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肢屈伸功能锻炼是术后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患者存在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和今后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常用的关节功能锻炼装置为连续被动运动机cpm,此装置是将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训练,无法做到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故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装置,包括:基板、脚踏板、左立柱、右立柱、绕线筒、前驱动构件、后驱动构件、以供患者左手握持的左握持件及以供患者右手握持的右握持件;
所述脚踏板沿前后方向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基板上端面;所述左立柱下端及所述右立柱下端分别固于所述基板左端面及右端面;所述绕线筒位于所述基板上方,其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左立柱右端面上方及所述右立柱左端面上方;所述前驱动构件及所述后驱动构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脚踏板相连,其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绕线筒相连;
所述左握持件设于所述左立柱左端面上端,并与所述绕线筒左端转动连接;所述右握持件设于所述右立柱右端面上端,并与所述绕线筒右端转动连接;
当患者从所述基板前侧转动所述左握持件及所述右握持件,以驱使所述绕线筒逆时针转动时,所述前驱动构件带动所述脚踏板向前滑动;当患者从所述基板前侧转动所述左握持件及所述右握持件,以驱使所述绕线筒顺时针转动时,所述后驱动构件带动所述脚踏板向后滑动。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前驱动构件包括两前定滑轮及两前拉绳;
所述脚踏板的左右两侧相对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两所述前定滑轮分别设于所述基板上端面左前端及右前端;两所述前拉绳的第一端分别固于所述左拉动杆左端及所述右拉动杆右端,其第二端分别向前穿过两所述前定滑轮底部并分别斜向后上方回绕而对应固于所述绕线筒的左右两端;
当逆时针转动所述绕线筒时,两所述前拉绳对应缠绕至所述绕线筒的左右两端,以驱使所述左拉动杆及所述右拉动杆带动所述脚踏板沿所述基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
优选地,所述后驱动构件包括两后定滑轮及两后拉绳;
两所述后定滑轮分别设于所述基板上端面左后端及右后端,两所述后定滑轮的相背侧处于两所述前定滑轮的相对侧之间;两所述后拉绳的第一端分别固于所述左拉动杆右端及所述右拉动杆左端,其第二端分别向后穿过两所述后定滑轮底部并分别斜向前上方回绕而对应固于所述绕线筒的左右两端;两所述后拉绳的第二端处于两所述前拉绳的第二端之间;
当顺时针转动所述绕线筒时,两所述后拉绳对应缠绕至所述绕线筒的左右两端,以驱使所述左拉动杆及所述右拉动杆带动所述脚踏板沿所述基板前后方向向后滑动。
优选地,所述脚踏板滑动至最前端时,两所述前拉绳的一部分斜向后紧绷,两所述前拉绳的另一部分分别缠绕于所述绕线筒,两所述后拉绳完全拉直;所述脚踏板滑动至最后端时,两所述后拉绳的一部分斜向前紧绷,两所述后拉绳的另一部分分别缠绕于所述绕线筒,两所述前拉绳完全拉直。
优选地,所述左拉动杆及所述右拉动杆上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套固有三个限位环a,以将所述左拉动杆及所述右拉动杆均划分为位于外侧的前拉绳缠绕区a及位于内侧的后拉绳缠绕区a。
优选地,所述绕线筒的左侧及右侧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套固有三个限位环b,以将所述绕线筒的左右两侧均划分为位于外侧的前拉绳缠绕区b及位于内侧的后拉绳缠绕区b。
优选地,还包括左滚轮、右滚轮、左矩形滑轨框及右矩形滑轨框;
两所述左滚轮沿前后方向间隔设于所述脚踏板左端;两所述右滚轮沿前后方向间隔设于所述脚踏板右端;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及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分别架设于所述基板上端面并在所述脚踏板的左右两侧相对设置;
两所述左滚轮上部高于所述脚踏板并沿前后方向可滚动的限位于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内;两所述右滚轮上部高于所述脚踏板并沿前后方向可滚动的限位于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内。
优选地,还包括前板、前固定柱、前承载环、前螺母、后板、后固定柱、后承载环及后螺母;
两所述前板分别固于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前端及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前端;每一所述前板上端面均开设有一贯穿至其下端面的前通孔;两所述前固定柱分别固于所述基板上端面前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及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前侧;两所述前承载环分别套固于两所述前固定柱上部;两所述前固定柱上端分别穿过两所述前通孔并螺纹连接有一所述前螺母;
两所述后板分别固于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后端及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后端;每一所述后板上端面均开设有一贯穿至其下端面的后通孔;两所述后固定柱分别固于所述基板上端面后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左矩形滑轨框及所述右矩形滑轨框后侧;两所述后承载环分别套固于两所述后固定柱上部,其上端与所述前承载环上端相平齐;两所述后固定柱上端分别穿过两所述后通孔并螺纹连接有一所述后螺母;
当向下旋拧两前螺母时,两所述前板分别夹持于两所述前承载环与两所述前螺母之间;当向下旋拧两所述后螺母时,两所述后板分别夹持于两所述后承载环与两所述后螺母之间。
优选地,所述左握持件包括左转轴及左摇手;所述右握持件包括右转轴及右摇手;
所述左立柱右端面向左开设有贯穿至其左端面的左安装孔;所述左转轴的右端同轴固于所述绕线筒左端面,其左端穿过所述左安装孔后与所述左摇手相连;
所述右立柱左端面向右开设有贯穿至其右端面的右安装孔;所述右转轴左端同轴固于所述绕线筒右端面,其右端穿过所述右安装孔后与所述右摇手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正常情况下,患者将脚部放在脚踏板上,患者通过腿部力量带动脚踏板向前或向后滑动,主动进行膝关节屈伸;若患者因疼痛或下肢力量不足无法主动运动到合理幅度时,患者可双手分别握持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进行辅助锻炼,此过程中:患者从基板前侧转动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驱动绕线筒逆时针转动时,前驱动构件带动脚踏板向前滑动,从而辅助膝关节向前屈伸;驱动绕线筒顺时针转动时,后驱动构件带动脚踏板向后滑动,从而辅助膝关节向后屈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设定,利于患者术后患肢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其中,10、基板;20、脚踏板;201、左滚轮;202、右滚轮;301、左立柱;302、右立柱;40、绕线筒;501、前定滑轮;502、前拉绳;601、后定滑轮;602、后拉绳;701、左转轴;702、左摇手;801、右转轴;802、右摇手;901、限位环a;902、限位环b;1001、左矩形滑轨框;1002、右矩形滑轨框;1003、前板;1004、前固定柱;1041、前螺母;1005、后板;1006、后固定柱;10061、后承载环;10062、后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装置,包括:基板10、脚踏板20、左立柱301、右立柱302、绕线筒40、前驱动构件、后驱动构件、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
基板10水平设置;脚踏板20沿前后方向可滑动的连接在基板10上端面中部;左立柱301下端及右立柱302下端分别固定在基板10左端面中部及右端面中部;绕线筒40位于基板10上方,绕线筒40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绕线筒40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左立柱301右端面上方及右立柱302左端面上方;前驱动构件及后驱动构件的第一端分别与脚踏板20相连,前驱动构件的第二端及后驱动构件的第二端分别与绕线筒40相连;左握持件以供患者左手握持并安装在左立柱301左端面上端,左握持件与绕线筒40左端转动相连;右握持件以供患者右手握持并安装在右立柱302右端面上端,右握持件与绕线筒40右端面转动相连。患者从基板10前侧转动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以驱使绕线筒40逆时针转动时,前驱动构件带动脚踏板20向前滑动;患者从基板10前侧转动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以驱使绕线筒40顺时针转动时,后驱动构件带动脚踏板20向后滑动。
正常情况下,患者将脚部搭放在脚踏板20上,通过腿部力量带动脚踏板20向前或向后滑动,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若患者因疼痛或下肢力量不足无法主动运动到合理幅度时,患者可通过双手分别握持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带动绕线筒40逆时针转动时,可带动脚踏板20向前滑动;带动绕线筒40顺时针转动时,可带动脚踏板20向后滑动;便可带动患者脚部向前及向后移动,从而辅助患者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
如图1所示,前驱动构件包括两前定滑轮501及两前拉绳502。在脚踏板20的左右两侧中部相对固定有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二者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两前定滑轮501分别固定在基板10上端面左前端及右前端;两前拉绳50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在左拉动杆左端及右拉动杆右端,两前拉绳502的第二端分别向前穿过两前定滑轮501底部并分别斜向后上方回绕而对应固定在绕线筒40的左右两端。
当需要辅助患者膝关节向前屈伸时,患者从基板10前侧转动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带动绕线筒40逆时针转动,两前拉绳502对应缠绕至绕线筒40的左右两端,以驱使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带动脚踏板20沿基板10前后方向向前滑动,从而带动患者搭放在脚踏板20上的脚部向前移动,便可达到辅助患者膝关节向前屈伸的目的。
如图1所示,后驱动构件包括两后定滑轮601及两后拉绳602。两后定滑轮601分别固定在基板10上端面左后端及右后端,两后定滑轮601的相背侧处于两前定滑轮501的相对侧之间;两后拉绳60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在左拉动杆右端及右拉动杆左端,其第二端分别向后穿过两后定滑轮601底部并分别斜向前上方回绕而对应固定在绕线筒40的左右两端;两后拉绳602的第二端处于两前拉绳502的第二端之间。
当需要辅助患者膝关节向后屈伸时,患者从基板10前侧转动左握持件及右握持件,带动绕线筒40顺时针转动,两后拉绳602对应缠绕至绕线筒40的左右两端,以驱使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带动脚踏板20沿基板10前后方向向后滑动,从而带动患者搭放在脚踏板20上的脚部向后移动,便可达到辅助患者膝关节向后屈伸的目的。
为了使前驱动构件与后驱动构件对脚踏板20的驱动互不影响,脚踏板20滑动至最前端时,两前拉绳502的一部分斜向后紧绷,两前拉绳502的另一部分分别缠绕在绕线筒40,两后拉绳602完全拉直;脚踏板20滑动至最后端时,两后拉绳602的一部分斜向前紧绷,两后拉绳602的另一部分分别缠绕在绕线筒40,两前拉绳502完全拉直。
如图1所示,左握持件包括左转轴701及左摇手702;右握持件包括右转轴801及右摇手802。左立柱301右端面向左开设有左安装孔,左安装孔贯穿至左立柱301左端面;左转轴701的右端同轴固定在绕线筒40左端面,左转轴701左端穿过左安装孔后与左摇手702相连;右立柱302左端面向右开设有右安装孔,右安装孔贯穿至右立柱302右端面;右转轴801左端同轴固定在绕线筒40右端面,右转轴801右端穿过右安装孔后与右摇手802相连。在脚踏板20上安装有弹性绑带,弹性绑带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脚踏板20上端面的左右两侧。
患者双手分别握持左摇手702及右摇手802,顺时针转动左摇手702及右摇手802,带动左转轴701及右转轴801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绕线筒40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左摇手702及右摇手802,带动左转轴701及右转轴801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绕线筒40逆时针转动。通过弹性绑带能够把患者脚部固定在脚踏板20上。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前拉绳502第一端与后拉绳602第一端缠绕在一起,在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上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套固有三个限位环a901,以将左拉动杆及右拉动杆均划分为位于外侧的前拉绳缠绕区a及位于内侧的后拉绳缠绕区a。
安装过程中,将两前拉绳50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在两前拉绳缠绕区a内,将两后拉绳60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在两后拉绳缠绕区a内,从而,达到了避免前拉绳502第一端与后拉绳602第一端缠绕在一起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前拉绳502第二端与后拉绳602第二端缠绕在一起,在绕线筒40的左侧及右侧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套固有三个限位环b902,以将绕线筒40的左右两侧均划分为位于外侧的前拉绳缠绕区b及位于内侧的后拉绳缠绕区b。
安装过程中,将两前拉绳502的第二端分别固定在两前拉绳缠绕区b内,将两后拉绳602的第二端分别固定在两后拉绳缠绕区b内,从而,达到了避免前拉绳502第二端与后拉绳602第二端缠绕在一起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脚踏板20与基板10之间的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左滚轮201、右滚轮202、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
两左滚轮201沿前后方向间隔安装在脚踏板20左端;两右滚轮202沿前后方向间隔安装在脚踏板20右端;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分别架设在基板10上端面并在脚踏板20的左右两侧相对设置;两左滚轮201上部高于脚踏板20上端面并沿前后方向可滚动的限位在左矩形滑轨框1001内;两右滚轮202上部高于脚踏板20并沿前后方向可滚动的限位在右矩形滑轨框1002内。
脚踏板2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两左滚轮201在左矩形滑轨内滑动,两右滚轮202在右矩形滑轨内滑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前板1003、前固定柱1004、前承载环、前螺母1041、后板1005、后固定柱1006、后承载环10061及后螺母10062。
两前板1003分别固定在左矩形滑轨框1001前端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前端;每一前板1003上端面均开设有贯穿至前板1003下端面的前通孔;两前固定柱1004分别固定在基板10上端面前侧,两前固定柱1004分别位于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前侧;两前承载环分别固定在两前固定柱1004上部;两前固定柱1004上端分别穿过两前通孔;两前螺母1041分别螺纹连接在两前固定柱1004上端并位于前通孔上方;
两后板1005分别固定在左矩形滑轨框1001后端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后端;每一后板1005上端面均开设有贯穿至后板1005下端面的后通孔;两后固定柱1006分别固定在基板10上端面后侧,两后固定柱1006分别位于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拉绳缠绕区右矩形滑轨框1002后侧;两后承载环10061分别固定在两后固定柱1006上部,两后承载环10061上端与前承载环上端相平齐;
两后固定柱1006上端分别穿过两后通孔;两后螺母10062分别螺纹连接在两后固定柱1006上端并位于后通孔上方;
安装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时,先向下旋拧两前螺母1041时,两前板1003分别夹持在两前承载环与两前螺母1041之间;再向下旋拧两后螺母10062时,两后板1005分别夹持在两后承载环10061与两后螺母10062之间;拆卸左矩形滑轨框1001及右矩形滑轨框1002时,先将两前螺母1041分别从两前固定柱1004上端拧下;再将两后螺母10062分别从两后固定柱1006上端拧下;最后,将左矩形滑轨框1001的两端分别从左侧的前固定柱1004及后固定柱1006上取下,将右矩形滑轨框1002的两端分别从右侧的前固定柱1004及后固定柱1006上取下。
以上拉绳缠绕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