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的制作方法

2021-01-28 12:01:53|212|起点商标网
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箜篌,具体是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



背景技术: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如今常见的箜篌并非古董,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等创造的新生乐器,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

然而现有的箜篌由于体积较大,难以移动,为登台表演或运输等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包括箜篌本体,所述箜篌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块,所述壳体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位于对应的通孔内,所述壳体的内部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凸轮与蜗轮,所述凸轮的外壁与支撑板的顶部紧密接触,所述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所述壳体的外壁转动嵌入设置有转盘,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贯穿壳体的内壁后与转盘的外壁中心处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内壁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杆,多个所述限位杆均贯穿支撑板的底部,多个所述限位杆与支撑板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多个拉簧,多个所述拉簧的顶端与壳体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轮与第一转轴的轴心距离最远处的外壁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在第一限位块的运动轨迹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盘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靠近转盘边缘处的一端铰接有把手,所述把手位于收纳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万向轮、凸轮、蜗轮、蜗杆等,可通过转动把手实现凸轮的转动,继而使支撑板与其底部的外向轮移动至最低处,使底座通过多个万向轮与地面进行接触,以通过万向轮对箜篌本体进行移动,为登台表演或运输提供了方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拉簧,令支撑板的顶部可始终保持与凸轮外壁的紧贴,以实现对万向轮的收起,使底座通过支撑块与地面进行接触,保证了演奏者演奏时箜篌本体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盘、收纳槽与把手的设置,不仅便于对蜗杆进行转动,以实现对万向轮的升降调节,同时可对把手进行收纳,以避免箜篌本体的移动过程中,把手对工作人员的异物或其他物品造成钩挂,可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中蜗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其中,箜篌本体1、底座2、壳体3、支撑块4、通孔5、支撑板6、万向轮7、限位杆8、第一转轴9、凸轮10、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第二转轴13、蜗杆14、拉簧15、蜗轮16、转盘17、收纳槽18、把手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便于移动的箜篌,包括箜篌本体1,箜篌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2,底座2包括壳体3,壳体3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块4,壳体3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5,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6,支撑板6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万向轮7,万向轮7位于对应的通孔5内,壳体3的内部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凸轮10与蜗轮16,凸轮10的外壁与支撑板6的顶部紧密接触,壳体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的外壁设置有蜗杆14,蜗杆14与蜗轮16相互啮合,壳体3的外壁转动嵌入设置有转盘17,第二转轴13的一端贯穿壳体3的内壁后与转盘17的外壁中心处固定连接。

蜗杆14的展开螺旋角小于蜗轮16与蜗杆14接触的摩擦角,继而使蜗杆14与蜗轮16的传动具有自锁性。

壳体3的内壁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杆8,多个限位杆8均贯穿支撑板6的底部,多个限位杆8与支撑板6滑动连接,通过多个限位杆8的限位作用,使得支撑板6只能在竖直方向进行移动。

支撑板6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多个拉簧15,多个拉簧15的顶端与壳体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多个拉簧15的设置,使支撑板6的顶部始终保持与凸轮10外壁的紧密接触,继而通过转动凸轮10实现多个万向轮7的升降。

凸轮10与第一转轴9的轴心距离最远处的外壁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1,支撑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2在第一限位块11的运动轨迹上,通过第二限位块12对第一限位块11的限制作用,使得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接触时,多个万向轮7可移动至最低处,继而将壳体3撑起,令多个支撑块4与地面脱离接触状态,使底座2通过多个万向轮7与地面进行接触,以便于对箜篌本体1进行移动。

转盘17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18收纳槽18的内壁靠近转盘17边缘处的一端铰接有把手19,把手19位于收纳槽18内,通过转盘17、收纳槽18与把手19的设置,不仅便于对蜗杆14进行转动,以实现对万向轮7的升降调节,同时可对把手19进行收纳,以避免箜篌本体1的移动过程中,把手19对工作人员的异物或其他物品造成钩挂,可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需要对箜篌本体1进行移动时,将把手19由收纳槽18中转出,之后通过把手19转动第二转轴13,利用蜗杆14与蜗轮16的啮合传动可带动凸轮10转动,使凸轮10将支撑板6向下推动,当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接触时,支撑板6与其底部的外向轮7移动至最低处,继而将壳体3撑起,令多个支撑块4与地面脱离接触状态,使底座2通过多个万向轮7与地面进行接触,以便于对箜篌本体1进行移动,通过转盘17、收纳槽18与把手19的设置,不仅便于对蜗杆14进行转动,以实现对万向轮7的升降调节,同时可对把手19进行收纳,以避免箜篌本体1的移动过程中,把手19对工作人员的异物或其他物品造成钩挂,可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需要将万向轮7收起,以通过支撑块4对箜篌进行稳定支撑时,反向转动把手19即可,支撑板6的顶部将在拉簧15的作用下始终保持与凸轮10外壁的紧贴,继而对万向轮7进行提升。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箜篌凸轮蜗杆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