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载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地基和桩基承载力检测均用到了载荷试验方法。现有技术中,常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地基或桩基的载荷试验。
现有技术中反力载荷试验的原理如下。将承压板置于准备检测的地基或桩基上,承压板上放置一个或多个千斤顶,千斤顶上面架设反力装置,通过反力装置在千斤顶上逐级施加压力并测定地基或桩基相应的沉降情况,直到沉降量满足不稳定条件时,测得的反力装置施加压力除以钢板的面积即可算出地基承载力或单桩承载力。
反力载荷试验装置包括锚桩压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原理参考图1。采用了锚桩反力装置与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锚桩压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单纯的将两种装置结合在一起,反力梁2通过锚筋5固定在锚桩4上,锚桩4与反力粱2连接在一起施加反力,反力梁2的上方堆载配重1,地基3和反力梁2之间设置千斤顶。这种装置中锚桩反力与上方配重设备难以协调,极端情况下可能锚桩施加到最大反力导致锚桩失效时部分配重设备仍未发挥作用,导致配重1失稳发生危险或无法加载至最大试验压力导致试验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的锚桩压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用于地基的承载试验,包括:
载荷平台:设置在地基上方,经支撑垛固定至地面,其底面与地基上端面之间呈间隙;
千斤顶:设置在地基和载荷平台之间的间隙内,与地基上端面和载荷平台底面相抵;
配重:设置在载荷平台上端面;
钢梁:设置在配重上方,其两端均延伸至配重的外侧形成钢梁延伸段,两侧延伸段均固定至地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固位板,用于配重固位;所述第一固位板设置在配重的上端面,所述钢梁设置在第一固位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梁经锚桩结构固定至地面,所述锚桩结构包括:
锚桩:固定设置在地底;
钢筋:连接设置在钢梁和锚桩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固位板,用于钢梁固位;所述第二固位板设置在钢梁上方,沿钢梁宽度方向延伸至钢梁两侧,形成固位板延伸段;所述钢筋设置在固位板两侧延伸段与锚桩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位板上设置有吊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包括多根钢梁,均匀布置在第一固位板上端面,第一固位板上的吊耳至少被设置在顺次排列的位于两端的钢梁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梁上设置有吊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承压板,设置在千斤顶和地基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承压板,设置在支撑垛与地面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设置在载荷平台中心位置。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通过在配重的上端盖置有第一固位板和固位反力钢梁,并使固位反力钢梁的两侧与下方锚桩连接有钢筋,在进行载荷试验时将锚桩的反力传递至固位反力钢梁上,保证在进行试验时锚桩与压重同时受力,提高锚桩与压重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第一固位板对配重施加压力进行固定,防止配重倾倒对工地或者工人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锚桩压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反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反力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配重;2-反力梁;3-地基;4-锚桩;5-锚筋;6-载荷平台;7-支撑垛;8-千斤顶;9-钢梁;901-钢梁延伸段;10-第一固位板;11-锚桩;12-钢筋;13-第二固位板;1301-固位板延伸部;14-螺栓;15-吊耳;16-第二承压板;17-第一承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连接”,“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一种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用于地基或桩基的承载试验,以下将以配合地基承载试验用反力装置,来详述反力装置的结构。
载荷试验用加载反力装置包括:
载荷平台6:设置在地基3上方,经支撑垛7固定至地面,载荷平台6的底面与地基3上端面之间形成间隙;
千斤顶8:设置在地基3和载荷平台6之间的间隙内,与地基3上端面和载荷平台6底面相抵;为了保证作用力均匀,所述千斤顶设置在载荷平台中心位置;
配重1:设置在载荷平台6上端面;单个配重1为块状结构,载荷平台6上方可根据载荷试验需求选择配置多个配重块;
钢梁9:设置在配重1上方,其两端均延伸至配重的外侧形成钢梁延伸段901,两侧延伸段901均固定至地面。钢梁9的数量可根据固定需求选择,如实施例附图,本实施例中,包括两跟钢梁9,对称布置在配重1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力装置,将配重1设置在载荷平台6与钢梁9之间,钢梁9固定至地面,钢梁9对配重1施加压力固定,避免配重1失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固位板10,用于配重1固位;所述第一固位板10设置在配重1的上端面,所述钢梁9设置在第一固位板10上。第一固位板10的端面至少不小于配重1整体的上端面,若钢梁9有多根,则钢梁9均布在第一固位板10的上端面。第一固位板10和固位反力钢梁9,对配重1施加压力进行固定,进而可防止配重1倾倒,造成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梁9经锚桩结构固定至地面,所述锚桩结构包括:
锚桩11:固定设置在地底;
钢筋12:连接设置在钢梁9和锚桩11之间;
具体的,每跟钢梁9经多根钢筋12固定至锚桩11。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解决钢梁11的固定问题,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固位板13,用于辅助钢梁9固位;所述第二固位板13设置在钢梁9上方,沿钢梁9宽度方向延伸至钢梁9两侧,形成固位板延伸段1301;所述钢筋12设置在固位板两侧延伸段1301与锚桩11之间。参考图2,钢筋12具有多根,本实施例为24根,对称布置在第二固位板13两侧的延伸段1301,经延伸段1301穿出,并经螺栓14固定。具体的,第一根固定量9第一端延伸段处第二固定板13处设置有六根螺栓14,分布在钢梁9的两侧;其他螺栓14的布置方式相同,不再赘述。第二固位板13相对钢梁9可拆卸,也可方便快捷的实现钢梁9的固定,可以通过六角螺栓14快速连接,减少安装时间并提高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解决反力装置安装的问题,在所述第一固位板10上设置有吊耳1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包括多根钢梁9,均匀布置在第一固位板10上端面,第一固位板10上的吊耳15至少被设置在顺次排列的位于两端的钢梁9的外侧。参考图3,包括两根钢梁9,则第一固位板10上的吊耳15设置在图示方向左侧钢梁9的外侧,以及右侧钢梁9的外侧。更进一步的,所述钢梁9上也设置有吊耳15,布置在钢梁9两端部。这种结构可以解决反力装置安装的问题,减小的安装的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承压板17,设置在千斤顶8和地基3之间。第一承压板17用于传递千斤顶8对地基3的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承压板16,设置在支撑垛7与地面之间。由于支撑垛7截面较小,承载平台6经支撑垛7对地面的压力较集中。第二承压板16可以将堆载平台6对地面的压力均匀分布在试验场地上,所述第二承压板为多个,可配合支撑垛7的数量而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力装置提高了锚桩与配重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反力装置整体安全性,可改进反力测试实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