轧机中,将相对于被轧制材料设置于压下方向上侧的多个辊设为上辊系,将相对于被轧制材料设置于压下方向下侧的多个辊设为下辊系,实施第一调整,该第一调整将作业辊的辊隙设为开状态,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调整中间辊的辊轴承座与加强辊的辊轴承座之间的位置,在结束第一调整后,实施第二调整,该第二调整将作业辊的辊隙维持为开状态,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调整中间辊的辊轴承座与作业辊的辊轴承座之间的位置,在结束第二调整后,实施第三调整,该第三调整将作业辊设为辊接触状态,将上辊系和下辊系中的任一方设为基准辊系,一边保持另一方辊系的各辊的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上控制另一方辊系的各辊的辊轴承座,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第一调整和第二调整是在对具有弯曲装置的中间辊的辊轴承座和作业辊的辊轴承座施加了弯曲力的状态下进行的,在第一调整中,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使基准辊侧的中间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以及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中间辊的辊轴承座和加强辊的辊轴承座中的任一方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在第二调整中,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使基准辊侧的作业辊的辊轴承座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以及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作业辊的辊轴承座和中间辊的辊轴承座中的任一方在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在使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中间辊的辊轴承座移动的情况下,一边保持该中间辊的辊轴承座与同该中间辊邻接的加强辊的辊轴承座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控制该中间辊的辊轴承座与同该中间辊邻接的加强辊的辊轴承座。
[0025]
发明的效果
[0026]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在辊间产生的推力从而抑制被轧制材料的蛇行和翘曲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用于说明在轧制时在轧机的辊间产生的推力和推力反作用力的、轧机的概要侧视图和概要主视图。
[0028]
图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0029]
图2b是示出配置在图2a的轧机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的说明图。
[0030]
图3a是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示出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开始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的例子。
[0031]
图3b是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示出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开始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的例子。
[0032]
图3c是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示出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开始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的例子。
[0033]
图4是示出图3a~图3c所示的轧机的设定方法中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
[0034]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0035]
图6a是示出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0036]
图6b是示出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0037]
图7是示出图6a和图6b所示的轧机的设定方法中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
[0038]
图8是示出被设为辊接触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和加强辊的配置的说明图,示出无成对交叉的状态。
[0039]
图9是示出辊间交叉角的定义的说明图。
[0040]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辊接触状态下的加强辊交叉角与加强辊轧制方向力的一个关系的图表。
[0041]
图11是示出被设为辊接触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和加强辊的配置的说明图,示出有成对交叉的状态。
[0042]
图12a是示出图11所示的辊接触状态下的作业辊与加强辊的成对交叉角同上下的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
[0043]
图12b是示出图11所示的辊接触状态下的作业辊与加强辊的成对交叉角同上下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
[0044]
图13是示出辊隙为开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和加强辊的配置的说明图。
[0045]
图14是示出辊隙开状态下的加强辊交叉角与作业辊轧制方向力的一个关系的图表。
[0046]
图15是示出将图4所示的轧机的设定方法应用于6辊轧机的情况下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
[0047]
图16是示出将图7所示的轧机的设定方法应用于6辊轧机的情况下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
中,对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
[0049]
<1.目的>
[0050]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该轧机的设定方法中,目的在于消除在辊间产生的推力从而能够稳定地制造没有蛇行和翘曲、或者蛇行和翘曲极轻微的制品。图1示出用于说明在对被轧制材料s进行轧制时在轧机的辊间产生的推力和推力反作用力的、轧机的概要侧视图和概要主视图。下面,如图1所示,将辊体长度方向的作业侧表示为ws(work side),将驱动侧表示为ds(drive side)。
[0051]
图1所示的轧机具有:一对作业辊,该一对作业辊由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构成;以及一对加强辊,该一对加强辊由在压下方向(z方向)上支承上作业辊1的上加强辊3和支承下作业辊2的下加强辊4构成。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被上作业辊轴承座5a支承,驱动侧被上作业辊轴承座5b支承。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被下作业辊轴承座6a支承,驱动侧被下作业辊轴承座6b支承。同样地,上加强辊3的作业侧被上加强辊轴承座7a支承,驱动侧被上加强辊轴承座7b支承。下加强辊4的作业侧被下加强辊轴承座8a支承,驱动侧被下加强辊轴承座8b支承。
[0052]
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上加强辊3以及下加强辊4被配置为使各辊的体长方向以与被轧制材料s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为平行。但是,当辊绕与压下方向平行的轴(z轴)略微旋转而产生上作业辊1与上加强辊3在体长方向上的偏移、或者下作业辊2与下加强辊4在体长方向上的偏移时,在作业辊与加强辊之间产生作用于辊的体长方向的推力。辊间推力使辊产生多余的力矩,因该力矩而产生非对称性的辊变形。该非对称性的辊变形是使轧制成为不稳定的状态的一个原因,例如引起蛇行或者翘曲。因作业辊与加强辊在辊体长度方向上产生偏移而产生辊间交叉角,从而产生该辊间推力。例如,假设在下作业辊2与下加强辊4之间产生了辊间交叉角。此时,在下作业辊2与下加强辊4之间产生推力,其结果是,在下加强辊4上产生力矩,为了与该力矩取得平衡而辊间的荷重分布发生变化,产生非对称性的辊变形。因该非对称性的辊变形而引起蛇行或者翘曲等,轧制变得不稳定。
[0053]
由于以上原因,在本发明中,目的在于在轧机对被轧制材料进行的轧制中,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或者轧制开始前,基于轧制方向力的左右差来调整各辊的辊轴承座位置以消除在辊间产生的辊间推力,由此使得能够稳定地制造没有蛇行和翘曲的、或者蛇行和翘曲极轻微的制品。
[0054]
<2.第一实施方式>
[0055]
基于图2a~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以及轧机的设定方法。第一实施方式是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或者轧制开始前,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设为基准的加强辊与其它辊的辊间交叉角为零,实现不产生推力的轧制。
[0056]
[2-1.轧机的结构]
[0057]
首先,基于图2a和图2b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图2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b是示出配置于图2a的轧机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的说明图。此外,设为图2a所示的轧机表示从辊体长度方向的作业侧观察到的状态。另外,在图2a中,示出将下加强辊设为基准辊的情况下的结构。此外,基准辊优选为轴承座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大且位于位置
稳定的最下部或者最上部的辊。
[0058]
图2a所示的轧机是具有一对作业辊1、2以及支承该一对作业辊1、2的一对加强辊3、4的4辊轧机。在4辊轧机中,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上加强辊3以及下加强辊4是在压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辊。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被驱动用电动机21进行旋转驱动。如图2b所示,上作业辊1被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支承,下作业辊2被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支承。在图2a中,仅示出作业侧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和下作业辊轴承座6a,但在图2a纸面里侧的驱动侧中,设置有图2b所示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b和下作业辊轴承座6b。如图2b所示,在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以及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中分别设置有检测轧制方向的荷重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25a~25d、34a~34d、35a~35d。在各辊轴承座的入侧设置有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c、25a、25c、34a、34c、35a、35c,在各辊轴承座的出侧设置有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b、24d、25b、25d、34b、34d、35b、35d。此外,有时也将上作业辊轴承座5、下作业辊轴承座6、上加强辊轴承座7以及下加强辊轴承座8简称为辊轴承座。另外,有时也将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25a~25d、34a~34d、35a~35d简称为测定装置。
[0059]
另外,上加强辊3被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支承,下加强辊4被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支承。在图2a中,仅示出作业侧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a和下加强辊轴承座8a,但在图2a纸面里侧的驱动侧,设置有图2b所示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b和下加强辊轴承座8b。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以及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被壳体30所保持。
[0060]
对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设置有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和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该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设置于轧制方向入侧,对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按压,该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设置于轧制方向出侧,检测轧制方向的位置,并将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驱动。另外,对上作业辊1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
[0061]
同样地,对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设置有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和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该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设置于轧制方向入侧,对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按压,该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设置于轧制方向出侧,检测轧制方向的位置,并将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驱动。在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的驱动机构以及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的驱动机构中例如使用液压缸。此外,在图2a中,仅显示了作业侧的上下的附带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12和上下的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10,但在纸面里侧(驱动侧)也同样地设置了这些装置。
[0062]
对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设置有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和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该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设置于轧制方向出侧,对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按压,该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设置于轧制方向入侧,检测轧制方向的位置,并将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在轧制方向上进行驱动。在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和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
置13的驱动机构中例如使用液压缸。此外,在图2a中,仅显示了作业侧的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和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但在纸面里侧(驱动侧)也同样地设置了这些装置。
[0063]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加强辊4设为基准辊,因此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成为基准加强辊轴承座。因而,不会驱动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来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可以不像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那样一定具备驱动装置和位置检测装置。但是,也可以设为在轧制方向的入侧或者出侧设置例如下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40等来抑制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的晃动,使得作为位置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此外,在图2a中,仅显示了作业侧的下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40,但在纸面里侧(驱动侧)也同样地设置了该装置。
[0064]
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以及下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40设置于被轧制材料的轧制方向入侧和出侧中的任一方,是对辊轴承座在轧制方向上进行按压的按压装置,有时也简称为按压装置。按压装置至少对于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进行设置即可。另外,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以及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以在轧制方向上与按压装置相向的方式进行设置,是使辊轴承座在轧制方向上进行移动的驱动装置,有时也简称为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也是至少对于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进行设置即可。
[0065]
作为用于对轧机进行控制的装置,例如图2a所示那样具有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以及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
[0066]
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对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以及下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40的轧制方向的按压力进行控制。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基于后述的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的控制指示,驱动作为轴承座位置的控制对象的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9、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以及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3,形成通过提供规定的按压力而能够控制轴承座位置的状态。
[0067]
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进行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以及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的驱动控制。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也简称为位置控制装置。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基于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的控制指示,驱动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以及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使得作用于作业侧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力与作用于驱动侧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即轧制方向力差成为规定范围内。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12、14配置于作业侧和驱动侧这两侧,通过将作业侧和驱动侧的轧制方向上的位置在作业侧和驱动侧沿相反的方向控制相同的量,能够不变更作业侧和驱动侧的平均的轧制方向位置而仅变更辊交叉角。
[0068]
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控制用于对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用电动机2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基于来自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的指示,控制上作业辊1或者下作业辊2的驱动。
[0069]
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通过对构成轧机的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上加强辊3以及下加强辊4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来控制各辊的位置,以使辊间交叉角为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中,通过使作用于辊轴承座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轧制方向力差)成为规定范围内的值,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
[0070]
对于作业侧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6来运算由作业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b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同样地,通过上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由驱动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c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d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上作业辊1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8来运算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11
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12
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轧制方向力差。
[0071]
对于作业侧的下作业辊轴承座6a,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7来运算由作业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b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同样地,通过下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由驱动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c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d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下作业辊2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9来运算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21
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22
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轧制方向力差。
[0072]
对于作业侧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a,通过上加强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36来运算由作业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b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上加强辊3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同样地,通过上加强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由驱动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c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d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上加强辊3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上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8来运算上加强辊3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31
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32
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轧制方向力差。
[0073]
对于作业侧的下加强辊轴承座8a,通过下加强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37来运算由作业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b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下加强辊4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同样地,通过下加强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由驱动侧的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c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与由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d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并将该差作为下加强辊4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下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9来运算下加强辊4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41
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的运算值f
42
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的轧制方向力差。
[0074]
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基于由上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8、下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9、上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8以及下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9计算出的轧制方向力差,对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
座位置控制装置16、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进行控制指示以使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以下,从而使得消除在辊间产生的交叉。此外,该轧机的设定方法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0075]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对于作业辊轴承座5、6,在轧机的出侧配备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12,在入侧配备按压装置9、10,对于加强辊轴承座7,在轧机的入侧配备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4,在出侧配备按压装置13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将这些配置在轧机的入侧和出侧反过来设置,或者也可以将这些配置在作业辊和加强辊中以相同方向设置。并且,说明了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1、12、14在作业侧和驱动侧这两侧配置并对各侧进行位置控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能够将这些装置仅配置于作业侧和驱动侧中的一侧、或者仅在一侧进行动作并将这一侧的相反侧作为旋转的支点进行位置控制,由此控制辊交叉角,从而能够得到降低辊间交叉这样的同样的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0076]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对全部辊配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例如,在仅有上作业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和下作业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的情况下、或者、在配备上作业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下作业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以及上加强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34d或者下加强辊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35d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控制。关于它们的过程在后面进行叙述。
[0077]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将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配置于入侧和出侧这双方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例如,在使作业辊向轧机的入侧或者出侧的一侧的轧制方向偏置的情况下、或者在辊轴承座按压装置的力大的情况下,在仅向轧机的入侧或者出侧的一个方向作用轧制方向力那样的情况下,将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配置于进行作用的方向的入侧或者出侧这一侧的一方,通过对这些作用于一侧的轧制方向力的作业侧与驱动侧之差进行运算,也能够同样地进行控制。
[0078]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在作业侧和驱动侧对基准辊以外的辊配置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对全部辊配置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根据状况来变更基准辊,基于该变更后的基准辊来进行控制。或者,还可以在作业侧和驱动侧中的任一方配置附带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通过将该侧的相反侧设为旋回轴,并仅对一侧的辊轴承座位置进行控制,来同样地控制辊间交叉角。
[0079]
[2-2.轧机的设定方法]
[0080]
基于图3a~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是在压下位置零点调整前或者轧制开始前实施的,是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开始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的方法,为了进行辊轴承座的位置调整,测定全部辊的轧制方向力差。图3a~图3c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的流程图,示出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开始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的例子。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中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作用于辊间的荷重分布的记载,仅将作为对象的辊间推力表现为轧制方向力的测定值进行记载。
[0081]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下加强辊4设为基准辊进行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辊设为处于压下方向上的最上部或者最下部的辊中的任一方即可,还存在上加强辊3为基准
辊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通过以下的同样的过程,如离基准辊(上加强辊3)最远的辊(下加强辊4)与第二远的辊(下作业辊2)的位置调整、这两个辊与第三远的辊(上作业辊1)的位置调整、然后、这三个辊与基准辊的位置调整这样的方式,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开始按顺序进行辊的位置调整即可。
[0082]
(初始设定:s100、s102)
[0083]
如图3a所示,首先,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压下装置50输出用于调整压下方向上的辊位置的指示,以使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成为规定的辊接触(日文:
キスロール
)状态(s100)。压下装置50基于该指示对辊提供规定的负荷,将作业辊1、2设为辊接触状态。然后,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进行指示,以使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以规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s102)。
[0084]
接着,阶段性地进行各辊的位置调整。此时,将基准辊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进行固定,移动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在轧制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
[0085]
(第一调整:s104~s110)
[0086]
在第一调整中,如图4所示,调整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使得作用于处于作为基准辊的下加强辊4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p11)。因此,首先,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通过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使驱动用电动机21驱动来使各辊旋转。然后,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34d,测定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s104)。当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34b测定出作业侧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时,通过上加强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36来运算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另外,当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c、34d测定出驱动侧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时,通过上加强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上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8来运算作为上加强辊3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的、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s106)。将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向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输出。
[0087]
接着,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控制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s108)。关于轧制方向力差的容许范围内的值的上下限值,可以在进行辊接触条件中的辊变形分析并将非对称变形量换算成压下调平量的基础上来求出。例如,关于辊交叉角的容许范围内的上下限值,将对制品要求的翘曲的界限值或者挤压所产生的翘曲的界限值作为基准,基于已有的轧制模型来计算出即可。
[0088]
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进行指示来调整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以使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通过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来检测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并且通过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来调整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直到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为止(s110)。
[0089]
然后,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作用于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了容许范围内时,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调整结束。通过第一调整,上加强辊3与上作业辊1的辊间交叉被调整为容许范围内。
[0090]
(第二调整:s112~s118)
[0091]
接着,在第二调整中,如图4所示进行调整,使得作用于处于作为基准辊的下加强辊4的相反侧的辊系的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p12)。如图3b所示,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在通过驱动用电动机21使各辊旋转的状态下,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来测定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s112)。当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b测定出作业侧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时,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6来运算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另外,当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c、24d测定出驱动侧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入侧和出侧的轧制方向力时,通过上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运算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8来运算作为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的、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s114)。将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向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输出。
[0092]
接着,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控制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s116)。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进行指示来调整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位置。通过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来检测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位置,并且通过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来调整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位置,直到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为止(s118)。此时,对于已经被调整了与上作业辊1的辊间交叉的上加强辊3,也一边保持相对于上作业辊1的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控制,以使与上作业辊1同时且向同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上加强辊3、上作业辊1以及下作业辊2的辊间交叉的调整。
[0093]
然后,当在步骤s118中判定为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了容许范围内时,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位置调整结束。通过第二调整,上加强辊3、上作业辊1以及下作业辊2的辊间交叉被调整为容许范围内。
[0094]
(第三调整:s120~s128)
[0095]
然后,在第三调整中,如图3c和图4所示,进行调整使得作用于处于作为基准辊的下加强辊4的相同侧的辊系的下作业辊2或者下加强辊4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p13)。由于已经调整了下作业辊2与上方的辊系的辊间交叉,因此辊间交叉仅存在于下作业辊2与下加强辊4之间,由此产生推力反作用力。此时,相同大小且符号不同的推力反作用力产生于下作业辊2和下加强辊4。因而,通过以使任一方的轧制方向力差为零的方式调整轴承座位置,能够使辊间交叉为零。
[0096]
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在通过驱动用电动机21使各辊旋转的状态下进行指示,以使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来测定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或者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35d来测定作用于下加强辊4的轧制方向力(s120)。
[0097]
在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测定出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的情况下,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7和下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分别运算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和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9来运算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作用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另一方面,在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35d测定出作用于下加
强辊4的轧制方向力的情况下,通过下加强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37和下加强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分别运算下加强辊4的作业侧和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下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39,运算作用于下加强辊4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作用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s122)。
[0098]
将如此计算出的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或者作用于下加强辊4的轧制方向力差向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输出。
[0099]
接着,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控制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位置,以使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s124)。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于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进行指示来调整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位置。通过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来检测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位置,并且通过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来调整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位置,直到通过步骤s124计算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为止(s126)。此时,对于已经被调整了与下作业辊2的辊间交叉的上作业辊1和上加强辊3,也一边保持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和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控制,以使与下作业辊2同时且向同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上加强辊3、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以及下加强辊4的辊间交叉的调整。
[0100]
然后,当在步骤s126中判定为通过步骤s122计算出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了容许范围内时,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位置调整结束。通过第三调整,上加强辊3、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以及下加强辊4的辊间交叉被调整为容许范围内。当如此轧机的全部的辊的辊间交叉成为容许范围内时,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压下装置50进行调整,以使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的辊隙成为规定的大小(s128)。之后,开始该轧机对被轧制材料的轧制。
[010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制装置和轧机的设定方法。
[0102]
<3.第二实施方式>
[0103]
接着,基于图5~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以及轧机的设定方法。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首先,对于由上作业辊1和上加强辊3构成的上辊系以及由下作业辊2和下加强辊4构成的下辊系,分别使作用于作业辊1、2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之后,将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设为辊接触状态,以使作用于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由此,调整成构成轧机的全部的辊的辊间交叉角为零,实现不产生推力的轧制。
[0104]
[3-1.轧机的结构]
[0105]
首先,基于图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和用于控制该轧机的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5所示的轧机表示从辊体长度方向的作业侧观察到的状态,示出将下加强辊设为基准辊的情况下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中,将在压下方向上排列的各辊中的任一个辊设为基准辊即可。基准辊优选为轴承座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大且位于位置稳定的最下部或者最上部的辊。
[0106]
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是具有一对作业辊1、2以及支承该一对作业辊1、2的一对加强辊3、4的4辊轧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与图2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轧机相比较,不同点在于:不具备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34d和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35d;以及具备增大弯曲装置61a~
61d、62a~62d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由于其它结构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0107]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在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与壳体30之间的平衡块(日文:
プロジェクトブロック
)具备入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a和出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b,在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与壳体30之间的平衡块具备入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a和出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b。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在图7纸面里侧(驱动侧)同样设置有驱动侧的入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c、出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d、入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c以及出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d。各增大弯曲装置对作业辊轴承座施加增大弯曲力,该增大弯曲力用于对上作业辊1与上加强辊3、下作业辊2与下加强辊4施加负荷。
[0108]
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是对各增大弯曲装置61a~61d、62a~62d进行控制的装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基于来自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的指示,对增大弯曲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对作业辊轴承座提供增大弯曲力。此外,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在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间交叉的调整的情况以外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进行例如被轧制材料的凸度(日文:
クラウン
)控制或者形状控制时使用。另外,入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a、61c、出侧上增大弯曲装置61b、61d、入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a、62c以及出侧下增大弯曲装置62b、62d是对辊提供弯曲力的弯曲装置,有时也简称为弯曲装置。
[0109]
[3-2.轧机的设定方法]
[0110]
接着,基于图6a~图7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图6a以及图6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图6a和图6b所示的轧机的设定方法中的辊位置调整的过程的说明图。此外,在图7中,省略了作用于辊间的荷重分布的记载,仅将作为对象的辊间推力表现为轧制方向力的测定值进行记载。
[0111]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首先将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的辊隙设为开状态,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独立地以使作用于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成为零的方式对具有增大弯曲装置的作业辊轴承座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它们的辊间交叉成为容许范围内。然后,将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设为辊接触状态,调整任一方的辊系的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成为零。由此,上辊系与下辊系的辊间交叉成为容许范围内,将构成轧机的全部的辊的辊间交叉设为容许范围内。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基准辊的辊轴承座的轧制方向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进行固定,移动基准辊以外的辊的辊轴承座在轧制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0112]
(各辊系的辊间交叉调整(第一调整):s200~s212)
[0113]
在进行辊隙开状态下的位置调整的第一调整中,将上作业辊和下作业辊设为开状态并施加增大弯曲力,在作业辊-加强辊间提供荷重,在该状态下,对上下的作业辊轴承座位置进行控制,以使由于该辊间的推力所导致产生的辊间的荷重分布的变化而产生的轧制方向力的左右差成为规定的目标值。首先,如图6a所示,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使压下装置50调整压下方向上的辊位置,以使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的辊隙成为具有规定间隙的开状态(s200)。压下装置50基于该指示将增大弯曲力设为平衡状态,将作业辊1、2的辊隙设为开状态。此外,在此,平衡状态是指施加抬起作业辊、辊轴承座等的自重的程度的弯曲力的状态,意味着作用于作业辊与加强辊之间的荷重几乎为零。
[0114]
另外,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进行指示,以使由增大弯曲装
置61a~61d、62a~62d从平衡状态对作业辊轴承座5、6施加规定的增大弯曲力(s202)。增大弯曲控制装置63基于该指示控制各增大弯曲装置61a~61d、62a~62d,来对作业辊轴承座5、6施加规定的增大弯曲力。由此,在上下的作业辊间没有荷重作用,能够仅在上下的作业辊-加强辊间提供规定的荷重。此外,步骤s200和步骤s202先执行哪一个都可以。
[0115]
接着,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通过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使驱动用电动机21驱动,使上下的作业辊1、2旋转(s204)。然后,测定作用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s206),运算轧制方向力差(s208)。
[0116]
关于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首先基于由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测定的轧制方向力,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6和上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分别运算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和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上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8来运算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作用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差。
[0117]
另一方面,关于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首先基于由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测定的轧制方向力,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27和下作业辊驱动侧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未图示。)来分别运算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和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然后,通过下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29来运算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作业侧的轧制方向力与作用与驱动侧的轧制方向力之差,从而运算作用于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
[0118]
将运算出的作用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向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输出。然后,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控制具有弯曲装置的辊的辊轴承座、即作业辊轴承座5、6的位置,以使作用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的值(图7所示的第一调整(p21、p22)、s210)。通过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提供规定的轧制方向的按压力,通过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来检测作业辊轴承座5、6的位置,并且调整作业辊轴承座5、6的位置,直到作用于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为止(s212)。此外,在上述中,说明了作为第一调整对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进行位置控制的情况(图7的p21、p22),但通过其它方法也能够实施第一调整。例如,对于上辊系,可以进行基准辊的相反侧的辊系的加强辊、即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控制,以使作用于上辊系的上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的值(图7的p23),从而进行第一调整。此时,对于下辊系,与图7的p22同样地,调整下作业辊轴承座6的位置(p24)。
[0119]
然后,当在步骤s212中对于上辊系和下辊系判定为作用于作业辊或者加强辊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了容许范围内时,作业辊轴承座5、6的位置调整结束。通过如此的第一调整,上加强辊3与上作业辊1的辊间交叉、以及下加强辊4与下作业辊2的辊间交叉分别被调整为容许范围内。此外,在此,设为并行执行上辊系与下辊系的辊间交叉的调整来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可以设为在调整了一方的辊系的辊间交叉之后,调整另一方的辊系的辊间交叉。另外,在直到步骤s212为止的处理结束了的阶段,可以临时停止驱动用电动机21的驱动,还可以保持使辊持续旋转的状态地进入下一步骤。
[0120]
(上辊系与下辊系的辊间交叉调整(第二调整):s214~s224)
[0121]
当在上辊系和下辊系中分别调整了作业辊与加强辊的辊间交叉时,接着,作为第二调整,如图7下侧所示,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调整上辊系与下辊系的辊间交叉。如图6b所示,首先,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使压下装置50调整压下方向上的辊位置,以使上作业辊1和
下作业辊2成为规定的辊接触状态(s214)。压下装置50基于该指示对辊提供规定的负荷,使作业辊1、2接触来设为辊接触状态。
[0122]
接着,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通过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2使驱动用电动机21驱动来使各辊旋转,对于作用于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通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25a~25d来测定轧制方向力(s216),基于测定出的轧制方向力来运算轧制方向力差(s218)。步骤s216以及s218的处理与步骤s206、s208同样地进行即可,因此在此省略说明。将运算出的轧制方向力差向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输出。
[0123]
然后,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一边保持上辊系或者下辊系的作业辊轴承座和加强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控制上辊系或者下辊系的作业辊轴承座和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作用于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的值(s220)。例如,当将下辊系设为基准辊系时,控制上辊系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和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的位置,以使与下辊系的辊间交叉成为容许范围内(图7的p25)。
[0124]
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对于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进行指示来调整基准辊系的相反侧的作业辊轴承座和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通过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16来检测作业辊轴承座和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并且通过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5来调整作业辊轴承座和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直到作用于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为止(s222)。此时,已经调整了上辊系的辊间交叉和下辊系的辊间交叉。因而,不仅是作业辊轴承座,还进行加强辊轴承座的位置控制,以使一边保持辊轴承座间的相对位置,一边使加强辊与作业辊同时且向同方向移动。
[0125]
然后,当在步骤s222中判定为作用于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了容许范围内时,上加强辊3、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以及下加强辊4的辊间交叉被调整为容许范围内。当如此轧机的全部的辊的辊间交叉成为容许范围内时,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3使压下装置50进行调整,以使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的辊隙成为规定的大小(s224)。之后,开始该轧机对被轧制材料的轧制。
[0126]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制装置和轧机的设定方法。此外,在上述中,说明了仅在上下的作业辊配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例如,在除了对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之外,对于上加强辊和下加强辊中的至少任一方配备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
[0127]
<4.辊间交叉角与各种值的关系>
[0128]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轧机的设定方法中,为了消除辊间交叉,进行辊轴承座的位置控制,使得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或者容许范围内的值。这是基于在轧制方向力差与辊间交叉角之间具有如下所示的相关性的见解而得出的。下面,基于图8~图14,基于在作业辊径为80mm的小型轧机中进行的实验结果来说明辊间交叉角与各种值的关系。
[0129]
[4-1.辊接触状态下的关系(无成对交叉)]
[0130]
接着,基于图8~图10来说明作业辊为辊接触状态的情况下的辊间交叉与各种值的关系。图8是示出被设置为辊接触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1、2和加强辊3、4的配置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辊间交叉角的定义的说明图。图10是示出辊接触状态下的加强辊交叉角与加强
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此外,在图10中,针对在增加方向上设定了加强辊交叉角的情况和在减少方向上设定了加强辊交叉角的情况分别测定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并显示了将增加方向的测定值和减少方向的测定值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值。关于加强辊的交叉角,如图9所示,将在辊体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辊轴a
roll
的作业侧从宽度方向(x方向)朝向出侧的方向表示为正。
[0131]
在此,如图8所示,对将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设为辊接触状态并使上加强辊3和下加强辊4的交叉角分别变化时的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变化进行了调查。此时,辊接触互压(日语:締



)荷重设为0.5tonf。关于加强辊的交叉角,如图9所示,将在辊体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辊轴a
roll
的作业侧从宽度方向(x方向)朝向出侧的方向表示为正。
[0132]
其结果,如图10所示可知,当使上加强辊3和下加强辊4的交叉角从负的角度依次变大到角度零、正的角度时,在交叉角为-0.2
°
~0.2
°
的范围中,与交叉角同样地,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变大。而且,确认出,当加强辊的交叉角为零时,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也接近于零。此外,一般来说,微小交叉角为
±
0.1
°
以下,只要在交叉角的调整中确认该范围中的轧制方向力差的特性就够了。
[0133]
作为轧制方向力差与交叉角相伴地发生变化的原因,考虑是因为辊间的荷重分布是以通过辊间推力而使力矩成为平衡状态的方式变化的,因该辊间的荷重分布的左右差,在辊间的切向力上产生左右差。因而,通过控制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能够将辊间荷重量设为一样,从而能够抑制辊间推力。
[0134]
因而,在辊接触状态下互压的状态下,能够根据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来掌握由各辊系的加强辊与作业辊的辊间交叉角引起的推力的影响。而且,可知通过控制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这些值成为零,能够降低辊间推力。
[0135]
[4-2.辊接触状态下的关系(有成对交叉)]
[0136]
接着,基于图11~图12b来说明作业辊为辊接触状态的情况下的辊间交叉与各种值的关系。图11是示出被设置为辊接触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1、2和加强辊3、4的配置的说明图。图12a是示出辊接触状态下的作业辊与加强辊的成对交叉角同上下的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图12b是示出辊接触状态下的作业辊与加强辊的成对交叉角同上下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此外,在图12a和图12b中,针对在增加方向上设定了成对交叉角的情况和在减少方向上设定了成对交叉角的情况分别测定上下的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和上下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并显示了将增加方向的测定值和减少方向的测定值平均化而得到的值。
[0137]
在此,如图11所示,对将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设为辊接触状态并使作业辊与加强辊的成对交叉角分别变化时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和加强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变化进行了调查。此时,辊接触互压荷重设为一侧3.0tonf。
[0138]
其结果,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可知,当使成对交叉角从负的角度依次变大到角度零、正的角度时,与作业辊和加强辊的交叉角的变化相伴地加强辊和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发生变化,在成对交叉角为零时,这些测定值也几乎为零。由此,在施加了辊接触互压荷重的状态下,能够根据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来检测因上下作业辊间的交叉而引起的推力的影响。而且,确认了存在以下可能性:通过将上下各个作业辊和加强辊作为一体来控制辊轴承座位置以使这些值成为零,能够降低上下作业辊间推力。
[0139]
此外,对于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能够取极值来观察增减的特性,但交叉角为0
°
时轧制方向力差几乎为零。辊轴承座位置控制的对象为
±
0.1
°
以下,通过控制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该范围中的轧制方向力差成为零,能够使辊间荷重量一样,从而能够抑制辊间推力。
[0140]
[4-3.辊隙开状态下的关系]
[0141]
基于图13和图14来说明作业辊的辊隙为开状态的情况下的辊间交叉与各种值的关系。图13是示出辊隙为开状态的轧机的作业辊1、2和加强辊3、4的配置的说明图。图14是示出辊隙开状态下的、作业辊交叉角与上下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一个关系的图表。此外,在图14中,针对在增加方向上设定了作业辊交叉角的情况和在减少方向上设定了作业辊交叉角的情况下分别测定上下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并显示了将增加方向的测定值和减少方向的测定值平均化而得到的值。
[0142]
如图13所示,将上作业辊1与下作业辊2的辊隙设为开状态,形成通过增大弯曲装置对作业辊轴承座施加了增大弯曲力的状态。而且,对使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交叉角分别变化时的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增大弯曲力设为每1个辊轴承座0.5tonf。
[0143]
其结果,如图14所示可知存在如下关系:当使上作业辊1和下作业辊2的交叉角从负的角度依次变大到角度零、正的角度时,在交叉角为-0.2
°
~0.2
°
的范围中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依次变大。而且,确认出在作业辊的交叉角为0
°
时,这些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也成为零。
[0144]
因而,在将辊隙设为开状态并且施加了增大弯曲力的状态下,能够根据作业辊轧制方向力差的值来掌握因各辊系的加强辊与作业辊的辊间交叉角而引起的推力的影响。而且,可知通过控制辊轴承座的位置以使这些值成为零,能够降低辊间推力。
[0145]
实施例1
[0146]
对于图2a所示的结构的热精轧机的第五~第七机架,关于考虑了辊间交叉产生的辊间推力的影响的压下调平设定,进行了现有方法与本发明的方法的比较。
[0147]
首先,在现有方法中,不使用本发明的辊间交叉控制装置的功能,而是定期地进行壳体衬垫和轴承座衬垫的更换,并进行了设备管理以不产生辊间交叉。其结果是,在壳体衬垫即将更换前的时期,对出侧板厚1.2mm、宽度1200mm的薄宽材料进行了轧制时,在第六机架中产生100mm以上的蛇行,并产生了由蛇行引起的挤压(日文:絞



)。
[0148]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间交叉控制装置的功能,在辊接触互压状态下,测定了各辊的轧制方向力,并按照图3a~图3c所示的处理流程,控制了各辊的辊轴承座位置,以使在轧制前使轧制方向力差进入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内。其结果是,即使在壳体衬垫即将更换前的时期,在轧制通过现有方法而产生了挤压的出侧板厚1.2mm、宽度1200mm的薄宽材料的情况下,也只是产生12mm以下的蛇行,能够使被轧制材料不产生挤压地通过轧制生产线。
[0149]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轧制前,测定各辊的轧制方向力差,基于恰当的逻辑相对于基准辊来控制各辊的辊轴承座位置,以使各辊的轧制方向力差进入容许范围内,由此能够消除辊间交叉本身,能够排除因辊间交叉所引起的推力而产生的被轧制材料的左右非对称变形。因而,能够稳定地制造没有蛇行和翘曲的、或者蛇行以及翘曲极轻微的
金属板材。
[0150]
实施例2
[0151]
接着,对于如图5所示的结构的热轧厚板轧机,关于考虑了辊间交叉产生的推力的影响的压下调平设定,进行了现有方法与本发明的方法的比较。
[0152]
首先,在现有方法中,不使用本发明的辊间交叉控制装置的功能,而是定期地进行壳体衬垫和轴承座衬垫的更换,并进行了设备管理以不产生辊间交叉。
[0153]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间交叉控制装置的功能,在轧制前,按照图6a和图6b所示的处理流程进行了辊轴承座的位置调整。即,首先,在将辊隙设为开状态并且施加了增大弯曲力的状态下,测定作用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对上下的作业辊轴承座的位置进行了控制。接着,设为辊接触状态,对作用于上下的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差进行运算,对上下的作业辊以及加强辊的辊轴承座的位置进行了控制,以使该轧制方向力差进入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内。
[0154]
在表1中关于本发明和现有方法,示出与代表轧制数量对应的翘曲产生的实测值。当观察被轧制材料的前端部每1m的翘曲实绩值中的、加强辊即将改组前且壳体衬垫即将更换前的值时,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可知被抑制为0.12mm/m的比较小的值。与此相对,在现有方法的情况下,在加强辊即将改组前、壳体衬垫即将更换前的时期,与本发明的情况相比,翘曲实绩值变大。
[0155]
[表1]
[0156]
表1
[0157][0158]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轧制前,对作业辊的轧制方向力进行测定,基于恰当的逻辑相对于基准辊进行各辊的轴承座位置控制,以使进入容许范围内,由此能够消除辊间交叉本身,能够排除因辊间交叉所引起的推力而产生的被轧制材料的左右非对称变形。因而,能够稳定地制造没有蛇行和翘曲的、或者蛇行以及翘曲极轻微的金属板材。
[0159]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只要是具有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知识的人,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正例,这是不言而喻的,应该了解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160]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具备一对作业辊和一对加强辊的4辊轧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4辊以上的轧机。例如,在6辊轧机的情况下,在辊轴承座的位置调整中设定作为基准的基准辊,但在该情况下,将在压下方向上排列的各辊中的位于最下部或者最上部的辊作为基准辊即可。
[0161]
6辊轧机例如图15所示那样,作为多个辊,在作业辊1、2与加强辊3、4之间分别设置有中间辊41、42。上中间辊41被作业侧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3a和驱动侧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3b支承。下中间辊42被作业侧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4a和驱动侧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4b支承。此外,上中间辊轴承座43a、43b以及下中间辊轴承座44a、44b有时也被简称为辊轴承座。
[0162]
对上作业辊1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上作业辊1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对下作业辊2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下作业辊2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5a~25d。同样地,对上加强辊3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上加强辊3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4a~34d,对下加强辊4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下加强辊4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35a~35d。而且,对上中间辊41设置有测定施加于该上中间辊41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46a~46d,对下中间辊42设定有测定施加于该下中间辊42的轧制方向力的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47a~47d。
[0163]
例如,在辊接触状态下的辊间交叉角的调整中,如图15所示,与图4所示的4辊轧机的情况相同地,从基准辊的相反侧的加强辊的辊轴承座开始,依次进行辊轴承座位置的调整,以使轧制方向力差成为容许范围内即可。
[0164]
即,在图15所示的6辊轧机的调整中,依次进行第一调整、第二调整、第三调整、第四调整以及第五调整,该第一调整进行上加强辊3的上加强辊轴承座7a、7b与上中间辊41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3a、43b的辊轴承座间的调整,该第二调整进行上中间辊41的上中间辊轴承座43a、43b与上作业辊1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的辊轴承座间的调整,该第三调整进行上作业辊1的上作业辊轴承座5a、5b与下作业辊2的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的辊轴承座间的调整,该第四调整进行下作业辊2的下作业辊轴承座6a、6b与下中间辊42的下中间辊轴承座44a、44b的辊轴承座间的调整,该第五调整进行下中间辊42的下中间辊轴承座44a、44b与下加强辊4的下加强辊轴承座8a、8b的辊轴承座间的调整。此时,在第二调整~第五调整中,针对之前已调整的辊轴承座,一边保持与调整中的辊轴承座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控制之前已调整的辊轴承座。
[0165]
另外,在辊隙的开状态下的辊间交叉角的调整中,例如图16所示,与图7所示的4辊轧机的情况同样地,在将上作业辊与下作业辊设为开状态并针对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进行了辊轴承座的调整后,设为辊接触状态并进行上辊系的辊轴承座与下辊系的辊轴承座的调整即可。此外,在图16所示的6辊轧机中,未对上加强辊3和下加强辊4配置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仅对上作业辊1、下作业辊2、上中间辊41及下中间辊42与图15同样地设置有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24a~24d、25a~25d、46a~46d、47a~47d。
[0166]
例如,在图16所示的6辊轧机的调整中,首先,将作业辊1、2的辊隙设为开状态,针对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进行调整中间辊41、42的辊轴承座43a、43b、44a、44b与加强辊3、4的辊轴承座7a、7b、8a、8b之间的位置的第一调整。接着,在第一调整结束后,将作业辊1、2的辊隙维持为开状态,针对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进行调整中间辊41、42的辊轴承座43a、43b、44a、44b与作业辊1、2的辊轴承座5a、5b、6a、6b之间的位置的第二调整。当第二调整结束时,将作业辊1、2设为辊接触状态,将上辊系或者下辊系中的任一方决定为基准辊系。在图20的例子中将下辊系设为基准辊系。然后,将基准辊系的辊轴承座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进行固定,实施一边保持上辊系的各辊1、41、3的辊轴承座5a、5b、43a、43b、7a、7b间的相对位置一边同时且向同方向控制该辊轴承座5a、5b、43a、43b、7a、7b,来调整上辊系与下辊系之间的辊轴承座的位置的第三调整。
[0167]
此外,在第一调整和第二调整中,使用中间辊41、42的弯曲装置,在中间辊41、42与加强辊3、4之间施加荷重,作业辊1、2的弯曲装置设为零或者平衡状态。
[0168]
这样,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4辊轧机,还能够应用于6辊轧机。另外,本发明还能
够同样地应用于4辊轧机和6辊轧机以外的轧机,例如也能够应用于8辊轧机或者5辊轧机。
[0169]
附图标记说明
[0170]
1:上作业辊;2:下作业辊;3:上加强辊;4:下加强辊;5a:上作业辊轴承座(作业侧);5b:上作业辊轴承座(驱动侧);6a:下作业辊轴承座(作业侧);6b:下作业辊轴承座(驱动侧);7a:上加强辊轴承座(作业侧);7b:上加强辊轴承座(驱动侧);8a:下加强辊轴承座(作业侧);8b:下加强辊轴承座(驱动侧);9:上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0:下作业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1:附带上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2:附带下作业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3:上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14:附带上加强辊轴承座位置检测功能的驱动装置;15:辊轴承座轧制方向力控制装置;16:辊轴承座位置控制装置;21:驱动用电动机;22:驱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23:辊间交叉控制装置;24a:上作业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24b:上作业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24c:上作业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24d:上作业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25a:下作业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25b:下作业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25c:下作业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25d:下作业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26:上作业辊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作业侧);27:下作业辊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作业侧);28:上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作业侧);29:下作业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作业侧);30:壳体;34a:上加强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34b:上加强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34c:上加强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34d:上加强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35a:下加强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35b:下加强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35c:下加强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35d:下加强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36:上加强辊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作业侧);37:下加强辊轧制方向力运算装置(作业侧);38:上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作业侧);39:下加强辊作业侧-驱动侧差运算装置(作业侧);40:下加强辊轴承座按压装置;41:上中间辊;42:下中间辊;43a:上中间辊轴承座(作业侧);43b:上中间辊轴承座(驱动侧);44a:下中间辊轴承座(作业侧);44b:下中间辊轴承座(驱动侧);46a:上中间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46b:上中间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46c:上中间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46d:上中间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47a:下中间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47b:下中间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作业侧);47c:下中间辊轴承座入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47d:下中间辊轴承座出侧轧制方向力测定装置(驱动侧);50:压下装置;61a:入侧上增大弯曲装置(作业侧);61b:出侧上增大弯曲装置(作业侧);61c:入侧上增大弯曲装置(驱动侧);61d:出侧上增大弯曲装置(驱动侧);62a:入侧下增大弯曲装置(作业侧);62b:出侧下增大弯曲装置(作业侧);62c:入侧下增大弯曲装置(驱动侧);62d:出侧下增大弯曲装置(驱动侧);63:增大弯曲控制装置。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轧机轴承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