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以及地道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1-18 16:01:08|299|起点商标网
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以及地道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道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以及地道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建设,常在运营铁路线下修建地道桥,用来沟通铁路两边道路交通;同时近年来,北京、南京、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屡陷“水城”窘境,为解决城市渍水问题,多地政府部门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在城市中新建大量的雨水箱涵用作排涝。

市政道路框架桥、排水系统的雨水箱涵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下穿运营铁路路基。常规的框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侧墙构成的横截面形式为箱型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地道桥行车通道与雨水箱涵采用分离式框架结构下穿铁路,但规范及铁路管理部门要求,新建或改建公路与市政工程,需要选择在运营高速铁路桥梁下下穿,在桥梁孔跨有限的情况下,在高速铁路桥梁与普速铁路路基并行段,分离式方案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以及地道桥系统,通过在第二疏散结构中设两层通道,一层为排涝通道,另外一层为交通通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包括设于普速铁路路基段内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顶板、两侧的侧墙以及设于所述顶板下方的底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以及两侧的侧墙围合形成第二疏散结构,所述本体还包括横置于所述第二疏散结构内的中板,所述第二疏散结构由所述中板分隔为排涝通道和交通通道,所述交通通道位于所述排涝通道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疏散结构有多个且均沿行车方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排涝通道内设有多个沿行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疏散结构还包括立设于所述中板上的中墙,所述中墙将所述交通通道分隔为汽车通道和人非混行通道。

进一步,所述人非混行通道中敷设有管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道桥系统,包括轨道,还包括上述的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所述轨道铺设在所述普速铁路路基段上方,且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交通通道内的行车方向交叉设置。

进一步,所述普速铁路路基段两侧设有引道系统,所述引道系统具有用于城市排涝和城市交通的第一疏散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疏散结构设于道路下方且沿行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疏散结构包括垂直于行车方向的截面为u型的凹槽以及横设于所述凹槽内的中板,所述中板的下部、所述凹槽的底部以及所述凹槽的侧墙围合形成用于城市排涝的排涝通道,所述中板上方具有用于城市交通的交通通道,所述排涝通道和所述交通通道由所述中板分隔。

进一步,所述第一疏散结构有多个且均沿行车方向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二疏散结构中设两层通道,一层为排涝通道,另外一层为交通通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引道系统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引道系统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道桥系统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第一疏散结构;100-凹槽;101-第一中板;102-第一底板;103-第一中墙;104-第一侧墙;105-桥台;106-桥墩;107-绿化带;108-底座;109-钢栏杆;110-防撞护栏;111-第一排水槽;112-基桩;2-第二疏散结构;200-第二顶板;201-第二底板;202-第二侧墙;203-第二中板;204-第二中墙;205-第二排水槽;206-管线;207-轨道;300-普速铁路路基段;301-引道系统;302-地道桥;a-人非混行通道;b-汽车通道;c-排涝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引道系统,包括设于道路下方的沿行车方向延伸的第一疏散结构1,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包括垂直于行车方向的截面为u型的凹槽100以及横设于所述凹槽100内的中板,所述中板的下部、所述凹槽100的底部以及所述凹槽100的侧墙围合形成用于城市排涝的排涝通道c,所述中板上方具有用于城市交通的交通通道,所述排涝通道c和所述交通通道由所述中板分隔。现有技术中,在桥梁孔跨有限的情况下,在高速铁路桥梁与普速铁路路基并行段,分离式方案无法实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城市排涝和城市交通合理利用地下高度空间,设为两层,二者互不影响,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行车方向是行人、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行走的方向,相当于是设于第一疏散结构1上方的道路与本凹槽100呈交叉之势。而所定义的第一疏散结构1,指的是洪水疏散和交通疏散。疏散的具体方式是在凹槽100中,通过中板将凹槽100内的空间分隔为两个部分,由于中板是横置于凹槽100中的,因此可以说位于下部的是排涝通道c,位于上部的是交通通道,而这互不干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了与下面的第二疏散结构2的侧墙、底板、中板区分,将第一疏散结构1中的这些特征定义为第一侧墙104、第一底板102(即凹槽100的底部)、第一中板101,在本实施例的下面的具体优化方案中,所有的侧墙、底板、中板、中墙均为第一侧墙104、第一底板102、第一中板101以及第一中墙103,下面的优化方案就不再另行区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有多个且均沿行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道路的宽度来设定可以设几个第一疏散结构1,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两个第一疏散结构1。

在上述两个第一疏散结构1的基础上,细化出两个不同情况的结构形式,其中图1为第一个实施方式,图2为第二个实施方式。

第一个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系统还包括用于与路基衔接的桥台105以及设于相邻两个第一疏散结构1之间的桥墩106,所述桥台105设于每一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远离所述桥墩106的一侧,所述道路为桥面,所述桥面设于所述桥台105和所述桥墩106之间。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以所述桥墩106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还包括立设于所述中板上的中墙,所述中墙将所述交通通道分隔为汽车通道b和人非混行通道a。在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道路为高速铁路桥的道路,这个实施方式为具有人非混行通道a的结构形式,即当需要有人非混行通道a时,通过第一中墙103将交通通道分隔成两个空间,如此可以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也可以将该交通通道的空间合理利用起来,既能够走行人和非机动车,还可以走机动车。

第二个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本系统还包括设于相邻两个第一疏散结构1之间的绿化带107,所述道路与所述绿化带107平齐,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的其中一侧墙的顶部与所述绿化带107连接,且该侧墙顶部通过底座108安装有钢栏杆109。优选的,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的另一侧墙的顶部安装有防撞护栏110。在本实施例中,为不设人非混行通道a的情况,该道路可以是普速铁路路基段300的道路,也可以是一般的城市道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排涝通道c内设有多个沿行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在本实施例中,设多个排水槽可以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为了与下面实施例进行区分,将该排水槽定义为第一排水槽111。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凹槽100的底部设有若干基桩112。在本实施例中,设多个基桩112可以使本系统结构更为稳固。

实施例二:

请查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包括设于普速铁路路基段300内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顶板、两侧的侧墙以及设于所述顶板下方的底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以及两侧的侧墙围合形成第二疏散结构2,所述本体还包括横置于所述第二疏散结构2内的中板,所述第二疏散结构2由所述中板分隔为排涝通道c和交通通道,所述交通通道位于所述排涝通道c的上方。优选的,所述第二疏散结构2有多个且均沿行车方向延伸。现有技术中,在桥梁孔跨有限的情况下,在高速铁路桥梁与普速铁路路基并行段,分离式方案无法实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城市排涝和城市交通合理利用地下高度空间,设为两层,二者互不影响,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行车方向是行人、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行走的方向,相当于是设于第二疏散结构2上方的道路与本凹槽100呈交叉之势。而所定义的第二疏散结构2,与上述的第一疏散结构1的用途相同,指的是洪水疏散和交通疏散。疏散的具体方式是通过顶板、侧墙以及底板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它与上述实施例的u型槽稍有区别,但整体构思差不多,都是通过设两层通道,一层为排涝通道c,一层为交通通道,如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分离所带来的缺陷。为了与上述的第一疏散结构1的侧墙、底板、中板、中墙区分,将第二疏散结构2中的这些特征定义为第二顶板200、第二侧墙202、第二底板201、第二中板203以及第二中墙204,下面的方案中也不再每个都进行区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查阅图3和图4,同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疏散结构1中的排涝通道c,该第二疏散结构2中的排涝通道c中也设有多个排水槽。设多个排水槽可以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为了与上述实施例进行区分,将该排水槽定义为第二排水槽205。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本实施例也具有两个实施方式。第一是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疏散结构2还包括立设于所述中板上的中墙,所述中墙将所述交通通道分隔为汽车通道b和人非混行通道a。采用第二中墙204隔出汽车通道b和人非混行通道a,该实施例适宜于地上是轨道207的情况,而当地上具有行车路面,那么可以考虑节约成本,在地下不设人非混行通道a,如图4所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3,所述人非混行通道a中敷设有管线206,可以将管线206敷设在人非混行通道a中,合理利用空间。

实施例三:

请查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道桥系统,包括轨道207以及上述的同时兼顾城市排涝及城市交通的地道桥,所述轨道207铺设在所述普速铁路路基段300上方,且所述轨道207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交通通道内的行车方向交叉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轨道207铺设在普速铁路路基段300上方,可以供火车行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5,所述普速铁路路基段300两侧设有引道系统301,所述引道系统301具有用于城市排涝和城市交通的第一疏散结构1。在本实施例中,将引道系统301、普速铁路路基段300、地道桥302整体布局,引导系统是设在普速铁路路基段300的两侧,地道桥302是设于普速铁路路基段300下方。引导系统具有第一疏散结构1,地道桥302具有第二疏散结构2,使得整个地道桥系统不管是在城市交通方面还是在城市排涝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疏散能力。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设于道路下方且沿行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包括垂直于行车方向的截面为u型的凹槽100以及横设于所述凹槽100内的中板,所述中板的下部、所述凹槽100的底部以及所述凹槽100的侧墙围合形成用于城市排涝的排涝通道c,所述中板上方具有用于城市交通的交通通道,所述排涝通道c和所述交通通道由所述中板分隔。优选的,所述第一疏散结构1有多个且均沿行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已在实施例一中有详细说明,此处就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