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1-19 18:01:20|284|起点商标网
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门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



背景技术:

智能门锁是一种在用户安全性、识别性和管理性更加智能化的复合型锁具。市面上的智能门锁不局限与机械钥匙,可以通过磁卡、指纹或虹膜等技术进行用户识别,从而完成开锁动作。由于其安全性高和方便管理的特点,智能门锁广泛应用于银行、小区、酒店或别墅中。

现有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cn207704505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执手上设置指纹模块的智能门锁,该实用新型包括有执手、触摸密码解锁装置、显示提示装置、主控电路板和门锁本体,执手上设置半导体指纹传感器,半导体指纹传感器、触摸密码解锁装置、显示提示装置和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使用者打开智能门锁时,需要先将握住执手并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触摸密码解锁装置的密码键盘亮白光,使用者输入正确密码后可打开该智能门锁。该专利不仅安全性高,并且通过将半导体指纹传感器安装在执手上的方式,方便使用者单手进行操作。

以上专利方便使用者打开门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门锁的实际安装中,有的门从左边打开比较方便,有的门从右边打开比较方便,为了方便使用者打开门,把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安装在适合的方向上。由于该专利智能化程度高,内部需要设置多个电子装置和很多线束,导致使用者进行把手换向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其具有便于更换把手方向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穿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把手上设置有指纹传感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指纹传感器电性连接的主控电路板,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扭簧和用于安装所述扭簧的承托块,所述把手设置有与所述把手同步转动的驱动头和用于拨动所述扭簧的拨动块,所述驱动头开设有供导线穿设的通线槽,所述拨动块活动连接有方轴,所述拨动块与所述驱动头可拆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指纹传感器与主控电路板之间连接的导线可通过通线槽进入壳体的内部,主控电路板通过指纹传感器对使用者的指纹进行身份识别,然后进行下一步开门操作。把手、驱动头和拨动块同步转动,当使用者转动把手时,拨动块拨动扭簧的一端,配合位于扭簧另一端的承托块压缩扭簧;当使用者停止对把手施力后,扭簧释放并推动拨动块回到原来的位置中,从而完成把手的复位动作。当使用者在安装门锁的过程中需要调换把手的位置时,可拆卸方轴和拨动块,转动把手至另一边,再重新安装方轴和拨动块,从而完成把手换向。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可根据门锁安装位置的实际情况更换把手的方向,提升智能门锁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换向的过程中驱动头可通过通线槽带动导线移动,防止壳体导线之间发生缠卷,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把手换向。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块设置有换向螺丝,所述驱动头开设有供所述换向螺丝螺纹连接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各所述定位孔以所述方轴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当所述方轴与所述换向螺丝分别脱离所述驱动头时,所述驱动头与所述拨动块转动连接,所述承托块设置有与所述拨动块相对应的弧形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正常使用状态时,弧形面与拨动块之间起到避空的作用。使用者进行把手换向时,可拧开换向螺丝,此时两承托块分别通过弧形面承托拨动块,然后使用者可将把手旋转对应的角度,使旋转后的各定位孔可与其他定位孔的位置对准,再重新安装换向螺丝,完成换向动作。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不需要使用者将整个拨动块取下来,更加方便快捷。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块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方轴滑动连接的连接孔,所述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用于拨动扭簧的卡块,所述驱动头安装于两所述卡块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轴容纳于连接孔中,使用者需要进行换向时可直接从连接部中取出方轴。固定部通过卡块拨动扭簧,其当使用者进行换向时,驱动头在两卡块之间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通线槽的高度与所述连接部相匹配,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主控电路板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进行换向时,可使通线槽在连接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侧范围内进行转动,从而使导线在移动过程中不需要缠绕连接部,一方面防止导线换向时卡在连接部与壳体内部的结构之间;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布线时,不需要为换向之后的驱动头预留过多的导线,方便使用者进行布线,提高空间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头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对所述限位块具有限位作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连接孔接近所述主控电路板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通过限位块对驱动头的转动具有限位作用,使通线槽只能在连接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侧范围内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开设有与所述通线槽相对应的让位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让位槽可避免通过通线槽的导线卡在固定部与驱动头的间隙中。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设置有用于遮挡所述壳体内部的盖板,所述盖板开设有供所述连接部穿设的安装槽和供使用者旋拧所述换向螺丝的换向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进行换向时不需要拆卸壳体的盖板,可通过换向孔直接拧松或拧紧换向螺丝,进而完成换向操作,简单快捷,提高换向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与所述盖板之间距离的凸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块可限制盖板与固定部之间的距离,防止固定部脱离承托块,导致换向之后的定位孔与换向螺丝不能及时对准。

作为优选,所述换向孔的尺寸小于所述换向螺丝的头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进行换向时,可以换向螺丝朝下的方式拧开换向螺丝,再完成换向动作。此过程中由于换向螺丝不能通过换向孔脱离盖板,可省去使用者重新将换向螺丝安装进盖板的步骤,提高换向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换向螺丝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所述换向螺丝的长度小于所述驱动头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拧开换向螺丝之后,换向螺丝完全脱离定位孔,且换向螺丝的一部分仍然可以插在固定部内,一方面省去使用者需要重新对准换向螺丝的步骤;另一方面,可防止换向螺丝完全脱离固定部后掉进壳体的底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使用者可根据门锁安装位置的实际情况更换把手的方向,提升智能门锁的适应性;

2.本实用新型在换向的过程中驱动头可通过通线槽带动导线移动,防止壳体导线之间发生缠卷,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把手换向;

3.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者在布线时,为换向之后的驱动头预留过多的导线,方便使用者进行布线,提高空间利用率;

4.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者进行把手换向时拆卸盖板,提高换向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壳体内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拨动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拨动块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壳体内部换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换向后背面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主控电路板;12、承托块;121、弧形面;2、把手;21、指纹传感器;3、盖板;31、换向孔;32、安装槽;4、驱动头;41、安装孔;42、连接筒;421、扭簧;43、定位孔;44、通线槽;45、限位块;5、拨动块;51、连接部;511、连接孔;512、限位槽;513、凸块;52、固定部;521、卡块;522、固定孔;523、换向螺丝;524、让位槽;6、方轴;a、平面a。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适应性的智能门锁结构,包括有壳体1、把手2和盖板3。把手2穿设于壳体1的中部,并与壳体1转动连接。盖板3与壳体1相匹配,且盖板3与壳体1栓接。把手2远离壳体1的一侧沾接有指纹传感器21。

参照图3和图4,壳体1的内部栓接有主控电路板11,主控电路板11位于壳体1的上部。指纹传感器21(参照图1)与主控电路板11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把手2穿设于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头4、拨动块5和方轴6,其中驱动头4位于把手2与拨动块5之间。

方轴6的纵向截面呈矩形。驱动头4的纵向截面呈圆形。驱动头4远离拨动块5的一侧焊接有连接筒42,连接筒42与把手2固定连接。

参照图4和图5,连接筒42的外侧套设有扭簧421,扭簧421和驱动头4同轴连接。定义一经过驱动头4中轴线的竖直平面为平面a。驱动头4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定位孔43和一条通线槽44,定位孔43和通线槽44分别贯通驱动头4,且定位孔43的内部设置有螺纹。

驱动头4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41,安装孔41与方轴6(参照图3)相匹配。两个定位孔43以平面a对称设置,通线槽44位于左侧的定位孔43与安装孔41之间。驱动头4接近拨动块5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45,限位块45焊接于安装孔41接近通线槽44一侧的中部。两定位孔43、通线槽44、限位块45和安装孔41沿驱动头4的直径方向分布。当驱动头4绕其中轴线旋转180°后,两定位孔43的位置互换。

扭簧421的两端分别以扭簧421的直径延伸。壳体1的内壁焊接有两个承托块12,两个承托块12分别位于驱动头4的两侧。

两个承托块12以平面a对称设置。扭簧421的两端分别贴合于承托块12的上表面。承托块12接近驱动头4的一侧开设有弧形面121,弧形面121的弧度与驱动头4相匹配,且弧形面121与驱动头4的侧壁之间留有距离。

拨动块5包括有连接部51和固定部52,连接部51和固定部52一体成型,连接部51以远离驱动头4的方向延伸。

参照图5和图6,连接部51呈圆柱形,连接部51的中部开设有连接孔511,连接孔511与安装孔41相匹配,且连接孔511贯通连接部51的两端。连接孔511接近限位块45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512,限位槽512呈半圆形且连通于连接孔511的上部。限位块45容纳于限位槽512中,在限位槽512的限位作用下,限位块45只能在连接部51的上半部分范围内进行转动。

参照图4和图5,固定部52的纵向截面整体呈半圆形,且弧度与弧形面121相匹配,固定部52的周侧贴合于两弧形面121。固定部52接近扭簧42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两个卡块521,两个卡块521分别容纳于两承托块12与驱动头4之间。卡块521的上表面与承托块12齐平,且扭簧421的两端分别贴合于两卡块521的上表面。

固定部52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固定孔522,两个固定孔522位置与两个定位孔43相对应。固定孔522的内部穿设有换向螺丝523。换向螺丝523穿设于定位孔43并与对应的定位孔43螺纹连接。

固定块的表面开设有两个让位槽524,让位槽524连通固定块的上表面。两个让位槽524以平面a对称设置,让位槽524的位置与通线槽44相对应。当两定位孔43的位置互换后,通线槽44依然可以与其中任意一让位槽524连通。

当固定部52与驱动头4相对固定时,使用者在转动把手2后,卡块521会以相同的方向拨动扭簧421的一端,此时扭簧421的另一端抵接于对应的承托块12,使扭簧421的两端进行压缩;使用者停止对把手2施力后,扭簧421释放,推动卡块521使把手2转回原始位置,从而完成把手2的复位动作。

参照图7和图8,连接部51与固定部52之间一体成型有凸块513,凸块513位于连接部51的下部。

参照图8和图9,盖板3的开设有两个换向孔31和一个安装槽32,换向孔31和安装槽32均贯通盖板3。安装槽32与连接部51相匹配,连接部51通过安装槽32露出盖板3,且凸块513远离固定部52的一端贴近于盖板3。

两个换向孔31分别与两个换向螺丝523的位置相对应,且换向孔31的尺寸略小于换向螺丝523的头部,使换向螺丝523不能通过换向孔31完全穿过盖板3。

定义换向螺丝523两端之间的长度为x;定义驱动头4接近盖板3一侧与盖板3内侧之间的距离为y;定义固定部52接近盖板3一侧与盖板3内侧之间的距离为z。x小于y,且x大于z。

当换向螺丝523的头部抵接于盖板3内侧时,换向螺丝523可完全脱离定位孔43,且换向螺丝523的一部分仍在固定孔522中。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使用者在安装门锁的过程中需要调换把手2的位置时,可抽出方轴6,使用螺丝刀依次穿设于换向孔31拧松换向螺丝523,当使用者拧松所有换向螺丝523后,横置壳体1,使换向螺丝523在重力的作用下抵接于盖板3,此时换向螺丝523完全脱离驱动头4,固定部52与驱动头4之间的固定结构解除,固定部52抵接在两承托块12上,各个定位孔43与各个固定孔522依然处于对准状态。

使用者然后可将把手2转动180°进行换向,换向后的两个定位孔43之间位置互换,使用者可再次通过螺丝刀旋拧换向螺丝523,使换向螺丝523重新进位置互换后的定位孔43中,使驱动头4与固定块重新固定,最后插入方轴6,完成把手2换向。

在使用者横置壳体1时,由于换向螺丝523不仅不能脱离盖板3,还存有一部分位于固定孔522内,可省去使用者重新将换向螺丝523对准并安装进固定孔522的步骤,从而令使用者转动把手2后可直接拧紧换向螺丝523。

在使用者转动把手2时,连接部51内的限位槽512对限位块45具有限位作用,驱动头4只能在连接部51远离固定部52的一侧范围内进行转动。由于驱动头4转动时会带动通线槽44内的导线进行转动,可使导线在移动过程中不需要缠绕连接部51,防止导线换向时卡在连接部51与壳体1内部的结构之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