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锚起拔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锚在插入地底时取出方式非常的困难,在拆除地锚时,需要用户弯腰用手将地锚拔出来,则用户在拔出地锚的时候容易使手受伤,其人力拆除费时费力,容易造成人员腰部损伤,拆除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用以将地锚拔起,包括拉动板、设置于拉动板一端、在其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两端的长度大于地锚的宽度的凹槽、一端铰接于拉动板、用以带动拉动板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至拉动板与地锚倾斜使得凹槽的两端卡接于地锚以带动地锚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带动拉动板的转动杆和用以支撑转动杆中部的支撑件。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两端中至少一端设有增大摩擦力的摩擦纹。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顶端活动连接于转动杆的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杆底端、用以减小支撑杆底端压强的分散板。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顶端对称设有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二通孔,还包括一端连接于转动杆一端、另一端套接于第一通孔并伸出第一通孔的第一连杆、一端连接于转动杆另一端、另一端套接于第二通孔并伸出第二通孔的第二连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螺接于转动杆,所述第二连杆螺接于转动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处焊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通孔处焊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连杆套接第一轴承并伸出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连杆套接于第二轴承并伸出第二轴承。
优选的,还包括固接于支撑杆顶部第一端的第一耐磨板和固接于支撑杆顶部第二端的第二耐磨板。
优选的,所述分散板顶端设有第一套接管,所述第一套接管顶端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螺接管和第二螺接管,所述第一螺接管底端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接管底端设有用以螺接于第一外螺纹的第一内螺纹、顶端设有用以螺接于第二外螺纹的第二内螺纹。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桩,所述固定桩包括插入泥土中的第一固定钉、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钉、另一端固接于第二螺接管第一端的第一铁链、插入泥土中的第二固定钉、一端固接于第二固定钉、另一端固接于第二螺接管第二端的第二铁链,所述第一铁链、第二铁链对称设置于第二螺接管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钉、第二固定钉对称设置于第二螺接管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摩擦纹为水平波浪纹。
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动杆带动拉动板,使得拉动板垂直于地锚,使得凹槽垂直于地锚,在凹槽的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两端的长度大于地锚的宽度,便于拉动板相对于地锚上下运动,在拉动板相对于地锚上下运动至初始位置,转动杆向下运动,带动拉动板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使得拉动板与地锚保持倾斜,进而使得凹槽的两端卡接于地锚,进而带动地锚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拉动地锚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拉动地锚的距离变小,则带动转动杆向上运动,带动拉动板朝着向下的方向运动至拉动板垂直于地锚,凹槽的两端与地锚分离,重新拉动转动杆至使得凹槽的两端再次卡接于地锚,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地锚从泥土中取出,结构简单,省力省时,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拉动板的凹槽卡接于地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拉动板的凹槽的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摩擦纹设置在凹槽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中:1-拉动板,11-凹槽,111-摩擦纹,2-转动杆,3-支撑件,31-支撑杆,311-第一螺接管,312-第二螺接管,32-分散板,321-第一套接管,33-第一安装板,34-第二安装板,35-第一轴承,37-第一连杆,38第二连杆,41-第一固定钉,42-第二固定钉,43-第一铁链,44-第二铁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本实施例中的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用以将地锚拔起,包括拉动板1、设置于拉动板1一端、在其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两端的长度大于地锚的宽度的凹槽11、一端铰接于拉动板1、用以带动拉动板1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至拉动板1与地锚倾斜使得凹槽11的两端卡接于地锚以带动地锚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带动拉动板1的转动杆2和用以支撑转动杆2中部的支撑件3。
此处,转动杆2带动拉动板1,使得拉动板1垂直于地锚,使得凹槽11垂直于地锚,在凹槽11的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两端的长度大于地锚的宽度,便于拉动板1相对于地锚上下运动,在拉动板1相对于地锚上下运动至初始位置,转动杆2向下运动,带动拉动板1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使得拉动板1与地锚保持倾斜,进而使得凹槽11的两端卡接于地锚,进而带动地锚朝着向上的方向运动,拉动地锚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拉动地锚的距离变小,则带动转动杆2向上运动,带动拉动板1朝着向下的方向运动至拉动板1垂直于地锚,凹槽11的两端与地锚分离,重新拉动转动杆2至使得凹槽11的两端再次卡接于地锚,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地锚从泥土中取出,结构简单,省力省时,操作简便。
凹槽11的两端中可以至少一端设有增大摩擦力的摩擦纹111,这样在凹槽11的两端卡接于地锚时摩擦纹111增大其与地锚的摩擦力,避免地锚脱落,凹槽11的两端可以分别对称设有摩擦纹111。
支撑件3可以包括顶端活动连接于转动杆2的支撑杆31、设置于支撑杆31底端、用以减小支撑杆31底端压强的分散板32,支撑杆31可以为圆柱体支撑杆31,分散板32可以为矩形体分散板32,在转动杆2运动时,会对支撑杆31产生压力,则圆柱体支撑杆31会对泥土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泥土上会形成一个通孔,对地面进行破坏,分散板32可以将圆柱体支撑杆31的压力进行分散,避免对地面的一个点施加压力,对地面进行保护,同时有利于保持支撑杆31的稳定,进而有利于地锚的取出。
支撑杆31顶端可以对称设有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第一安装板33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安装板34上设有第二通孔,还包括一端连接于转动杆2一端、另一端套接于第一通孔并伸出第一通孔的第一连杆37、一端连接于转动杆2另一端、另一端套接于第二通孔并伸出第二通孔的第二连杆38,第一安装板33、第二安装板34可以为面积相等的弧形安装板,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均焊接于支撑杆31,第一通孔的面积等于第二通孔的面积,第一通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第一连杆37螺接于转动杆2,第二连杆38螺接于转动杆2,方便将第一连杆37和第二连杆38安装于转动杆2,第一连杆37的长度等于第二连杆38,第一连杆37和第二连杆38在同一平面内。
第一通孔处可以焊接有第一轴承35,第二通孔处可以焊接有第二轴承,第一连杆37套接第一轴承35并伸出第一轴承35,第二连杆38套接于第二轴承并伸出第二轴承。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还可以包括固接于支撑杆31顶部第一端的第一耐磨板和固接于支撑杆31顶部第二端的第二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均可以为皮垫耐磨板,这样在转动杆2转动时抵接于支撑杆31顶端时通过第一耐磨板或者第二耐磨板保护支撑杆31,避免转动杆2刮擦支撑杆31而损坏支撑杆31。
分散板32顶端可以设有第一套接管321,第一套接管321顶端可以设有第一外螺纹,支撑杆31可以包括第一螺接管311和第二螺接管312,第一螺接管311底端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螺接管312底端设有用以螺接于第一外螺纹的第一内螺纹、顶端设有用以螺接于第二外螺纹的第二内螺纹,这样可以通过第一螺接管311螺接于第二螺接管312以调节支撑杆31的长度,第二螺接管312螺接于第一套接管321,方便将支撑杆31安装于分散板32上。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建筑工程地锚起拔装置还可以包括固定桩,固定桩包括插入泥土中的第一固定钉41、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钉41、另一端固接于第二螺接管312第一端的第一铁链43、插入泥土中的第二固定钉42、一端固接于第二固定钉42、另一端固接于第二螺接管312第二端的第二铁链44,第一铁链43、第二铁链44对称设置于第二螺接管312的两侧,第一固定钉41、第二固定钉42对称设置于第二螺接管312的两侧,在拉动转动杆2时会带动支撑杆31,需要将支撑杆31固定起来,保证转动杆2可以稳定地带动拉动板1,可以将第一固定钉41插入支撑杆31一侧的泥土中、将第二固定钉42插入支撑杆31另一侧的泥土中,通过石头或者锤子将第一固定钉41、第二固定钉42插入泥土中较深的位置,提高支撑杆31的稳定性。
摩擦纹111为水平波浪纹,水平波浪纹水平设置,水平波浪纹的延伸方向与地锚的上下运动方向垂直,提高凹槽11的摩擦力。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