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25 12:01:21|233|起点商标网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面板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使用需求。可折叠显示面板是由柔软的材料制成的可折叠的显示装置,具有体积小、便携等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通常,可折叠显示面板中采用的柔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弯折强度,但是当弯折强度超过柔性材料的抗弯折强度时,柔性显示面板可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形变,例如折痕,折痕会造成折叠区与非折叠区的光学差异,对显示面板的外观和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于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与非折叠区的光学差异。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发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微结构,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斜面;

第一膜层,位于所述微结构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至少覆盖所述微结构且与所述微结构接触;

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折叠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状态,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折叠区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弯折;

所述折叠区包括折叠区边缘,所述折叠区边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且与所述折叠区的弯折轴延伸方向交叉;

所述折叠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微结构,其中,

所述微结构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所述折叠区中心指向所述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到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

或者,所述微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所述折叠区中心指向所述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到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位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微结构、位于微结构远离发光层一侧的第一膜层,微结构包括第一斜面,第一膜层至少覆盖微结构且与微结构接触,显示区包括折叠区,折叠区包括至少一个微结构,由于微结构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第一斜面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或者微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第一斜面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由此使得发光层的出光经过微结构和第一膜层后改变其传播路径,折叠区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使折叠区的出光方向与非折叠区的出光方向均在正视角范围内,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与非折叠区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5是图4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m-m’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8是图7中n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k-k’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取第一截面时的剖面图;

图13是取第一截面时第一弧线的切线斜率分布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取第一截面时的一种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视角亮度曲线图;

图17是图2中q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9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20是图17中w-w’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1是图6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提供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显示面板当弯折强度超过柔性材料的抗弯折强度时,柔性显示面板可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折痕,折痕会造成折叠区与非折叠区的光学差异,对显示面板的外观和显示效果产生影响,发明人对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参照图1,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图1中的显示面板000为截面图,包括折叠区01和折叠区01相邻的非折叠区02,显示面板000包括弯折状态,弯折状态下,折叠区01朝向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03弯折,当显示面板000恢复到展平状态后,折叠区01中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03一侧会形成折痕04,从图1的截面图中可知位于折叠区01的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为弧线,而光线l1’是垂直于弧线的切线方向传播的,与正视角方向y的光线l0’传播方向呈一定夹角,导致在折叠区01中沿正视角方向的出光较少,在非折叠区02中光线l2’是沿着正视角方向传播的。人眼观察显示面板通常是正视角方向,所以人眼观察显示面板时看到的折叠区01的光线较非折叠区02的光线更少,会形成视觉上折叠区01的亮度较非折叠区02的亮度低的情况,使折叠区01形成一条暗纹,影响显示效果。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折叠区01的亮度较非折叠区02的亮度低的问题,对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参照图2至图10,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图5是图4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中m-m’向的一种剖面图;图8是图7中n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k-k’向的一种剖面图,其中,图4、图7和图10的剖面图为显示面板在展平状态下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发光层12,位于衬底基板11的一侧;微结构13,位于发光层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微结构13包括第一斜面21;第一膜层14,位于微结构13远离发光层12的一侧,至少覆盖微结构13且与微结构13接触;

显示区aa,显示区aa包括折叠区1;

参照图3,显示面板100包括弯折状态,弯折状态下,折叠区1朝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5弯折;即本申请中,显示面板100的弯折状态为内弯。

折叠区1包括折叠区边缘30,折叠区边缘3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第一方向x平行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且与折叠区1的弯折轴3延伸方向交叉;折叠区1包括至少一个微结构13,其中,如图4和图10所示,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或者,如图7所示,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小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沿折叠区中心4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a还包括与折叠区1相邻的非折叠区2。沿第一方向x上,非折叠区2可以位于折叠区1的一侧,或者非折叠区2位于折叠区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非折叠区2位于折叠区1两侧的情况,即在折叠区1的两侧均包括非折叠区2。

沿弯折轴3延伸的方向,图2、图6和图9中仅示出了微结构13为多个且沿弯折轴3延伸方向上相邻微结构13之间是间断的,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沿弯折轴3延伸方向上微结构13是连续不间断的结构,这里未示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微结构13的材料可以为高折射率的透明材料。

图2和图图9中仅示出了在折叠区1中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其中图2和图3中在第一方向x上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两个,图6和图7中在第一方向x上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四个参照图8和图9,图8和图9中示出了在第一方向x上微结构13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只要满足微结构13具有第一斜面21即可。此外,本发明中的折叠区中心4是折叠区1的几何中心,图2中示出了弯折轴3经过折叠区中心4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自发光显示面板、micro-led显示面板,当然也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未对衬底基板11、发光层12、以及第一膜层14进行图案填充。

本实施例中第一膜层14位于微结构13远离发光层12的一侧,至少覆盖微结构13且与微结构13接触,这样发光层12的出光在经过微结构13和第一膜层14之间的接触界面时会发生偏折。

参照图4和图5、图9和图10,图4和图5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在折叠区1中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且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两个的情况,图9和图10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在折叠区1中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且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一个的情况。从图4和图10中可以看出,由于显示面板在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之前反复切换后会在折叠区1内形成折痕。图4中虚线箭头的方向表明在未设置微结构13时的出光方向(l1和l2),该方向与显示面板的正视角方向y有夹角,但是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层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微结构13具有第一斜面21,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图4和图10中可知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示出了a1和a2,其中a2大于a1,即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参照图5,根据光线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由此可知,发光层12的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改变其传播路径,由于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所以出光会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参照图6、图7和图8,图6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在折叠区1中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且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四个的情况。从图7中可以看出,由于显示面板在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之前反复切换后会在折叠区1内形成折痕,现有技术中从发光层12发出的光会沿着l1的方向从出光面射出,图7中虚线箭头的方向表明在未设置微结构13时出光方向,由于折痕的存在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的正视角方向y有夹角。但是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层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了微结构13,微结构13具有第一斜面21,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小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图7中可知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示出了a1和a2,其中a2小于a1,即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参照图8,根据光线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发光层12的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改变其传播路径,由于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小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所以出光会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位于衬底基板11一侧的发光层12、位于发光层12远离衬底基板11一侧的微结构13、位于微结构13远离发光层12一侧的第一膜层14,微结构13包括第一斜面21,第一膜层14至少覆盖微结构13且与微结构13接触,显示区aa包括折叠区1,折叠区1包括至少一个微结构13,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沿折叠区中心4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或者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小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沿折叠区中心4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由此使得发光层12的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改变其传播路径,折叠区1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从而使折叠区1的出光方向与非折叠区2的出光方向均在正视角范围内,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2和图13,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取第一截面时的剖面图,图13是取第一截面时第一弧线的切线斜率分布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展平状态,展平状态下,对显示面板100取第一截面j,第一截面j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且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一截面j中,位于折叠区1的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5为第一弧线6;

第一弧线6包括第一位置7和第二位置8,第一位置7处第一弧线6的切线斜率小于第二位置8处第一弧线6的切线斜率;

微结构13包括底面133,底面133为微结构13靠近发光层12的一面,折叠区1的微结构13包括第一微结构13a和第二微结构13b,第一微结构13a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第二微结构13b的第一斜面21与第二微结构13b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

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位置7与第一微结构13a交叠,第二位置8与第二微结构13b交叠,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的剖面图为显示面板在展平状态下的截面图。图11中仅示意性的表示了在弯折轴3延伸的方向上微结构13为两个,且相邻的微结构13之间具有间隔。

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两侧均设有微结构13的情况,当然也可以仅在折叠区中心4的一侧设微结构13,这里仅为示意性说明,其中沿第一方向x上,在折叠区中心4两侧各设置5个微结构,当然这里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示意性说明,不代表实际数量。图8中仅以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微结构13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作为示例性说明,当然也可以采用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微结构13的折射率n1小于第一膜层14的折射率n2。

由于显示面板100反复弯折,即显示面板100反复在弯折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会在折叠区1形成折痕,对显示面板100取第一截面j,第一截面j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且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一截面j中,位于折叠区1的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5为第一弧线6,该第一弧线6即为折痕。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3,图13中示出了第一弧线6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弯折区内由折叠区中心(图13中o点)到第一边缘31之间的区域中包括切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区域z1以及切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区域z2,由折叠区中心(图13中o点)到第二边缘32之间的区域中包括切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区域z3以及切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区域z4,当然,在折叠区中心位置以及与非弯折区交点的位置切线斜率均为0。

图12中示出了第一位置7包括第一位置7a、第一位置7b、第一位置7c,第一微结构13a包括第一微结构13a1、第一微结构13a2和第一微结构13a3,第一夹角α1包括第一夹角α11、第一夹角α12和第一夹角α13,第一微结构13a1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1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1,第一微结构13a2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2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2,第一微结构13a3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3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3,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位置7a与第一微结构13a1交叠,第一位置7b与第一微结构13a2交叠,第一位置7c与第一微结构13a3交叠,第二位置8与第二微结构13b交叠,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位置7和第二位置8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位置7和第二位置8同时位于切线斜率增加的区域z1或z3,如图8中第一位置7a(7)和第二位置8均位于切线斜率增加的区域z1,第一微结构13a1(13a)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1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1,第二微结构13b的第一斜面21与第二微结构13b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位置7a与第一微结构13a1交叠,第二位置8与第二微结构13b交叠,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第二位置8位于切线斜率增加的区域z1或z3,而第一位置7位于切线斜率减小的区域z2或z4,例如:

1)第二位置8位于切线斜率增加的区域z1,第一位置7b位于切线斜率减小的区域z2,第一微结构13a2(13a)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2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2,第二微结构13b的第一斜面21与第二微结构13b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位置7b与第一微结构13a2交叠,第二位置8与第二微结构13b交叠,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2)第二位置8位于切线斜率增加的区域z1,第一位置7c位于切线斜率减小的区域z4,第一微结构13a3(13a)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13a3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3,第二微结构13b的第一斜面21与第二微结构13b的底面13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位置7c与第一微结构13a3交叠,第二位置8与第二微结构13b交叠,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线6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参照图13,由此可知,由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切线斜率先增大后减小,现有技术中在不设置微结构的情况下,光线是沿垂直各切点的切线方向射出的,参照图1中所示,光线出光方向与正视角方向y呈夹角,而且随着切线斜率增大夹角也越大,所以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光线偏折的程度也越大。

本实施中,对应第一弧线6上各位置的切线斜率越大,设置的第一斜面21与第一微结构的底面的夹角也越大,这样使得光线经过第一斜面21后偏折的程度越大,能够确保光线经过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以及参照图12。折叠区1包括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位于折叠区中心4的两侧,第一区域1和/或第二区域2设置微结构13。

图4中仅以第一区域1a设置微结构13为例,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二区域1b中设置微结构13。图12中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中均设置了微结构13,且图12中仅以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作为示例性说明,图12中在第一区域1a中设置了五个微结构13,在第二区域1b中同样设置了五个微结构13,当然这里微结构13的数量仅为示例性说明,不作为产品中微结构13的实际数量,图12中第一区域1a中的微结构13与第二区域1b中的微结构13为对称设置,当然第一区域1a中的微结构13与第二区域1b中的微结构13也可以不对称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层12的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改变其传播路径,折叠区1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从而使折叠区1的出光方向与非折叠区2的出光方向均在正视角范围内,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其中当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中均设置微结构13,能够进一步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2,图12中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均设置微结构,且第一区域1a中的微结构13与第二区域1b中的微结构13沿折叠区中心4对称设置。

参照图12中,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中均设置了5个微结构13,且第一区域1a中的微结构13与第二区域1b中的微结构13对称设置,对称设置微结构13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解决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对称设置微结构13不会增加制作工艺复杂程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取第一截面时的一种剖面图。折叠区1包括中心区域1c,中心区域1c包括折叠区中心4,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微结构13与中心区域1c无交叠。

本实施例中折叠区的中心区域1c中不设置微结构13,结合图13可知,在中心区域中第一弧线的切线斜率为0,此时说明光线经过该中心区域时是沿正视角方向y传播的,所以在该中心区域1c中无需设置微结构13。需要说明的是该中心区域1c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与显示面板的弯折半径相关,例如通常显示面板的弯折半径在0.5mm的弯折情况下,中心区域1c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在0.1~0.3mm左右。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微结构13与中心区域1c无交叠,即在中心区域1c中不设置微结构13,由于该中心区域1c的第一弧线的切线斜率为0,所以无需设置微结构13,同样能够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此外由于该中心区域1c中第一弧线的切线斜率为0,如在该区域中设置微结构13,而在弯折时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受到弯折应力会发生断裂,也会导致该区域出现裂纹,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图5、图7、图8、图10、图12和图15。第一斜面21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θ,0°<θ<10°。

第一斜面21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夹角不需要过大,过大会使光线偏折后不能在正视角范围内出光,参照图16,图16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视角亮度曲线图,横坐标为观察显示面板的视角,即与正视角方向的夹角,纵坐标为亮度,实线对应的是折叠区,虚线对应的是非折叠区,从图16中可以看出,与正视角的夹角在0-10°之间时折叠区的亮度基本没有衰减,当与正视角的夹角大于10°时折叠区的亮度会发生衰减,所以出光与正视角的夹角维持在0°<θ<10°范围内,能够保证光线偏折后在正视角范围内出光,不影响亮度。当第一斜面21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夹角0°<θ<10°能够很好的保证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从而使出光方向与非折叠区2的出光方向均在正视角范围内,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7,图17是图2中q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显示区aa包括多个子像素p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一个微结构13覆盖4-10个子像素。

图17中仅示意性的说明了在第一方向x上一个微结构13覆盖了4个子像素,当然只要一个微结构13覆盖4-10个子像素即可。本发明中的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不需要过大即能够很好的保证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第一膜层14后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由于夹角相对较小时微结构1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面积越大越容易制作。同时如果微结构覆盖子像素数量少于4个(例如一个微结构覆盖一个子像素),在显示面板弯折时,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会受到第一膜层的挤压力造成应力集中,此外子像素的面积一定时如果一个微结构覆盖一个子像素,那么相邻的第一斜面之间距离较近,显示面板在弯折时第一斜面与第一斜面之间也会受到挤压力,造成应力集中。当然微结构13覆盖的子像素p0数量过多,则微结构13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厚度比较大,一方面不利于弯折而且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加工难度也会上升。所以本发明中微结构13覆盖4-10个子像素不会增加制作工艺复杂程度,避免在弯折时造成应力集中,同时又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18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还包括胶层9,胶层9位于微结构13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胶层9复用为第一膜层14;胶层13包括背离微结构13一侧的第一表面91,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微结构13到第一表面91的最小距离为h1,胶层9的最大厚度为h2,

参照图18中,图18中示出了微结构13在折叠区1中的分布情况,仅在第一区域1a中设置了四个微结构13,而且沿折叠区中心4指向折叠区边缘30的方向上,第一斜面21到衬底基板11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从图18中可知,微结构13到第一表面91的最小距离为h1,此时h1可以为0,也可以大于0,图18中示出了微结构13到第一表面91的最小距离h1的不同情况。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微结构13的高度在5-30um之间,胶层的厚度在20-50um之间。

折叠区1在弯折后产生折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胶层9在弯折时会发生位移,尤其是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交界的位置处会发生溢胶的情况,而恢复到展平状态时胶层9不能恢复到未弯折前,本发明设置的微结构13除了能够使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胶层9后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还能够防止胶层9发生位移,防止胶层9溢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微结构13到第一表面91的最小距离为h1,胶层9的最大厚度为h2,能够有效地防止胶层9在弯折时发生位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继续参照图14,图19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折叠区1包括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沿所述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1a和所述第二区域1b位于折叠区中心4的两侧,至少两个微结构13位于第一区域1a和第二区域1b中,且在弯折轴3延伸方向上,所微结构13的宽度等于显示区aa的宽度,或者多个微结构13沿弯折轴3延伸方向排布。

图14中示出了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1a中和第二区域1b中各设有3个微结构,沿弯折轴3延伸的方向上具有两个微结构13,且两个微结构之间13具有间隔。图19中示出了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1a中和第二区域1b中各设有1个微结构,沿弯折轴3延伸的方向上微结构13的宽度等于显示区aa的宽度。

如上所述,折叠区1在弯折后产生折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胶层在弯折时会发生位移,尤其是折叠区1与非折叠区2交界的位置处会发生溢胶的情况,而恢复到展平状态时胶层不能恢复到未弯折前,本发明设置的微结构13除了能够使出光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21和胶层后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还能够防止胶层发生位移,防止胶层溢胶,在弯折轴3延伸方向上,所微结构13的宽度等于显示区aa的宽度,或者多个微结构13沿弯折轴3延伸方向排布,能够有效地防止胶层在弯折时发生位移。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微结构13沿弯折轴3延伸方向排布,即在弯折轴3延伸方向上设置多个微结构13。沿弯折轴3延伸到方向上设置多个微结构13,当微结构13之间的间隔越少,或者微结构13之间的间隔越小,则微结构13实现使发光层出光发生偏转的概率越大,当沿弯折轴3延伸的方向上微结构13的宽度等于显示区aa的宽度,则能够完全覆盖住发光层出光,使发光层出光在经过微结构13的第一斜面和第一膜层后发生偏转,增加正视角方向的出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7和图20,图20是图17中w-w’向的一种剖面图。微结构13还包括与第一斜面21相连接的第二面22,第二面22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相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衬底基板11是指折叠区1内的衬底基板。可以理解的是由发光层12射出的光会经过微结构13的任何一个面,其中起到折射作用的面为第一斜面21,当然也会有少部分光线(l5)经过第二面22,此时将第二面22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相垂直,此时光线则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射出,虽然不能够对光线起到折射作用,但是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光线的干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7和图20,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p0,子像素p0包括开口区p01和非开口区p0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面22位于非开口区p02中。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衬底基板11为折叠区1中的衬底基板。如前所述,由发光层12射出的光会经过微结构13的任何一个面,其中起到折射作用的面为第一斜面21,当然也会有少部分光线经过第二面22,第二面22不能够使光线发生偏折,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面22位于非开口区p02中,由于在非开口区p02中无光线射出,此时第二面22对出光无影响,能够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1,图21是图6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层1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封装层150,封装层150包括层叠在发光层1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有机封装层152和无机封装层151,无机封装层151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151a,微结构1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51同层同材料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为有机自发光显示面板时需要对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进行封装,通常使用层叠的有机封装层152和无机封装层151进行封装,防止水氧气腐蚀发光器件,其中无机封装层151的折射率通常较高,在封装后会使用平坦化层进行平坦化,平坦化层的折射率较无机封装层151的折射率低,所以如图21所示,可以将微结构1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51同层同材料设置,当然第一膜层14可以为平坦化层,由此,在能够实现出光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的效果,同时利用显示面板中原有膜层制作微结构13,能够简化制作工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2和图23,图22是本发明提供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显示区aa还包括与第一边缘31和/或第二边缘32相邻的非折叠区2;

发光层12包括多个子像素p0;

阵列层15,位于发光层12靠近衬底基板11一侧,阵列层15包括驱动晶体管16,驱动晶体管16与子像素p0电连接,用于驱动子像素p0发光;

驱动晶体管16包括位于折叠区1的第一晶体管161和位于非折叠区2的第二晶体管162,第一晶体管161电连接的子像素p0颜色和第二晶体管162电连接的子像素p0颜色相同,第一晶体管161的宽长比大于第二晶体管162的宽长比。

图22中仅示出了非折叠区2与第一边缘31相邻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非折叠区2仅与第二边缘32相邻,当然也可以参照图2中非折叠区2与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均相邻。

图23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阵列层15包括驱动晶体管16,当然仅示意出一个第一晶体管161和一个第二晶体管16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利用的微结构13时折叠区1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了,但是同时也会使原本正视角方向y的出光折射到大视角上了,所以会使折叠区1的亮度较非折叠区2稍暗,所以对于同种颜色的子像素,对应折叠区1的第一晶体管161的宽长比大于位于非折叠区2的第二晶体管162的宽长比,由于驱动晶体管的宽长比与驱动晶体管对与其连接的子像素p0的驱动能力呈正比,宽长比越大,驱动晶体管的驱动能力越大,能够提高折叠区1中子像素p0的亮度,使得折叠区1的亮度与非折叠区2的亮度相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2和图23,显示区aa还包括与第一边缘31和/或第二边缘32相邻的非折叠区2;

发光层12包括多个子像素p0;

子像素p0包括位于折叠区1的第一子像素p1和位于非折叠区2的第二子像素p2,显示面板100包括向折叠区1的第一子像素p1提供数据电压的第一数据线da1,向非折叠区2的第二子像素p2提供数据电压的第二数据线da2,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发光颜色相同;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显示相同的灰阶时,第一数据线da1提供的数据电压大于第二数据线da2提供的数据电压。

如前所述,本发明中利用的微结构13时折叠区1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y偏折了,但是同时也会使原本正视角方向y的出光折射到大视角上了,所以会使折叠区1的亮度较非折叠区2稍暗,所以对于同种颜色的子像素,第一数据线da1提供的数据电压大于第二数据线da2提供的数据电压,能够提高折叠区1中第一子像p1的亮度,使得折叠区1的亮度与非折叠区2的亮度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4,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24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2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2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位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微结构、位于微结构远离发光层一侧的第一膜层,微结构包括第一斜面,第一膜层至少覆盖微结构且与微结构接触,显示区包括折叠区,折叠区包括至少一个微结构,由于微结构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第一斜面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或者微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沿折叠区中心指向折叠区边缘的方向上,第一斜面到衬底基板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由此使得发光层的出光经过微结构和第一膜层后改变其传播路径,折叠区内的出光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使折叠区的出光方向与非折叠区的出光方向均在正视角范围内,这样实现了从视觉上改善由于折叠产生折痕后造成折叠区与非折叠区的光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