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毛仪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毛仪。
背景技术:
目前脱毛仪利用激光照射用户皮肤的毛囊,实现脱毛。然而,脱毛仪仅能够实现脱毛功能,无法做到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导致目前脱毛仪使用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功能、体验高的脱毛仪。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脱毛仪,其中,所述脱毛仪包括头部和与所述头部连接的手持部,所述头部设有冷敷部和环绕所述冷敷部设置的光照部,所述光照部用以出射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的光线,所述手持部设有脱毛装置、导热部和冷却驱动部,所述脱毛装置与所述冷敷部正对,用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冷敷部,所述导热部与所述冷敷部接触,以吸收所述冷敷部的热量,所述冷却驱动部固定于所述脱毛装置远离所述冷敷部一侧,用以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经所述导热部远离所述冷敷部处,使得所述导热部的热量被外部冷却介质带走。
本申请提供的脱毛仪,通过所述头部设有冷敷部和环绕所述冷敷部设置的光照部,所述光照部用以出射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的光线,所述脱毛装置与所述冷敷部正对,用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冷敷部,使得所述冷敷部可出射光线照射至用户皮肤的毛囊,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使得脱毛仪既具备脱毛功能又具备对皮肤护理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仪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或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脱毛仪100,所述脱毛仪100包括头部10和与所述头部10连接的手持部20。所述头部10设有冷敷部11和环绕所述冷敷部11设置的光照部12。所述光照部12用以出射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的光线。所述手持部20设有脱毛装置30、导热部40和冷却驱动部50。所述脱毛装置30与所述冷敷部11正对,用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冷敷部11。所述导热部40与所述冷敷部11接触,以吸收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所述冷却驱动部50固定于所述脱毛装置30远离所述冷敷部11一侧,用以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经所述导热部40远离所述冷敷部11处,使得所述导热部40的热量被外部冷却介质带走。
通过所述头部10设有冷敷部11和环绕所述冷敷部11设置的光照部12,所述光照部12用以出射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的光线,所述脱毛装置30与所述冷敷部11正对,用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冷敷部11,使得所述冷敷部11可出射光线照射至用户皮肤的毛囊,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使得脱毛仪100既具备脱毛功能又具备对皮肤护理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脱毛仪100利用冷敷部11与用户皮肤接触,所述冷敷部11出射光线,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所述冷敷部11可以快速降温以减小光线带来的灼烧感,保证舒适性。所述光照部12出射光线至用户皮肤,所述光线用以对用户皮肤护理,从而实现脱毛仪100具备多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头部10设置于所述手持部20一端,所述手持部20呈柱状,以便于用户把持所述手持部20。所述冷敷部11设置于所述头部10内,并设有露出所述头部10的冷敷面111。所述光照部12完全设置于所述头部10内,并从所述冷敷面111的周围出射光线,该光线可以是红光、也可以是绿光、也可以是黄光等可见光。所述脱毛装置30设置于所述手持部20邻近所述头部10处,所述脱毛装置30位于所述冷敷部11背离所述冷敷面111一侧。所述脱毛装置30朝所述冷敷部11发射光线,该光线透过所述冷敷部11,并照射至用户皮肤的毛囊,以实现脱毛。所述导热部40一部分与所述冷敷部11接触,以吸收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另一部分远离所述冷敷部11,以将热量导走,实现对冷敷部11导热。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驱动部5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入所述脱毛仪100内,便于外部冷却介质将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的热量带走。所述冷却驱动部50通过动力器件带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动,使得外部冷却介质可以有效带走所述脱毛仪100内热量。
可选的,所述冷却驱动部50为风机。所述外部冷却介质为空气。例如,所述冷却驱动部50为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混流式风机和横流式风机。优选的,所述冷却驱动部50为离心式风机,以使外部空气轴向进入风机的叶轮后主要沿径向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光照部12设有环绕所述冷敷部11的光源基板121和设置于所述光源基板121上的多个灯珠122,多个所述灯珠122绕所述冷敷部11周向等距排布。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基板121设有通孔123,所述冷敷部11穿过所述通孔123,以实现所述光源基板121环绕所述冷敷部11周侧。所述光源基板121安装所述灯珠122的一面平行所述冷敷面111。所述灯珠122位于所述光源基板121靠近所述冷敷面111一面。所述光源基板121驱动多个所述灯珠122发光。所述灯珠122为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所述灯珠122可将发出的光能转为细胞内能量,加速细胞生长过程循环,刺激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并且不会对皮肤造成任何伤害和不适感。多个所述灯珠122绕所述冷敷部11周向等距排布,使得所述头部10在所述冷敷部11周侧出光均匀,提高对用户皮肤的护理效果。多个灯珠122可以均发出相同颜色光线,也可以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灯珠122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头部10作用于用户皮肤并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通过脱毛仪100上设置多个灯珠122使得脱毛仪100具备脱毛的功能同时还能具备皮肤美容功能,而且灯珠122能够针对脱毛装置30脱毛时皮肤产生的损伤进行修复。
具体的,脱毛仪100可设置开关调节所述灯珠122发出不同颜色的灯光,多个所述灯珠122可发出红光、蓝光、黄光等多种颜色灯光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光照部12中的多个灯珠122包括至少一发出红光的红灯、至少一发出蓝光的蓝灯、至少一发出黄光的黄灯,以发出不同颜色灯光的所述灯珠122依次交错设置。
可选的,所述灯珠122可发出红光,红光经头部10出射,并照射至用户皮肤上。所述灯珠122发出的红光能够提高肌肤细胞的活性,促进肌肤细胞的新陈代谢,红光还可以改善细小皱纹,防止肌肤下垂祛皱功效;具体地,红光的波长为620nm-660nm。所述红光的波长还可具体为630nm、632nm、635nm、637nm、640nm、643nm、647nm或650nm。优选的,所述红光的波长为630nm。在此波长范围内的红光光波可以刺激皮肤血液流动,促进胶原蛋白的生长,刺激细胞活性促进更新生长,可以达到美白嫩肤、修复皮肤损伤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灯珠122可发出蓝光,蓝光经头部10出射,并照射至用户皮肤上。灯珠122发出的蓝光能使皮肤上的细菌死亡进而抑制细菌的滋生,蓝光还可以改善皮脂消炎祛痘,收缩毛孔功效;具体地,所述蓝光的波长为450nm-490nm,具体地,所述蓝光的波长可具体为450nm、460nm、467nm、480nm、485nm或490nm。优选的,所述蓝光的波长为470nm。其中,在此波长范围内的蓝光光波具有镇静消炎效果,可以抑制细菌的滋生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灯珠122可发出黄光,黄光经头部10出射,并照射至用户皮肤上。所述灯珠122发出的黄光能够改善肌肤暗黄和祛斑功效。具体地,所述黄光的波长为567nm-607nm,所述黄光的波长还可具体为577nm、580nm、581nm、585nm、588nm、590nm、595nm或597nm。优选的,所述黄光的波长为590nm。在此波长范围内的黄光光波则具有改善细胞养分的交换率的作用,还可以给人体部位肌肤补充能量,改善肌肤粗糙程度的作用。
采用此设计的脱毛仪100,在冷敷部11实现与皮肤接触脱毛的同时,灯珠122还能进一步起到护肤美容的作用,灯珠122与冷敷部11一体式的设计能够将护肤、脱毛结合在一起,功能丰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10还包括光照盖板13。所述光照盖板13覆盖多个所述灯珠122,并设有与所述冷敷部11间隙配合的安装孔131,所述冷敷部11远离所述脱毛装置30的表面与所述光照盖板13远离所述灯珠122的表面平齐。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照盖板13设有端部板件132和由所述端部板件132周缘延伸出的连接板件133。所述端部板件132和所述连接板件133内侧形成收容腔体。所述灯珠122和所述光源基板12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体内,以使得所述光照盖板13对所述灯珠122和所述光源基板121进行防护。所述灯珠122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端部板件132,并出射至用户皮肤。所述光照盖板13可以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质。所述端部板件132背离所述灯珠122的一面与所述冷敷面111平齐,使得所述头部10贴合用户皮肤的一面光滑,增加舒适性。所述连接板件133用以与所述手持部2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对所述灯珠122和所述光源基板121拆卸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手持部20设有外壳21,所述外壳21的一端与所述光照盖板13对接,所述冷敷部11、脱毛装置30、冷却驱动部50和导热部40均固定于所述外壳21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21包括上壳22和下壳23,所述上壳22和所述下壳23可通过螺接或者卡接组装而成,也可一体加工而成。可选的,所述上壳22与所述下壳23经卡扣卡合的卡接方式组装而成,以便于对所述上壳22和下壳23拆装维护。所述外壳21设有容纳空间211,所述脱毛装置30、冷却驱动部50和导热部40均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211内。所述冷却驱动部5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入所述外壳21内,使得所述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均可以接触外部冷却介质,最终利用外部冷却介质吸走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的热量,并排出所述外壳21。所述外壳21在所述上壳22和所述下壳23之间设有头部端口212,所述连接板件133插入所述头部端口212内。所述连接板件133与所述上壳22和所述下壳23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连接板件133的外表面与所述上壳22的外表面及所述下壳23的外表面平齐。所述外壳21还包括与所述头部端口212相对的尾部盖板213(参见图3)。所述尾部盖板213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壳22和所述下壳23之间,并远离所述头部10设置。所述尾部盖板213用以穿过线缆至所述容纳空间211内,便于所述脱毛仪100获取电量或者获取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述外壳21设有第一引导口24和第二引导口25,所述第一引导口24邻近所述冷却驱动部50,所述第二引导口25邻近所述脱毛装置30,所述第一引导口24和所述第二引导口25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驱动部50用以驱动所述冷却通道内的外部冷却介质流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口24设置于所述上壳22。所述第一引导口24与所述外壳21内的容纳空间211相通。所述第二引导口25设置于所述上壳22与所述下壳23相拼接处。所述冷却驱动部50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口24与所述第二引导口25之间的区域。所述冷却驱动部50设有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对接的第一驱动口51和朝向所述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的第二驱动口52。所述第一驱动口51用以从第一引导口24输入或输出外部冷却介质,所述第二驱动口52用以向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吹送或吸走冷却介质,从而使得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周围的冷却介质流动,进而实现利用冷却介质吸收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的热量后将热量排出。具体的,所述冷却驱动部50包括壳体53和固定于所述壳体53内的扇叶。所述第一驱动口51和第二驱动口52开设于所述壳体53。所述壳体53固定于外壳21内,且所述壳体53位于脱毛装置30远离所述冷敷部11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口51开设于所述壳体53邻近所述上壳22的顶部。所述第二驱动口52开设于所述壳体53朝向所述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的端部。所述第一驱动口51可以是冷却介质输入口,即所述冷却驱动部50经所述第一驱动口51从所述第一引导口24吸入外部冷却介质。所述第二驱动口52朝向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吹送外部冷却介质,最终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介质从第二引导口25输出至外壳21外部。当然,所述第一驱动口51也可以是冷却介质输出口,即所述第一驱动口51向第一引导口24输出冷却介质,第二驱动口52将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周围的冷却介质吸走,以使得脱毛装置30及冷敷部11的热量被带走。
进一步地,所述脱毛仪10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21内的冷却支架60,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第一冷却通道61和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分离的第二冷却通道62,所述脱毛装置30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内,所述导热部40远离所述冷敷部11的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所述冷却驱动部50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对接,所述冷却驱动部50的周侧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对接,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远离所述冷却驱动部50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引导口25对接。
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支架60与所述冷却驱动部50固定连接,并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口52对接的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相分离。脱毛装置30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内,以利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内的冷却介质带走热量。冷敷部11固定于所述冷却支架60并与所述脱毛装置30相对,以接收所述脱毛装置30发出的光线,并出射光线。导热部40固定于所述冷却支架60,一部分与所述冷敷部11接触,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以将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吸收后引导至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并利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带走热量。
通过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均与冷却驱动部50的第二驱动口52对接,并利用脱毛装置30固定于第一冷却通道61内,以及导热部40的一部分与冷敷部11接触,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冷却通道62内,从而实现导热部40散热与脱毛装置30散热分开进行,进而有效提高脱毛仪100内部整体降温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驱动部5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入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使得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内流入外部冷却介质,便于外部冷却介质同时将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的热量带走。具体的,所述第二驱动口52的外侧与所述冷却支架60卡合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驱动口52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密封对接,进而减小外部冷却介质进入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阻力。
所述冷却驱动部50通过动力器件带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动,使得外部冷却介质可以有效带走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热量。利用所述第二驱动口52与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对接,以便于所述冷却驱动部50利用一个动力器件驱动外部冷却介质从两个冷却通道分别对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进行降温,优化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部结构,且增加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部散热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支架头部69,所述冷敷部11固定于所述支架头部69,以便于所述冷敷部11接触用户皮肤。所述光照部12抵持于所述支架头部69,所述光源基板121背离所述灯珠122的一面抵触于所述支架头部69的端面,以使得所述光照部12与所述冷却支架60稳固,且所述光照盖板13与所述支架头部69稳固连接,以有效罩住所述光照部12。所述冷却支架60在所述支架头部69的相对处或相邻的侧边处与所述第二驱动口52对接。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与所述第二驱动口52并排对接,并且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通过隔板相隔离。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毛装置30朝向所述冷敷部11出射光线。所述脱毛装置30的热量可被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的外部冷却介质带走,而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的外部冷却介质直接从所述冷却驱动部50吸入外部温度降低的冷却介质所获得,以实现对所述脱毛装置30的温度有效降低。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敷部11部分露出所述支架头部69,以便于所述冷敷部11接触用户皮肤。所述冷敷部11用以接触用户皮肤,并出射光线。所述冷敷部11具有冷敷面111,所述冷敷面111与所述支架头部69的外端面平行。所述冷敷部11还具有露出所述支架头部69,并设置于冷敷部11周侧的导热面112。所述导热面112与所述导热部40的一部分贴合,以使得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从所述导热面112传导至所述导热部40,使得所述冷敷部11达到制冷效果,且降温速率加快。
可选的,所述冷敷面111为平整面,所述导热面112为平整面。
可选的,所述冷敷面111所述冷敷部11的端面。所述导热面112为所述冷敷部11的侧面。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部40一部分固定于所述支架头部69,并与所述冷敷部11的导热面112接触,另一部分从所述冷却支架60远离所述支架头部69处伸入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进而实现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外部冷却介质将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带走,以降低所述冷敷部11的温度,减小冷敷部11出射光线对用户皮肤的灼热感。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部40设有贴合所述冷敷部11的导热板41和贴合所述导热板41的第一散热片组件42和第二散热片组件43,所述导热板41固定于冷却支架60上,所述导热板41远离所述冷敷部11的一端封盖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收容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并与所述导热板41封盖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的部分接触。所述第二散热片组件43固定于所述导热板41背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一侧,所述第二散热片组件43邻近所述第一引导口24,以增加所述导热部40接触外部冷却介质的面积,以增大导热部40与外部冷却介质的热交换率,进而提高导热部40对冷敷部11的降温速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板41为平整板件。所述导热板41采用两个板件层叠密封,并在两个板件之间设置导热网的结构。所述导热板41的两个板件之间还设置导热介质,利用导热网与导热介质充分接触,使得导热介质接触两个板件和导热网的接触面积增大,导热介质可以快速吸收所述导热板41从所述冷敷部11吸收的热量,并将热量快速地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以便于利用第一散热片组件42将热量散掉。所述导热板41为短导热板41,即所述导热板41接触所述冷敷部11处与接触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处的距离较短,使得导热板41可更加快速将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以便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快速利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将热量带走,实现快速对所述冷敷部11降温,以提高所述脱毛仪100降温速率。
可选的,所述导热板41的两个板件均为铜板。导热网为具有毛细结构的铜网,以使导热介质与两个板件接触面积增大且更平均,提高导热板41的导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导热板41的两个板件之间设置抽真空密封腔体,导热介质和所述导热网收容于密封腔体内。
可选的,所述导热板41的导热介质为冷却液,优选地为水质。
可选的,所述导热板41的两个板件的边缘密封压合,使得导热板41结构稳固,且避免所述导热板41内部串入热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包括贴合所述导热板41的多个并排散热片421。利用散热片421与导热板41接触,以增大所述散热片421组件42与导热板41的接触面积增大,且可以利用所述导热板41密封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避免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外部冷却介质泄露。所述散热片421可快速吸收所述导热板41的热量。多个所述散热片421之间存在冷却介质流动空间,多个散热片421之间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便于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可快速流经多个所述散热片421之间的流动空间,进而实现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可快速吸收所述散热片421的热量并将热量带走,实现对所述导热板41有效散热。所述第二散热片组件43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件42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底壳63和与所述底壳63盖合的顶壳64,所述导热板41固定于所述顶壳64背离所述底壳63一侧,所述冷敷部11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底壳63和所述顶壳64之间,另一部分穿过所述顶壳64接触所述导热板41,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形成于所述底壳63和所述顶壳64之间,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形成于所述底壳63和所述导热板41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壳64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连通的缺口641,所述导热板41封盖所述缺口641,以实现所述导热部40密封所述缺口641,以便于所述导热部40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所述散热片421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所述顶壳64和所述底壳63之间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相通的容置槽622。所述冷敷部11固定于所述容置槽622,以便于所述脱毛装置30的光线可照射至所述冷敷部11。所述导热面112(参见图6)从所述顶壳64伸出所述容置槽622。所述冷敷面111从所述支架头部69的端面伸出所述容置槽622,以便于所述冷敷面111与用户皮肤接触。所述顶壳64对所述导热板41有效支撑,并且所述导热板41的大小与所述顶壳64的大小相当,使得所述脱毛仪100内结构更为紧凑,可以有效减小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体积,以方便携带。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并远离所述第二驱动口52的第一传输口66,所述第一传输口66设置于所述顶壳64和所述底壳63之间。所述第一传输口66设置于所述冷却支架60与所述冷敷部11相邻的侧壁,并远离所述第一驱动口51。
具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66一半设置于所述顶壳64,另一半设置于所述底壳63。所述冷却支架60在与所述冷敷部11相对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传输口66,所述第二驱动口52与所述冷却支架60的另一侧壁对接。所述冷却支架60在与所述冷敷部11相邻的另一侧壁上设置第二传输口65。所述壳体53所述第二驱动口52与所述第二传输口65对接。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形成于所述第二传输口65和所述第一传输口66之间。所述冷却驱动部50设置于所述冷却支架60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口52向所述第二传输口65吹送冷却介质,并从所述第一传输口66排出冷却介质。所述冷却支架60的内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支架60的侧边吹入并从所述冷却支架60的另一边吹出,使得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流动速率提高,进而增大散热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驱动部50、冷却支架60和导热部40均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211内。利用所述第二引导口25与所述第一传输口66对接,使得进入所述冷却支架60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从所述第二引导口25快速排出,避免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介质再次回流至所述冷却支架60内。当然,所述第二引导口25与所述第一传输口66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距离,使得从所述第二引导口25排出的冷却介质可以部分从所述第一传输口66排出所述外壳21,也可以部分进入到所述外壳21内,使得冷却介质可以继续对外壳21内其他部件进行冷却降温。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21对所述冷却驱动部50进行防护,所述冷却驱动部50直接经所述第一引导口24吸入外部冷却介质,减小所述冷却驱动部50驱动冷却介质流动的阻力,提高冷却介质流动速率,提高脱毛仪100内部散热速率。当然,所述第一驱动口51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距离,使得从所述第一引导口24进入的冷却介质一部分可以快速地被吸入至所述冷却驱动部50,并被吹送至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62内,另一部分可以进入所述外壳21内,进而对所述外壳21内的其他部件进行冷却降温。
更为具体的,所述尾部盖板213设有第三引导口26,所述第三引导口26可以将所述外壳21内的冷却介质排出,以便于进入所述外壳21并在所述冷却支架60外的冷却介质吸收所述外壳21内其他部件的热量后,从所述第三引导口26排出,进而实现对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整体内部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脱毛装置30包括灯管31、灯管座32和反射板33,所述灯管座32固定于所述冷却支架60内,并靠近所述冷敷部11,所述灯管31和所述反射板33固定于所述灯管座32上,所述反射板33位于所述灯管31远离所述冷敷部11一侧,所述反射板33将所述灯管31的光线反射聚集于所述冷敷部1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灯管31、反射板33和所述灯管座32均位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内。所述灯管31、反射板33和灯管座32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61内邻近所述冷敷部11处,以减小所述灯管31发出光线路径,避免发出的光线热量传导至更多器件,减小第一冷却通道61内热度聚集。更为具体的,所述灯管座32固定于所述底壳63和所述顶壳64之间,使得灯管座32与冷却支架60结构稳固。所述灯管31、反射板33和所述灯管座32邻近于所述第一传输口65,使得冷却介质吸收所述灯管31、反射板33和灯管座32的热量后可以马上将热量从所述第一传输口65排出,有效降低所述灯管31、反射板33和灯管座32的热度。所述反射板33将所述灯管31的光线进行聚光反射,增加所述冷敷部11出光集中性。所述反射板33的两端具有开口,使得冷却介质经反射板33的一开口端流向另一开口端,外部冷却介质接触灯管31的周侧可以形成对流,对灯管31有效进行降温。反射板33的两开口端分别邻近第一传输口66和第二传输口65,使得第一冷却通道61内的冷却介质快速流过反射板33内侧,以提高对灯管31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还包括控制装置70,所述控制装置70包括电路板71、处理器和电容73,所述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71,所述电容73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1,所述电路板71电连接所述冷敷部11和所述脱毛装置3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毛装置30和控制装置70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70可为脱毛装置30提供电能,以及控制脱毛装置30运行,以使其可不插接外部电路也可使用,其也可直接采用外部的电源,如干电容73,或者储能电容73,由此便于收纳和携带,可外出使用。控制装置70还可外接外部电路进行充电,以及可控制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启停,功率调控,热度保护等。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传统的脱毛仪100的机身内部热量大,容易对脱毛仪100机身内部的器件造成短路、烧毁、爆炸等危险,而本申请的导热板41利用第二冷却通道62内的冷却介质对冷敷部11有效降温,脱毛装置30利用第一冷却通道61的冷却介质进行有效散热,使得冷敷部11可以对用户皮肤有效冷敷,且舒适度高,也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而且脱毛装置30的温度有效降低,并且还可以利用冷却介质对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内部其他的器件进行降温,使得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机身整体降温,防止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部温度过高,造成危害。具体的,本申请的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控制装置70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所述冷却驱动部50也可以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入所述外壳21内与所述控制装置70接触,利用外部冷却介质将所述控制装置70热量导走,实现对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部器件和控制装置70快速降温,避免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容纳空间211内热度过高,防止脱毛装置30和控制装置70等各个装置的发生短路、烧毁、爆炸的危险情况。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70设在外壳21内部,可选地设置于冷却支架60远离所述冷敷部11处。控制装置70设置于脱毛装置30远离冷敷部11的一侧,即为脱毛装置30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通过此类设计将容纳空间211内允许接触的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范围扩大,以达到外壳21内部整体冷却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70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23内侧的电路板7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71上的处理器和固定于所述下壳23内侧的电容73。所述电路板71固定于所述外壳21内靠近所述冷却支架60处。所述处理器72对所述脱毛装置30及光照部12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以控制所述脱毛装置30进行运行。所述电容73对所述光照部12、脱毛装置30、冷却驱动部50、电路板71、处理器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冷敷部11设有冷敷件119和对所述冷敷件119制冷的制冷件118,所述冷敷件119用以贴合用户皮肤并进行冷敷。所述制冷件118设有贴合所述冷敷件119的制冷面117,所述制冷面117与所述导热面112相对设置。所述导热板41贴合所述导热面112,以吸走所述导热面112的热量。
本实施方式中,灯管31、制冷件118、光源基板121均与电路板71电性连接,冷敷件119卡接在所述冷却支架60上,以使得所述制冷件118稳固于所述冷敷件119和所述冷却支架60之间,以便于所述导热板41与所述制冷件118接触。所述制冷件118紧贴冷敷件119上,以对冷敷件119进行制冷,冷敷件119和灯管31之间还设有滤光片,滤光片用于过滤掉灯管31发出的一些有害光,从而使得灯管31发出的光线对用户皮肤安全有效脱毛。灯管31的热量传及冷敷件119上,反射板33则设于灯管31背离冷敷件119的一侧,以使灯管31发射的光线集中于冷敷件119上。
优选的,冷敷件119为晶体材质,具体可为蓝宝石、k9玻璃、水晶玻璃,仅需满足透光晶体的材质皆可,可选地为蓝宝石材质。
可以理解,由于冷敷件119为蓝宝石材质,因此冷敷件119也可作为出光口使用,当灯管31发射光线时,由于蓝宝石有较强的导热性能,使得制冷件118和冷敷件119能高效的产生热交换,从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可选的,冷敷件119可为圆形板件,矩形板件,在此不作限定。冷敷件119远离灯管31的一面与人体接触,其接触的表面可为弧面或者平面,优选为平面。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灯管31可为ipl灯管,位于所述冷敷件119背离人体接触的一侧,灯管31发出的光线经由冷敷件119射出至使用者的皮肤上。灯管31发出的光线颜色不限定,可为彩光、复合光等,具体波长以及频率根据使用情况而定。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设有皮肤检测部,皮肤检测部可集成于冷敷件119内。皮肤检测部利用电容73触摸检测原理电性连接电路板71,所述冷敷件119接触到皮肤时,内部预设的电容73检测装置同时检测到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是否实际接触到皮肤,减少用户因误性操作造成的安全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板33的形状不予限定,仅让灯管31的光线朝冷敷件119方向集中即可,可选的,所述反射板33为u型,所述反射板33的开口朝向冷敷件119设置。灯管31位于反射板33的u形开口的中心,除了集中光线以外,也可避免灯管31在工作中热度散发到其他地方。
本实施方式中,制冷件118可选地为半导体制冷方式的制冷元件。
可以理解,由于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采用光线脱毛技术其原理的特殊性,在发出光线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同时用户在冷敷件119接触到皮肤时,为了使光线不让用户产生灼热的痛觉,在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本体内部需要设置有降温的结构,不管何种方式降温,其热交换下均会产生热,所述制冷件118紧贴所述导热板41,使得冷敷件119快速降温;除了制冷件118发热之外,在容纳空间211内还设置多个发热器件,外壳21内的外部冷却介质可以有效对多个发热器件进行降温冷却。
可以理解,外部冷却介质从第一引导口24被吸入,进入第一驱动口51后再经过第二驱动口52传输至冷却支架60内,进而沿途会经过脱毛装置30和散热片421组件42,使灯管31热度下降,以及使得导热板41和冷敷部11热度下降。部分冷却介质从进入外壳21后,流经电路板71、处理器和电容73,最终从第三引导口26排出,使得外部冷却介质沿途经过的区域进行降温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21还设有邻近所述第一引导口24的第四引导口27,所述第四引导口27与所述导热部40正对,所述第四引导口27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之间形成冷却通道,以使得所述导热部40的热量被冷却通道内的外部冷却介质带走。所述第四引导口27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设置于所述外壳21同侧,所述第四引导口27与所述第一引导口24位于所述第一引导口24靠近所述头部10一侧,所述第四引导口27可以快速将所述导热部40的热量导走,从而实现对所述导热部40快速降温。
基于以上在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中设置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相分离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脱毛仪100的散热方式可以不采用风机风冷,也可利用外部其他的冷却介质,如水、冷却液等,只需外部介质能带走冷却通道的热量即可。
冷敷部11与皮肤的接触端面和皮肤检测部外露端面位于同侧设置,便于在对皮肤进行光照除毛时,冷敷件119与皮肤被照射的区域接触,对被照射的皮肤进行冷敷降温,以减缓被照射皮肤产生的灼痛感,且冷敷件119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温,真正做到使出光口附近的皮肤达到无限接近冰点,可减缓皮肤的灼痛感,且短时间的接触不会造成皮肤损伤。
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脱毛仪100设置了发光体,以及运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阐述的结构特征。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理解,如果将本申请的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的全部或部分组件通过稠合、物理连接等方式进行组合,如脱毛装置30中的各组件移动位置;或者将其一体设置;或者可拆卸设计;以及特征数量的替换、不做功能使用的特征形貌的变化,凡组合后的组件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装置,用这样的设备\装置代替本发明相应组件同样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具有如下的优点:
1、所述头部10设有冷敷部11和环绕所述冷敷部11设置的光照部12,所述光照部12用以出射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的光线,所述脱毛装置30与所述冷敷部11正对,用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冷敷部11,使得所述冷敷部11可出射光线照射至用户皮肤的毛囊,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使得脱毛仪100既具备脱毛功能又具备对皮肤护理的功能。
2、所述冷却支架60设有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第一冷却通道61和第二冷却通道62均与冷却驱动部50的第二驱动口52对接,并利用脱毛装置30固定于第一冷却通道61内,以及导热部40的一部分与冷敷部11接触,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冷却通道62内,从而实现导热部40散热与脱毛装置30散热分开进行,进而有效提高脱毛仪100内部整体降温效率。
3、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采用了复合结构的导热板41,导热板41利用了两个叠合板件及密封于两个板件之间的导热介质及导热网,增加所述导热板41的导热效率,所述导热板41吸收所述冷敷部11的热量,使得所述冷敷部11的热度快速降低。导热板41采用了铜材质,使得导热板41的导热效率增大,可以有效快速吸热,以及有效快速散热。
4、以往仅仅采用密封的腔体将冷敷部11的制冷件118单独保护起来对其通风的手段,其同样会发热的脱毛装置30和控制装置70未被考虑,尤其在长时间使用时,脱毛装置30、灯管31的热量会十分高,从而降温冷却效果不彻底。本申请的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利用对冷敷部11和脱毛装置30分别同时冷却,使得整体冷却效果大大提升,有效降低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机身内整体温度。
5、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可利用的外部冷却介质,不仅可为风机引入空气,也可为其他的冷却介质,如采用水泵,抽取水或者冷却液等。
6、利用第一引导口24设置于头部10的一侧,使冷却介质可以快速的排出,提高冷敷部11和脱毛装置30的散热效率。第二引导口25设置于外壳21邻近脱毛装置30和冷敷部10处,并且便于同时将脱毛装置30和导热部40的热量导出,增加散热效率。第三引导口26设置于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远离冷敷部11的一端的尾部,使冷却介质在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内的流动途径距离加长后排出,将流经控制装置70的热量排走,降低控制装置70的热度。
7、冷敷件119从外壳21的头部10外露与人体皮肤实际接触,使用户在使用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脱毛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冷敷件119冷敷的效果,从而降低用户因光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技术带有的热量而产生的较强疼痛感。
8、冷敷件119采用晶体材质,可为蓝宝石材质,蓝宝石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在降低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发射体发出光线的热度同时保持光线的透光率。
9、制冷件118可为半导体制冷片,能有效地提高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降温效果。
10、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设有皮肤检测部,在冷敷部11接触皮肤的同时,皮肤检测部将检测到机器是否实际接触到皮肤,可降低使用者因误性操作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提高了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100工作效率。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