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主要用于市政污水的排水作用。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市政排水管道系统为重力流排水,其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维护相对容易等优点,其中,当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一般采用倒虹管的管道构造形式,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
倒虹管是市政排水管道系统的关键节点之一,由于其一般设置在河流、洼地、地下构筑物等的底部,仅依靠两侧管井水位差重力排水,加之管道通常一次建成而近远期污水量变化较大,容易出现管道流速过低等情况,从而导致泥沙、污物淤积在倒虹管底部,造成管道淤积堵塞、排水不畅,甚至使上游管井污水水位漫过溢流口,对周边地表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大部分倒虹管埋深较大,维护困难,下井清淤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使得倒虹井系统建成后,往往缺少应有的管理维护。
现有公开文献,cn209211605u-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公开了包括第一倒虹井井体、第二倒虹井井体及倒虹管,第一倒虹井井体和第二倒虹井井体分设在河边的左右两侧,第一倒虹井井体的底端高于第二倒虹井井体的底端,倒虹管穿过河床将第一倒虹井井体和第二倒虹井井体相连通设置,且倒虹管呈倾斜设置,第一倒虹井井体和第二倒虹井井体的底部均设置有落底槽,落底槽在倒虹管的下方设置,倒虹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设置有闸门,闸门上通过传动杆与启动装置相连,第一倒虹井井体和第二倒虹井井体内均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的倒虹管能放置淤泥的堆积,能将淤泥都存入第一倒虹井井体和第二倒虹井井体,使其便于清掏,该现有技术手段虽然可以对淤泥进行拦截,避免了淤泥进入倒虹管中,但是未设置对较大尺寸垃圾拦截装置,较大尺寸垃圾易堵塞在倒虹管进口,影响倒虹管的使用,同时井中清淤需要工作人员下入井中,操作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公开文献,cn111335448a-一种倒虹系统及清淤方法,公开了包括:上游倒虹井:与上游污水管连通;下游倒虹井:与下游污水管连通,倒虹管:水平设置,两端分别与上游倒虹井和下游倒虹井连通;还包括清淤浮球,清淤浮球与牵拉件连接,牵拉件能够带动清淤浮球在倒虹管内沿倒虹管轴线方向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的倒虹系统结构简单,施工成本少,施工周期短,该现有技术手段虽然可以对倒虹管中淤泥起到清理的效果,但是无法适用于较长尺寸的倒虹管,同时井中清淤需要工作人员下入井中,操作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通过第一拦截板和第一分隔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第一护壁内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第二拦截板和第二分隔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第二护壁内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两个第一叠梁闸和两个第二叠梁闸同步交提联动运行,可以有效地保障两个倒虹管管内水流始终保持较高的流速,防止管道淤积堵塞,通过提篮格栅、第一清淤挂篮和第二清淤挂篮的设置,可以配合收卷机构对污泥和垃圾进行清理,不需要工作人员下井操作,解决了现有的倒虹井易出现倒虹管淤泥堵塞不易清理的问题和现有的倒虹井需要工作人员下井清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包括进水井、出水井和倒虹管,所述进水井和出水井之间位置的下方并列设置有两个倒虹管;
所述进水井中固定套合有第一护壁,且第一护壁与进水井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护壁的内部中心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拦截板,所述第一拦截板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两侧的第一拦截板上端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叠梁闸;
所述第一拦截板和第一分隔板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护壁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拦截板和第一分隔板将第一护壁的内部分隔成一个第一井室和两个第二井室;
所述第二井室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沉泥斗,所述第一沉泥斗中配合设置有第一清淤挂篮;
所述第一井室的内部上端位置设置有提篮格栅,所述提篮格栅放置在不锈钢支架上,且不锈钢支架固定连接在第一护壁上;
所述出水井中固定套合有第二护壁,且第二护壁与出水井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护壁的内部中心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拦截板,所述第二拦截板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两侧的第二拦截板上端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二叠梁闸;
所述第二拦截板与第二分隔板均固定连接在第二护壁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拦截板和第二分隔板将第二护壁的内部分隔成一个第三井室和两个第四井室;
所述第四井室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沉泥斗,所述第二沉泥斗中配合设置有第二清淤挂篮;
所述第一护壁的顶面上盖合有第一格栅盖板,所述第二护壁的顶面上盖合有第二格栅盖板;
所述提篮格栅正上方的第一格栅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检修槽,所述第一叠梁闸正上方的第一格栅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检修槽,所述第一清淤挂篮正方上的第一格栅盖板上设置有第一井盖,所述第一井盖通过铰链与第一格栅盖板铰合;
所述第二叠梁闸正上方的第二格栅盖板上设置有第三检修槽,所述第二清淤挂篮正上方的第二格栅盖板上设置有第二井盖,所述第二井盖通过铰链与第二格栅盖板铰合;
两个所述倒虹管的一端分别连通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井室中,同时两个所述倒虹管的另一端分别连通设置在两个所述第四井室中,所述倒虹管的两端呈倾斜设置在第一沉泥斗和第二沉泥斗的上方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井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第一井室呈连通设置;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内部滑动套合有进水套,所述进水套固定连接在提篮格栅侧面的进水口外侧,所述进水管的管顶距离第一格栅盖板至少500mm。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井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第三井室呈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的管顶距离第二格栅盖板至少500mm。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和进水管的径向尺寸相等,所述进水管的径向尺寸是倒虹管径向尺寸的2~3倍,其中,靠近出水管的一端为倒虹管的倾斜下端,所述倒虹管的坡度为5‰~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壁的高度大于第二护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沉泥斗和第二沉泥斗的深度均至少5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清淤挂篮和提篮格栅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的另一端均穿过第一格栅盖板分别通过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与进水井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清淤挂篮上固定连接有第三钢丝绳,所述第三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格栅盖板通过第三挂钩与出水井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格栅盖板上方的进水井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爬梯;所述第二格栅盖板上方的出水井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爬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的虹吸排水方法,具体包括以下虹吸排水方法;
s1:通过进水管的设置,市政污水会以重力流流水方式进入进水井中的第一井室中,通过提篮格栅的设置,用于对流进的污水中大尺寸垃圾进行拦截;
s2:通过调整第一叠梁闸的高度,可以使第一井室中的污水流入两个第二井室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一沉泥斗的设置,用于对进入第二井室中污水的淤泥进行沉降收集;
s3:当污水排放量较小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性的调整其中一个第一叠梁闸打开,另一个第一叠梁闸关闭,同时两个第二叠梁闸保持一致的启闭状态,确保第二井室中的污水能以一定的流速通过倒虹管流入两个第四井室中的任意一个中;
s4:当污水排放量较大时,工作人员可以同时调整两个第二叠梁闸的打开,确保两个第二井室中的污水能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个倒虹管分别流入两个第四井室中;
s5:通过第二沉泥斗的设置,流入第四井室中污水的淤泥进一步被沉降,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高度差的设置,在打开第二叠梁闸的作用下,第四井室中的污水进入第三井室中并通过出水管流入下游的污水管网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拦截板和第一分隔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第一护壁的内部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第二拦截板和第二分隔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第二护壁的内部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两个第二井室和两个第四井室分别通过一个倒虹管配合的设置,通过两个第一叠梁闸和两个第二叠梁闸同步交提联动运行,可以有效地保障两个倒虹管在排水量不同情况下的管内水流始终保持较高的流速,防止管道淤积堵塞,该设置通过控制污水的流速即可以避免倒虹管内污泥的堆积,不需要人工特意对倒虹管内进行清淤,实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通过提篮格栅的设置,可以对进水管进入的污水中较大尺寸垃圾的拦截收集,通过第一沉泥斗和第二沉泥斗的设置,便于污泥的沉降,通过第一清淤挂篮和第二清淤挂篮的配合设置,可以对第一沉泥斗和第二沉泥斗中的污泥进行收集,通过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和第三钢丝绳的设置,再配合以收卷装置即可以将提篮格栅、第一清淤挂篮和第二清淤挂篮的垃圾进行收集清理,该设置不需要工作人员下入进水井和出水井中,操作更加便捷,安全。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进水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出水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格栅盖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格栅盖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进水井;2、出水井;3、第一格栅盖板;4、第二格栅盖板;5、倒虹管;6、第一护壁;7、提篮格栅;8、第一清淤挂篮;9、第二护壁;10、第二清淤挂篮;101、进水管;102、第一爬梯;103、第一挂钩;104、第二挂钩;201、出水管;202、第二爬梯;203、第三挂钩;301、第一检修槽;302、第二检修槽;303、第一井盖;401、第三检修槽;402、第二井盖;601、第一沉泥斗;602、不锈钢支架;603、第一拦截板;604、第一分隔板;605、第一叠梁闸;606、第一井室;607、第二井室;701、第二钢丝绳;702、进水套;801、第一钢丝绳;901、第二沉泥斗;902、第二拦截板;903、第二分隔板;904、第二叠梁闸;905、第三井室;906、第四井室;1001、第三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有”、“一侧”、“下”、“高度”、“沿环形方向”、“同心布置”、“交替连接”、“内”、“周侧”、“外侧”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包括进水井1、出水井2和倒虹管5,进水井1和出水井2之间位置的下方并列设置有两个倒虹管5;
两个倒虹管5的一端分别连通设置在两个第二井室607中,同时两个倒虹管5的另一端分别连通设置在两个第四井室906中,倒虹管5的两端呈倾斜设置在第一沉泥斗601和第二沉泥斗901的上方一侧,两个倒虹管5的设置,可以根据污水的排放量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同步工作,确保倒虹管5中的污水始终保持一定的较高流速。
请参阅图2-3所示,进水井1中固定套合有第一护壁6,且第一护壁6与进水井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一护壁6的内部中心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拦截板603,第一拦截板603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604,第一分隔板604两侧的第一拦截板603上端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叠梁闸605,通过调整两个第一叠梁闸605中至少一个的高度,可以选择性的将第一井室606中的污水排入其中至少一个第二井室607中;
第一拦截板603和第一分隔板604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护壁6的内侧面上,第一拦截板603和第一分隔板604将第一护壁6的内部分隔成一个第一井室606和两个第二井室607;
第二井室607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沉泥斗601,第一沉泥斗601的设置用于对污泥进行沉降,第一沉泥斗601中配合设置有第一清淤挂篮8,第一清淤挂篮8中固定套合有滤布,用于对污泥进行过滤;
第一井室606的内部上端位置设置有提篮格栅7,提篮格栅7放置在不锈钢支架602上,且不锈钢支架602固定连接在第一护壁6上,不锈钢支架602的设置用于对提篮格栅7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提篮格栅7用于较大体积垃圾的拦截收集;
第一清淤挂篮8和提篮格栅7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钢丝绳801和第二钢丝绳701,第一钢丝绳801和第二钢丝绳701的另一端均穿过第一格栅盖板3分别通过第一挂钩103和第二挂钩104与进水井1的内壁固定连接,该设置方便第一钢丝绳801和第二钢丝绳701分别对第一清淤挂篮8和提篮格栅7的提升。
请参阅图2和4所示,出水井2中固定套合有第二护壁9,且第二护壁9与出水井2的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护壁9的内部中心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拦截板902,第二拦截板902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903,第二分隔板903两侧的第二拦截板902上端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二叠梁闸904,通过调整两个第二叠梁闸904中至少一个的高度,可以选择性的实现至少一个第四井室906与第三井室905的连通;
第二拦截板902与第二分隔板903均固定连接在第二护壁9的内侧面上,第二拦截板902和第二分隔板903将第二护壁9的内部分隔成一个第三井室905和两个第四井室906;
第四井室906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沉泥斗901,第二沉泥斗901的设置,用于淤泥的沉降,第二沉泥斗901中配合设置有第二清淤挂篮10,第二清淤挂篮10中固定套合有滤布,用于对污泥进行过滤;
第二清淤挂篮10上固定连接有第三钢丝绳1001,第三钢丝绳100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格栅盖板4通过第三挂钩203与出水井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三钢丝绳1001的设置,用于第二清淤挂篮10的提升。
请参阅图2和5-6所示,第一护壁6的顶面上盖合有第一格栅盖板3,第二护壁9的顶面上盖合有第二格栅盖板4;
第一护壁6的高度大于第二护壁9的高度;第一沉泥斗601和第二沉泥斗901的深度均至少500mm;
第一格栅盖板3上方的进水井1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爬梯102;第二格栅盖板4上方的出水井2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爬梯202,第一爬梯102和第二爬梯202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下入进水井1和出水井2中;
提篮格栅7正上方的第一格栅盖板3上设置有第一检修槽301,第一检修槽301的设置用于提篮格栅7的通过,第一叠梁闸605正上方的第一格栅盖板3上设置有第二检修槽302,第二检修槽302的设置用于第一叠梁闸605的上下移动,第一清淤挂篮8正方上的第一格栅盖板3上设置有第一井盖303,第一井盖303通过铰链与第一格栅盖板3铰合,第一格栅盖板3的设置用于第一清淤挂篮8的通过;
第二叠梁闸904正上方的第二格栅盖板4上设置有第三检修槽401,该设置用于第二叠梁闸904的上下移动,第二清淤挂篮10正上方的第二格栅盖板4上设置有第二井盖402,第二井盖402通过铰链与第二格栅盖板4铰合,第二格栅盖板4的设置用于第二清淤挂篮10的通过;
第一叠梁闸605和第二叠梁闸904的配合设置,还方便工作人员的清淤,当工作人员需要清理通过倒虹管5连接的一组第二井室607和第四井室906时,只需要通过关闭该组位置的第一叠梁闸605和第二叠梁闸904,同时打开另一组位置的第一叠梁闸605和第二叠梁闸904,即可以实现正常排污下的清淤。
请参阅图2和7所示,进水井1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01,进水管101与第一井室606呈连通设置;进水管101的一端内部滑动套合有进水套702,进水套702固定连接在提篮格栅7侧面的进水口外侧,进水管101的管顶距离第一格栅盖板3至少500mm,进水管101外接污水排入管道,出水管201外接污水排出管道;
出水井2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01,出水管201与第三井室905呈连通设置,出水管201的管顶距离第二格栅盖板4至少500mm;
出水管201和进水管101的径向尺寸相等,进水管101的径向尺寸是倒虹管5径向尺寸的2~3倍,其中,靠近出水管201的一端为倒虹管5的倾斜下端,倒虹管5的坡度为5‰~10‰,该设置可有效保障污水中的泥沙、污物无法在倒虹管5管内沉积;
假设污水设计流量144l/s,通过水力计算,进水管101管径取dn800,倒虹管5管径取dn400,设计坡度取5‰,即可保证倒虹管5流速达到1.2m/s,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不低于虹吸管流速0.9m/s和排水管道不淤积流速0.75m/s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管三井室倒虹井装置的虹吸排水方法,具体包括以下虹吸排水方法;
s1:通过进水管101的设置,市政污水会以重力流流水方式进入进水井1中的第一井室606中,通过提篮格栅7的设置,用于对流进的污水中大尺寸垃圾进行拦截;
s2:通过调整第一叠梁闸605的高度,可以使第一井室606中的污水流入两个第二井室607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一沉泥斗601的设置,用于对进入第二井室607中污水的淤泥进行沉降收集;
s3:当污水排放量较小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性的调整其中一个第一叠梁闸605打开,另一个第一叠梁闸605关闭,同时两个第二叠梁闸904保持一致的启闭状态,确保第二井室607中的污水能以一定的流速通过倒虹管5流入两个第四井室906中的任意一个中;
s4:当污水排放量较大时,工作人员可以同时调整两个第二叠梁闸904的打开,确保两个第二井室607中的污水能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个倒虹管5分别流入两个第四井室906中;
s5:通过第二沉泥斗901的设置,流入第四井室906中污水的淤泥进一步被沉降,通过进水管101和出水管201高度差的设置,在打开第二叠梁闸904的作用下,第四井室906中的污水进入第三井室905中并通过出水管201流入下游的污水管网系统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