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组件及电烤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热组件及电烤炉。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申请相关的背景信息以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透彻、准确的理解本申请,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现有电烤炉的发热盘设置单一的煎烤位,由于煎烤位的尺寸较大,往往需要利用多根电热管来同时对发热盘进行加热,以确保煎烤位受热均匀。现有电烤炉存在如下缺陷:
1、发热盘设置的煎烤位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同时烹饪不同食材时需要将食物分开单独煎烤的需要。
2、如果需要在发热盘设置多个煎烤位,采用一根电热管是无法保证同时让各个煎烤位均匀加热的,因此需要采用多根电热管配合或采用发热盘来覆盖多个煎烤位的加热结构,导致实现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热组件及电烤炉,能够利用一根电热管对发热盘的各个煎烤位均匀加热,结构简单且实现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热组件,包括发热盘和设在发热盘下侧面的一根电热管;发热盘包括盘本体,盘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烹饪区而另一端设有第二烹饪区,在第一烹饪区设有第一煎烤位,在第二烹饪区设有多个第二煎烤位;电热管的一端经过第一煎烤位的中心位置延伸至第二烹饪区,且各个第二煎烤位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的两侧。
其中,在第一烹饪区设有多个第一煎烤位,且每两个第一煎烤位均并排设置。
其中,第一煎烤位的尺寸大于第二煎烤位的尺寸。
其中,在盘本体的下侧面设有导热条,导热条的上端面与盘本体的下侧面接触相连,导热条的下端面设有容纳槽,电热管设在容纳槽之中。
其中,导热条的上端面与第一煎烤位的下端面接触相连,导热条朝向盘本体延伸出第一导热块,第一导热块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煎烤位之间缝隙之中,且第一导热块的两相对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煎烤位的侧壁接触相连。
其中,导热条3位于第二烹饪区的部分与相应的盘本体之间设有第二导热块,第二导热块自导热条的上端面朝向盘本体延伸设置。
其中,在第二导热块与每个第二煎烤位之间均设有第三导热块。
其中,电热管及导热条的整体外形均为框形。
其中,导热条及电热管的各个弯折处均以弧形过渡相连。
其中,在盘本体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位于电热管形成框形的中部位置;在安装槽内设有温控器,温控器与电热管4电性串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烤炉,包括炉座和装配在炉座上的电热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热盘设置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满足用户利用电烤炉同时在不同位置加以区隔的煎烤烹饪不同食物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一根电热管同时对第一煎烤位及多个第二煎烤位提供热量,通过让电热管的一端经过第一煎烤位的中心位置从而能够让第一煎烤位的不同局部均匀受热,同时通过让各个第二煎烤位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的两侧,利用电热管的热量等距离的传递均匀给各个第二煎烤位使每个第二煎烤位受热均匀,实现利用一根电热管给不同位置的第一煎烤位、多个第二煎烤位同时均匀加热,结构简单且实现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烤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烤炉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发热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发热盘的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电热管安装在发热盘的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结合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烤炉,包括炉座1和电热组件,该电热组件包括发热盘2和设在发热盘2下侧面的一根电热管4。发热盘2包括盘本体21,盘本体21的一端设有第一烹饪区而另一端设有第二烹饪区,在第一烹饪区设有第一煎烤位22,在第二烹饪区设有多个第二煎烤位23。电热管4的一端经过第一煎烤位22的中心位置延伸至第二烹饪区,且各个第二煎烤位23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4的两侧(即,各个第二煎烤位23的中心位置与电热管4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热盘2设置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满足用户利用电烤炉同时在不同位置加以区隔的煎烤烹饪不同食物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一根电热管4同时对第一煎烤位22及多个第二煎烤位23提供热量,通过让电热管4的一端经过第一煎烤位22的中心位置从而能够让第一煎烤位22的不同局部均匀受热,同时通过让各个第二煎烤位23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4的两侧,利用电热管4的热量等距离的传递均匀给各个第二煎烤位23使每个第二煎烤位23受热均匀,实现利用一根电热管4给不同位置的第一煎烤位22、多个第二煎烤位23同时均匀加热,结构简单且实现成本较低。
其中,第一煎烤位22的尺寸大于第二煎烤位23的尺寸。由于第一煎烤位22的尺寸较大,加热所热量较多,故设置电热管4经过第一煎烤位22的中心位置,能够给予第一煎烤位22更多热量,让电热管4的热量从第一煎烤位22的中心位置向两侧均匀的传递给第一煎烤位22的各个位置,使第一煎烤位22的不同位置均匀加热。同时,第二煎烤位23的尺寸较小,需要的热量也相比第一煎烤位22所需热量要少,为此采用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4的两侧,让电热管4的热量等距离的均匀传递给各个第二煎烤位23,让各个第二煎烤位23都能够得到均匀加热。
电热管4的一末端至另一末端之间呈框形延伸设置。这种结构既能确保充分利用电热管4所围成框形的内外两侧热量以实现对发热盘2的各个位置进行均匀加热,同时也让电热管4的两个末端相互靠近从而方便接驳导线。
在第一烹饪区设有多个第一煎烤位22,且每两个第一煎烤位22均并排设置以便于电热管2能够以框形结构同时经过各个第一煎烤位22的中心位置,确保电热管2能够给各个第一煎烤位22均匀加热。另外,第一煎烤位22可以是圆形或方形,也可以是其他规则甚至不规则的外形。
第二烹饪区的多个第二煎烤位23的大小、形状不一定是相同的,只需要等距离的分布设置在电热管4的两侧,确保各个第二煎烤位23的中心位置与电热管4的垂直距离是相等,就能够获得相同的热量得以均匀加热。因此,在事实上电热管4是在并排的两个第二煎烤位23之间延伸。
另外,在盘本体21的下侧面设有导热条3,导热条3的上端面与盘本体21的下侧面接触相连,导热条3的下端面设有容纳槽31,电热管4设在容纳槽31之中。设置导热条3的好处在于,一是便于将电热管4快速安装固定在盘本体21的下侧面,二是利用导热条3的容纳槽31增加与电热管4的接触面积,能促使电热管4的热量更快的传导至盘本体21,不仅有利于提高热效率以使煎烤烹饪效率较高,还有助于改善热传导效率来促使对各个位置供热均匀以确保第一煎烤位22及第二煎烤位23得以均匀加热。
导热条3的上端面与第一煎烤位22的下端面接触相连,并且,导热条3朝向盘本体21延伸出第一导热块32,第一导热块32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煎烤位22之间缝隙之中,且第一导热块32的两相对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煎烤位22的侧壁接触相连。第一导热块32不仅有利于提高导热条3安装在盘本体21下侧面的牢固度,还有利于提高电热管4与盘本体21之间的热传导能力以确保各个第一煎烤位22得以均匀加热。
导热条3的上端面并不与第二煎烤位23的下端面之间直接的接触相连。导热条3位于第二烹饪区的部分,导热条3的上端面朝向盘本体21延伸出第二导热块33,即导热条3位于第二烹饪区的部分是通过第二导热块33与相应的盘本体21直接相连来传导热量的。并且,为了便于热量通过第二导热块33均匀的传递给各个第二煎烤位23,在第二导热块33与每个第二煎烤位23之间均设有第三导热块34,第三导热块34作为第二导热块33与每个第二煎烤位23之间的导热纽带,通过增加与每个第二煎烤位23之间的接触面积来提高热量传导给各个第二煎烤位23的传导效率,确保各个第二煎烤位23获得相同的热量得以均匀加热。
其中,导热条3、第一导热块32、第二导热块33及第三导热块34为一体成型结构为佳。
当然,在容纳槽31与电热管4之间还可以添设导热膏以进一步改善电热管4的热量传导至盘本体21的热传导效率。
导热条3的整体外形也为框形。导热条3及电热管4的各个弯折处均以弧形过渡相连,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保证导热条3及电热管4各自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再者,在盘本体21上设有安装槽25,安装槽25位于电热管4形成框形的中部位置;在安装槽25内设有温控器5,温控器5与电热管4电性串接。通过将温控器5设在电热管4形成框形的中部位置,能够提高温控器5的工作精确度以避免误动作。
另外,盘本体21的下侧面设个多个固定支架24,每个固定支架24的下末端均设有螺孔。将电热管4安装在导热条3的容纳槽31后,将电热盘2放置在炉座1上,从炉座1的底部自下而上打入螺钉螺合在固定支架24的螺孔之中,就可以将电热组件组装在炉座1上,装配成为电烤炉,整个装配操作十分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