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用于开松压紧的纤维包的开包机的制作方法

2021-01-21 17:01:50|203|起点商标网
用于开松压紧的纤维包的开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包机,其用于开松沿安置方向安置的压紧的纤维包,该开包机具有机架和拾取单元,其中,拾取单元竖向可变地布置在机架处,并且其中,机架可沿安置方向行进,使得拾取单元可驶过纤维包并且可从纤维包拾取纤维材料,其中,设置有沿安置方向延伸的吸风通道,吸入风可与纤维材料一起由抽吸机构导入该吸风通道中,其中,吸风通道在上侧被覆盖带覆盖,并且其中,设置有带提升单元,通过该带提升单元可使覆盖带从吸风通道的上侧局部抬起。



背景技术:

由de3637578a1已知一种用于开松沿安置方向安置的压紧的纤维包的开包机,该开包机具有呈门型结构的机架,其中,机架可沿安置方向行进,并且拾取单元竖向可变地接纳在机架处。如果机架沿安置方向行进,则可从纤维包的上侧拾取纤维材料,其中,设置有沿安置方向延伸的吸风通道,吸入风可与纤维材料一起由抽吸机构导入该吸风通道中。在此,吸风通道静止地安装,并且吸入风可与纤维材料一起与机架在安置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导入吸风通道中。

由ep0773312a1已知一种用于开松沿安置方向安置的压紧的纤维包的开包机,吸风通道安装在静止的接纳装置的上侧,吸入风与纤维材料一起由拾取单元导入到吸风通道中。为了在吸风通道的整个长度上实现吸入风与纤维材料的导入,使用带提升单元,通过该带提升单元可将覆盖带从吸风通道的上侧局部提起,以便通过带提升单元将吸入风与纤维材料一起导入到吸风通道中。在此,带提升单元通过以下方式与拾取单元一起行进,即,带提升单元直接与拾取单元耦联。

由于吸风通道的上侧的布置和拾取单元的恒定的竖向位置,实现了吸入风与纤维材料一起从拾取单元直接转送到带提升单元中。在此,拾取单元在上侧的竖向恒定的引导要求昂贵的结构,该结构对于开包机的呈门型结构或塔式结构的机架来说难以实现。如果呈门型结构的机架是优选的,则必须安装复杂的软管引导部,以便将吸入风与纤维材料一起从拾取单元引导到带提升单元中。然而,这种空气引导在此很复杂,并且引起不必要的流动阻力,从而必须相应地提高抽吸功率。在塔式结构中,吸入风近乎沿侧向、即几乎水平地引导到塔中,并且在其中朝在基底处伸延的通道的方向传导。这导致用来运走分离的纤维的并非最佳的吸入气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具有机架的开包机,其中,应设置带提升单元的简单的布置和实施方案,通过该方案能够实现吸风通道的基底侧的装配并且可实现吸入风从拾取单元到吸风通道的更小的流动阻力。

该目的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结合特征部分的特征的开包机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了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

本发明包含的技术教导是,开包机的机架具有支柱元件,在该支柱元件处竖向可变地间接或直接布置有开包机的拾取单元。间接布置意指,拾取单元不是直接悬挂在支柱元件处,而是悬挂在中间元件处,该中间元件本身直接或间接(例如通过固定法兰)安装在相同的支柱元件处。对于呈门型结构的开包机,这种中间元件可为水平伸延的固定型材,其安装在两个竖向上围成门架的门柱处。对于塔式开包机,其具有在一侧悬挑的拾取单元,该拾取单元直接悬挂在塔部处或中。在此,机架可以已知的方式沿待削取的纤维包(即,纤维包阵列)的安置方向行进,使得拾取单元可驶过纤维包,并且在此可从纤维包拾取纤维材料。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开包机同样以已知的方式包括沿安置方向延伸的吸风通道,通过该吸风通道,由拾取单元从纤维包分开的纤维材料借助于吸入风从开包机运走至下游机器,例如重金属分离器。即,吸入风与纤维材料可从抽吸机构导入到吸风通道中。吸风通道同样以已知的方式在上侧被覆盖带覆盖。在此,上侧是吸风通道的背对基底的一侧,开包机和纤维包通常安置在该基底上。开包机还具有带提升单元。带提升单元设立成将覆盖带局部地、即在带提升器的区域中从吸风通道的上侧提起。这意味着,覆盖带在带提升器的两侧处在吸风通道上。根据本发明,带提升单元布置在上述支柱元件处,即,布置在支柱元件的面向基底的侧壁处或通常垂直于基底伸延的侧壁处。在此,抽吸机构的吸风管从支柱元件引导到带提升单元中。即,支柱元件是将纤维空气流从拾取单元引导到吸风通道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有助于将这种开包机的尺寸保持得很小。另一方面将开包机或其机架的非常稳固的元件用于纤维空气流引导。因此取消了从拾取单元到带提升单元中的可能的软管引导,并且吸入风可通过抽吸机构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利用穿过支柱元件的区段有利地引导到带提升单元中。尤其得到所需最小的结构空间,以实施具有机架的开包机,该机架具有支柱元件。如果机架行进,则支柱元件同样平行于吸风通道的延伸行进,并且带提升单元可随着支柱元件的运动被带动/驱动。因此,机架和带提升单元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吸入风在机器内部的引导,而为此无需附加的结构空间。结果得到具有最小结构空间需求的简单的结构。此外,可对抽吸机构在流动技术上进行优化,使得得到吸入风从拾取单元到吸风通道中的非常小的流动阻力。因此,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带提升单元在支柱元件的一侧的有利的布置,结合吸入风通过支柱元件直接进入到带提升单元中的同样有利的引导。在此,抽吸机构将吸入风与分开的纤维材料在上侧引入到支柱元件中,并且穿过支柱元件优选地从上侧引导到下部区域中,并且离开支柱元件的一侧通过布置在支柱元件处的带提升单元进入到吸风通道中。

优选地,带提升单元布置在支柱元件的背对拾取单元的外侧。即,带提升单元没有增大支柱元件的竖向尺寸。得到了用于实施具有机架的开包机的最小所需的结构空间,并且吸风通道沿安置方向侧向布置在支柱元件的行进区域中。可取消从拾取单元到带提升单元中的可能的软管引导。吸入风可通过抽吸机构的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通过支柱元件的区段的设计有利地引导到带提升单元中。如果机架行进,则支柱元件同样平行于吸风通道的延伸行进,并且带提升单元可随着支柱元件的运动被带动。

优选地,机架构造成呈门型结构,并且包括作为上述支柱元件的竖向延伸的第一侧边框,并且附加地具有同样竖向延伸的第二侧边框。在此,竖向可参考基底来理解,在该基底上安置有开包机或待削取的纤维包。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纤维空气流引导,侧边框沿安置方向来看可非常窄地来实施。

特别有利地,带提升单元具有框架式架子,在该框架式架子处布置有下侧的滚子和至少一个、优选地两个上侧的滚子,以用于抬起和引导覆盖带。覆盖带位于吸风通道的上侧并且覆盖此处的开口。在此,吸风管从支柱元件直接引导到框架式架子的内部区域中,从而吸入风与纤维材料可同样从支柱元件通过吸风管引导到框架式架子的内部区域中。因此,覆盖带在带提升单元的区域中具有多边形形状,优选地呈三边形或四边形、尤其梯形或矩形的形状。覆盖带通过框架式架子来引导,使得覆盖带仅仅在带提升单元的框架式架子的区域中从吸风通道的上侧抬起。在此,吸风管的设计可如此设计,使得结合框架式架子没有产生在吸风通道的上侧的敞开的流区域,由此最小化进入到吸风通道中的二次空气流,或例如在使用密封部的情况下避免进入到吸风通道中的二次空气流。框架式架子可有利地由两个侧部元件形成,它们均具有上述多边形形状。所提到的滚子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其角部处,并且在侧部元件之间延伸。框架式架子的形状能够以最小的结构空间实现吸风管非常简单地引导到框架式架子的内部区域中。吸风管优选地具有相应的弯曲,以便以开口端侧近乎在开口的平面中终止在吸风通道的上侧。弯曲可通过折角或斜角来补充,或通过它们来代替。

进一步有利地,吸风管可形成支柱元件和带提升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使得吸风管通过支柱元件沿安置方向的运动用作带提升单元的带动件。在此,有利的是,吸风管刚性地布置在支柱元件处,并且带提升单元虽然与吸风管具有连接,然而可独立于机架和因此吸风管的行进运动沿着吸风通道的上侧行走。因此无需在带提升单元的吸风管、尤其框架式架子之间的在所有空间方向上的刚性连接;然而需要机械连接,以使机架和因此吸风管沿安置方向的运动可传递到带提升单元上。

为了实现吸风管与带提升单元的一定的脱耦,吸风管具有端侧的带动框架,以过渡到带提升单元中,该带动框架形成吸风管的敞开的端部,并且与带提升单元的接纳开口连接。在此,在带动框架和接纳开口之间的连接非刚性地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支柱元件和带提升单元相对彼此的相对运动,这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特别有利地,端侧的带动框架可从竖向上引导到接纳开口中,使得带动框架在接纳开口中具有竖向可动性。例如,吸风管的带提升单元在上面沿着它引导的上侧可与机架的引导具有高度偏差。该高度偏差可通过在吸风管的端部处的带动框架在带提升单元的接纳开口中的竖向可动性来补偿。同样可由此补偿在开包机的行进路径中的不平度,因为它们对纤维空气流运输没有负面影响。

优选地,在最后提到的两个解决方案中,与接纳开口联接的是通气管,该通气管延伸到吸风通道中。这能够实现可独立于吸风通道的形状设计吸风管。通气管形成一种类型的适配器,使得吸风通道可标准化地成形,这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附加地或替代地,带提升单元具有调整机构,通过该调整机构可对通气管沿竖向方向在框架式架子处进行调节,和/或对带动框架在横向方向上沿着上述滚子的旋转轴线在框架式架子处进行调节。这能够实现可对带动框架和因此沿竖向引导到里面的通气管尤其针对过渡到吸风通道中进行精确调节。因此,吸风通道可预先装配在基底处,亦即相对地独立于支柱元件相对于吸风通道的位置。通过调整机构可使带动框架和通气管如此取向,即,通气管尤其朝构造在吸风通道中的吸入风风道的中心取向,尤其以便最小化二次空气流,其可在吸入风风道中的吸风通道的内壁和通气管之间产生。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这对于避免在通气管和吸入风风道之间的摩擦有积极作用。在带提升单元设立之后,带动框架可通过调整机构置于横向位置中,该横向位置与在吸风通道中的吸入风风道的构造对应,使得通气管以其输出侧尽可能靠着吸入风风道的内壁进行密封。但同样可设置密封部。

替代地或附加地,带提升单元具有水平调节机构(ebeneneinstellvorrichtung),通过该水平调节机构可相对于在支柱元件中的优选地竖向伸延的吸风管对带提升单元进行调节。

为了在将覆盖带从吸风通道的上侧局部抬起时实现有利地引导覆盖带,规定,下侧的滚子和/或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具有与覆盖带的宽度适配的宽度。在此,相应的滚子在沿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中比在边缘侧的区域中具有更大的直径。尤其下侧的滚子和/或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鼓起地构造。鼓起的实施方案尤其引起覆盖带在滚子的宽度上的自定心,使得当带提升单元沿安置方向在吸风通道上行进时,覆盖带没有在侧向上脱离引导。

如果在下侧的滚子的端侧相应布置有带输送滚子,通过其对带提升单元在吸风通道上进行引导,实现另一优点。在此,带输送滚子仅仅布置在下侧的滚子的端侧,以引导覆盖带。然而,带输送滚子同样可相对于下侧的滚子自由转动,并且因此不可转动运动地与用于引导覆盖带的下侧的滚子连接。带输送滚子构造成在吸风通道的上侧上滚动,并且接纳在带提升单元的框架式架子处。在下侧的滚子有两个且其均具有两个布置在端侧的带输送滚子的情况下,得到四个带输送滚子,它们布置在带提升单元的框架式架子处,并且通过它们可使带提升单元在吸风通道的上侧行进。带输送滚子能够实现在下侧的滚子和吸风通道之间的水平间隙。根据本发明,该间隙允许覆盖带的无卡夹的穿引,这尤其有利于覆盖带的寿命。带输送滚子相对于下侧的滚子可自由转动,这是因为相对于下侧的滚子的更大的直径、和与之相伴引起的带输送滚子和下侧的滚子的不同的转速。因此,带输送滚子和相关的下侧的滚子可非常简单且成本上有利地装配在相同的轴上,在存在时,仅需将该轴安装在上述框架式架子处即可。这种布置降低了与覆盖带摩擦的风险,这可损害覆盖带的寿命。

特别有利地,下侧的滚子具有第一轴承,并且带输送滚子具有第二轴承。轴承尤其构造为滚动轴承。在此,相应的轴承彼此分开地构造,并且接纳在共同的轴上。替代地,还可通过第二轴承在下侧的滚子的外侧支承带输送滚子,因此,下侧的滚子延伸到带输送滚子和第二轴承下方。这促进了简单的可装配性,尤其是装配在带提升单元的其余部分上。

针对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可设置成,该上侧的滚子在其端侧具有限制环。限制环最多如此程度地可沿轴向移动地布置在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处,使得防止覆盖带从带提升单元的滚子的滚动面过度滑落。因此,限制环保证了带提升单元沿着覆盖带的引导。因此,在本发明中,打滑基本上沿着带提升单元的滚子的旋转轴线来发生。在本发明中,过度指的是,尤其防止覆盖带例如在其纵向边缘处与带提升单元的相对于带提升单元固定的组成部分、例如上述框架式架子擦蹭,并且因此可遭受更大的磨损。因此,该解决方案同样有助于尤其覆盖条在操作期间的耐久性。

在此,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和相关的限制环优选地借助于共同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承在轴上。这同样促进了简单的可装配性。此外,相应的滚子与轴可制成为标准构件,这对于制造成本具有有利影响。

在此,用于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的轴和用于下侧的滚子的轴相应彼此平行地伸延,并且彼此具有多边形的布置。在优选两个上侧的滚子的情况下,它们优选地彼此具有的距离比下侧的滚子彼此具有的距离更小。在此,用于上侧的滚子的轴和用于下侧的滚子的轴优选地将框架式架子的两个侧部元件彼此连接,由此有利地将框架式架子构造为刚性结构。限制环履行覆盖带在上侧的滚子上的居中引导的任务,其中,覆盖带的引导通过上侧的滚子以及下侧的滚子的鼓形来支持。

优选地,限制环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在相应的至少一个上侧的滚子处。这促进了可将所有部件制成为标准件的可行性,其可整体地模块化地安装在其余的带提升单元处。

结构上与框架式架子连接的接纳开口在水平延伸中在框架式架子的下部区域中近似处在下侧的滚子之间。优选地,与接纳开口联接的是上述通气管,其向下、即朝基底的方向并且朝吸风通道的纵向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因此引导到吸风通道中。在此,接纳开口与通气管一起形成共同的构件或共同的结构单元。

特别有利地,吸风管是可拆卸的,其在支柱元件中的抽吸机构的区段和具有上侧的接纳开口的通气管之间延伸。因此还可将带提升单元从机架拆开。

框架式架子还有利地借助于外侧的板料元件蒙覆,其中,蒙覆部尤其可设置在前侧。

如果在带提升单元处布置有位置开关,该位置开关具有接触滚子,通过该接触滚子可探测机架和因此拾取单元沿安置方向在纤维包上的行进位置,得到又一优点。作为用于激活位置开关的切换元件,可使用布置在吸风通道处的切换元件,接触滚子可驶向该切换元件,以便触发位置开关。例如在定位行进(referenzfahrt)中,在此可使机架沿一方向行进,直至触发位置开关,以便定位机架在安置方向上的位置。

又一优点是,在带提升单元处布置有电气联接部,其与电力和信号连接部的拖链单元连接。由此简单地得到从静止的接线盒到可沿安置方向行进的机架的电力和信号连接部,其中,电力和信号连接部布置在吸风通道的侧部。

通过突出超过吸风通道的侧部的联接板可有利地将电气联接部布置在带提升单元处。在此,例如还可将位置开关安装在联接板处。电力和信号连接部优选地还包括存放槽,在其中接纳有拖链单元。有利地,存放槽以侧向布置的方式处在吸风通道的外侧。

因此,带提升单元履行多种功能。一方面,带提升单元用于将覆盖带从吸风通道的上侧抬起。另一方面,带提升单元同时用于通过以下方式将吸入风从机架转送到吸风通道中,即,吸风管布置在带提升单元中。此外,带提升单元用于接纳电气联接部,通过电气联接部可使电力和信号连接部的拖链单元与运动的机架联接。最后,带提升单元还用于接纳至少一个位置开关,以探测机架沿安置方向的行进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一起借助附图进一步阐述改善本发明的其他措施。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带提升单元的开包机的第一立体视图,

图2示出了开包机的第二立体视图,

图3以布置在机架的侧边框处的方式示出了带提升单元的详细视图,

图4示出了带提升单元的框架式架子的详细视图,

图5示出了覆盖带在框架式架子处在上侧的滚子上引导的详细视图,

图6示出了覆盖带在框架式架子处在下侧的滚子上引导的详细视图,

图7示出了带提升单元的截面视图,并且

图8示出了带提升单元的详细视图,其中吸风管过渡到带提升单元的通气管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以两个不同的立体视图示出了开包机1,其用于在上侧削取纤维包100,纤维包以多个排并排沿安置方向10安置在在基底42上的放置区域41中。为了削取纤维包100的上侧,使用拾取单元12,其可沿竖直方向行进地接纳在机架11处。机架11具有第一侧边框17和第二侧边框18,在两个侧边框17和18之间延伸有两个彼此间隔开地布置的门式轮廓(门架型材)43。

侧边框17和18具有滚动滚子(工作滚子)44和45,并且为了沿安置方向10引导机架11而使用滑轨(导轨)46,在第一侧边框17处的滚动滚子44在该滑轨上被引导。在第二侧边框18处的下侧的滚动滚子45在基底42上滚动,纤维包100同样安置在该基底上,并且滑轨46同样装配在该基底上。

拾取单元12在下侧具有三个支撑辊子47和两个拾取辊子48,其中,拾取辊子48在支撑辊子47之间,所有的辊子47、48彼此平行地沿横向方向49伸延。在拾取辊子48之前的是尘棒50。如果辊子47、48置于旋转中,则拾取辊子48从压紧的纤维包100拾取絮状的组成部分,并且纤维毛绒通过抽吸机构14吸走,并且输送给其进一步的应用。

抽吸机构14包括吸罩51,其处在拾取单元12的上侧,与该吸罩联接的是在竖向上向上引导的螺旋软管52。在拾取单元12沿竖向行进时,螺旋软管52可改变其长度,并且螺旋软管52在上侧联结吸风管53,该吸风管将吸入风在上侧引入到第一侧边框17中。因此,吸风管53自承式地联结在第一侧边框17的上侧,并且螺旋软管52以悬挂布置的方式处在吸风管53的端部处。在此,吸入风穿过第一侧边框17,并且通过吸风通道13与纤维毛绒一起到达再加工处理站。

开包机1的手动控制通过操作台54来进行,该操作台示例性地安置在吸风通道13的前侧。开包机1的供电通过接线盒55实现,该接线盒处在吸风管13的同一前端。通过电力和信号连接部38(其包括拖链单元37)可建立与可运动的机架11的供电以及信号连接,其中,电力和信号连接部38在吸风通道13的侧方。在此,呈带动件的形式的电气联接部36形成拖链单元37的可运动的联结,并且电气联接部36与带提升单元16联结,该带提升单元与第一侧边框17连接、并且因此与机架11沿安置方向10的运动一起运动。带提升单元16用于将在上侧覆盖吸风通道13的覆盖带15抬起。

在门式轮廓43的外部区域处布置有处在上侧且沿安置方向10延伸的桥接元件56,在该桥接元件处通过牵引器件57悬挂地接纳拾取单元12。

在图3中示出了布置在第一侧边框17的外侧的带提升单元16的详细视图,其中,移除了第一侧边框17的蒙覆元件。带提升单元16在吸风通道13的上侧沿安置方向10行进,其中,带提升单元16具有与第一侧边框17的连接,在第一侧边框17沿安置方向10行进时,带提升单元16一起行进。

带提升单元16用于使覆盖带15局部抬起,该覆盖带覆盖吸风通道13的上侧、并且通过带提升单元16的框架式架子20来引导。覆盖带15通过带提升单元16的抬起用于将吸入风从拾取单元传送到吸风通道13中。为了引导吸入风,使用抽吸机构14,其示出为具有另一吸风管58,该另一吸风管与根据图1和图2的吸风管53在第一侧边框17中联接。

吸风管58作为抽吸机构14的组成部分同样还处在第一侧边框17中,并且由于移除了外部蒙覆而变得可见。吸风管58过渡到另一吸风管19中,该另一吸风管从第一侧边框17延伸到带提升单元16中。为此,吸风管19的形状具有弯曲,并且吸风管19在上侧通到带动框架23中,该带动框架形成吸风管19的敞开端部,并且与在带提升单元16中或处的接纳开口24连接。在下侧与接纳开口24联接的是通气管,其伸入吸风通道13中并且因此在该图示中不可见。

为了引导覆盖带15而使用下侧的滚子21和上侧的滚子22,滚子21和22接纳在形成带提升单元16的基体的框架式架子20处。

在吸风管13的外侧布置有存放槽40,拖链单元37放入该存放槽中。拖链单元37形成电力和信号连接部38的组成部分,并且与电气联接部36联接。电气联接部36与带提升单元16的联接板39联结。因此,带提升单元16同时用于使电力和信号连接部38与开包机的运动部分联接。

在带提升单元16的联接板39处还有位置开关34,该位置开关可与布置在吸风通道13处的切换元件共同作用,从而可通过位置开关34在撞到这种切换元件时产生信号。通过该信号可探测具有第一侧边框17的机架11在安置方向10上的位置。

图4示出了框架式架子20的立体视图,其形成带提升单元16的基础结构。框架式架子20的侧部元件近似梯形地来构造,使得上侧的滚子22的水平间距小于下侧的滚子21的水平间距,以引导覆盖带15。为了实现框架式架子20在吸风通道的上侧的行进,在下侧的滚子21的外侧布置有带输送滚子25。在吸风通道的上侧存在滚动面,带输送滚子25可在该滚动面上滚动。为此,带输送滚子25可独立于下侧的滚子21转动地接纳在框架式架子20处。

在上侧的滚子22的端侧布置有限制环28,其能够实现覆盖带15的引导,并且构造成不可相对于上侧的滚子22转动。

下侧的滚子21以及上侧的滚子22优选地鼓起地来实施。在此,滚子21、22均具有与覆盖带的宽度适配的宽度。此外,优选地,所有滚子21、22在两个方向上在中间的区域中比在边缘侧的区域中具有更大的直径。这引起覆盖带15借助于滚子的鼓形在滚子21、22上居中地引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侧向滑脱。

图5示出了框架式架子20的、在接纳在轴31上的上侧的滚子22区域的剖面视图。轴31形成框架式架子20的组成部分,并且将两个梯形的侧部件彼此连接在一起。在上侧的滚子22的上侧,示出了覆盖带15的区段,该区段在剖切示出的上侧的滚子22上引导。上侧的滚子22借助于轴承29支承在轴31上。限制环28以刚性布置的方式处在轴承29上,并且与相关的上侧的滚子22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在此,图示示出了覆盖带15通过限制环28的侧向引导,其中,由于中间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小的直径变化,上侧的滚子22的鼓形不可见。

图6示出了下侧的滚子21的截面视图,该下侧的滚子通过第一轴承26支承在轴30上。在此,轴30同样形成两个梯形的侧部件的连接,并且因此同样形成带提升单元的框架式架子20的结构组成部分。

在下侧的滚子21的外侧存在带输送滚子25,其构造成在吸风通道13的上侧上滚动。为了带输送滚子25可独立于下侧的滚子21的转动运动而转动,带输送滚子单独地通过第二轴承27自由转动地接纳在相同的轴30上。

在框架式架子20的前侧布置有位置开关34,其具有接触滚子35。位置开关34用于通过以下方式探测开包机1的机架11在安置方向10上的位置,即,接触滚子35可撞向在吸风通道13处的未进一步示出的接触元件。

图7示出了布置在第一侧边框17处的带提升单元16的截面视图,其中,带提升单元16在吸风通道13的上侧上滚动。截面视图示出了覆盖带15从吸风通道13的上侧经由下侧的滚子21和上侧的滚子22转向的走向,从而与框架式架子20形成梯形的内部空间,吸风管19引导到该内部空间中。吸风管19终止于带动框架23,该带动框架引导到接纳开口24中。接纳开口24形成通气管32的上部组成部分,其引导到吸风通道13中。如果现在第一侧边框17行进,则吸风管19同样随着第一侧边框17一起行进。通过在带动框架23和接纳开口24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连接,至少沿行进方向,通过吸风管19的运动还使带提升单元16沿安置方向10一起运动。此外,带动框架23和接纳开口24之间的仅在平面中的形状配合的连接允许吸风管19相对于接纳开口24并且因此相对于带提升单元16的竖直运动。由此可通过第一侧边框17沿安置方向10的运动补偿吸风通道13的上侧的高度走向的偏差。

最后,图8还示出了接纳开口24的设计的详细视图,该接纳开口在一区段上在外侧包围带动框架23。通过竖向调节装置33可调节通气管32和因此接纳开口24的竖向位置,使得可还可基于在吸风通道13中的吸入风风道调节通气管32,从而实现通气管33通过框架式架子20的带输送滚子25的滚动的引导。在前侧示出了覆盖带15,其部分地包围下侧的滚子21。还以截面视图示出了吸风管19,其中,还剖切地示出了通气管32。

通气管32的引入到吸风通道13中的端部在根据图7和图8的输送的纤维空气流或吸入风的方向上处在在此示出的左下侧的滚子21左后方。通气管32优选地借助于其在该方向上指向的端部在吸风通道13中接纳在在图7和8中左侧的滚子21后方的相同的区域中。有利地,该端部借助于优选地借助于刷子形成的密封部59密封地接纳。密封部59有利地密封地贴靠吸风通道13的面向通气管32的所有内侧,并且密封地贴靠覆盖带15的面向该密封部的内侧或下侧。

还可取消密封部59,因为在图7和图8中吸入风向左流动,并且因此不那么担心纤维材料附着在在通气管32和吸风通道13之间的过渡部位处。

此外,通气管32可如此来设计,即,尽管覆盖带15存在从关于带动框架23或吸风管19在其面向通气管32的端部处的内部形状的通常矩形的横截面朝吸风通道13的优选地并且基本上为八边形的横截面的方向上转变,但通气管的横截面面积没有变化。由此减小了通气管32的流动阻力和纤维材料附着在通气管32中的风险。如果通气管32的用于使纤维空气流或吸入风朝吸风通道13的方向换向的面是弧形的,这同样减小了纤维材料附着的风险。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优选的实施例。而是可以想到变型的实施方案,其即使在根本不同的设计的情况下也使用所示的解决方案。由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得出的所有特征和/或优点、连同结构细节或空间布置,对于本发明而言,无论是单独还是以多种组合形式,都是关键的。

附图标记列表

1开包机

10安置方向

11机架

12拾取单元

13吸风通道

14抽吸机构

15覆盖带

16带提升单元

17第一侧边框

18第二侧边框

19吸风管

20框架式架子

21下侧的滚子

22上侧的滚子

23带动框架

24接纳开口

25带输送滚子

26第一轴承

27第二轴承

28限制环

29轴承

30轴

31轴

32通气管

33竖向调节装置

34位置开关

35接触滚子

36电气联接部

37拖链单元

38电力和信号连接部

39联接板

40存放槽

41放置区域

42基底

43门式轮廓

44滚动滚子

45滚动滚子

46滑轨

47支撑辊子

48拾取辊子

49横向方向

50尘棒

51吸罩

52螺旋软管

53吸风管

54操作台

55接线盒

56桥接元件

57牵引器件

58吸风管

59密封部

100纤维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风管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