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密度织物利用移圈针移动纱环的移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圆织机主要编织部分的机构包括有多个上织针及多个下织针,上织针可水平移动的设置于机台针盘上,下织针可垂直移动的设置于针筒上,使上织针及下织针借以分别产生内、外及上、下位移,以便进行出针、收针的动作,钩纱后而编织吐纱,反复此动作而达成编织的功能。
高密度织物已有应用移圈装置移动纱环,用以生成开孔织物。簧片式(弹簧片匣式)单圈移圈针,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移圈针,在针杆的侧面具有一移圈簧片,下端固定在针杆上,上端针尖紧贴在针杆上,可撑开纱环,让对应织针(正规针)插入移圈簧片及纱环内,当移圈针下降时,移圈簧片的上端针尖被对应针钩撑开,纱环即落入对应针钩上,完成一次单针移圈。
然而现有的移圈装置,若应用于高密度织物时,由于纱环较小,且当纱环套在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外时,移圈簧片会被纱环套住压扁,使得对应织针(正规针)插入移圈簧片内的动作较为困难,因此经常会有漏针或碰撞移圈簧片的情况发生,导致移圈的动作失败,进而造成织物的瑕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可避免漏针或碰撞移圈簧片的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包括机台针盘、针筒、正规针、移圈针、针盘山角及针筒山角。该机台针盘与该针筒相互垂直设置;该正规针设置于该机台针盘上且能水平移动,该正规针包含一第一针杆、一第一针钩及一第一针舌,该第一针钩设置于该第一针杆的前端,该第一针舌枢设于该第一针杆上靠近该第一针钩的位置,该第一针杆上凸设一第一针脚;该移圈针设置于该针筒上且能垂直移动,该移圈针包含一第二针杆、一第二针钩、一第二针舌及一移圈簧片,该第二针钩设置于该第二针杆的上端,该第二针舌枢设于该第二针杆上靠近该第二针钩的位置,该移圈簧片设置于该第二针杆上,该移圈簧片的下端固定在该第二针杆上,该移圈簧片的上端为活动端,且紧贴在该第二针杆上,该第二针杆上凸设一第二针脚;该针盘山角设置于该机台针盘的上方,该针盘山角上设有第一轨道,该正规针的第一针脚配合于该第一轨道内;该针筒山角设置于该针筒的外侧,该针筒山角上设有第二轨道,该移圈针的第二针脚配合于该第二轨道内,该第二轨道内具有一移圈段,该移圈段能导引该移圈针向上移动进行移圈动作,该移圈段包含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该第二段位于该第一段的下游位置,且该第二段高于该第一段;其中该移圈段的第一段能导引该移圈针预先上升一段,使该正规针的一端的第一针钩局部预先插入该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内,再以该移圈段的第二段导引该移圈针上升,使该移圈针推至上方进行移圈的动作。
优选地,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呈水平状,且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位于该第二轨道内的上端处。
优选地,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之间具有一倾斜段,该倾斜段连接于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之间,该倾斜段由该第一段往该第二段的方向递升。
优选地,该第二段的长度大于该第一段的长度。
优选地,该移圈段设置于一上升段及一下降段之间,该上升段及该下降段皆呈倾斜状,该上升段朝向靠近该移圈段的方向递升,该下降段朝向远离该移圈段的方向递降,该第一段远离该第二段的一端连接于该上升段,该第二段远离该第一段的一端连接于该下降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针筒山角的第二轨道内设置有两段式的移圈段,能以移圈段的第一段导引移圈针预先上升一段,使正规针的第一针钩预先插入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内,此时待移圈的第二纱环还未紧套在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外,因此移圈簧片不会被第二纱环压扁,使得后续正规针插入移圈簧片内的动作较为容易,不会发生漏针或碰撞移圈簧片的情况发生,使得移圈成功的机率大幅提升。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圈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针盘山角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筒山角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8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五)。
图9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六)。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七)。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移圈方法的动作示意图(八)。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移圈针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该移圈装置应用于高密度织物,该移圈装置包括正规针1、移圈针2、机台针盘3及针筒4,通常圆织机主要编织部分的机构包括有多个正规针1及多个移圈针2,图示中仅公开一正规针1及一移圈针2。该机台针盘3与针筒4相互垂直设置。该正规针1设置于机台针盘3上,亦即该机台针盘3上设有多个针盘针槽(图略),该正规针1设置于对应的针盘针槽内,且能水平移动。该移圈针2设置于针筒4上,亦即该针筒4上设有多个针筒针槽(图略),该移圈针2设置于对应的针筒针槽内,且能垂直移动。由于上述圆织机主要编织部分的机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再予以赘述。
该正规针1可为上织针,该正规针1包含一第一针杆11、一第一针钩12及一第一针舌13。第一针钩12设置于第一针杆11的前端,该第一针舌13枢设于第一针杆11上靠近第一针钩12的位置。该第一针杆11上凸设一第一针脚14。
该移圈针2可为下织针,该移圈针2包含一第二针杆21、一第二针钩22、一第二针舌23及一移圈簧片24(如图12所示)。第二针钩22设置于第二针杆21的上端,该第二针舌23枢设于第二针杆21上靠近第二针钩22的位置。该移圈簧片24设置于第二针杆21上,且位于第二针钩22的下方位置,该移圈簧片2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针杆21上,该移圈簧片24的上端为活动端,且紧贴在第二针杆21上。该第二针杆21上凸设一第二针脚25。
该机台针盘3的上方设置有针盘山角5,该针盘山角5上(底面)设有第一轨道51,该正规针1的第一针脚14配合于对应的第一轨道51内。该针筒4的外侧设置有针筒山角6,该针筒山角6上(内面)设有第二轨道61,该移圈针2的第二针脚25配合于对应的第二轨道61内。第一轨道51及第二轨道61因机台针盘3与针筒4整体旋转,使正规针1产生内、外位移,使移圈针2产生上、下,以便进行出针、收针的动作,钩纱后而编织吐纱,反复此动作而达成编织的功能。
该第二轨道61内具有一移圈段611,该移圈针2的第二针脚25配合于第二轨道61内时,该第二针脚25可利用移圈段611的导引上升,使该移圈段611能导引移圈针2向上移动进行移圈动作。该移圈段611包含一第一段6111及一第二段6112,第二段6112位于第一段6111的下游位置,且第二段6112高于第一段6111,使得该第二轨道61内设置有两段式的移圈段611。
较佳的,第一段6111及第二段6112呈水平状,且位于第二轨道61内的上端处。该第一段6111及第二段6112之间可具有一倾斜段6113,该倾斜段6113连接于第一段6111及第二段6112之间,该倾斜段6113由第一段6111往第二段6112的方向递升,使得第一段6111及第二段6112之间可利用倾斜段6113平顺地衔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段的长度l2大于第一段的长度l1。
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圈段611设置于一上升段612及一下降段613之间,上升段612及下降段613皆呈倾斜状,上升段612朝向靠近移圈段611的方向递升,下降段613朝向远离移圈段611的方向递降。该第一段6111远离该第二段6112的一端连接于上升段612,该第二段6112远离该第一段6111的一端连接于下降段613。该移圈针2的第二针脚25配合于第二轨道61内时,该第二针脚25可利用上升段612的导引上升,且可利用下降段613的导引下降。
该第二轨道61内设置有两段式的移圈段611,因此能以该移圈段611的第一段6111导引移圈针2预先上升一段,使正规针1的第一针钩12预先插入移圈针2的移圈簧片24内,此时待移圈的第二纱环(新纱环)还未紧套在移圈针2的移圈簧片24外,因此移圈簧片24不会被第二纱环套住压扁,使得正规针1插入移圈簧片24内的动作较为容易。而后再接着以移圈段611的第二段6112导引移圈针2继续上升,使移圈针2推至上方,进行移圈的动作。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高密度织物的移圈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首先,提供一种移圈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该移圈装置包括正规针1、移圈针2、机台针盘3、针筒4、针盘山角5及针筒山角6等;由于该移圈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
将该正规针1及移圈针2置于一预定位置(如图4所示),预备进行移圈动作;
而后推动该正规针1向前移动,使第一纱环(旧纱环)a拨开第一针舌13(如图5所示),准备移取第二纱环(新纱环)b;
接着使该第一纱环a停留在第一针钩12内,并使正规针1向前移动(如图6所示),使正规针1位于准备位置;
而后使该移圈针2上升,先以移圈段611的第一段6111导引移圈针2预先上升一段,使正规针1的第一针钩12预先插入移圈针2的移圈簧片24内(如图7所示),此时待移圈的第二纱环b还未紧套在移圈针2的移圈簧片24外,因此移圈簧片24不会被第二纱环b压扁,使得后续正规针1插入移圈簧片24内的动作较为容易,而后再以移圈段611的第二段6112导引移圈针2继续上升,使移圈针2移动至移圈位置,并使第二纱环b滑落在移圈针2上被移圈簧片24撑开,且正规针1向前伸入移圈簧片24和第二纱环b内(如图8、图9所示);移圈针2带动第二纱环b上升时,正规针1会下压第二纱环b,使第二纱环b产生扩孔;
接着该正规针1接取第二纱环b,该移圈针2开始下降复位(如图10所示);
最后,该正规针1接取第二纱环b后,与该第一纱环a同时进入第一针钩12内(如图11所示),完成移圈动作。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针筒山角的第二轨道内设置有两段式的移圈段,能以移圈段的第一段导引移圈针预先上升一段,使正规针的第一针钩预先插入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内,此时待移圈的第二纱环还未紧套在移圈针的移圈簧片外,因此移圈簧片不会被第二纱环套住压扁,使得后续正规针插入移圈簧片内的动作较为容易,不会发生漏针或碰撞移圈簧片的情况发生,使得移圈成功的机率大幅提升。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