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机和细纱机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细纱机和细纱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备拉伸粗纱的牵伸装置的细纱机中,具备使粗纱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供给停止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其在牵伸装置的入口部分设置由顶罗拉和底罗拉构成的后罗拉对,并且通过使停止爪嵌合于该底罗拉并使停止爪挤入顶罗拉的下方,从而使粗纱的供给停止。该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结构为具备:使停止爪动作的滑动件、对滑动件赋予作用力的压缩弹簧、能够与滑动件卡合且克服压缩弹簧的作用力而使停止爪在待机位置待机的励磁销。在该结构中,通过利用励磁销的动作来将滑动件与励磁销间的卡合状态解除,从而滑动件因压缩弹簧的作用力而移动,由此停止爪挤入顶罗拉的下方,从而粗纱的供给停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133224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细纱机中,在通过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动作而停止了粗纱的供给的情况下,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进行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复位至工作之前的状态的作业。因此,无法自动地再次开始粗纱的供给,这成为实现细纱机的自动化的一个障碍。另外,为了除去该障碍,也可考虑通过螺线管装置直接驱动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滑动件,但在该情况下,需要可对抗压缩弹簧的作用力的大容量的螺线管装置。另外,1台细纱机具备多个纱锭,按每个纱锭设置有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因此,若通过大容量的螺线管装置单独驱动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滑动件,则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大型化,成本也变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自动复位并且容易适于小型化的细纱机和细纱机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细纱机,其具备多个纱锭,上述多个纱锭分别具备:拉伸粗纱的牵伸装置和使粗纱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供给停止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在机台长边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具备: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其能够在相对于牵伸装置允许供给粗纱的第1位置和相对于牵伸装置停止供给粗纱的第2位置间做切换;施力构件,其对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向第2位置施力;以及保持构件,其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将粗纱供给停止构件保持于第1位置,上述细纱机具备复位机构,上述复位机构具有:移动构件,其在机台长边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为能够在机台长边方向上移动;驱动部,其使移动构件在机台长边方向上移动;以及复位构件,其设置于移动构件,并且在通过驱动部使移动构件在机台长边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该复位构件与移动构件一起移动,复位机构通过利用驱动部使复位构件与移动构件一起在机台长边方向上移动、并使复位构件与处于第2位置的两个以上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卡合,从而使两个以上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复位。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复位构件具有倾斜部,上述倾斜部相对于机台长边方向倾斜,并能够与处于第2位置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卡合。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复位构件通过能够与处于第2位置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卡合的第1罗拉构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具有:在供倾斜部卡合的部分设置的第2罗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在将所有纱锭的个数设为m个的情况下,复位构件按比m个少的n个(n是2以上的整数)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每一个逐个设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移动构件通过能够在机台长边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棒构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中,也可以是,棒由在机台长边方向上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棒构成,在机台长边方向上相邻的连结棒的连结部设置有棒间隔可变机构,上述棒间隔可变机构根据使棒往复移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的不同而使连结棒的间隔变化。
另外,本发明是细纱机的控制方法,上述细纱机具备多个纱锭,上述多个纱锭分别具备:拉伸粗纱的牵伸装置和使粗纱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供给停止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在机台长边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能够为在相对于牵伸装置允许供给粗纱的第1状态和相对于牵伸装置停止供给粗纱的第2状态间做切换,在上述细纱机的控制方法中,对从牵伸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纺出,并且在纺出期间使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在纺出结束之前从第2状态复位至第1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自动复位并且容易适于小型化的细纱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工作前的状态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工作后的状态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位机构的动作的概略俯视图。
图6的(a)~(c)是表示基于复位机构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棒间隔窄时的连结部的包括局部剖切面的俯视图。
图8是从r1方向观察图7的连结部所看到的图。
图9是表示棒间隔大时的连结部的包括局部剖切面的俯视图。
图10是从r2方向观察图9的连结部所看到的图。
图11是表示连结棒的间隔窄时的复位构件的间隔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连结棒的间隔大时的复位构件的间隔的概略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施加于棒的拉伸载荷和棒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复位机构的第1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复位机构的第2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复位机构的第3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18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的棒间隔可变机构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b)是其概略主视图。
图19的(a)~(c)是表示棒间隔可变机构的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纱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心式细纱机(细纱机);2...牵伸装置;3...粗纱供给停止装置;9...粗纱;30...停止构件(粗纱供给停止构件);32...杆构件(粗纱供给停止构件);34...施力构件;38...电磁销(保持构件);43...驱动部;42...棒(移动构件);42a、42b、42c...连结棒;44、44a、44b、44c、44d、44e、75...复位构件;45...连结部;55...倾斜部;60、81、84...棒间隔可变机构;72...线材(移动构件);77...罗拉(第1罗拉);77a、77b...罗拉(第1罗拉);78...罗拉(第2罗拉);x...机台长边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离心式细纱机1具备牵伸装置2、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导纱管4、罐5、筒管支承部6、断纱传感器7。此外,这些结构要素构成一个纱锭。虽离心式细纱机1具有多个纱锭,但各个纱锭具有共有的结构,因此此处对一个纱锭的结构进行说明。
(牵伸装置)
牵伸装置2是将成为纱线材料的粗纱9拉伸为规定细度的纱线的装置。牵伸装置2使用由后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构成的多个罗拉对而构成。多个罗拉对为,从粗纱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后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
后罗拉对15由后顶罗拉15a和后底罗拉15b构成。后顶罗拉15a和后底罗拉15b相互以规定压力接触。后顶罗拉15a是从动罗拉,后底罗拉15b是驱动罗拉。因此,后顶罗拉15a追随后底罗拉15b的旋转而旋转。
中间罗拉对16由中间顶罗拉16a和中间底罗拉16b构成。中间顶罗拉16a和中间底罗拉16b相互以规定压力接触。中间顶罗拉16a是从动罗拉,中间底罗拉16b是驱动罗拉。因此,中间顶罗拉16a追随中间底罗拉16b的旋转而旋转。在中间罗拉对16卷绕有皮圈对19。皮圈对19由顶皮圈19a和底皮圈19b构成。顶皮圈19a卷绕于中间顶罗拉16a,底皮圈19b卷绕于中间底罗拉16b。
前罗拉对17由前顶罗拉17a和前底罗拉17b构成。前顶罗拉17a和前底罗拉17b相互以规定压力接触。前顶罗拉17a是从动罗拉,前底罗拉17b是驱动罗拉。因此,前顶罗拉17a追随前底罗拉17b的旋转而旋转。
多个罗拉对15、16、17分别以规定速度旋转。此处,若通过每单位时间的旋转圈数(rpm)规定各个罗拉对15、16、17的旋转速度,则中间罗拉对16的转速比后罗拉对15的转速高,前罗拉对17的转速比中间罗拉对16的转速高。这样各个罗拉对15、16、17的转速互不相同,牵伸装置2利用该转速上的不同即旋转速度差将粗纱9拉伸得较细。由牵伸装置2拉伸后的纱线20从牵伸装置2起穿过吸纱管22而向导纱管4供给。
(粗纱供给停止装置)
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是使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的装置。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具有停止构件30。停止构件30设置为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后罗拉对15能够进退移动。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通过使停止构件30挤入构成后罗拉对15的后顶罗拉15a与后底罗拉15b之间,从而使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
若实际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则停止构件30朝向后罗拉对15的罗拉对隙位置移动。由此,停止构件30挤入后顶罗拉15a与后底罗拉15b之间。因此,旋转从后底罗拉15b向后顶罗拉15a的传递被停止构件30切断。另外,粗纱9被夹在后顶罗拉15a与停止构件30之间。由此,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
(导纱管)
导纱管4将从牵伸装置2起穿过吸纱管22而供给的纱线20向罐5内引导。由牵伸装置2拉伸过的纱线20在被利用空气的回旋流导入到吸纱管22中之后,穿过吸纱管22而被导入导纱管4。导纱管4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导纱管4与罐5同轴地配置于牵伸装置2的下游侧。导纱管4的下部配置于罐5内。在导纱管4的下端部形成有纱线排出口4a。导入至导纱管4的纱线20从导纱管4的纱线排出口4a纺出。
(罐)
罐5用于纱饼24的形成和纱线20的回卷。罐5形成为圆筒形。罐5设置为能够绕罐5的中心轴线k旋转。罐5的中心轴线k配置为与铅垂方向平行。因此,罐5的中心轴线k方向上的一个方向成为上方,另一个方向成为下方。在罐5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部5a。纱饼24是形成于罐5的内壁5b上的纱线20的层叠体。
(筒管支承部)
筒管支承部6对筒管25进行支承。筒管支承部6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筒管支承部6具有筒管台座26和筒管安装部27。筒管台座26以板状形成。筒管安装部27固定于筒管台座26。
(断纱传感器)
断纱传感器7是检测断纱产生的传感器。断纱传感器7配置于牵伸装置2的下游侧。
接着,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离心式细纱机1所进行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离心式细纱机1进行的工序至少包括:将从牵伸装置2供给的纱线20向罐5内纺出的纺出工序、将纺出至罐5内的纱线20向筒管25回卷的回卷工序。以下,对纺出工序和回卷工序中的离心式细纱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纺出工序和回卷工序均在使罐5以规定速度旋转的状态下进行。
(纺出工序)
在纺出工序中,使后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分别以规定速度旋转。由此,粗纱9追随各个罗拉对15、16、17的旋转而得以输送。此时,中间罗拉对16以比后罗拉对15高速旋转,前罗拉对17以比中间罗拉对16高速旋转。由此,粗纱9因各个罗拉对15、16、17的旋转速度差而被拉伸为规定细度。
由牵伸装置2拉伸过的纱线20从牵伸装置2起穿过吸纱管22而被导入导纱管4。导入至导纱管4的纱线20从导纱管4的纱线排出口4a纺出,并且因由罐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贴于罐5的内壁5b。另外,通过罐5的旋转对纱线20加捻。
另外,在纺出工序中,一边使导纱管4以规定周期反复地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一边使导纱管4的位置逐级地向下方位移。由此,在罐5的内壁5b上层叠规定量的纱线20。作为其结果,在罐5的内壁5b上形成有纱饼24。若结束纱饼24的形成,则进行切纱。具体而言,保持前罗拉对17持续旋转的状态而使后罗拉对15和中间罗拉对16的旋转均停止。由此,在前罗拉对17的跟前处切断纱线20。以上,纺出工序结束。
(回卷工序)
在回卷工序中,一边使罐5以规定速度旋转,一边使筒管台座26向上方移动。此时,筒管25与筒管台座26一起向上方移动,导纱管4以不与筒管25接触的方式向上方移动。另外,筒管25穿过罐5的开口部5a而进入罐5内。由此,筒管25插入罐5内。
接下来,通过使未图示的探针与罐5的内壁5b接触,从而将卷绕于纱饼24的下端侧的纱线20从罐5的内壁5b剥离。由此,离开了罐5的内壁5b的纱线20卷绕于筒管25,以此为契机而开始纱线向筒管25的回卷。
其后,若形成了纱饼24的所有纱线20回卷于筒管25,则筒管台座26向下方移动。由此,将回卷有纱线20的筒管25即满管的筒管25向罐5外取出。以上,回卷工序结束。
然而,在上述的纺出工序中,有时在纺出期间由于某种理由而产生断纱。断纱的产生由断纱传感器7检测。此处,对“切纱”与“断纱”的不同进行说明。切纱是在罐5的内壁5b卷绕有预先决定的规定量的纱线20的状态下即结束了纱饼24的形成后有意进行的。断纱是在罐5的内壁5b卷绕有规定量的纱线20前即形成纱饼24的中途由于某种理由而使纱线断掉的现象。
当在纺出期间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纱线回收装置回收从牵伸装置2送出的纱线20。纱线回收装置被称为气动装置,具有纱线回收用的吸嘴,通过该吸嘴将纱线20与空气一同吸入而回收。此时,为了抑制纱线20不必要地回收于纱线回收装置这种情况,使用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和断纱传感器7。具体而言,若在纺出期间产生断纱,则断纱传感器7输出断纱检测信号,以该断纱检测信号的产生为契机,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在产生了断纱的纱锭处工作。以下,对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除了具备上述的停止构件30之外,还具备壳体31、杆构件32、止动机构33、施力构件34。
在壳体31的内部收容有止动机构33和施力构件34。杆构件32为了使停止构件30相对于后罗拉对15进退移动而设置为在y方向上可自由移动。停止构件30以固定状态安装于杆构件32的顶端部。在杆构件32形成有凹部36。凹部36以向上开口的状态形成。另外,在杆构件32上设置有承压部37。承压部37以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承压部37也可以成为与杆构件32一体的构造,也可以通过螺钉、粘合剂等固定于杆构件32。在杆构件32的后端部一体形成有直立部35。具有该直立部35的杆构件32和安装于杆构件32的停止构件30构成粗纱供给停止构件。
止动机构33具有电磁销38。电磁销38相当于使由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构成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克服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保持于第1位置(后述)的保持构件。电磁销38通过与杆构件32的凹部36嵌合而对抗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限制杆构件32的移动。电磁销38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电磁销38通过因向未图示的电磁线圈的通电而产生的磁力而向上方移动,在电磁线圈没有通电的状态下由于自重或者未图示的弹簧而受到向下的力。
施力构件34将由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构成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向第2位置(后述)施力。施力构件34向使停止构件30接近后罗拉对15的方向(图2的左方向)对杆构件32施力。施力构件34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弹簧压)施加于杆构件32的承压部37。此外,施力构件34不局限于压缩螺旋弹簧,也可以是拉伸螺旋弹簧,也可以是除弹簧以外的弹性构件(例如橡胶等)。另外,也可以利用空气等的流体压对杆构件32施力。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牵伸装置2允许供给粗纱9的第1状态(以下也称为“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和相对于牵伸装置2停止供给粗纱9的第2状态(以下也称为“粗纱供给停止状态”)间做切换。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状态的切换通过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或者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来进行。在本说明书中,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的情况,是指将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切换为粗纱供给停止状态这种情况,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的情况,是指将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切换为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图2表示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成为粗纱供给允许状态这种情况。在粗纱供给允许状态下,停止构件30成为相对于后罗拉对15的罗拉对隙部离开(后退)的状态。在粗纱供给允许状态下,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配置于相对于牵伸装置2允许供给粗纱9的第1位置。图3表示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成为粗纱供给停止状态的情况。在粗纱供给停止状态下,停止构件30成为插入了后罗拉对15的罗拉对隙部中的状态。在粗纱供给停止状态下,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配置于相对于牵伸装置2停止供给粗纱9的第2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将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切换为粗纱供给停止状态这种情况,是指将构成粗纱供给停止构件的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的位置从图2所示的第1位置切换为图3所示的第2位置这种情况。另外,将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切换为粗纱供给允许状态这种情况,是指将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的位置从图3所示的第2位置切换为图2所示的第1位置的情况。
在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短时间向电磁线圈通电,而使止动机构33的电磁销38向上方移动。这样,电磁销38从杆构件32的凹部36中拔出。因此,杆构件32被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按压而向图3的y1方向移动。由此,停止构件30向图3所示的第2位置移动而挤入后顶罗拉15a与后底罗拉15b之间。因此,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
相对于此,在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的情况下,通过后述的复位机构的动作,使杆构件32从图3的状态起克服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向y2方向移动。这样,在杆构件32的凹部36与止动机构33的电磁销38的位置相互对齐时,如图2所示电磁销38嵌合于凹部36。由此,停止构件30返回离开了后罗拉对15的状态即图2所示的第1位置。因此,允许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
接着,对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的复位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复位机构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自动地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此处叙述的“自动”,是指不需要作业者的手动作业等。另外,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是指使构成粗纱供给停止构件的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的位置从第2位置复位至第1位置。
如图4所示,复位机构41具有:设置为能够在细纱机的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的棒42、使该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的驱动部43、设置于棒42的复位构件44。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排列有多个。另外,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以恒定间隔排列。棒42是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且相当于移动构件。如图2所示,棒42相对于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载置在杆构件32之上,并且插入到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与壳体31之间。棒42设置为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能够往复移动。另外,棒42由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棒42a、42b构成。连结棒42a、42b配置为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并且通过连结部45彼此连结。此外,在图4中,仅显示构成棒42的多个连结棒中的两个连结棒42a、42b,在图4所示的连结棒42b的左侧也通过连结部45仅以规定数量连结有未图示的连结棒。对连结部45的结构进行后述。
驱动部43具备:成为驱动源的气缸51、因气缸51的驱动而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托架52。气缸51具有活塞杆53。活塞杆53因气缸51的驱动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托架52通过一对螺母54固定于活塞杆53的顶端部。另外,在托架52上,通过螺纹固定等而固定有棒42的一端部。因此,若通过气缸51的驱动使活塞杆53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则追随活塞杆53的移动,托架52和棒42也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
复位构件44是在通过驱动部43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这种情况下与棒42一起移动的构件。复位机构41,是通过利用驱动部43使棒42和复位构件44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而使复位构件44与处于第2位置的两个以上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卡合,从而使两个以上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克服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复位的机构。在该情况下,若以与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个数相同的数量设置复位构件44,则离心式细纱机1具备的多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通过与其数目相同的复位构件44而同时复位。因此,驱动部43所要求的驱动力增加,并且气缸51大型化。
此处,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在将所有纱锭的个数设为m个的情况下,复位构件44按比m个少的n个(n是2以上的整数)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每一个逐个设置。具体而言,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每一个设置一个复位构件44。
复位构件44配置于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中间部。另外,复位构件44通过螺纹固定等而固定于棒42。复位构件44具有相对于机台长边方向x倾斜的倾斜部55。倾斜部55形成为相对于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能够与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卡合。
接着,对复位机构41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利用设置于驱动部43的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来进行复位机构41的动作。
首先,如图5所示,若利用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则各个复位构件44追随棒42的移动而向x1方向移动。此时,若任一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成为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参照图3),则在设置于该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上,卡合复位构件44的倾斜部55,由此,停止构件30与杆构件32一起后退。此时的状况如图6的(a)~(c)所示。
首先,若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则如图6的(a)所示,复位构件44的倾斜部55与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接触。此时,杆构件32因由倾斜部55的倾斜形成的楔形效应,而克服施力构件34(参照图3)的作用力而向y2方向移动。接着,如图6的(b)所示,杆构件32追随棒42的向x1方向的移动而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如图6的(c)所示,在倾斜部55的顶部55a接触了直立部35的阶段,杆构件32的向y2方向的移动停止。此时,如图2所示,成为在杆构件32的凹部36中嵌合有电磁销38的状态。因此,杆构件32对抗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保持于第1位置。其后,复位构件44追随棒42的移动而在壳体31与直立部35之间通过。
通过这样的复位机构41的动作,能够使处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即,能够使图3所示的处于第2位置的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复位至图2所示的第1位置。而且假设当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全部处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时,若利用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则复位构件44依次卡合于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杆构件32,由此能够使所有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中每一个设置有一个复位构件44,因此通,能过一个复位构件44使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依次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
另一方面,在通过上述的棒42向x1方向的移动而使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之后,若使棒42向x2方向移动,则复位构件44以在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与壳体31之间通过的方式移动。由此,能够使复位构件44返回至原来位置。
接着,对连结部45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棒间隔窄时的连结部的包括局部剖切面的俯视图,图8是从r1方向观察图7的连结部的图。另外,图9是表示棒间隔大时的连结部的包括局部剖切面的俯视图,图10是从r2方向观察图9的连结部的图。
如图7~图10所示,在连结部45设置有棒间隔可变机构60。棒间隔可变机构60是根据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时的移动方向的不同而使连结棒42a、42b的间隔变化的机构。棒间隔可变机构60使用复位构件44构成。复位构件44将连结棒42a和连结棒42b连结。
复位构件44具有:包括倾斜部55的楔部61和与该楔部61成为一体构造的安装部62。楔部61在与棒42的长边方向(机台长边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复位构件44通过将安装部62安装于棒42而将连结棒42a与连结棒42b连结。
安装部62使用两个螺钉63、64而安装于棒42。螺钉63与设置于连结棒42a的螺孔46旋合,螺钉64与设置于连结棒42b的螺孔47旋合。此外,在图8和图10中,省略螺钉64的显示。安装部62通过螺钉63的紧固而固定于连结棒42a。在安装部62形成有长孔65。长孔65是将棒42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轴的孔。在长孔65插入有圆筒状的套环66。套环66通过螺钉64的紧固而固定于连结棒42b。另外,套环66设置为能够在长孔65的长轴方向上移动。
接下来,对连结部45的棒间隔可变机构60的动作进行说明。
棒间隔可变机构60在利用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机台长边方向x上的一个方向称为x1方向,将另一个方向称为x2方向。
首先,若使棒42从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向x1方向移动,则连结棒42a比连结棒42b先开始移动。若连结棒42a向x1方向移动,则复位构件44与连结棒42a一体向x1方向移动。此时,长孔65与套环66间的相对位置追随复位构件44的移动而变化。具体而言,套环66的位置从长孔65的第1端部65a向第2端部65b变化。由此,连结棒42a、42b的间隔从图7和图8所示的l1尺寸扩大至图9和图10所示的l2尺寸。该状态下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拉动而向x1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若使棒42从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向x2方向移动,则连结棒42a比连结棒42b先开始移动,并且复位构件44与连结棒42a一体向x2方向移动。此时,套环66的位置从长孔65的第2端部65b向第1端部65a变化。由此,连结棒42a、42b的间隔从图9和图10所示的l2尺寸,变窄至图7和图8所示的l1尺寸。在该状态下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按压而向x2方向移动。
通过将这样动作的棒间隔可变机构60设置于连结部45,从而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结棒42a、42b的间隔从l1尺寸扩大至l2尺寸。另外,在使棒42向x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结棒42a、42b的间隔从l2尺寸变窄至l1尺寸。由此,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之前或者使棒42向x2方向移动了之后,通过使连结棒42a、42b的间隔成为l1尺寸,从而能够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杆构件32之间使各个复位构件44高精度地定位而配置。另外,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连结棒42a、42b的间隔扩大至l2尺寸,从而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的最大值。使用图11和图12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以恒定间隔p1排列有多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另外,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构成棒42的多个(图11中仅显示三个)连结棒42a、42b、42c彼此连结地配置。另外,在棒42设置有多个复位构件44(44a~44e)。具体而言,在连结棒42a上固定有两个复位构件44a、44b。同样,在连结棒42b上固定有两个复位构件44c、44d,在复位构件44c上固定有两个(图11中仅显示一个)复位构件44e。
复位构件44b将连结棒42a和连结棒42b连结,并且通过这些连结棒42a、42b的连结部45构成上述的棒间隔可变机构60(参照图7~图10)。复位构件44d将连结棒42b和连结棒42c连结,并且通过这些连结棒42b、42c的连结部45构成上述的棒间隔可变机构60。
另外,复位构件44a与复位构件44b之间的间隔p2和复位构件44c与复位构件44d之间的间隔p2分别设定为上述间隔p1的整数倍。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中每一个设置一个复位构件44,因此上述间隔p2设定为上述间隔p1的4倍。另外,在连结部45的连结棒42a、42b的间隔成为上述l1尺寸(参照图7和图8)的情况下,复位构件44b与复位构件44c之间的间隔p3和上述间隔p2相同。同样,在连结部45的连结棒42b、42c的间隔成为上述l1尺寸的情况下,复位构件44d与复位构件44e之间的间隔p3和上述间隔p2相同。
图11表示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之前或者使棒42向x2方向移动了之后的配置状态。在该配置状态的基础下,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复位构件44的间隔(p2、p3)成为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间隔(p1)的整数倍。因此,能够使各个复位构件44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构件32之间(44a~44e)高精度地定位而配置。
图11表示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之前或者使棒42向x2方向移动了之后的配置状态。若使棒42从该配置状态起向x1方向移动,则通过上述的棒间隔可变机构60的动作,位于棒移动方向x1的下游侧的连结棒42a先开始移动,其后,连结棒42b和连结棒42c依次开始移动。由此,连结棒42a、42b的间隔从l1尺寸向l2尺寸扩张,连结棒42b、42c的间隔也从l1尺寸向l2尺寸扩张。这样,如图12所示,复位构件44b与复位构件44c之间的间隔和复位构件44d与复位构件44e之间的间隔分别成为比上述间隔p3大的间隔p4。在这种情况下,若将l2尺寸与l1尺寸之间的差值定义为δl,则间隔p4与间隔p3的差值为δl。另外,复位构件44b与复位构件44c之间的间隔扩大对应于δl的1倍的量,复位构件44b与复位构件44e之间的间隔扩大对应于δl的2倍的量。即,通过各连结部45的棒间隔的扩大,从而固定于各个连结棒42a、42b、42c的复位构件44之间的间隔逐级地扩大。
此处,将在通过与连结棒42a一体移动的复位构件44a、44b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时所需要的驱动力成为最大的时刻定义为“t1”,将在通过与连结棒42b一体移动的复位构件44c、44d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时所需要的驱动力成为最大的时刻定义为“t2”,将在通过与连结棒42c一体移动的复位构件44e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时所需要的驱动力成为最大的时刻定义为“t3”。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假设构成为保持各个连结部45的棒间隔为l1尺寸的状态使棒42整体向x1方向移动,各个时刻t1、t2、t3一致。因此,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气缸51所要求的驱动力的最大值增加,并且施加于气缸51的驱动载荷的变动变大。
相对于此,当在各个连结部45的棒间隔从l1尺寸扩大至l2尺寸的状态下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各个时刻t1、t2、t3上产生偏差。具体而言,时刻t2迟于时刻t1,时刻t3迟于时刻t2。因此,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施加于气缸51的驱动载荷分散。另外,能够将气缸51所要求的驱动力的最大值抑制得较小。作为其结果,能够使驱动部43的驱动源亦即气缸51小型化。
图13是表示在通过复位机构使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复位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对施加于棒的拉伸载荷和棒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所得到的结果的图。
图13中,实线表示通过棒间隔可变机构60使棒间隔可变的情况下的拉伸载荷的变动,虚线表示使棒间隔固定的情况下的拉伸载荷的变动。使棒间隔固定的情况,是指尽管机台长边方向x上的棒42的移动方向的不同,但以连结棒42a、42b、42c始终一体移动的方式使连结棒42a、42b、42c成为一体构造或者通过螺纹固定等将连结棒42a、42b、42c彼此固定的情况。
首先,在使棒间隔固定的情况下,在为了通过复位构件44使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依次复位而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每当棒42移动规定量时,相对于棒42以较高的峰值pa施加有拉伸载荷。这是由于上述的时刻t1、t2、t3一致。另一方面,在使棒间隔可变的情况下,在各个时刻t1、t2、t3上产生偏差,因此施加于棒42的拉伸载荷的峰值平坦化(分散)。因此,在使棒间隔可变的情况下,与使棒间隔固定的情况相比,施加于棒的拉伸载荷的峰值pb变得相当地小。这是指在设置了棒间隔可变机构60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减少气缸51所要求的驱动力的最大值。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1,当在粗纱9的纺出期间,在某一个纱锭中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30、32)的位置从第1位置切换为第2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复位机构41的动作,使粗纱供给停止构件(30、32)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复位。由此,能够不依赖作业者的手动作业地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自动复位。另外,即便不按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中每一个设置大容量的螺线管装置,也能够仅通过利用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使处于第2位置的两个以上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复位至第1位置。由此,能够提供容易适于小型化的离心式细纱机。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结构,即,在复位构件44上形成倾斜部55,通过使倾斜部55与处于第2位置的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卡合,从而使停止构件30和杆构件32向第1位置复位。由此,能够通过廉价的装置结构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中每一个设置一个复位构件44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通过复位构件44同时使复位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个数。因此,能够减少驱动部43所要求的驱动力,并且能够使气缸51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能够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棒42构成移动构件,因此能够通过廉价的装置结构实现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自动复位。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连结棒42a、42b、42c的各连结部45上分别设置了棒间隔可变机构60的结构。由此,能够将驱动部43所要求的驱动力的最大值抑制得较小,实现驱动部43的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进行说明。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在复位机构的结构上不同。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4所示,复位机构71具备:作为移动构件的线材72、使该线材7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较长地延伸并对其进行支承的一对带轮73a、73b、使一个带轮73a旋转的马达74、设置于线材72上的两个复位构件75。
线材72被一对带轮73a、73b支承为环状。相对于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线材72穿过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与壳体31之间。带轮73a成为驱动侧的带轮,带轮73b成为从动侧的带轮。带轮73a因马达74的驱动而旋转。带轮73b追随线材72的移动而旋转。
各个复位构件75分别具有倾斜部76。各个复位构件75在线材72的周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固定于线材72。因此,若通过马达74的驱动使带轮73a旋转,通过该带轮73a的旋转使线材72移动,则各个复位构件75与线材72一起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对带轮73a、73b和马达74构成使作为移动构件的线材7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移动的驱动部。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复位机构71中,在使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马达74的驱动使带轮73a向图1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在一对带轮73a、73b之间,一个(图14的下方)复位构件75沿x1方向从带轮73b侧朝向带轮73a侧移动。这样,向x1方向移动的复位构件75的倾斜部76与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直立部35卡合,由此,杆构件32向y2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排列的各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依次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因此,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线材72构成移动构件,因此能够通过廉价的装置结构实现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自动复位。
此外,复位构件75的结构不局限于具有倾斜部76。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线材72上设置罗拉77,将该罗拉77作为复位构件。罗拉77相当于能够与处于第2位置的粗纱供给停止构件卡合的第1罗拉。罗拉77设置为可自由旋转。即便在像这样在线材72上设置了罗拉77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该罗拉77与处于第2位置的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卡合,从而使该杆构件32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复位。在该结构中,罗拉77一边旋转一边与杆构件32的直立部35卡合,因此产生于杆构件32与罗拉77之间的卡合部分的阻力不是滑动阻力而是滚动阻力。因此,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
另外,也可以是,当在线材72上设置罗拉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线材72上的一处,将两个罗拉77a、77b设置为第1罗拉。由此,一个罗拉77a因与直立部35之间的卡合而旋转,另一个罗拉77b因与壳体31之间的卡合而旋转。因此,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
并且,也可以是,在将复位构件75设置于线材72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在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上设置罗拉78。罗拉78在成为供复位构件75的倾斜部76卡合的部分的直立部35处设置。罗拉78相当于第2罗拉。在该结构中,当复位构件75与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卡合时,复位构件75的倾斜部76与罗拉78卡合,由此罗拉78旋转。因此,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
此外,图15~图17中,均通过线材72构成移动构件,但也可以取代线材72而通过棒42构成移动构件。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进行说明。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在连结棒1442a与连结棒42b连结的连结部45设置的棒间隔可变机构的结构上不同。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8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的棒间隔可变机构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18的(b)是其概略主视图。
如图18的(a)、(b)所示,棒间隔可变机构81具备:弯曲成大致三角形的板簧82、将该板簧82的一侧固定于连结棒42a的螺钉83a、将板簧82的另一侧固定于连结棒42b的螺钉83b。通过板簧82的弹簧力对连结棒42a、42b向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棒间隔可变机构8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若通过气缸51的驱动使连结棒42a向x1方向移动,则在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拉动而移动之前,板簧82向x1方向伸长。由此,在连结棒42a、42b的间隔扩大的状态下,棒42整体向x1方向移动。
另外,如上述那样使连结棒42a向x1方向移动之后,若通过气缸51的驱动使连结棒42a向与x1方向相反方向移动,则首先板簧82的伸长消除,接着,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按压而移动。由此,在连结棒42a、42b的间隔变窄的状态下,棒42整体向x1方向反方向移动。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中,当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时,通过棒42的移动方向的不同,使连结部45的连结棒42a、42b的间隔变化。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的最大值。
此外,棒间隔可变机构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具体而言,例如能够采用图19的(a)~(c)所示的结构的棒间隔可变机构84。
在棒间隔可变机构84中,如图19的(a)所示,在连结棒42a上设置有钩部85a和缺口部86a,在连结棒42b上设置有钩部85b和缺口部86b。连结棒42a的钩部85a配置于连结棒42b的缺口部86b,连结棒42b的钩部85b配置于连结棒42a的缺口部86a。由此,如图19(b)所示,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连结棒42a、42b彼此连结。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棒间隔可变机构84中,若使连结棒42a从图19的(b)所示的状态向x1方向移动,则首先,连结棒42a的钩部85a在连结棒42b的缺口部86b内向x1方向移动,接着,成为图19的(c)所示钩部85a、85b彼此接触上的状态。其后,通过钩部85a、85b彼此的钩挂,从而,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拉动而向x1方向移动。因此,在连结棒42a、42b的间隔扩大至l4尺寸的状态下,棒42整体向x1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若使连结棒42a从图19的(c)所示的状态向x2方向移动,则首先,连结棒42a的钩部85a在连结棒42b的缺口部86b内向x2方向移动,接着,如图19的(b)所示,成为钩部85a抵接于缺口部86b的端部或者钩部85b抵接于缺口部86a的端部的状态。其后,通过钩部85a与缺口部86b的抵接或者钩部85b与缺口部86a的抵接,从而,连结棒42b被连结棒42a按压而向x2方向移动。由此,在连结棒42a、42b的间隔变窄至l3尺寸的状态下,棒42整体向x2方向移动。
即便在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棒间隔可变机构84的情况下,当使棒42在机台长边方向x上往复移动时,也根据棒42的移动方向上的不同,而使连结部45中的连结棒42a、42b的间隔变化。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减少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复位所需要的驱动力的最大值。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细纱机的控制方法上具有特征。该控制方法是能够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式细纱机具备的复位机构而实现的方法。其中,本发明所涉及的细纱机的控制方法不局限于上述的复位机构的结构,能够广泛用于具有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的机构的细纱机。
首先,如前述那样,若在产生断纱时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则停止构件30挤入后顶罗拉15a与后底罗拉15b之间,因此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此时,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分别持续旋转。因此,在产生了断纱的纱锭中,在中间罗拉对16的跟前处切断粗纱9。因此,能够将被气动装置吸引的粗纱9的长度抑制得较短。
但是,在纺出期间产生了断纱的纱锭(以下,也称为“断纱纱锭”)和没有产生断纱的纱锭(以下,也称为“非断纱纱锭”)中,粗纱9断开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在断纱纱锭中,由于伴随着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工作而产生的粗纱9的供给停止,而在中间罗拉对16的跟前处,粗纱9断开,相对于此,在非断纱纱锭中,由于后罗拉对15和中间罗拉对16的旋转停止,而在前罗拉对17的跟前处粗纱9断开。因此,在包括断纱纱锭和非断纱纱锭的所有纱锭中,若为了开始接下来的纺出工序,而再次开始后罗拉对15和中间罗拉对16的旋转,则在断纱纱锭中,粗纱9从中间罗拉对16的跟前处起开始移动,在非断纱纱锭中,粗纱9从前罗拉对17的跟前处起开始移动。因此,因吸纱管22形成的空气的吸入动作,迎合粗纱9到达吸纱管22的到达时刻晚的纱锭即断纱纱锭。需要维持更长的时间。由于因吸纱管22形成的空气的吸入动作在所有纱锭中同时进行,因此,若吸入动作的时间变长,则与其对应地空气的消耗量变多,引起能量的浪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那样的方法控制离心式细纱机。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纱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所示的细纱机的控制方法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进行,并且在将从牵伸装置2供给的纱线20纺出至罐5内的纺出工序中应用。
首先,若开始纺出工序,则控制部对在纺出期间某一个纱锭的断纱传感器7是否检测出断纱的产生进行确认(步骤s1)。若断纱传感器7检测出断纱的产生,则控制部基于该断纱传感器7产生的断纱检测信号而确定出断纱纱锭,使设置于确定出的断纱纱锭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工作(步骤s2)。由此,在断纱纱锭中,停止构件30挤入后顶罗拉15a与后底罗拉15b之间,因此,粗纱9相对于牵伸装置2的供给停止,并且粗纱9受到因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的旋转而产生的拉伸力而在中间罗拉对16的跟前处断开。在断纱传感器7没有检测出断纱的产生的情况下,从步骤s1转移至步骤s3。
其后,控制部判断纱饼24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3)。纱饼24的形成在罐5的内壁5b上层叠有规定量的纱线20的阶段结束。在形成纱饼24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在形成纱饼24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
接下来,控制部使在上述步骤s2中工作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全部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步骤s4)。在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从粗纱供给停止状态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复位机构41中因气缸51的驱动使棒42向x1方向移动。由此,在包括断纱纱锭和非断纱纱锭的所有纱锭中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成为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另外,若在断纱纱锭中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则停止构件30从后罗拉对15处退避,因此相对于牵伸装置2再次开始粗纱9的供给。
接下来,控制部对在步骤s4中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后的经过时间(以下,称为“复位后经过时间”)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进行判断(步骤s5)。规定时间迎合通过步骤s2的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的工作使在中间罗拉对16的跟前处断开的粗纱9的顶端部因步骤s4中的粗纱9的供给再次开始而到达至前罗拉对17为止所需要的时间设定。规定时间能够通过实验求出。
接下来,控制部若判断为复位后经过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则通过在所有纱锭中同时停止后罗拉对15和中间罗拉对16的旋转,从而进行切纱(步骤s6)。纱线的纺出因切纱而结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进行切纱的时刻靠前规定时间之前,使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复位至粗纱供给允许状态。因此,在纺出期间产生了断纱的纱锭中,再次开始了粗纱9的供给之后,进行切纱。另外,在纺出期间没有产生断纱的纱锭中,如通常那样进行切纱。由此,在纺出工序结束的时刻,无论纺出期间中有无产生断纱,均成为在所有纱锭中粗纱9的顶端部配置于前罗拉对17的跟前处的状态。
通过这样控制细纱机,从而在接下来的纺出工序中,能够在所有纱锭中粗纱9的顶端部在前罗拉对17的跟前处对齐的状态下即所有纱锭能够纺出的状态下,再次开始后罗拉对15和中间罗拉对16的旋转。因此,在所有纱锭中,能够使从牵伸装置2送出的粗纱9以更短时间到达吸纱管22。因此,能够缩短基于吸纱管22的空气的吸入动作时间,能够抑制能量的浪费。另外,能够在所有纱锭中使粗纱9的顶端位置对齐而从牵伸装置2送出,因此即便在结束了纺出工序后的回卷工序中,也能够使纱线的位置对齐而向筒管25回卷。因此,在精纺后的络筒工序中,能够提高纱线的成品率。
<变形例等>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在导出通过发明的结构要件、其组合而得到的特定的效果的范围内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进的形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复位机构41的结构,按4个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中每一个设置一个复位构件44,但粗纱供给停止装置3与复位构件44的个数比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例,能够根据需要而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离心式细纱机列举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广泛应用于环锭细纱机等其他细纱机。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