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消防车的种类较多,依据其功能而言有泡沫消防车、干粉消防车、泵浦消防车、救援消防车、照明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通讯指挥消防车、云梯消防车、勘察消防车、排烟消防车、供水消防车、器材消防车和宣传消防车,等等,等等。由于并非限于前面例举的消防车的功能都是依需设计的,因而受到冗余空间的制约而无法依需搭载具有独立行走功能的应急救援装置,应急救援装置的典型的例子如履带式取水装置,履带式取水装置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自我行走能力,无需车头牵引;体积小并且制造成本低;具有理想的机动性及灵活性而得以满足尽可能抵近排涝场所和/或取水场所的要求;对路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例如能适应雪地、山坡、松软、泥泞和草地等的行走。但是由于履带式取水装置的行走速度相对于前述消防车有所逊色,因而如果离消防救灾现场路途相对较远,那么并不适宜以自行行走方式奔赴工作现场并抵近水源如河道为消防水带供水。于是,如果对水带消防车进行合理改良,使其在不失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得以搭载前述履带式取水装置,待到达目的地后,履带式取水装置便从水带消防车上自行行驶至地坪,那么不失为一种既可节省资源又能满足快捷奔赴灭火救灾取水场所并且还能体现水带消防车的多功能化的有益之举。
上述水带消防车的并非限于的例子如cn202802600u(水带敷设消防车)、cn202967760u(大口径非金属水带自动铺设卷收装置)和cn101607118b(安装有消防水带铺与拾取装置的消防装备),典型的例子如cn103751931b推荐的“消防水带自动铺设消防车”和cn103785125b提供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但是前述水带消防车均未给出如何为履带式取水装置提供临时搭载的空间以及如何为履带式取水装置提供上下车条件而使其演变为前述的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的技术启示。鉴于前述,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为履带式取水装置提供搭载空间、有利于为履带式取水装置的上下车创造条件的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包括一车辆主体,该车辆主体包括车头、隔厢、主厢体和底盘,隔厢和主厢体设置在底盘上,并且隔厢位于车头与主厢体之间,底盘与车头连接,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厢体背离所述车头的一端延伸有一载斗,所述底盘延伸至载斗的下方;在对应于所述隔厢的位置设置有一与所述底盘连接的用于使底盘朝向车头的一端连同车头以及主厢体朝向车头的一端向上昂起或复位的厢体自倾复位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载斗包括载斗第一壁体ⅰ、载斗第二壁体ⅱ和载斗底板,载斗第一壁体ⅰ由所述主厢体的主厢体前厢壁延伸构成,载斗第二壁体ⅱ由所述主厢体的主厢体后厢壁延伸构成,载斗底板由主箱体的主厢体底板延伸构成,并且载斗第一壁体ⅰ与载斗第二壁体ⅱ彼此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载斗的上部以及远离所述主厢体的一端是不封闭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载斗第一壁体ⅰ的开口边缘部位设置有载斗第一壁体扶手ⅰ、而在所述载斗第二壁体ⅱ的开口边缘部位设置有载斗第二壁体扶手ⅱ。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载斗第一壁体ⅰ以及载斗第二壁体ⅱ的所述开口边缘部位的形状呈彼此首尾连接的双l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厢体自倾复位机构包括对应于隔厢的位置设置的并且与所述底盘连接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该对底盘升降装置彼此前后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盘包括底盘大梁、底盘副梁和底盘下横梁,底盘大梁有在长度方向彼此平行的一对,底盘副梁同样有一对并且分别循着底盘大梁的长度方向固定在底盘大梁朝向上的一侧,底盘下横梁与底盘大梁的底部固定,并且该底盘下横梁的端部探出底盘大梁,所述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彼此前后对应地与底盘下横梁的端部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各包括作用缸立柱外套管、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作用缸、落地支承板和一对内升降管轴座,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中部并且朝向底盘大梁的一侧与所述底盘下横梁的端部固定,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上端伸展到所述隔厢内,而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下端伸展到底盘大梁的下方,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上下移动地与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外套管腔滑动配合,作用缸的上端在外套管腔内通过作用缸缸体销轴与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对应壁体连接,作用缸的下端伸展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的内升降管腔的下部,该作用缸的作用缸柱朝向下并且与内升降管腔的内升降管底板连接,在落地支承板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对落地支承板十字轴座,该对落地支承板十字轴座通过十字轴与一对内升降管轴座铰接,而该对内升降管轴座与所述内升降管底板朝向下的一侧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盘下横梁的端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位置固定有下横梁端部固定板,而在作用缸立柱外套管朝向内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下横梁端部固定板的位置固定有一作用缸立柱外套管固定板,该作用缸立柱外套管固定板通过螺栓与下横梁端部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盘大梁朝向外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底盘下横梁的端部上方的位置有一底盘下横梁补强连接座,该底盘下横梁补强连接座与底盘下横梁探出底盘大梁的端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所述落地支承板的朝向下的一端构成有防滑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上端固定有一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该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途经所述外套管腔与作用缸连接并且与作用缸的作用缸上缸腔相通,在该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上配接有一第一进回油管ⅰ,在作用缸立柱外套管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该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途经所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与作用缸连接并且与作用缸的作用缸下缸腔相通,在该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上配接有一第二进回油管ⅱ;在所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的位置开设有一防进回油管接口干涉让位腔,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途经该防进回油管接口干涉让位腔后与所述作用缸下缸腔相通;所述的作用缸为油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主厢体背离车头的一端延伸了一载斗,因而能为搭载履带式取水装置或类似的具有自行行走能力的履带式应急救援装置提供搭载空间;由于在对应于隔厢的位置设置有与底盘连接的用于使底盘朝向车头的一端连同车头以及主厢体朝向车头的一端向上昂起或复位的厢体自倾复位机构,因而能为履带式取水装置或其它类似的具有行走能力的履带式应急救援装置提供上下车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厢体自倾复位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载斗的详细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厢体自倾复位机构使底盘朝向车头的一端向上抬起而供履带式取水装置进入载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3,示出了一车辆主体1,一车辆主体1,该车辆主体1包括车头11、隔厢12、主厢体13和底盘14,隔厢12和主厢体13设置在底盘14上,并且隔厢12位于车头11与主厢体13之间,底盘14与车头11连接。
由图1和图3的示意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为水带铺设消防车,由于是水带铺设消防车,因而在前述主厢体13的主厢体框上移动地设置有一铺带机构3,该铺带机构3还与前述隔厢12的顶部滑动配合。由于水带铺设消防车的具体结构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中国发明专利cn103785125b和cn103751931b,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主厢体13背离前述车头11的一端即习惯所讲的主厢体13的尾部,也即图1所示的右端延伸有一载斗131,前述底盘14延伸至载斗131的下方;在对应于前述隔厢12的位置设置有一与前述底盘14连接的用于使底盘14朝向车头11的一端(图1的左端)连同车头11以及主厢体13朝向车头11的一端(图1所示的左端)向上昂起或复位的厢体自倾复位机构2。
由图3所示,该图3的位置恰好是图1转过180°后的状态,而在图1所示的载斗131内搭载有一段履带式取水装置4,该履带式取水装置4具有自行行走功能并且已由本申请人提出了专利申请。载斗131还可用于搭载如cn110613908a(应急救援水炮装置)之类的同样具有履带行走功能的消防装置。由于载斗131主要但并非绝对限于搭载履带式取水装置4,因而选择前述铺带消防车是具有良好的互为配套作用的,以便由履带式取水装置4为铺带消防车上的水带在完成铺设于地坪后供水。由此可知,前述的主厢体13实质上为储带厢,用于有序地储存处于备用状态的消防水带。
请重点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前述载斗131包括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和载斗底板1313,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由前述主厢体13的主厢体前厢壁延伸构成,即由主厢体前厢壁的右端(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延伸构成,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由前述主厢体13的主厢体后厢壁延伸构成,即由主厢体后厢壁的右端(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延伸构成,载斗底板1313由主箱体13的主厢体底板延伸构成,并且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与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彼此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载斗131的上部以及远离前述主厢体13的一端即右端是不封闭的。
在前述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的开口边缘部位设置有载斗第一壁体扶手ⅰ13111、而在前述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的开口边缘部位设置有载斗第二壁体扶手ⅱ13121。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以及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还具有防护栏的作用。
由图3的示意可知,前述的载斗第一壁体ⅰ1311以及载斗第二壁体ⅱ1312的前述开口边缘部位的形状呈彼此首尾连接的双l字形。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和图3,前述厢体自倾复位机构2包括对应于隔厢12的位置设置的并且与前述底盘14连接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21,该对底盘升降装置21彼此前后对应。
继续见图2,前述的底盘14包括底盘大梁141、底盘副梁142和底盘下横梁143,底盘大梁141有在长度方向彼此平行的一对,底盘副梁142同样有一对并且分别循着底盘大梁141的长度方向固定在底盘大梁141朝向上的一侧,底盘下横梁143与底盘大梁141的底部固定,并且该底盘下横梁143的端部探出底盘大梁141朝向外的一侧侧面,前述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21彼此前后对应地与底盘下横梁143的端部固定。在一对底盘大梁141之间还设置有连结横梁1412。
前述的一对底盘升降装置21各包括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作用缸213、落地支承板214和一对内升降管轴座215,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中部并且朝向底盘大梁141的一侧与前述底盘下横梁143的端部固定,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上端伸展到前述隔厢12内,而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下端伸展到底盘大梁141的下方(下平面),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上下移动地与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外套管腔2111滑动配合,作用缸213的上端在外套管腔2111内通过作用缸缸体销轴2132与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对应壁体如左右壁体连接,作用缸213的下端伸展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的内升降管腔2121的下部,该作用缸213的作用缸柱2131朝向下并且与内升降管腔2121的内升降管底板21211连接,在落地支承板214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对落地支承板十字轴座2141,该对落地支承板十字轴座2141通过十字轴21411与一对内升降管轴座215铰接,而该对内升降管轴座215与前述内升降管底板21211朝向下的一侧铰接。由图2所示,前述作用缸柱2131的末端构成有一缸柱螺纹头,该缸柱螺纹头穿过内升降管底板21211并且由限定螺母21311限定。
继续见图2,在前述底盘下横梁143的端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位置固定有下横梁端部固定板1431,而在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朝向内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下横梁端部固定板1431的位置固定有一作用缸立柱外套管固定板2112,该作用缸立柱外套管固定板2112通过螺栓21121与下横梁端部固定板1431固定;在前述底盘大梁141朝向外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底盘下横梁143的端部上方的位置有一底盘下横梁补强连接座1411,该底盘下横梁补强连接座1411与底盘下横梁143探出底盘大梁141的端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前述落地支承板214的朝向下的一端构成有防滑齿2142。
由图1所示,在前述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上端固定有一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2113,该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2113途经前述外套管腔2111与作用缸213连接并且与作用缸213的作用缸上缸腔相通,在该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2113上配接有一第一进回油管ⅰ21131,在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该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途经前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与作用缸213连接并且与作用缸213的作用缸下缸腔相通,在该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上配接有一第二进回油管ⅱ21141;在前述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的位置开设有一防进回油管接口干涉让位腔,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途经该防进回油管接口干涉让位腔后与前述作用缸下缸腔相通;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作用缸为油缸。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至图3,当要使前述的履带式取水装置4进入载斗131时,首先在本实用新型自倾式车载消防救援车驻车状态下使厢体自倾复位机构2工作,即一对底盘升降装置21同步工作,具体是:由车载液压油路系统经第一进回油管ⅰ21131和第一进回油管接口ⅰ2113向作用缸213的作用缸上缸腔供油,而作用缸下缸腔内的油液经第二进回油管接口ⅱ2114以及第二进回油管ⅱ21141引出,在此过程中,作用缸柱2131向下即向缸体外伸展,带动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向下位移,即向外套管腔2111外伸展,使落地支承板214与地坪接触,随着作用缸柱2131继续推动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向外套管腔2111外的伸展,通过作用缸立柱外套管211迫使底盘4朝向车头11的一端连同车头11以及连同主厢体13朝向车头11的一端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也即图3和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向上昂起,而载斗131则下倾并呈图4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述的履带式取水装置4以自主运动方式爬行至载斗131。再接着,厢体自倾复位机构2按前述相反过程动作而使作用缸立柱内升降管212由图4状态回复至图1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