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柔性防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养护及施工作业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柔性防冲撞装置。
背景技术:
道路交通工程养护及施工作业控制区分别由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组成,为有效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在过渡区与缓冲区之间,可以设置防冲撞装置,以加强防护作用。但目前实际使用中多采用刚式防冲撞装置,一旦发生事故对车辆及人员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柔性防冲撞装置,通过气压耗能缓冲作用,消耗碰撞产生的能量,既可保护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起到防护作用,又通过柔性耗能缓冲,尽可能保护车辆及人员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新型柔性防冲撞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沿养护及施工作业控制区车道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外侧设有第一充气叠合层,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包括若干气肋式膜结构充气垫,第一支撑框架内侧设有用于固定其位置的第一固定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内侧的若干第一斜撑杆,该第一斜撑杆下端与位于第一支撑框架内侧的地锚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位于第一充气叠合层远离非封闭车道一端;第二支撑框架内侧设有用于固定其位置的第二固定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支撑框架内侧的若干第二斜撑杆,该第二斜撑杆下端与位于第二支撑框架内侧的地锚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靠近非封闭车道一端设有第二充气叠合层,第二充气叠合层包括若干气肋式膜结构充气垫。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底部设有固定座,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与第二充气叠合层连接于固定座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中的相邻充气垫之间连通有单向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中,最靠近第一支撑框架的充气垫上设有排气阀,最远离第一支撑框架的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单向阀方向使气体只从充气垫流入相邻且靠近第一支撑框架一侧的充气垫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中,每个充气垫上皆设有排气阀,最远离第一支撑框架的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单向阀方向使气体只从充气垫流入相邻且靠近第一支撑框架一侧的充气垫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叠合层中的相邻充气垫之间连通有双向阀,至少有一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且至少有一充气垫上设有排气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专利采用钢框架和充气膜结构,与混凝土防冲撞隔离墩等钢式防冲撞装置相比,质量较轻,且柔性防冲撞装置提高了车辆及人员的安全;
2、本专利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制作,且节能环保,经济性也较好;
3、装置可以做成一个系列,以适用于不同车辆的防撞,例如小轿车、客车、卡车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图中,1、第一支撑框架;11、第一斜撑杆;2、第一充气叠合层;3、第二支撑框架;4、第二充气叠合层;5、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新型柔性防冲撞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钢制第一支撑框架1,第一支撑框架1沿养护及施工作业控制区车道宽度方向设置,以挡设在养护及施工作业控制区车道长度方向上;第一支撑框架1外侧设有第一充气叠合层2,第一充气叠合层2包括若干气肋式膜结构充气垫。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框架1与第一充气叠合层2长度相等,且皆为300cm;充气垫每层20-30cm,高150cm,第一支撑框架1与第一充气叠合层2的总厚度为120cm。装置位于过渡区与缓冲区之间,充气垫根据冲撞力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数,以适用于不同车辆的防撞,可做成系列标准化产品以满足不同施工条件下的需求。
第一支撑框架1内侧设有用于固定其位置的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1内侧的两平行的第一斜撑杆11,第一斜撑杆11上端与第一支撑框架1内侧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其下端与位于第一支撑框架1内侧的地锚相连接固定。
本装置还包括钢制第二支撑框架3,第二支撑框架3位于第一充气叠合层2远离非封闭车道一端,并与第一支撑框架1远离非封闭车道一端通过螺栓相垂直固定;例如,在右车道施工时,左车道为非封闭车道,过渡区与缓冲区之间设有本防冲撞装置挡设,且其第二支撑框架3位于远离左车道一侧。
第二支撑框架3内侧设有用于固定其位置的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支撑框架3内侧的两平行的第二斜撑杆,第二斜撑杆上端与第一支撑框架1内侧上端通过螺栓相固定,其下端与位于第二支撑框架3内侧的地锚相连接固定。
第一充气叠合层2靠近非封闭车道一端设有第二充气叠合层4,第二充气叠合层4包括若干气肋式膜结构充气垫,其完全挡设第一充气叠合层2与第一支撑框架1的端部。第一充气叠合层2与第二充气叠合层4分别传递纵向和横向的冲撞力,并最终传递给第一支撑框架1或第二支撑框架3。
第二充气叠合层4中,相邻充气垫之间连通有单向阀,最靠近第二支撑框架3的充气垫上设有排气阀,最远离第二支撑框架3的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单向阀方向使气体只从远离第二支撑框架3的充气垫流入相邻且靠近第二支撑框架3一侧的充气垫中。本实施例中,第二充气叠合层4包括两个充气垫,总厚度为40mm。
第一支撑框架1底部设有固定座5,第一充气叠合层2与第二充气叠合层4连接于固定座5上。固定座5根据成本与重量选择几根型钢或一块钢板,本实施例中,固定座5为与第一支撑框架1、第二支撑框架3通过螺栓固定的若干型钢,第一充气叠合层2与第二充气叠合层4通过魔术带或加劲带与固定座5绑扎固定;第一斜撑杆11、第二斜撑杆下端皆与固定座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固定座5底部连接有四组与地面相锚固的地锚,且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框架1两侧、第二支撑框架3两侧,每组地锚设有两个,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而通过螺栓固定、魔术带或加劲带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使装置各个部分可拼装拆卸,以便于安装和运输。
第一充气叠合层2中的相邻充气垫之间连通有单向阀。第一充气叠合层2中,最靠近第一支撑框架1的充气垫上设有排气阀,最远离第一支撑框架1的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单向阀方向使气体只从充气垫流入相邻且靠近第一支撑框架1一侧的充气垫中。单向阀可以直接吸收撞击的能量,安全性更好,但是充气的调节以及被撞后的复原较为麻烦。
实施例2:
第一充气叠合层2中,每个充气垫上皆设有排气阀,最远离第一支撑框架1的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单向阀方向使气体只从充气垫流入相邻且靠近第一支撑框架1一侧的充气垫中。第二充气叠合层4亦可如此在每个充气垫上设置排气阀。多个排气阀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便于充气的调节以及被撞后的复原。
实施例3:
第一充气叠合层2中的相邻充气垫之间连通有双向阀,至少有一充气垫上设有充气阀,且至少有一充气垫上设有排气阀。本实施例中,充气阀位于最远离第一支撑框架1的充气垫上,排气阀位于最靠近第一支撑框架1的充气垫上。第二充气叠合层4亦可如此替换成双向阀。双向阀调整方便,且只需一个充气阀与排气阀,成本较低,但是碰撞后会有一定回弹,耗能性能没单向阀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