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车辆增多,停车位日趋紧张,尤其是在城市中,停车位紧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现有技术中为了缓减土地使用的压力,提出了建设地下车库的设计,如,中国专利文献中国专利文献cn207988613u公开了一种圆环形立体车库,具体包括若干圆环形货架、圆环形巷道、轨道、运载小车和升降机;货架包括若干层托架,托架的支承面支承托盘(或物品)的底面;在半径方向相对两排货架共用一个圆环形巷道;轨道包括运载小车在圆环形方向运行的轨道和运载小车在半径方向运行的轨道,在巷道内设有若干层运载小车在x方向运行的轨道;货架内设有运载小车在y方向运行的轨道,巷道内设有运载小车在y方向运行的轨道。
虽然上述设计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结构进行停车,但用于停取车辆的传送机构必须通过轨道传送,使得用于传送的机构结构复杂,成本高,另外,上述现有技术所采用的是将停车位进行整体移动,导致停取车的速度非常慢;再者,由于两环停车位间的空间大于一辆车的长度或宽度,导致了地下空间资源没有充分被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具有快速停取车功能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筒型空间结构,其中,所述筒型空间结构包括地上部分和与所述地上部分连通的地下部分;
所述地上部分和所述地下部分均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层停车层;每一层所述停车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环周向布置的停车位,以及若干个第一基准结构,每个所述第一基准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停车位相关联;
竖向通道,位于周向布置的停车位的中央;
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
提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上部分内,用于对所述地上部分的车辆进行停取;
顶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下部分内,用于对所述地下部分的车辆进行停取;
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进一步包括:
第一安装结构,设于所述竖向通道的上方;
提升设备,沿所述竖向通道布置,其中,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上的滑轮机构;至少一层可周向转动的第一载车平台;卷扬装置;绳索,一端通过所述滑轮机构与所述卷扬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连接;
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进一步包括:
第二安装结构,设于所述竖向通道的底部;
顶升设备,沿所述周向布置的停车位的中央的竖向通道布置,包括,顶升机构,下端安装于第二安装结构上,所述顶升机构上设有至少一层可周向转动的第二载车平台;
其中,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具有至少一个载车位,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上且与所述载车位相关联的第二基准结构;
每个所述载车位上具有一个无轨传送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上,用于传送待停取车辆;
当所述载车平台通过转动使所述第二基准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准结构对应时,所述载车平台与所述停车层配合形成适于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所述载车位与所述停车位间直线行走的通道,与所述第一基准结构相关联的所述停车位与相应的所述载车位共轴布置,且与一个所述第一基准结构相关联的两个所述停车位分别同时与相应的两个所述载车位共轴布置。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停车层为竖向对齐设置。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还包括径向定位结构,所述径向定位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并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竖向活动配合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载车平台的径向活动。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包括平台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平台本体上的转动结构,和设于所述平台本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结构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其中,所述载车位位于所述转动结构上。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筒型空间结构内部设置有若干层同轴分布的所述停车层,且所述提升设备和/或所述顶升设备具有若干层同轴分布且可独立转动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任意相邻两层所述停车层的第一高度差相等,任意相邻两层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的第二高度差相等,且所述第一高度差与所述第二高度差相等。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无轨传送机构包括:
传送机构本体;
顶升装置,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
行走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的底部;
动力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用于为所述行走机构提供动力;
遥控装置,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用于控制顶升装置,
动力机构,以及所述行走机构的工作;
其中,当所述顶升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无轨传送机构的尺寸小于待停取车辆底部入口的尺寸,且当所述无轨传送机构位于所述待停取车辆底部时,适于通过所述顶升装置将待停取车辆顶起。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顶升装置上端设置有卡位装置,所述传送机构本体包括至少两个托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托架的横向伸缩结构,受所述遥控装置控制,适于通过伸缩动作改变所述无轨传送机构的横向尺寸。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配合的万向轮机构。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载车位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用于对所述无轨传送机构进行定位,使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初始状态时与所述载车位共轴布置;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具有后置对接结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为第一对接结构,且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具有横向第一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呈现外宽内窄的形状,为所述后置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的底部的接触提供导向。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停车位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装置,用于对所述无轨传送机构进行定位,使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停车状态时与所述停车位共轴布置;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具有前置对接结构;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为第二对接结构,且所述第二对接结构具有横向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呈现外宽内窄的形状,为所述前置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底部的接触提供导向。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具有包括斜边和与所述斜边连接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竖向通道,且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所述斜边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停车位上;当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完全降下时,所述斜边的顶部与所述停车位的地面齐平。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停车层靠近所述竖向通道的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能够径向收缩的弹性装置,适于与所述凹槽配合实现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与所述停车层间的临时定位。
上述的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所述弹性装置为弹性密封圈,或者包括钢珠球,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钢珠球连接的径向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其中,所述筒型空间结构包括地上部分和与所述地上部分连通的地下部分;所述地上部分和所述地下部分均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层停车层;每一层所述停车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环周向布置的停车位,以及若干个第一基准结构,每个所述第一基准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停车位相关联;竖向通道,位于周向布置的停车位的中央;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提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上部分内,用于对所述地上部分的车辆进行停取;顶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下部分内,用于对所述地下部分的车辆进行停取;在以上设计中,停取车平台被分为用于地上部分的提升式停取平台,和用于地下部分的顶升式停取平台,两个平台在结构上分别基于通道上方的第一安装结构和通道底部的第二安装结构进行提升和顶升动作,相互不干扰,与现有技术只采用顶升的平台相比,大大提高了停取的速度。
2、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中,包括了提升设备,所述提升设备沿所述竖向通道布置,其中,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上的滑轮机构;至少一层可周向转动的第一载车平台;卷扬装置;绳索,一端通过所述滑轮机构与所述卷扬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载车平台连接;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具有两个并排设置的载车位,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载车位之间且与所述载车位相关联的第二基准结构;
该提升平台的中置设计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大大减少了转向的幅度,使得载车位更快速地转动到相应停取车位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提升设备对载车平台进行升降,通过收放自如的绳索实现升降极大程度减化了升降机构的伸缩结构,卷扬装置的使用也简化了动力装置。
当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第二载车平台通过转动使所述第二基准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准结构对应时,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第二载车平台与所述停车层配合形成适于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所述载车位与所述停车位间直线行走的通道,且与所述第一基准结构相关联的所述停车位与相应的所述载车位共轴布置。以上设计可以实现一次性可以存入或取出与两辆车辆,大大提升了停取车的效率。
3、每个所述载车位上活动设置有一个所述无轨传送机构,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具有:所述传送机构本体;顶升装置,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行走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的底部;动力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用于为所述行走机构提供动力;遥控装置,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用于控制顶升装置,动力机构,以及所述行走机构工作;采用无轨传送机构也可以极大程序简化车库的结构,进而降低成本。
4、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还包括径向定位结构,所述径向定位结构一端与所述车库的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并与第一载车平台竖向活动配合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载车平台的径向活动。以上设计可以在满足载车平台升降的同时,确保载车平台不会因为绳索的松软而发生晃动,近而保证载车平台始终在竖向方向上进行活动。
5、采用多层停车层与多层载车平台相配合,可以大大加速停取车的速度,节约时间。
6、所述顶升装置上端设置有卡位装置,所述传送机构本体包括至少两个托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托架的横向伸缩结构,受所述遥控装置控制,适于通过伸缩动作改变所述无轨传送机构的横向尺寸;以上设计可以使无轨传送机构适应不同的车辆。
7、所述提升设备上具有若干层同轴分布且可独立转动的所述载车平台,可以让提升设备的所述载车平台适应不同停车位的需求,各层间进行独立工作,效率高。
8、所述停车层靠近所述竖向通道的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凹槽;所述载车平台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能够径向收缩的弹性装置,适于与所述凹槽配合实现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与所述停车层间的临时定位;这样一来有利于载车平台与停车层之间的临时对接,确保车辆在在所述载车平台与所述停车层间的传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向剖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提升式停取车平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顶升式停取车平台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无轨传送机构顶起车辆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向剖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载车平台优选实施方式的俯视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载车位上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无轨传送机构在停位上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停车层与载车平台连接关系扩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停车层;2-停车位;3-第一基准结构;4-地面层;5-竖向通道;a-地上部分;b-地下部分;
6-载车平台;61-卷扬装置;62-绳索;63-第一定位装置;631-斜边;632-底部;64-第一定位装置;633-斜边;634-底部;
7-载车位;
8-第二基准结构;80-平台本体,81-转动结构;82-第一安装结构;83-第一驱动电机;84-径向定位结构;85-定位孔;
9-无轨传送机构;91-传送机构本体;92-顶升装置;93-行走机构;95-后置对接结构;96-前置对接结构;
11-卡位装置;12-托架;13-横向伸缩结构;14-万向轮机构;20-筒型地下空间结构;
16-滑轮机构;19-第二安装结构;
44-提升设备;45-顶升设备;451-顶升机构;
71-弹性装置;701-钢珠球;702-径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地上地下车库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筒型空间结构20,其中,所述筒型空间结构20包括地上部分a和与所述地上部分连通的地下部分b;
所述地上部分a和所述地下部分b均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层停车层1,本实施例中,所述地上部分a和所述地下部分b的所述停车层1优选为竖向对齐设置;每一层所述停车层1上设置有至少一环周向布置的停车位2,以及若干个第一基准结构3,每个所述第一基准结构3与至少一个所述停车位2相关联;
竖向通道5,位于周向布置的所述停车位2的中央;
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包括:
提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上部分a内,用于对所述地上部分a的车辆进行停取;
顶升式停取车平台,位于所述地下部分b内,用于对所述地下部分b的车辆进行停取;
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进一步包括:
第一安装结构82,设于车库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竖向通道5的上方;
提升设备44,沿所述竖向通道5布置,其中,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结构82上的滑轮机构16;至少一层可周向转动的第一载车平台6;卷扬装置61;绳索62,一端通过所述滑轮机构与16所述卷扬装置6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连接;
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进一步包括:
第二安装结构19,设于所述竖向通道5的底部,即所述车库的底部;
顶升设备45,沿所述竖向通道5布置,包括,顶升机构451,下端安装于第二安装结构19上,所述顶升机构451上设有至少一层可周向转动的第二载车平台17;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包括第二载车平台本体171以及与所述第二载车平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载车平台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172。
所述复合式停取车平台还包括:控制装置(此处未标出),用于通过控制所述卷扬装置的工作来控制所述提升设备的升降,控制所述顶升设备的升降,以及控制所述载车平台5的转动;具体为用于控制所述顶升设备的所述顶升机构的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均具有至少一个载车位7,以及分别位于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上且与所述载车位7相关联的第二基准结构8;每个所述载车位7上具有一个无轨传送机构9,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上,用于传送所述待停取车辆。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图2和图3中所示出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分别具有两个并排布置的载车位7;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上的第二基准结构8与两个所述载车位7相关联,通过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载车位可以实现一次性停取两辆车辆,大大提高了停取车辆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和/或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通过转动使各自的所述第二基准结构8与相应所述停车层上的所述第一基准结构3对应时,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与所述停车层1配合形成适于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在所述载车位7与所述停车位1间直线行走的通道,与所述第一基准结构3相关联的所述停车位2与相应的所述载车位7共轴布置。具体地,当只与一个所述停车位2相关联的所述第一基准结构3与所述第二基准结构对应时,仅此一个停车位2与相应的一个所述载车位7共轴布置,如图2和图3所示,与停车位a1相关联的第一基准结构3并无其它的相关联的停车位,当第一载车平台6转动到其第二基准结构与该第一基准结构3对应时,停车位a1与载车位z1共轴布置;当与两个所述停车位7相关联的所述第一基准结构3与所述第二基准结构对应时,该两个停车位7分别同时与相应的两个所述载车位7共轴(x,x’)布置,即停车位a2和a3分别与载车位z1和z2共轴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复合式停取车平台中,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和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均只有一层所述载车平台7。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与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通过地面层4相互隔离,相互不干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了车库的底部和顶部两个安装位置分别安装顶升式停取车平台和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对竖向布置停车位的地上地下联合的车库进行高效的车辆停取。
如图4所示,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优选为包括:
传送机构本体91;
顶升装置92,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91上;
行走机构93,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91的底部;
动力机构(此处未标出),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上,用于为所述行走机构93提供动力;
遥控装置(此处未标出),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本体91上,用于控制所述顶升装置92,所述动力机构,以及所述行走机构93的工作;
其中,当所述顶升装置92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的尺寸小于待停取车辆底部入口的尺寸,且当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位于所述待停取车辆底部时,适于通过所述顶升装置91将所述待停取车辆顶起。
如图5-6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还包括径向定位结构84,所述径向定位结构84一端与所述车库的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竖向活动配合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的径向活动。
所述径向定位结构84具体可以为定位柱,具体地,当所述卷扬装置61通过所述绳索62升降所述载车平台7时,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竖向活动配合和竖向滑动配合,或者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内部与所述定位柱对应的位置安装有滚轮或者球体,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通过设置与所述滚轮或者球体部件与所述定位柱形成滚动配合,可以较好地减少摩擦力。
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优选为包括平台本体80,以及设于所述平台本体80上的转动结构81,和设于所述平台本体80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结构81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83;其中,所述载车位7位于所述转动结构81上。所述第二基准结构可以设于所述转动结构81上。所述径向定位结构84穿过所述平台本体80设置,优选地,所述径向定位结构包括至少两根定位柱;图6中示出了所述平台本体上成型有四个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定位孔85。所述滚轮或者球体可以安装在所述定位孔85的内侧壁上。
所述停车层优选为平坦的层面,所述停车位与所述停车层的上表面的其它的部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基准结构与所述停车位的顶面齐平,或适度凹陷,也可以位于所述停车层的内侧面上。所述载车位与平坦的载车平台的上面表的其它部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基准结构与所述载车位的顶面齐平或适度凹陷,也可以位于所述载车平台的外侧面上,从而更加有利于无轨传送装置的行走。
如图7所示,所述顶升装置92上端可以设置有卡位装置11,所述传送机构本体91包括至少两个托架1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托架12的横向伸缩结构13,受所述遥控装置94控制,适于通过伸缩动作改变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的横向尺寸。所述行走机构93可以包括万向轮14。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卡位装置11可以为弹性卡爪结构(此处未标出),以及设于所述弹性卡爪结构中间的用于与所述待停取车辆配合的球体(此处未标出)。
所述第一基准结构与所述第二基准结构也可以是分别位于所述停车层和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上的任意其它的固定结构,所述对应优选为径向对应。
所述载车位7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63,用于对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进行定位,使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在初始状态时与所述载车位7共轴布置。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具有后置对接结构95;所述第一定位装置6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对接结构,且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具有沿所述载车平台6径向凹陷成型的第一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停车层,本实施例展示了两个第一对接结构与两个后置对接结构95配合实例。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呈现外宽内窄的形状,为所述后置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的底部的接触提供导向;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可以由斜边631和底部632构成,也可以由其它可以实现导向功能的结构构成。其中,所述斜边将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导向至所述底部632处,并与所述底部632配合,将所述后置对接结构95定位于所述底部。优选地,两个所述后置对接结构95的外端面的连线与所述无轨传送机构的纵轴线垂直;两个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底部的连接与所述停车位的纵轴线垂直。
更优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停车位上也设有第二定位装置64,所述无轨传送机构相对于设置有所述后置对接结构95的一端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前置对接结构96;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对接结构,且所述第二对接结构具有沿所述载车平台径向凹陷成型的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竖向通道,本实施例展示了两个第二对接结构与两个前置对接结构96配合实例。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呈现外宽内窄的形状,为所述前置对接结构96与第二凹陷结构的底部的接触提供导向;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可以由斜边633和底部634构成,也可以由其它可以实现导向功能的结构构成。其中,所述斜边633将所述前置对接结构导向至所述底部634处,并与所述底部634配合,将所述前置对接结构96定位于所述底部634。优选地,两个所述前置对接结构96的外端面的连线与所述无轨传送机构9的纵轴线垂直;两个所述第二对接结构的底部的连接与所述停车位的纵轴线垂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凹陷结构还可以具有包括斜边和与所述斜边连接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竖向通道,且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所述斜边由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停车位上;当所述第二凹陷结构完全降下时,所述斜边的顶部与所述停车位的地面齐平。
另外,如图9所示,所述停车层1靠近所述竖向通道的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凹槽70;所述载车平台6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能够径向收缩的弹性装置71,适于与所述凹槽70配合实现所述第一载车平台和/或与所述停车层间的临时定位。所述弹性装置71为弹性密封圈,具体地,包括钢珠球701,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钢珠球701连接的径向弹簧702。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筒型地下空间结构20内部设置有若干层同轴分布的所述停车层1。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和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可以只有具有一层所述载车平台6。如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提升设备4和/或所述顶升设备45具有若干层同轴分布且可独立转动的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或所述第二载车平台17。优选地,任意相邻两层所述停车层1的第一高度差相等,任意相邻两层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和/或所述第一载车平台17的第二高度差相等,且所述第一高度差与所述第二高度差相等。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具有两层所述第一载车平台6,对于其它的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本实施例的地上地下联合的车库每一层只有一环的停车层,作为可变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两环或两环以上的停车层,每环间的距离小于车辆的长度或宽度,为此,还包括位于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的周转层,用于针对非内环停车位进行车辆停取时,对内环车辆进行暂存用。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所述遥控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控制所述提升式停取车平台和所述顶升式停取车平台的工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