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水运、港口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适应山区大水位差的浮码头接驳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山区场地修建浮码头,受两岸山体及区域降水影响,场地位置河道水位变幅往往比较大。在山区场地修建浮码头时,可以选择单跨活动联系桥或多跨活动联系桥。选择采用单跨活动联系桥时,联系桥的临水端搭接在浮码头上,临岸端搭接在岸坡上,随水位不断变动需要人工频繁调节活动联系桥在岸坡的搭接位置,受活动联系桥位置变动影响,浮码头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大;当选择多跨活动联系桥时,联系桥的临水侧一跨向河道方向前伸的距离有限,当低水位时联系桥的坡度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综上所述,单跨活动联系桥虽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需要随水位变动调节搭接位置,需指派专人长期值守,且其平面位置总在变化,接驳平稳性及安全性较差;多跨活动联系桥不需专人值守调节,但其临水侧一跨向河道方向前伸的距离有限,难以适应大水位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浮码头接驳系统,该浮码头接驳系统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的有效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该浮码头接驳系统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联系桥、浮码头以及提升机构;
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框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之间的楼梯;多个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上;
所述联系桥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和临水端,所述临岸端搭接在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所述临水端搭接在所述浮码头上;
所述提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朝向所述浮码头的一侧,并与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操作。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栈桥,所述固定栈桥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背离所述浮码头的一端对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栈桥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顶部平台对接。
优选地,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3~10个平台。
优选地,多个所述平台之间等间隔设置。
优选地,相邻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的间距为2m~3m。
优选地,所述框架、所述平台和所述楼梯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框架、所述平台和所述楼梯采用钢筋混凝土通过浇筑制成。
优选地,所述楼梯倾斜设置在相邻的平台之间。
优选地,所述提升机构为电动葫芦。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联系桥的临水端搭接在浮码头上,联系桥的临岸端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通过联系桥实现陆域和浮码头之间的有效连通;当水位升高或降低时,浮码头随水位上涨而升高且随水位下降而降低,联系桥的倾斜角度会随浮码头的高度变化而变化,联系桥可能处于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当搭接联系桥的平台被水淹没或联系桥的倾斜角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通过提升机构对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使临岸端搭接在合适高度的平台上,从而调节联系桥的倾斜状态以满足使用要求。由于直立式多层平台中设置有多个平台,并且平台之间间隔设置,因此,每个平台可以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采用上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可以减少调整联系桥连接位置的频次,还能适应大水位差变化;同时,在调整过程中,直立式多层平台固定不动,根据水位的高低可以通过提升机构随时调节联系桥的临岸端的高度,并且提升机构在对联系桥进行升降的过程中,联系桥的临岸端在垂直方向内移动,使得浮码头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小,具有性能安全可靠的特点。
综上所述,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的有效连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直立式多层平台;2-联系桥;3-浮码头;4-提升机构;5-固定栈桥;6-岸坡;7-水位;
11-框架;12-平台;13-楼梯;21-临岸端;22-临水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大水位差的浮码头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如图1结构所示,该浮码头接驳系统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1、联系桥2、浮码头3以及提升机构4;直立式多层平台1包括框架11、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12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12之间的楼梯13;如图1结构所示,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框架11可以固定安装于岸坡6上,框架11为多个平台12、楼梯13和提升机构4提供安装基础;多个平台12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框架11上,多个平台12之间平行设置,以使每个平台12能够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联系桥2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21和临水端22,临岸端21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其中一个平台12上,临水端22搭接在浮码头3上;联系桥2用于实现浮码头3与岸坡6的连通;临岸端21搭接的平台12高度需与浮码头3的高度相适应;提升机构4固定安装于直立式多层平台1朝向浮码头3的一侧,并与联系桥2的临岸端21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联系桥2的临岸端21进行升降操作。
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联系桥2的临水端22搭接在浮码头3上,联系桥2的临岸端21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其中一个平台12上,通过联系桥2实现陆域和浮码头3之间的有效连通;当水位7升高或降低时,浮码头3随水位7上涨而升高且随水位7下降而降低,联系桥2的倾斜角度会随浮码头3的高度变化而变化,联系桥2可能处于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当搭接联系桥2的平台12被水淹没或联系桥2的倾斜角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通过提升机构4对联系桥2的临岸端21进行升降使临岸端21搭接在合适高度的平台12上,从而调节联系桥2的倾斜状态以满足使用要求。由于直立式多层平台1中设置有多个平台12,并且平台12之间间隔设置,因此,每个平台12可以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采用上述直立式多层平台1可以减少调整联系桥2连接位置的频次,还能适应大水位差变化;同时,在调整过程中,直立式多层平台1固定不动,根据水位7的高低可以通过提升机构4随时调节联系桥2的临岸端21的高度,并且提升机构4在对联系桥2进行升降的过程中,联系桥2的临岸端21在垂直方向内移动,使得浮码头3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小,具有性能安全可靠的特点。
综上,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3的有效连通。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结构所示,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还可以包括固定栈桥5,固定栈桥5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背离浮码头3的一端对接;在图1中,固定栈桥5的顶面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顶面平齐设置,固定栈桥5的一端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对接,另一端与岸坡6对接,实现从直立式多层平台1到岸坡6的贯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栈桥5的顶面可以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顶面平齐设置,也可以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中的其它平台12顶面平齐设置,只要能够将直立式多层平台1于岸坡6贯通即可满足要求。
由于在直立式多层平台1背离浮码头3的一端还对接有固定栈桥5,因此,能够方便人们从直立式多层平台1走向岸坡6;同时,固定栈桥5的顶面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顶面平齐设置,能够适应更高的水位,提高浮码头接驳系统的使用范围和利用效率。
如图1结构所示,固定栈桥5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顶部平台12对接,使得人们可以直接从岸堤进入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顶部。
上述直立式多层平台1包括3~10个平台12,并且多个平台12之间等间隔设置,相邻平台12沿竖直方向的间距可以为2m~3m。如图1结构所示,直立式多层平台1包括5个水平设置的平台12,图1仅为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水位差确定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高度、平台12的数量和平台12高度间隔;如: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平台12数量可以为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平台12之间可以等间隔设置,相邻平台12沿竖直方向的间距可以为2m、2.2m、2.3m、2.4m、2.5m、2.6m、2.7m、2.8m、2.9m、3m;平台12之间也可以为不等间隔设置,即,平台12之间的间隔不同。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框架11、平台12和楼梯13可以为一体结构,如:框架11、平台12和楼梯13采用钢筋混凝土通过浇筑制成,框架11、平台12和楼梯13也可以采用钢材通过焊接制成。框架11、平台12和楼梯13可以在现场制备,也可以提前预制后在现场进行装配制成。楼梯13倾斜设置在相邻的平台12之间。如图1结构所示,在平台12之间设置有用于从一个平台12进入相邻平台12的楼梯13,楼梯13可以由两段连接形成。
在上述各种浮码头接驳系统实施例的基础上,用于控制联系桥2升降的提升机构4可以为电动葫芦,提升机构4不限于电动葫芦,也可以为其它能够实现升降功能的机构,甚至还可以是由滑轮和绳索构成的人力升降机。
在使用过程中,当水位7上升至第n层平台12附近时,浮码头3与第n层平台12接近齐平,此时通过提升机构4将联系桥2临近平台12的临岸端21向上提升至n+1层平台12位置,并使临岸端21搭接在第n+1层平台12上;按以上反向操作,实现水位7下降时的调整。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