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0:01:07|363|起点商标网
一种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红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是是我国第二大茶系,但是直到清代出现,云南生产的滇红工夫茶创于1938年,首批茶叶即远销英国伦敦,并且深受英国女王喜爱。

云南大叶种茶是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长叶茶,凤庆种产于云南省凤庆县,主要分布在滇西与滇南茶区1984年审定为国家级良种,是制作滇红茶的优选原料。1939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到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也就是现在的滇红集团公司,其生产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

滇红茶制作工艺也慢慢趋于定性,在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滇红茶的加工,一般由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制作工艺。

茶是是我国第二大茶系,但是直到清代出现,云南生产的滇红工夫茶创于1938年,首批茶叶即远销英国伦敦,并且深受英国女王喜爱。

云南大叶种茶是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长叶茶,凤庆种产于云南省凤庆县,主要分布在滇西与滇南茶区1984年审定为国家级良种,是制作滇红茶的优选原料。

1939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到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也就是现在的滇红集团公司,其生产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

滇红茶制作工艺也慢慢趋于定性,在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滇红茶的加工,一般由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制作工艺。

利用云南大叶种茶制作黑茶-普洱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了,但是如何利用原生态高海拔大叶种茶制作滇红茶则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目前已有部分茶企或茶农开始尝试利用高山大叶种茶树资源制作滇红茶,但其都只是在传统滇红茶制作工艺上进行的尝试,茶树品种也杂乱无章,无论从茶叶品种、生长环境、采摘标准、制作工艺等都未做到独具特色。

亟待发明一种利用云南大叶种茶制作滇红茶的新工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山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加工获得的高山大叶种滇红茶具有花香味浓,色泽乌黑、外形饱满、甘甜持久等特点。

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采茶:采摘海拔1800~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8~41%;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8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

9)拣梗;

10)再次烘干。

原生态高山大叶种茶,海拔1800-2000之间,山险路远采摘难度大,连片面积稀少,茶园管理费用高昂贵,一般一年只春季采摘,偶尔秋季采摘,产量十分稀少。高山大叶种在外形、口感、香气、韵味等方面都与普通的低海拔地台茶有着较大的区别。

凤庆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也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凤庆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其特殊的立体气候状况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其是世界古茶树群落中心,拥有茶王之母—锦绣茶王,有3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

高山大叶种茶的生长环境特殊,生长在高海拔原生态茶园,茶园树种繁多,土质为树叶腐烂后的有机黑土,土质松软营养物质丰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高山大叶种茶叶子相对比低海拔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高山大叶种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香气独特、柔韧性好;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红茶色素的一部分能溶于水中,因此会形成红色的茶汤。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同时红茶中所特有的一些高沸点的芳香物质也被保留在红茶中,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

其次,高山大叶种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高山大叶种茶的苦涩味极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回甘;再其次,高山大叶种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融合多种香型,其中山林气清鲜而高扬,花香极具穿透力和爆发力等;最后,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甘甜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正是韵不深,不足为厚礼。

采摘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然后进行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中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

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8~41%,该程度比一般滇红茶萎调失水要多,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是高山大叶种茶茶叶较为肥大,平均气温低,其含水量较一般的低海拔地台茶叶较高,其次,由于本发明发酵环节采用独特的独立式发酵,其萎调失水量比一般发酵要多。

再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尽可能的减少了长时间高温干燥对高山大叶种茶茶叶的影响,采用短时多次循环的干燥模式,因此前期的萎调失水量要较高一些。

红茶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促进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发生,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揉捻前将萎调后的茶叶先放入揉捻机的揉捻筒内静置,静置的目的是使萎调后的茶叶在自然状态下均匀回软,防止揉捻时破碎,以起到保证高山大叶种滇红茶的外形完好,而平铺放置在地上的回软效果不如放置在一定密闭空间的效果好。

放置后的茶叶采用轻柔+重揉的揉捻工序。

鲜叶揉捻完毕后进行解块,尽快将成团的茶叶分开,迅速降低温度,以避免产生闷味及干燥不足,产生闷酸现象。解块另一优点,能将多余的水汽排除,快速冷却鲜叶能保持干燥后的茶菁保持翠绿有光泽。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也是本发明的最重要环节,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形成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发酵模式,采用独特的发酵工艺,独特的发酵工具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别名:水冬瓜树)制作宽50cm×长70cm×高10cm独立木框发酵。

拣梗采用人工或风选进行拣梗。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中采摘的为云南凤庆县高海拔原生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龄在100年以上。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的萎调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调温度24~35℃,萎调时间9~12h。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采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4000~18000m3/h。

该萎调槽结构和尺寸均区别于传统萎调槽,一般萎调槽的结构是为槽体长10m,槽形断面宽1.5m,高度为1.2m,采用塑料网编织成的萎凋帘丝网结构,风量为16000--20000m3/时。

本发明的萎调参数使高山大叶种茶在揉捻时破碎率大大减低,同时使高山有机茶韧度达到最佳,成品条索紧结,揉捻时内含物质得到最大程度分解,花果香味更容易体现出来。

本发明中所提出的萎调槽为申请人在行业内首创,采用的萎调槽规格是自制的,采用此类特殊萎调槽将针对乔木大叶种茶青特点,传统的萎调槽往往过窄且高度不够,茶叶纵深空间得不到舒展,萎调过程中不能充分吸氧,导致萎调不均匀不稳定,本发明在宽度和高度上增加后,在茶青摊晾高度上也通过数据得出应控制在15公分以内,这也区别了传统萎调槽摊晾过厚,茶叶纵深空间得不到舒展的不足。

一般萎调槽风量为16000~20000m3/时。风速/风量过快或过慢都会对茶青后期的揉捻发酵造成影响,本发明使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4000~18000m3/时,而传统萎调槽使用筒装式大功率风机,过高的风速风量,导致前后萎调不均匀,出现干叶情况发生,不利于揉捻。

采用本发明专门针对大叶种茶的萎调槽能够保证透气性安全性,风扇使用转速功率的排风扇,萎调温度24~35℃。萎调时间9~12h,萎凋至高山大叶种茶鲜叶含水量在38~41%。

本发明的特殊的萎调器材和工艺、参数能使高山大叶种茶在揉捻时破碎率大大减低,同时使高山有机茶韧度达到最佳,成品条索紧结,揉捻时内含物质得到最大程度分解,花果香味更容易体现出来。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静置的时间为5~8min。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6)中发酵为春茶发酵7~9h,或秋茶发酵4h;春茶发酵温度26℃~30℃,秋茶发酵温度30℃~35℃。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6)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

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入12公斤红茶平铺后发酵,或平铺放入8cm厚的红茶。

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别名:水冬瓜树)制作70×50×10cm独立木框发酵;本发明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得发现:

①发酵框必须采用木质结构,且木质必须使用云南特有青木(别名:水冬瓜树),因为茶叶吸味性强而该树种木材无任何异味,不会对茶叶口感造成影响。且树木质密度非常适宜红茶发酵。

②发酵框最佳大小为:宽50cm×长70cm×高10cm,在此大小的木框发酵下,发酵温湿度适宜,发酵均匀,独立的发酵有助于吸氧,导致口感甘甜度增加。

③发酵框底部采用透气食品级网布,保证透气吸氧,发酵框顶部用发酵白布覆盖,让它透气同时能快速发酵反应。

④发酵时间最佳为:春茶发酵7~9h,或秋茶发酵4h。春茶温度26℃~30℃,秋茶温度30℃~35℃。

分散独立式发酵将使高山有机茶发酵快速均匀,口感甘甜度高,花果香味十足,香气层次感丰富。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7)机械理条,理条机械温度在75℃~85℃,理条20~25min。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8)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40~15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135℃,烘干时间为2~4min。

红茶制备工艺中干燥的目的在通过高温烘焙,是茶叶水分快速蒸发,固定茶形,保证红茶所持有的一些高沸点方向类物质被保留在茶叶中,但一般红茶烘干采用的长时间热风干燥容易造成茶叶的维生素、香味或活性成分等较大损失,破坏高山有机茶特有的口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高山大叶种茶的自然花香的大量流失,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降低,汤色的红亮度欠缺,无法保证古树茶特有的口感、香味、韵味。

针对该技术问题,本发明尝试使用多次短时间的干燥模式。

采用三次烘干模式,烘干温度为第一/二次毛火140~15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135℃烘干时间为2~4min。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0)再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95~110℃,烘干时间为18~25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创立独立式分散发酵(即采用独立木框),使用云南特有青木制备的发酵框进行发酵,通过使用专门针对大叶种茶的特制萎调槽萎调,同时改进传统发酵工艺模式,萎调和发酵的关键控制工艺;

高山大叶种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高山大叶种茶的苦涩味极小,随之而来的就是甘甜;茶汤层次感丰富,高山大叶种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融合多种香型,其中山林气清鲜而高扬,花香极具穿透力和爆发力等;最后,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甘甜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正是韵不深,不足为厚礼。无论从香气到茶气,再到层次感丰富度,都属于滇红上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检测报告第1页。

图2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检测报告第2页。

图3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检测报告第3页。

图4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检测报告第4页。

图5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5所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如下:

1)采茶:采摘海拔18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采摘的为云南凤庆县高海拔原生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龄在100年以上。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8%,优选的萎调温度24℃,萎调时间12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采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4000m3/h。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5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8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发酵为春茶发酵7h,春茶发酵温度26℃;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75℃,理条20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4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2min;

9)拣梗;拣梗采用人工拣梗。

10)再次烘干;再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95℃,烘干时间为18min。

实施例2: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采摘的为云南凤庆县高海拔原生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龄在100年以上。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1%,优选的萎调温度35℃,萎调时间9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采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8000m3/h。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8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8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秋茶发酵4h;秋茶发酵温度30℃;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85℃,理条25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50℃,第三次烘干温度135℃,烘干时间为4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10)再次烘干;再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10℃,烘干时间为25min。

实施例3:

1)采茶:采摘海拔19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采摘的为云南凤庆县高海拔原生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龄在100年以上。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0%,优选的萎调温度30℃,萎调时间10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采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6000m3/h。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7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8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发酵为春茶发酵9h,春茶发酵温度30℃;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80℃,理条22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45℃,第三次烘干温度132℃,烘干时间为3min。

9)拣梗;拣梗采用人工拣梗。

10)再次烘干;再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20min。

实施例4: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采摘的为云南凤庆县高海拔原生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龄在100年以上。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9%;优选的萎调温度24℃,萎调时间9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采用单板独立大功率排风扇,风量在15000m3/h。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6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8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秋茶发酵4h,秋茶发酵温度35℃;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82℃,理条23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43℃,第三次烘干温度133℃,烘干时间为4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10)再次烘干;再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5℃,烘干时间为20min。

如图1-4所示,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云南大叶种滇红茶新型加工工艺(企业内部产品命名为新派滇红)所生产的滇红茶经送检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检验,检验项目各项均明显优于“gb/t13738.2-2007《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标准,检测报告编号2019-spcy0765,送检日期2019年7月8日,从检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感官上达到特级红茶标准,水分、粗纤维、茶多酚、粉末等均远远高出标准要求。

本发明所公开的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等均是以国家级茶叶评审员、工艺传承人王兴明,滇红工艺传承人李洪中等茶叶生产技术人员在现有滇红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思考、试验、试产、组织品鉴后获得,以下提供部分对比实施例。

对比实施例1: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503kg,春茶鲜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0-36%,萎调温度30℃,萎调时间10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13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a组13min、b组15min、c组18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1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2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50×30×15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发酵10h,发酵温度28℃。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227℃,理条23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20-13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135℃;a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2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8min;b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25℃,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7min;c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30℃,第三次烘干温度135℃,烘干时间为6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组织成品品鉴、评审:外形条索紧结,显毫、但汤色稍浊,口感花香少有,不明显,苦涩味仍有,c组品质好于另外2组,需在发酵、萎调和烘干进行改进、试验,并在静置和揉捻工艺阶段尝试进行微调整。

对比实施例2: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683kg,春茶鲜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8%,萎调温度30℃,萎调时间7h;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2米,宽1.6米,高1.8米,茶叶摊晾高度为20公分,茶叶底部使用头层食品级尼龙网底层铁丝网结构,排风扇7小时。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10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5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60×4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发酵9h,发酵温度28℃。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90℃,理条23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第一和二次毛火145℃,第三次烘干温度135℃,烘干时间为4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组织成品品鉴、评审:外形多苗翠,色泽乌黑,紧结,茶汤红浓,但滋味欠佳,涩感明显,应有在鲜叶、发酵、萎调进行调整的空间。

对比实施例3: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781kg,春茶鲜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分为3组,a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3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0%的2槽;b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3%的2槽;c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8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5%的5槽。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a组5min、b组6min、c组7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5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5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a组发酵8h,发酵温度30℃;b组发酵9h,发酵温度32℃;c组发酵10h,发酵温度35℃。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80℃,理条23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a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4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4min;b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35℃,第三次烘干温度70℃,烘干时间为5min;c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4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5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组织成品品鉴、评审:外形针型,条索直紧,汤色黄红,口感花香味浓,但花味仍不过醇厚,香气佳,略有果香,与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茶品相比较有改进,a组品质好于另外2组。

对比实施例4:

1)采茶:采摘海拔2000m的原生态茶园云南大叶种茶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443kg,春茶鲜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采用萎调槽萎凋方式,萎调槽为特制萎调槽,萎调槽:长10米,宽1.6米,高1.8米;分为3组,萎调温度30℃,萎调时间12h,a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3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6%的1槽;b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5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8%的1槽;c组为叶摊晾高度为18公分,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40%的2槽。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静置的时间为a组5min、b组8min、c组8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5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云南特有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进行发酵,青木制作的独立木框长宽高分别为70×50×10cm,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底部设置有透气网,a组发酵7h,发酵温度30℃;b组发酵8h,发酵温度30℃;c组发酵10h,发酵温度35℃。

7)机械理条:发酵后的茶放入理条机械,采用半理调方式;理条机械温度在85℃,理条13min。

8)三次烘干;循环式三次毛火烘干;a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4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4min;b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4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5min;c组第一和二次毛火150℃,第三次烘干温度130℃,烘干时间为8min。

9)拣梗;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组织成品品鉴、评审:条索直紧,汤色红浓,花香味浓郁,回味深远,滋味韵味厚实,烫感内含物质发挥俱佳,b组品质好。

经过不断的对比试验、试产和成品品鉴、评审,并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和对茶叶生产工艺的个人理解,总结获得了本发明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具体加工参数。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黑茶英国红茶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