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应用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要求于2018年4月2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663,272的优先权利益,其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并入。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篮训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引导使用者的手沿着轨道结构完成投射动作的投篮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正确的投射技巧可以帮助球员顺利地将篮球投进篮框中,其中的一个重要技巧便是正确的手腕动作。当球员进行篮球投射动作时,球员需要做出弯扣手腕的动作以将篮球往篮框方向投出,然而,在此投射过程中,若是球员没有将他的前臂与上臂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上,则即使球员有作出正确的手腕动作,仍不足以确保投篮的稳定度与准确度。因此,如何设计出可协助球员同时针对手腕动作与手臂动作进行投射姿势训练的投篮训练装置为目前篮球投射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篮训练装置,所述投篮训练装置包括一主框架、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一第一滑座及一第一篮球仿件。所述主框架直立于一承载平面上。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设置于所述主框架上且具有一垂直轨道及一倾斜轨道,所述倾斜轨道连接于所述垂直轨道的一顶端。所述第一滑座具有一第一滑座件及一第一臂件,所述第一滑座件套接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且可滑动地接触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的一第一侧以沿着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滑动,第一臂件由所述第一滑座件的一外表面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篮球仿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臂件,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的所述第一侧面对所述第一篮球仿件。当所述第一篮球仿件被一使用者的手撑抵并接着上推时,所述第一滑座件从所述垂直轨道上的一第一初始位置滑动至所述倾斜轨道上的一投射位置且保持接触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的所述第一侧,使得所述第一篮球仿件沿所述垂直轨道直线向上移动且接着沿所述倾斜轨道直线斜向移动,以用来引导所述使用者的手沿着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完成投射动作。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投篮训练装置,所述投篮训练装置包括一主框架、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及一第一篮球仿件。所述主框架直立于一承载平面上。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设置于所述主框架上且具有一垂直轨道及一倾斜轨道,所述倾斜轨道连接于所述垂直轨道的一顶端。所述第一篮球仿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的一第一侧上。当所述第一篮球仿件被一使用者的手撑抵并接着上推时,所述第一篮球仿件在从所述垂直轨道上的一第一初始位置滑动至所述倾斜轨道上的一投射位置的期间,沿所述垂直轨道直线向上移动且接着沿所述倾斜轨道直线斜向移动,以用来引导所述使用者的手沿着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完成投射动作。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使用者穿着身体附接件且支撑第一篮球仿件在膝盖弯曲位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身体附接件引导使用者的身体沿着第二垂直轨道结构垂直向上移动至第一初始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第一滑座件于倾斜轨道上滑动至投射位置的侧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到的煞车装置设置于第一滑座的侧视图;
图6为第一滑座相对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枢转以使图5的煞车装置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分离的侧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使用者的投射手撑抵第二篮球仿件的侧视图;
图8为使用者的投射手将图7的第二篮球仿件上推以完成勾射动作的侧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的投篮训练装置的前视图;
图11为图9的第一垂直轨道结构、第一滑座及第一篮球仿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篮球仿件通过限位杆连接于第一臂件的侧视图;
图13为手指附接装置及手腕附接装置可活动地设置于图9的第一篮球仿件上的简示图;
图14为图13的手指附接装置及手腕附接装置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篮球仿件上的上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图13的手指附接装置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篮球仿件上的上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图13的手指附接装置可沿弧形导轨滑动的上视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篮球仿件连接于第一臂件的侧视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手腕附接装置连接于弹性连接件的侧视图;及
图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10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篮训练装置10包括主框架12、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第一滑座16、第一篮球仿件18、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及身体附接件22。主框架12具有直立框架部24及横向框架部26,横向框架部26连接于直立框架部24,且直立框架部24用来设立在承载平面上(例如地面)以使投篮训练装置10可平稳地放置在承载平面上以便使用者操作。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设置于横向框架部26上且具有垂直轨道28及倾斜轨道30,倾斜轨道30连接于垂直轨道28的顶端p。在此实施例中,倾斜轨道30可优选地枢接于垂直轨道28的顶端(例如采用铰链枢接方式,但不以此为限),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利用调整倾斜轨道30相对于垂直轨道28的倾斜角度的方式针对投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一滑座16具有第一滑座件32及第一臂件34,第一滑座件3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的第一侧s1以沿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滑动。第一臂件34自第一滑座件34延伸形成。第一篮球仿件18连接于第一臂件34,以便使用者的手可推动第一篮球仿件18而进行投射动作。在实际应用中,其可通过将填充材料(如水或细沙)加入第一篮球仿件18的方式来增加第一篮球仿件18的重量,以达到训练肌耐力的目的。
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与主框架12分离隔开且连接于直立框架部24。身体附接件2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上以用来附接在使用者的身体上,以引导使用者的身体沿着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垂直地上下移动,从而在使用者进行投射动作的过程中提升身体姿势的稳定度。在此实施例中,身体附接件22可为穿戴式配件(如穿戴式背心),但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采用其他附接件设计,例如可挂接在使用者身体上的背带式安全带。需注意的是,上述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及身体附接件22为可省略的元件,以简化投篮训练装置10的机构设计。
此外,为了确保使用者在投篮的过程中会将他的前臂与上臂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上,如图1所示,投篮训练装置10可更包括臂引导座36,臂引导座36设置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的第一侧s1且位于第一滑座16下方,臂引导座36具有彼此分离隔开的二引导片38以将使用者的前臂与上臂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上。在实际应用中,二引导片38可活动地设置在臂引导座36上,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可相对于横向框架部26左右移动及前后枢转,以便使用者调整二引导片38的相对位置而将自己的前臂与上臂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上,至于如何使二引导片38可活动地设置于臂引导座36上及使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可活动且可枢转地设置于横向框架部26上的相关描述,其常见于习知技术中,于此不再赘述。在另一实施例中,垂直轨道28也可改采用弧形轨道设计以取代如图1所示的直线轨道设计,进而协助使用者可更加平稳顺畅地沿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完成投篮动作。
于此针对投篮训练装置10的操作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2、图3,及图4,图2为使用者穿着身体附接件22且支撑第一篮球仿件18在膝盖弯曲位置的侧视图,图3为图2的身体附接件22引导使用者的身体沿着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垂直向上移动至第一初始位置时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第一滑座件32于倾斜轨道30上滑动至投射位置的侧视图。在使用者穿上身体附接件22之后,使用者可以将他的前臂40放置于二引导片38之间,并使用他的投射手42支撑第一篮球仿件18,且接着以适当地将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左右移动或前后枢转的方式调整二引导片38相对于用户的位置,以将用户的前臂40与上臂44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即第2图所示的xz平面)上。接下来,使用者可弯曲他的膝盖以在如图2所示的膝盖弯曲位置做出投篮预备动作,并且在使用者将膝盖伸直的过程中,身体附接件22可引导使用者的身体沿着第二垂直轨道结构20从如图2所示的膝盖弯曲位置垂直移动至如图3所示的第一初始位置。最后,使用者可利用他的投射手42上推第一篮球仿件18,使得第一篮球仿件18从如图3所示的在垂直轨道28上的第一初始位置滑动至如图4所示的在倾斜轨道30上的投射位置。
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篮球仿件18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臂件34(例如以扭簧连接第一篮球仿件18及第一臂件34的设计),以允许使用者的手指能够在第一滑座件32滑动至如第4图所示的在倾斜轨道30上的投射位置时将第一篮球仿件18逆时钟转动一特定角度(如30°,但不受此限),进而完成手指跟随动作(follow-through)。
如此一来,投篮训练装置10可引导使用者的投射手42在前臂40与上臂44被定位在同一垂直平面的情况下沿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完成投射动作,借此,投篮训练装置10不仅可协助使用者同时训练到正确的手腕动作与手臂动作以达到将篮球平顺稳定地投入篮框中的训练目的,同时也可在使用者重复进行上述投篮训练步骤的过程中产生肌肉记忆功效。
另外,由于第一滑座件32会在使用者的投射手42不再支撑住第一篮球仿件18时,受到第一篮球仿件18的重量影响而从倾斜轨道30上的投射位置滑动回垂直轨道28上的第一初始位置,因此,为了将第一滑座件32止挡在第一初始位置,本发明可更进一步地采用煞车止挡设计,以有效地防止第一篮球仿件18快速地掉落而让使用者受伤的情况发生。
举例来说,请参照图5及图6,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到的煞车装置46设置于第一滑座16的侧视图,图6为第一滑座16相对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枢转以使图5的煞车装置46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分离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元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滑座16可枢接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投篮训练装置10可还包括煞车装置46,煞车装置46设置于第一滑座16且可包括弯折臂48及煞车垫片50,弯折臂48由第一滑座件32延伸形成,煞车垫片50设置于弯折臂48的底端部,借此,由图5可知,当第一篮球仿件18不被使用者所支撑住时,受到第一篮球仿件18的重量影响,第一滑座16可与弯折臂48共同相对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偏转,使得煞车垫片50接触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而将第一滑座16停止在第一初始位置。另一方面,由图6可知,当第一篮球仿件18被使用者的投射手42往上推时,第一滑座16可与弯折臂48共同相对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偏转,使得煞车垫片50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分离而不再提供摩擦力,从而允许使用者可顺利地继续上推第一篮球仿件18。通过上述煞车设计,投篮训练装置10在操作练习上的安全性可大幅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投篮训练装置10可更进一步地提供勾射练习功能,请参照图7及图8,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使用者的投射手42撑抵第二篮球仿件52的侧视图,图8为使用者的投射手42将图7的第二篮球仿件52上推以完成勾射动作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提到的元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投篮训练装置10可还包括第二篮球仿件52及第二滑座54,第二滑座54具有第二滑座件56及第二臂件58,第二滑座件56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上与第一侧s1相对的第二侧s2以沿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滑动。第二臂件58自第二滑座件56延伸形成。第二篮球仿件52连接于第二臂件58,以便使用者的投射手42可推动第二篮球仿件52而进行勾射动作。在实际应用中,其可通过将填充材料(如水或细沙)加入第二篮球仿件52的方式来增加第二篮球仿件52的重量,以达到训练肌耐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篮球仿件52可枢转地连接于第二臂件58(例如以扭簧连接第二篮球仿件52及第二臂件58的设计),以允许使用者的手指能够在第二滑座件56滑动至如图8所示的在倾斜轨道30上的勾射位置时将第二篮球仿件52逆时钟转动一特定角度(如30°,但不受此限),进而完成手指跟随动作。
需注意的是,上述手臂定位设计可应用在此实施例中,以在使用者用投射手42撑抵且上推第二篮球仿件52的过程中,将使用者的前臂40与上臂44大致定位在同一垂直面上,其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利用投射手42撑抵并上推第二篮球仿件52,使得第二滑座件58从如图7所示的在垂直轨道28上的第二初始位置滑动至如图8所示的在倾斜轨道30上的勾射位置,从而协助使用者完成勾射动作,借此,投篮训练装置10不仅可协助使用者同时训练到正确的手腕动作与手臂动作以达到将篮球以勾射方式射入篮框中的训练目的,同时亦可在使用者重复进行上述投篮训练步骤的过程中产生肌肉记忆功效。
另外,请参照图9-11,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100的侧视图,图10为图9的投篮训练装置100的前视图,图11为图9的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第一滑座16及第一篮球仿件18的放大示意图,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提到的元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9-11所示,投篮训练装置100包括主框架12、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第一滑座16、第一篮球仿件18、身体附接件102,及滑轮传动装置104。主框架12具有直立框架部24及横向框架部26,横向框架部26可沿着直立框架部24向上或向下滑动以用来调整第一篮球仿件18至使用者所需的高度(例如可将第一篮球仿件18调整至对准使用者额头或鼻子的高度),直立框架部24可更具有站立底座25,站立底座25可自直立框架部24侧向延伸设置,以允许使用者站立于其上并接着进行投篮训练装置100的相关训练操作。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设置于横向框架部26上且具有垂直轨道28及连接于垂直轨道28的倾斜轨道30。在此实施例中,倾斜轨道30可优选地枢接于垂直轨道28(例如采用铰链枢接方式,但不以此为限),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利用调整倾斜轨道30相对于垂直轨道28的倾斜角度(优选地为10°~30°)的方式针对投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由图11可知,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可相对于横向框架部26向前枢转,以便使用者可通过调整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相对于横向框架部26的倾斜角度(优选地为45°~90°)的方式针对投射角度进行调整。
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滑座16为可省略的组件,以简化投篮训练装置100的结构设计,举例来说,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可为中空轨道管结构,第一篮球仿件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内,使得第一篮球仿件可在省略第一滑座的配置下直接沿着第一垂直轨道结构滑动。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篮球仿件18与第一臂件34之间可更进一步地采用角度限制设计,举例来说,如图12所示,第一滑座16可更具有限位杆17以枢接于第一臂件34,限位杆17可通过第一篮球仿件18的限位槽19穿入第一篮球仿件18中且枢接于第一篮球仿件18,以用来限制第一篮球仿件18在特定角度范围(优选地为30°~60°)内旋转,从而有效地避免使用者的投射手因过度旋转第一篮球仿件18而从第一篮球仿件18上滑掉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附接设计可更进一步地应用在第一篮球仿件18上,以确保使用者可稳固地将自己的手指在第一篮球仿件18上摆放至定位,由图13-14可知,投篮训练装置100可更包括至少一手指附接装置106(优选地为如图14所简示的魔鬼毡附接带,但不受此限)及手腕附接装置108(优选地为如图13所简示的腕带,但不受此限)。手指附接装置106及手腕附接装置108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篮球仿件18上,举例来说,由图13及图14可知,第一篮球仿件18上可形成有线性导轨110,且手指附接装置106可具有相对应的滑块107,滑块107可滑动地设置于线性导轨110内,使得手指附接装置106可随着滑块107的滑动而沿着线性导轨110前后移动。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将自己的手指(例如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分别附接在手指附接装置106并且将手腕附接于手腕附接装置108,接下来,使用者可将手指附接装置106及手腕附接装置108调整至定位,使得自己的手指可在使用者以投射手推动第一篮球仿件18的过程中张开到所需的角度。
需注意的是,由图15可知,本发明可更进一步地采用在使用者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上分别附接有二手指附接装置106的设计,以确保使用者可更加稳固地将手指在第一篮球仿件18上摆放至定位。另外,如图16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手指上所附接的二手指附接装置106可分别沿着二弧形导轨112滑动,进而使得本发明在手指附接调整上更具弹性与便利性。
另外,如图9所示,身体附接件102连接于滑轮传动装置104且用来附接于使用者的身体,以引导使用者的身体垂直上下移动,从而改善使用者在进行投射动作过程中的姿势稳定性,在此实施例中,身体附接件102可为穿戴式背带设备(例如图9所示的背带式安全带设备)以便附接在使用者身体上。由图9-10可知,滑轮传动装置104设置于直立框架部24上且包括滑轮组114及拉力装置116(优选地由如图9所示的七个拉力弹簧117所组成,但不受此限,意即本发明也可采用其他拉力提供设计,例如将滑轮组114连接于复数个杠片的设计)。滑轮组114分别连接于横向框架部26及身体附接件102,以使横向框架部26与身体附接件102可通过滑轮组114的传动而同动。至于针对滑轮组114的滑轮设计的相关描述,其常见于习知技术中,于此不再赘述。
在使用者穿上身体附接件102后,使用者可利用投射手支撑第一篮球仿件18,且接着弯曲他的膝盖以做出投篮预备动作。接下来,在使用者将膝盖伸直的过程中,身体附接件102可引导使用者的身体垂直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拉力装置116所提供的拉力可视情况调升以达到肌耐力训练功效)。最后,使用者可利用他的投射手上推第一篮球仿件18,使得第一滑座件32从垂直轨道28滑动至倾斜轨道30,进而引导使用者完成投射动作。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9-10所示,本发明可更进一步地采用将转轮把手装置118连接于滑轮组114的设计以用来调整滑轮组114的缆绳长度,从而达到可驱动横向框架部26沿着直立框架部24上下滑动以单独调整第一篮球仿件18至使用者所需高度(例如将第一篮球仿件18调整至对准使用者的额头或鼻子的位置)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可采用其他篮球仿件设计,举例来说,请参照图17,图1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篮球仿件18’连接于第一臂件34的侧视图,如图17所示,第一篮球仿件18’可优选地为枢接于第一臂件34的半球型转接头(例如采用以转动轴承35连接的方式而使得半球型转接头可相对于第一臂件34水准地转动)。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将训练用篮球仿件(如第15图所示的第一篮球仿件18)上推至贴合半球型转接头的位置,以产生可引导使用者将投射手11更加准确地移动至定位的功效。
更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其为手腕附接装置108连接于弹性连接件120(如弹簧杆或橡胶杆)的侧视图),手腕附接装置108(如腕带,但不受此限)通过弹性连接件120连接于第一滑座件32,借此,当使用者将手腕附接在手腕附接装置108上且利用投射手11上推第一篮球仿件18时,手腕附接装置108可协助使用者同时训练到正确的手腕动作与手臂动作以达到将篮球平稳地投进篮框中的训练目的。
除此之外,框架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以达到简化主框架的结构设计的目的,举例来说,请参照图19,图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投篮训练装置200的立体示意图,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元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如图19所示,投篮训练装置200可包括主框架202、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第一滑座16,及第一篮球仿件18。在此实施例中,主框架202包括底盘204及伸缩杆206,底盘204用来设立在承载平面上(例如地面)以使投篮训练装置200可平稳地放置在承载平面上以便使用者(如篮球球员)操作。伸缩杆206可伸缩地连接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及底盘204之间以用来调整第一篮球仿件18至所需高度(例如将第一篮球仿件18调整至对准使用者的额头或鼻子的位置)。另外,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可更进一步地采用将转轮把手装置208连接于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与伸缩杆206的设计,借此,使用者可转动转轮把手装置208以驱动第一垂直轨道结构14相对于主框架202前后移动,以便使用者可根据自身体型将第一篮球仿件18调整至适当位置。至于针对伸缩杆206的伸缩结构设计与转轮把手装置208的驱动机构设计的相关描述,其常见于习知技术中,于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