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片材固接件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6:01:01|277|起点商标网
片材固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一对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彼此固接的片材固接件。



背景技术:

例如,汽车或铁道等车辆用的座位包括座面部或背面部、以及头枕或扶手等部位。形成这些座位的各部位多数情况下由采用合成树脂的发泡体形成的垫体(也称为基材)和覆盖垫体表面的罩部件或表皮部件等片材部件形成。

另外,在进行将片材部件覆盖并安装于垫体的作业的情况下,有时要将一对片材部件的相向的片材边缘部彼此重合并固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一方的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与另一方的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固接并接合,并且维持片材边缘部彼此的固接状态而使用片材固接件。通过使用这样的片材固接件,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将片材边缘部彼此固接的作业。另外,能够使片材部件的接合部分比较美观地完成,因此能够提高制品的外观品质。

除了上述的车辆用的座位以外,在飞机或船舶的座位、学校或办公楼所使用的座位、运动用器具类的垫、住宅用的沙发或床等家具类的表面罩上片材部件而成的制品也较多使用这样的片材固接件。另外,片材固接件不限于覆盖垫体等的表面的片材部件,有时也会用于帐篷等架设物的片材边缘部的固接、输送用的梱包物的罩的边缘部的固接等。

例如在日本专利第574048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片材部件所使用的片材固接件的一例。

省略图示,该专利文献1的片材固接件包括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的合成树脂制的第1固接部件和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的合成树脂制的第2固接部件。

专利文献1的第1固接部件包括固定于片材边缘部的第1固定部和与第1固定部的一端部一体设置的第1卡合部。第1卡合部具有在观察与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呈大致c字形的形状。另外,第1卡合部包括:第1卡合基端部,其从第1主体部延伸,并且与第1主体部平行地配置;第1卡合延伸部,其从第1卡合基端部的一端部弯曲并延伸;以及第1突起部,其从第1卡合基端部突出。另一方面,第2固接部件包括固定于片材边缘部的第2固定部和与第2固定部的一端连续并且截面呈u字形或c字形的第2卡合部。

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这样的片材固接件,能够顺畅且高效地进行使第2片材部件与第1片材部件固接的作业。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将第2固接部件保持成与第1固接部件临时卡止的临时保持状态,然后使临时保持状态的第2固接部件朝向第1固接部件转动,由此使第2固接部件以正式保持状态卡止于第1固接部件。由此,在被固接的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难以产生褶皱等,能够将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美观地安装于制品。

另外,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86378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装饰罩安装部件,其安装于装饰罩(片材部件)的端部,并且卡止于设置在座位的座架上的卡止部。参照图22~图24,对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饰罩安装部件简单地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2的装饰罩安装部件80被用于图22所示的座垫90。该座垫90由座架91、被安装于该座架91的垫料92、以及覆盖该垫料92的装饰罩93等形成。座架91的顶端部与垫料92相比突出地形成,在该突出的顶端部设置有弯曲成u字形而形成的卡止部94。另一方面,在装饰罩93的终端部93a缝接有作为装饰罩安装部件的j字形的钩部件80。

如图23及图24所示,专利文献2的钩部件(装饰罩安装部件)80包括:安装面部81,其供装饰罩93的终端部93a缝接;钩面部82,其与该安装面部81相向地配置;钩83,其设置于钩面部82的上端;底面部84,其连接安装面部81的下端和钩面部82的下端。

在钩部件80的一部分设置有:钩面部82的上端被切掉而得到的切缺部85、以及安装面部81的一部分被穿孔而得到的圆形的穿孔部86。该切缺部85及穿孔部86通过穿孔加工而在钩部件80的长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这样的切缺部85及穿孔部86,能够使钩部件80如图24所示的那样在与供装饰罩93缝接的安装面部81正交的方向上容易地弯曲。

通过使用专利文献2的这样的钩部件(装饰罩安装部件)80,能够根据座架91的角部的弯曲情况,使装饰罩安装部件80在与该安装面部81正交的方向上容易地弯曲。因此,能够使钩部件80在追随座架91的角部的同时卡止于座架91的卡止部94。由此,装饰罩93能够覆盖座垫90的角部,因此能够提高座位的角部的外观品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40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637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例如将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等多个片材部件连接而覆盖于车辆用的座位的情况下,有时会根据座位的形状或设计等要求如下:使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和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在与该片材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形态形成,并且使第2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与该第1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固接。

但是,例如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片材固接件中,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的第1固接部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的第2固接部件均是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呈一定形状的长条状部件,因此无法使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弯曲。因此,在使第2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与第1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固接的情况下,将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切断得较短,并将该切断后的小片状的多个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分别断续地安装于弯曲的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由此能够将片材边缘部的弯曲部分彼此固接。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小片状的多个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安装于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的作业很繁杂。另外,由于断续地安装小片状的多个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所以由安装有小片状的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的部分和未安装小片状的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的部分形成较大的凹凸图案。这样形成的凹凸图案在将第2片材部件与第1片材部件固接时容易在片材外表面被看到,其结果是,存在导致座位的外观品质下降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所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饰罩安装部件(钩部件)80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尽管能够在与装饰罩安装部件80的安装面部81正交的方向上弯曲,但是在装饰罩安装部件80的形态上无法在与该安装面部81平行的方向上弯曲。因此,即使在使用所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饰罩安装部件80的情况下,可能当使第2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的、跟该片材边缘部平行地弯曲的部分固接时也会产生与所述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同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片材固接件,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以在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固接,并且在该弯曲部分的片材表面不会露出凹凸图案或者难以露出凹凸图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固接件,其包括:长条状的第1固接部件,其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以及长条状的第2固接部件,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所述片材固接件能够通过使所述第2固接部件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卡合而使所述第2片材部件与所述第1片材部件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固接部件包括:第1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第1片材部件,具有平坦的固定面;第1卡合部,其与所述第1主体部的一端部一体设置,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将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一部分收容并卡合于其内侧;多个第1缝隙部,其沿着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1连续部,其沿着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多个所述第1缝隙部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1固接部件在与所述第1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2固接部件包括:第2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第2片材部件,具有平坦的固定面;第2卡合部,其从所述第2主体部的一端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多个第2缝隙部,其沿着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2连续部,其沿着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多个所述第2缝隙部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2固接部件在与所述第2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

接着,由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固接件,其包括:长条状的第1固接部件,其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以及长条状的第2固接部件,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所述片材固接件能够通过使所述第2固接部件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卡合而使所述第2片材部件与所述第1片材部件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接部件包括:第2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第2片材部件,具有平坦的固定面;第2卡合部,其从所述第2主体部的一端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卡合;多个第2缝隙部,其沿着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2连续部,其沿着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多个所述第2缝隙部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2固接部件在与所述第2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1固接部件包括:第1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第1片材部件,具有平坦的固定面;第1卡合部,其与所述第1主体部的一端部一体设置,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将所述第2卡合部的一部分收容并卡合于其内侧;多个第1缝隙部,其沿着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1连续部,其沿着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多个所述第1缝隙部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1固接部件在与所述第1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

在上述的本发明涉及的片材固接件中,优选在设所述第1缝隙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1缝隙宽度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1缝隙部之间的距离为第1缝隙分离间隔、所述第2缝隙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2缝隙宽度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2缝隙部之间的距离为第2缝隙分离间隔的情况下,所述第1缝隙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2缝隙分离间隔,所述第2缝隙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1缝隙分离间隔。

在这种情况下,更优选所述第1缝隙宽度尺寸在50%以上的所述第1缝隙部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2缝隙分离间隔,所述第2缝隙宽度尺寸在50%以上的所述第2缝隙部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1缝隙分离间隔。

进而,优选多个所述第1缝隙部和多个所述第2缝隙部分别在所述第1固接部件及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间隔形成,所述第1缝隙部的所述间距间隔和所述第2缝隙部的所述间距间隔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

另外,在本发明的片材固接件中,优选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所述第1卡合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中呈大致u字形或大致c字形的形状,配置于所述第1卡合部的内侧并且收容所述第2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空间部和与所述收容空间部连通的开口部沿着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1卡合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所述第1连续部在所述第1卡合部至少被设置于一对开口相邻端部,该一对开口相邻端部与所述开口部相邻,并且隔着所述开口部彼此相向地配置。

进而,在本发明的片材固接件中,优选在从与所述第1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固接部件时,所述第1缝隙部包括:多个主体侧第1缝隙部,其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配置有所述第1主体部的一侧的端缘沿着所述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以及多个卡合侧第1缝隙部,其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配置有所述第1卡合部的一侧的端缘沿着所述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多个所述主体侧第1缝隙部和多个所述卡合侧第1缝隙部彼此形成于所述第1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从与所述第2主体部的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所述第2固接部件时,所述第2连续部设置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配置有所述第2主体部的一侧的端缘部,所述第2缝隙部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配置有所述第2卡合部的一侧的端缘沿着所述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中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所述第2卡合部包括:第2基端壁部,其从所述第2主体部弯折延伸;第2中间壁部,其从所述第2基端壁部弯折延伸;以及第2顶端壁部,其从所述第2中间壁部弯折延伸。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固接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中呈大致t字形的形状,所述第2卡合部包括:颈部,其与所述第2主体部连结,并且在相对于所述第2主体部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卡合头部,其配置于所述颈部的顶端部,并且在与所述颈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抵接部,其配置于所述颈部的基端部,并且供所述第1固接部件抵接;以及插入槽部,其凹设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卡合头部之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提供的如上述那样的片材固接件中,在第1固接部件形成有能够使该第1固接部件在与第1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换言之能够在与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多个第1缝隙部。另外,在第2固接部件形成有能够使该第2固接部件在与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换言之能够在与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多个第2缝隙部。

因此,例如在使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和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以在与该片材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形态形成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片材固接件,能够无需将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如例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情况那样切断得较短,而在保持长条状的状态下使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弯曲,稳定地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及第2片材部件的各片材边缘部。另外,通过使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的第2固接部件与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的第1固接部件卡合,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容易且顺畅地与第1片材部件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固接。其结果是,例如不会如以往那样由被切断得较短的小片状的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形成凹凸图案,因此能够防止因该凹凸图案导致制品的外观品质下降。

在本发明的这样的片材固接件中,在设第1缝隙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1缝隙宽度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缝隙部之间的距离为第1缝隙分离间隔、第2缝隙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2缝隙宽度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缝隙部之间的距离为第2缝隙分离间隔的情况下,在至少一部分的第1缝隙部,第1缝隙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2缝隙分离间隔。另外,在至少一部分的第2缝隙部,第2缝隙宽度尺寸也被设定为小于第1缝隙分离间隔。

由此,在使第2固接部件与第1固接部件卡合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第1固接部件的一部分(第1卡合部)进入第2固接部件的第2缝隙部内、或者第2固接部件的一部分(第2卡合部)进入第1固接部件的第1缝隙部内,例如在第1固接部件和第2固接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相对地移动等情况下在两部件之间彼此难以发生卡挂。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在形成于第1固接部件的50%以上的第1缝隙部(即,半数以上的第1缝隙部)、优选在全部第1缝隙部中,被设定为小于第2缝隙分离间隔。另外,上述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在形成于第2固接部件的50%以上的第2缝隙部、优选在全部第2缝隙部中,被设定为小于第1缝隙分离间隔。由此,即使在使第2固接部件与第1固接部件卡合的状态下第1固接部件和第2固接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相对地移动,也能够使得在第1固接部件与第2固接部件之间彼此更难以发生卡挂。

在本发明的如上述那样的片材固接件中,多个第1缝隙部和多个第2缝隙部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间隔形成。另外,第1缝隙部的间距间隔和第2缝隙部的间距间隔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1固接部件和第2固接部件在上述规定的平行的方向上以彼此相同的曲率弯曲。由此,例如能够使弯曲的第2固接部件与同样弯曲的第1固接部件顺畅地卡合,使第2片材部件与第1片材部件稳定地固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片材固接件中,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具有在横截面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或大致c字形的形状。另外,在该第1卡合部,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收容第2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空间部和与收容空间部连通的开口部。由此,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与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顺畅且稳定地卡合。此外,本发明中的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在横截面视图中也可以并非呈大致u字形或大致c字形的形状,而是形成为例如局部具有弯曲部分这样的其他形状。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的第1连续部在第1卡合部至少被设置于一对开口相邻端部,该一对开口相邻端部与开口部相邻,并且隔着开口部彼此相向地配置。这样,在本发明的第1固接部件,在第1卡合部的一对开口相邻端部设置有第1连续部,未形成第1缝隙部。由此,在将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经由第1固接部件的上述开口部插入收容空间部卡合时,即使例如在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设置有多个第2缝隙部,也能够使该第2卡合部不与第1卡合部的上述的一对开口相邻端部卡挂,而是顺畅地插入第1卡合部的收容空间部与第1卡合部稳定地卡合。

进而,在本发明的片材固接件中,从与第1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第1固接部件时,第1缝隙部包括:多个主体侧第1缝隙部,其从第1主体部的端缘至第1连续部的形成部位沿着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以及多个卡合侧第1缝隙部,其从第1卡合部的端缘至第1连续部的形成部位沿着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另外,多个主体侧第1缝隙部和多个卡合侧第1缝隙部在彼此长度方向上的对应的相同的位置以一定的间距间隔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1固接部件在与第1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另外,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与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顺畅且稳定地卡合。

在本发明中,在从与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第2固接部件时,第2连续部设置于第2主体部的端缘部,第2缝隙部从第2卡合部的端缘至第2连续部的形成部位沿着交叉方向连续地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2固接部件在与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另外,在使第2固接部件与第1固接部件卡合而使第2片材部件与第1片材部件固接时,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沿着第2连续部折返。由此,在第2片材部件的折返部分不会因第2缝隙部的有无而导致露出较小的凹凸图案,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的折返部分成为没有凹凸或凹凸较少的平滑的表面。

进而,在本发明中,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包括第2基端壁部、第2中间壁部、第2顶端壁部,并且通过这些壁部而具有在横截面中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由此,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与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顺畅地且稳定地卡合。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也可以具有在横截面中呈大致t字形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2卡合部包括:颈部,其相对于第2主体部倾斜地配置;卡合头部,其配置于颈部的顶端部;抵接部,其配置于颈部的基端部,并且供第1固接部件(特别是,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抵接;以及插入槽部,其凹设在抵接部与卡合头部之间。

由此,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的第2卡合部与第1固接部件的第1卡合部顺畅且稳定地卡合。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第2卡合部与第1卡合部卡合之后,使第2固接部件移动以使第1卡合部的顶端部插入第2卡合部的插入槽部,进而使第2固接部件以远离第1固接部件的第1主体部的方式转动,由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将第2固接部件从第1固接部件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将片材部件固接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第1固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与第1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图2的第1固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示出的iv-iv线处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第2固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与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图5的第2固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示出的vii-vii线处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使图2的第1固接部件及图5的第2固接部件在与第1主体部及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临时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正式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将片材部件固接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第1固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与第1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图12的第1固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示出的xiv-xiv线处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第2固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与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图15的第2固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示出的xvii-xvii线处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使图12的第1固接部件及图15的第2固接部件在与第1主体部及第2主体部的固定面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临时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的正式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21是示意性地对实施例2涉及的第2固接部件的拆卸进行说明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以往的座垫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以往的装饰罩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装饰罩安装部件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片材固接件

5垫体

6第1片材部件

6a片材边缘部

7第2片材部件

7a片材边缘部

10第1固接部件

11第1主体部

11a第1面(固定面)

11b第2面

12第1卡合部

12a第1基端壁部

12b第1中间壁部

12c第1顶端壁部

12d第1突起部

13收容空间部

14开口部

14a开口部的大小

16第1缝隙部

16a主体侧第1缝隙部

16b卡合侧第1缝隙部

16c缝隙端面

17第1连续部

18开口相邻端部

20第2固接部件

21第2主体部

21a第1面(固定面)

21b第2面

22第2卡合部

22a第2基端壁部

22b第2中间壁部

22c第2顶端壁部

23内侧空间部

26第2缝隙部

27第2连续部

31~36第1箭头~第6箭头

50第1固接部件

51第1主体部

51a第1面(固定面)

51b第2面

52第1卡合部

52a第1基端壁部

52b第1延伸部

52c第1突起部

53收容空间部

54开口部

54a开口部的大小

56第1缝隙部

56a主体侧第1缝隙部

56b卡合侧第1缝隙部

56c缝隙端面

57第1连续部

58开口相邻端部

60第2固接部件

61第2主体部

61a第1面(固定面)

61b第2面

62第2卡合部

62a颈部

62b卡合头部

62c抵接部

62d插入槽部

63突片部

64定位用突起部

66第2缝隙部

67第2连续部

d1第1缝隙分离间隔

d2第2缝隙分离间隔

l从第2固接部件的插入槽部至卡合头部的第2主体部侧的端部的长度

p1、p2间距间隔

w1第1缝隙宽度尺寸

w2第2缝隙宽度尺寸

w3插入槽部的槽宽度尺寸

θ第1突起部的内壁面与第1基端壁部的第1面之间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例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实施例1涉及的片材固接件将片材部件固接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片材固接件的第1固接部件的立体图、俯视图及截面图。图5~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片材固接件的第2固接部件的立体图、俯视图及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是为了在将作为表皮部件的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盖在垫体5的表面进行安装时使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在第1片材部件6和第2片材部件7的边界部连续地固接而使用的。

本实施例1的这样的片材固接件1主要用于汽车等的车辆用座位,但是例如飞机或船舶的座位、学校或办公楼所使用的座位、运动用器具类的垫、住宅用的沙发或床等家具类的制品也能够同样使用片材固接件1。

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包括:细长的第1固接部件10,其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细长的第2固接部件20,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并且与第1固接部件10卡合。在这种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有时也分别被称为外部(outer)部件及内部(inner)部件。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尺寸(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能够根据它们固定的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6a、7a的长度来适当变更。

在本实施例1中,第1固接部件10和第2固接部件20是通过下述方式制造的:分别进行合成树脂材料的挤出成形或注塑成形等来成形出长条状的一次成形体,然后对所得到的一次成形体进行后述的切断加工来形成第1缝隙部16及第2缝隙部26。这样的合成树脂制的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具有弹性。此外,在本发明中,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挤出成形或注塑成形的成形工序中,在将成形出一次成形体后对其进行输送的方向规定为机械方向(md)的情况下,基于该一次成形体制造的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机械方向为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进而,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如图2及图5等所示的那样沿着一个方向较长且连续地延伸而形成,因此也能够将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换言之称为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延伸方向或纵向方向。

本实施例1的第1固接部件10包括:第1主体部11,其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第1卡合部12,其与该第1主体部11的一端部一体设置;收容空间部13,其设置于第1卡合部12的内侧,并且收容第2固接部件20的一部分;以及开口部14,其在第1卡合部12的一部分开口,并且与收容空间部13连通。

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主体部1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平板状。该第1主体部11包括:平面状的第1面11a,其为与第1片材部件6接触而被固定的固定面;以及平面状的第2面11b,其配置于该第1面11a的相反侧。

在这种情况下,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成为相对于垫体5朝向外侧的外侧表面,第1主体部11的第2面11b成为面对垫体5的内侧表面。此外,在本发明中,有时将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平行的方向中沿着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称为第1固接部件10的前后方向,将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第1固接部件10的左右方向。而且,有时将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正交的方向称为第1固接部件10的上下方向。

另外,在第1固接部件10中,第1主体部11中的第1面11a的顶端部(与第1卡合部12连结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为作为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的间隔的第1主体部11的厚度尺寸随着朝向顶端而逐渐减小的弯曲面或倾斜面。

第1卡合部12具有在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图4)中在第1主体部11侧开口而呈大致c字形的形状。该第1卡合部12包括:第1基端壁部12a,其与第1主体部11连续地形成,并且与第1主体部11平行地配置;第1中间壁部12b,其从第1基端壁部12a呈大致90°地弯折延伸;第1顶端壁部12c,其从第1中间壁部12b弯折延伸;以及第1突起部12d,其从第1基端壁部12a的与第1主体部11相邻的端部朝向第1顶端壁部12c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1突起部12d的朝向第1主体部11侧的外壁面的位置成为第1主体部11与第1卡合部12的边界。

将第1卡合部12的第1基端壁部12a、第1中间壁部12b及第1顶端壁部12c各自的厚度尺寸规定为在观察第1固接部件10的横截面时的第1卡合部12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最小间隔。在这种情况下,第1卡合部12的第1基端壁部12a、第1中间壁部12b及第1顶端壁部12c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第1主体部11大。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中,第1中间壁部12b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1基端壁部12a及第1顶端壁部12c的厚度尺寸。

在第1固接部件10的横截面中,第1中间壁部12b配置在与第1基端壁部12a正交的方向上。第1顶端壁部12c以其相对于第1中间壁部12b的内周面侧的角度小于90°的方式、换言之以随着朝向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而第1基端壁部12a的内周面与第1顶端壁部12c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逐渐减小的方式相对于第1基端壁部12a倾斜地配置。

第1卡合部12的朝向收容空间部13配置的内周面包括形成于第1基端壁部12a、第1中间壁部12b及第1顶端壁部12c的平坦面、形成于第1基端壁部12a与第1中间壁部12b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弯曲面、形成于第1中间壁部12b与第1顶端壁部12c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弯曲面、以及第1突起部12d的后述的内壁面。

第1卡合部12的第1突起部12d具有在观察第1固接部件10的横截面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1突起部12d包括朝向第1主体部11侧的外壁面和朝向收容空间部13的内壁面。第1突起部12d的外壁面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正交地配置。

第1突起部12d的内壁面形成为朝向第1基端壁部12a向下倾斜并且相对于第1基端壁部12a的内周面以大致45°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这样,第1突起部12d的内壁面倾斜地形成,由此在使第2固接部件20如后述的那样以临时卡合状态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10之后又以正式卡合状态与第1固接部件10卡合时,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卡合部22整体顺畅地进入并收容在第1卡合部12的收容空间部13内。

第1卡合部12的收容空间部13被第1基端壁部12a、第1中间壁部12b、第1顶端壁部12c及第1突起部12d包围而形成。该收容空间部13沿着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并且具有能够收容第2固接部件20的后述的第2主体部21的一部分和第2卡合部22的大小。

与该收容空间部13连通的开口部14设置在第1卡合部12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与第1突起部12d的顶端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和第1突起部12d的顶端部形成有后述的第1连续部17,所以开口部14被2个第1连续部17夹着,沿着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

这里,在例如如图4所示的那样将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与第1突起部12d的顶端部之间的最短距离规定为开口部14的大小14a的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10的开口部14的大小14a例如如图9及图10所示的那样被设定为大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卡合部22的厚度尺寸及第2主体部21的厚度尺寸,以便能够供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卡合部22、第2主体部21插通。

在本实施例1的第1固接部件10形成有:多个第1缝隙部16,其沿着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以90°的角度与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1连续部17,其作为未设置第1缝隙部16的部分在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此外,如上述的那样第1缝隙部16沿着所述正交方向设置,但是本实施例1的第1缝隙部16也可以沿着并非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平行方向的方向、即沿着以90°以外的规定角度(例如45°)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

在本实施例1中,多个第1缝隙部16以第1固接部件10能够在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弯曲的形态(位置、形状、大小)设置。

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中的多个第1缝隙部16在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间隔p1而彼此平行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1缝隙部16的形成间距间隔p1为作为第1缝隙部16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w1和作为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缝隙部16间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的第1缝隙分离间隔d1的合计大小。另外,第1缝隙宽度尺寸w1被设定为小于第1缝隙分离间隔d1。

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部16包括在从与第1主体部11的固定面11a正交的上下方向观察第1固接部件10的俯视图(参照图3)中设置于第1主体部11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16a和设置于第1卡合部12的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

特别是,各第1缝隙部16分别包括作为一对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16a及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作为一对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16a和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彼此相对应地形成于第1固接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主体侧第1缝隙部16a从第1主体部11的顶端缘至第1卡合部12的附近呈直线状配置。在第1固接部件10的上述俯视图(图3)中,优选主体侧第1缝隙部16a在正交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第1主体部11在正交方向上的尺寸从第1主体部11的顶端缘形成至70%以上的范围,特别优选形成至80%以上的范围。

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遍及第1卡合部12的第1基端壁部12a的一部分、第1中间壁部12b和第1顶端壁部12c的一部分连续地设置。另外,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在第1固接部件10的上述俯视图中从第1固接部件10的左右方向上的配置有第1卡合部12的一侧的端缘(即,与第1主体部11的顶端缘相反一侧的第1固接部件10的端缘)起配置至第1卡合部12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的附近位置。

另外,在观察第1固接部件10的横截面时(参照图4),作为卡合侧第1缝隙部16b的所述正交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形成于第1基端壁部12a的缝隙端面16c和形成于第1顶端壁部12c的缝隙端面16c。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于第1基端壁部12a的缝隙端面16c和形成于第1顶端壁部12c的缝隙端面16c在第1固接部件10的俯视图(图3)中配置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10如后述的那样在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1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更容易折弯。

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连续部17例如如图4所示的那样以夹着第1卡合部12的开口部14的方式与该开口部14相邻地形成。即,本实施例1的第1连续部17设置为上下被分成包含第1卡合部12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的开口相邻端部18和包含第1突起部12d的开口相邻端部18,并且具有能够确保适当强度的横截面积。在这种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10的上下的开口相邻端部18如图4中被虚线包围而示出的那样是与开口部14相邻并且隔着开口部14彼此相向地配置的部分。进而,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1连续部17还设置于第1卡合部12的第1基端壁部12a的与第1主体部11连结的一侧的端部和第1主体部11的与第1卡合部12(第1基端壁部12a)连结的一侧的端部。

通过如上述的那样在第1固接部件10设置有多个第1缝隙部16及第1连续部17,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10如图2的虚拟线或图8所示的那样以在上下方向上分割配置的2个第1连续部17为轴(中心),在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容易地弯曲。另外,能够降低第1固接部件10的材料成本,并且使第1固接部件10轻量化。

本实施例1的第2固接部件20包括:第2主体部21,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第2卡合部22,其与该第2主体部21的一端部一体设置;以及内侧空间部23,其形成于第2卡合部22的内侧。

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平板状。该第2主体部21包括平面状的第1面21a和配置于该第1面21a的相反侧的平面状的第2面21b,该第1面21a在第2固接部件20以正式卡合状态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10时与第1固接部件10相向,并且作为与第2片材部件7接触而被固定的固定面。

在这种情况下,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21a成为以朝向垫体5的方式配置的内侧表面,第2主体部21的第2面21b成为相对于垫体5朝向外侧的外侧表面。此外,在本发明中,有时将与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固定面)21a平行的方向中沿着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称为第2固接部件20的前后方向,将与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第2固接部件20的左右方向。而且,有时将与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固定面)21a正交的方向称为第2固接部件20的上下方向。

另外,在第2固接部件20中,第2主体部21的第2面21b的顶端部(与第2卡合部22连结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为作为第1面21a与第2面21b之间的间隔的第2主体部21的厚度尺寸随着朝向顶端而逐渐减小的弯曲面或倾斜面。

第2卡合部22在第2固接部件2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图7)中具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该第2卡合部22包括:第2基端壁部22a,其与第2主体部21连结,并且从第2主体部21呈大致90°地弯折延伸;第2中间壁部22b,其从第2基端壁部22a弯折延伸;以及第2顶端壁部22c,其从第2中间壁部22b弯折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第2卡合部22的第2基端壁部22a及第2中间壁部22b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第2主体部21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或者稍小于第2主体部21的厚度尺寸。第2卡合部22的第2顶端壁部22c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2基端壁部22a及第2中间壁部22b的厚度尺寸。

在第2固接部件20的横截面(图7)中,第2基端壁部22a沿着与第2主体部21正交的方向配置。第2卡合部22的第2中间壁部22b以其相对于第2基端壁部22a的内周面侧的角度大于90°的方式,沿着相对于第2主体部21倾斜的方向从第2基端壁部22a的顶端部延伸。

第2顶端壁部22c沿着与第2基端壁部22a平行的方向从第2中间壁部22b的顶端部延伸。另外,第2卡合部22的第2基端壁部22a与第2顶端壁部22c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第1顶端壁部12c的厚度尺寸,以使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能够插入第2卡合部22的内侧空间部23。

在本实施例1的第2固接部件20形成有:多个第2缝隙部26,其沿着与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以90°的角度与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2连续部27,其作为未设置第2缝隙部26的部分在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此外,本实施例1的第2缝隙部26也可以与第1缝隙部16的情况同样地,沿着以90°以外的规定角度与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

多个第2缝隙部26以第2固接部件20能够在与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固定面)2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弯曲的形态(位置、形状、大小)设置。

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中的多个第2缝隙部26在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间隔p2而彼此平行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2缝隙部26的形成间距间隔p2是作为第2缝隙部26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w2、以及作为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缝隙部26之间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的第2缝隙分离间隔d2的合计大小。

另外,第2缝隙宽度尺寸w2被设定为小于第2缝隙分离间隔d2。各第2缝隙部26在从与第2主体部21的固定面21a正交的方向观察第2固接部件20的俯视图中(参照图6),从第2固接部件20的左右方向上的配置有第2卡合部22的一侧的端缘起至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附近为止在所述正交方向(左右方向)上连续地设置。通过这样的多个第2缝隙部26,第2卡合部22以被分割成小片状的形态沿着长度方向形成。

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连续部27设置于第2主体部21的远离第2卡合部22的顶端部。

通过如上述的那样在第2固接部件20设置有多个第2缝隙部26及第2连续部27,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以第2连续部27为轴(中心),如图5的虚拟线或图8所示的那样在与第2主体部21的固定面2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容易地弯曲。另外,能够降低第2固接部件20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轻量化。

在本实施例1的第1固接部件10与第2固接部件20的关系中,设置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部16的形成间距间隔p1和设置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部26的形成间距间隔p2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另外,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w1被设定为小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分离间隔d2,并且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w2被设定为小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分离间隔d1。

基于上述那样的关系形成第1缝隙部16及第2缝隙部26,由此在将第2固接部件20以正式卡合状态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10而使第2片材部件7与第1片材部件6固接时,即使第2固接部件20相对于第1固接部件10在长度方向上移动,也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卡合部12难以进入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部26,并且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卡合部22难以进入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部16。由此,使第1固接部件10和第2固接部件20彼此难以卡挂,由于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能够分别适当地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在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产生褶皱、或者第1片材部件6或第2片材部件7被局部拉紧而成为伸长的状态等。此外,在本发明中,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w1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分离间隔d2的上述关系、以及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w2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缝隙分离间隔d1的上述关系在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至少一部分成立即可。

在如上述那样的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中,第1固接部件10通过下述方式被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在使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重合在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11a上的状态下,通过缝制加工将第1主体部11缝接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

第2固接部件20通过下述方式被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在使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重合在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21a上的状态下,通过缝制加工将第2主体部21缝接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在这种情况下,第2主体部21的第2面21b未直接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焊接或熔接等以往已知的其他固定方式。

接着,对通过使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第2固接部件20与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第1固接部件10卡合,而如图1所示的那样将第2片材部件7与第1片材部件6固接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第1片材部件6和第2片材部件7被覆盖于垫体5的表面。

另外,第1固接部件10例如如图8所示的那样以在与第1主体部11的第1面(固定面)11a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弯曲的状态缝接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另外,第2固接部件20也如图8所示的那样以在与第2主体部21的第1面(固定面)21a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弯曲的状态缝接于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

首先,作业员握持弯曲状态的第2固接部件20,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卡合部22靠近弯曲状态的第1固接部件10。进而,将第2卡合部22的第2顶端壁部22c从第1固接部件10的开口部14沿着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依次插入收容空间部13,同时将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插入第2卡合部22的内侧空间部23。

此时,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连续部17如上述的那样被设置于包含第1卡合部12的与开口部14相邻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的开口相邻端部18、以及包含第1突起部12d的开口相邻端部18。因此,即使第2卡合部22被第2缝隙部26分割成小片状,也能够将该第2卡合部22的第2顶端壁部22c容易且顺畅地插入第1固接部件10的由第1连续部17夹着的开口部14,并将其引导至收容空间部13。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为了将第2卡合部22容易地插入第1卡合部12的开口部14,在包含第1卡合部12的与开口部14相邻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的开口相邻端部18和包含第1突起部12d的开口相邻端部18设置有第1连续部17。但是,在本实施例1中,例如也能够通过下述方式将第1卡合部12分割成小片状:设置与第2卡合部22的第2顶端壁部22c的顶端部在长边方向上连续的第2连续部27来替代在第1卡合部12的与开口部14相邻的开口相邻端部18设置第1连续部17,并且在第1卡合部12整体设置第1缝隙部16。由此,也能够将第2卡合部22容易地插入第1卡合部12的开口部14。

然后,将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插入第2卡合部22的内侧空间部23,由此能够如图9所示的那样使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与第2卡合部22的第2基端壁部22a的内周面抵接,并且也能够与第2中间壁部22b及第2顶端壁部22c中的至少一方的内周面(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与第2中间壁部22b及第2顶端壁部22c双方的内周面)抵接。

此时,第2固接部件20受到被覆盖于垫体5的第2片材部件7拉拽的张力,片材固接件1被施加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顶端壁部22c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稳定地卡挂并且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基端壁部22a的内周面压抵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方向的应力。由此,第2固接部件20在以规定角度被临时卡止于第1固接部件10的临时卡合状态下被保持。另外,在该临时卡合状态时,作业员能够通过调整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位置等来去除在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所产生的褶皱或松弛等。

接着,作业员将以临时卡合状态卡止的弯曲状的第2固接部件20如图9中第1箭头31所表示的那样向使其第2主体部21靠近第1固接部件10的方向按压,由此使第2固接部件20转动。此时,第2固接部件20将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卷入,同时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中间壁部22b继第2顶端壁部22c之后从第1固接部件10的开口部14被插入收容空间部13。与此同时,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从第2卡合部22的内侧空间部23抽出。另外,同时,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收容空间部13增大。

进而,第2固接部件20继续转动,由此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基端壁部22a继第2中间壁部22b之后从第1固接部件10的开口部14被插入收容空间部13。由此,能够将第2卡合部22整体容易且顺畅地插入并嵌入第1固接部件10的收容空间部13。在这种情况下,在第2卡合部22整体被插入第1固接部件10的收容空间部13的时刻,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发生弹性复位,由此能够如图10所示的那样使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的第2面21b、以及与该第2面21b连续地形成的第2基端壁部22a的一个面抵接。

另外,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如上述的那样发生弹性复位,由此第1固接部件10和第2固接部件20局部发生碰撞,因该碰撞而能够产生较小的碰撞声或触感。因此,即使在如图10所示的那样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被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遮盖而无法从外侧(图面的上侧)看到的情况下,作业员也能够通过感知到较小的碰撞声或触感来确认第2卡合部22整体被插入第1固接部件10的收容空间部13。

然后,如上述的那样第2卡合部22整体被插入并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10的收容空间部13,由此如图1及图10所示的那样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和第2基端壁部22a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顶端壁部12c的顶端部抵接。并且,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中间壁部22b和第2顶端壁部22c的连结部分(或其附近)与第1固接部件10的第1中间壁部12b和第1基端壁部12a的连结部分(或其附近)抵接。

这样,第2固接部件20在2个部位与第1固接部件10抵接,由此能够通过适当的卡合力使第2固接部件20以正式卡合状态与第1固接部件10稳定地卡合(嵌合)。由此,由于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第1固接部件10和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第2固接部件20连接,所以能够如图1所示的那样使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沿着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连续地固接。

进而,在如上述的那样第2固接部件20以正式卡合状态进行卡合的情况下,彼此卡合的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分别从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受到被拉拽的张力。因此,片材固接件1被施加如图10中第2箭头32所示那样的、以使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远离第1固接部件10的方式使第2固接部件20转动的方向的应力。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固接部件10在上述的2个部位与第2固接部件20抵接,所以由这些抵接部分承受使第2固接部件20转动的方向的力,能够支承第2固接部件20。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2固接部件20脱离第1固接部件10,稳定地维持正式卡合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中,在第1固接部件10形成有多个第1缝隙部16,并且在第2固接部件20形成有多个第2缝隙部26。因此,即使在例如如图1所示的那样使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各片材边缘部6a、7a在与各片材边缘部6a、7a平行的方向上以相同的曲率弯曲地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在保持长条状的状态下对应地弯曲,稳定地固定于各片材边缘部6a、7a。

进而,使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彼此以正式卡合状态卡合,由此能够通过上述那样的简单的作业使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容易且顺畅并且在短時间内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固接。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的情况下,由于不像以往那样将第1固接部件10及第2固接部件20切断得较短而呈小片状,所以也不会因例如小片状的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而形成凹凸图案。因此,能够防止因该凹凸图案而导致制品的外观品质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中,在将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固接时,如图10所示的那样使第2片材部件7与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接触后折返。在这种情况下,在第2固接部件20的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第2连续部27。因此,在本实施例1的第2固接部件20中,与例如在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设置有多个第2缝隙部26这样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2固接部件相比,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7沿着第2连续部27美观地折返。

而且,例如在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设置有多个第2缝隙部26的情况下存在下述可能性:当第2片材部件7在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被折返时,在该第2片材部件7的折返部分的外表面露出被多个第2缝隙部26分割成小片状的第2主体部21的凹凸图案。但是,通过如本实施例1这样在第2主体部21的顶端部设置有第2连续部27,能够避免产生如上述那样的凹凸图案的问题,使第2片材部件7的折返部分成为平滑的形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制品的外观品质受损。

(实施例2)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实施例2涉及的片材固接件将片材部件固接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2~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片材固接件的第1固接部件的立体图、俯视图及截面图。图15~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片材固接件的第2固接部件的立体图、俯视图及截面图。

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片材固接件1同样地例如适用于车辆、飞机、船舶等的座位,是为了在座位用的第1片材部件6和第2片材部件7的边界部将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连续地固接而使用的。

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包括:细长的第1固接部件50,其通过缝接等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以及细长的第2固接部件60,其通过缝接等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并且与第1固接部件50卡合。

另外,本实施例2的第1固接部件50和第2固接部件60是通过下述方式制造的:通过挤出成形或注塑成形等而成形出长条状的一次成形体,然后对所得到的一次成形体进行切断加工来形成第1缝隙部56及第2缝隙部66。这样制造的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具有弹性。

本实施例2的第1固接部件50包括:第1主体部51,其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第1卡合部52,其与该第1主体部51的一端部一体设置;收容空间部53,其设置于第1卡合部52的内侧,并且收容第2固接部件60的一部分;以及开口部54,其在第1卡合部52的一部分开口,并且与收容空间部53连通。

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主体部5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平板状。该第1主体部51包括:作为与第1片材部件6接触而被固定的固定面的平面状的第1面51a、以及配置于该第1面51a的相反侧的平面状的第2面51b。另外,第1主体部51的厚度尺寸(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51a与第2面51b之间的尺寸),除了第1主体部51的最远离第1卡合部52的顶端部以外,被设定为一定的大小。

第1卡合部52具有在与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图14)中在斜上侧开口而呈大致c字形的形状。该第1卡合部52包括:第1基端壁部52a,其与第1主体部51连续地形成;第1延伸部52b,其从第1基端壁部52a的顶端部弯曲地延伸;以及第1突起部52c,其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向上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1突起部52c的朝向第1主体部51侧的外壁面的延伸线上成为第1主体部51与第1卡合部52的边界。另外,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及第2面是指分别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51a及第2面51b朝向相同方向的表面。

第1卡合部52的第1基端壁部52a形成为与第1主体部51平行地配置,并且具有与第1主体部51相同的厚度尺寸。第1延伸部52b在第1固接部件50的横截面视图中以从第1基端壁部52a的顶端部向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侧折返的方式弯曲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1延伸部52b相对于第1基端壁部52a开始折弯的部位成为第1基端壁部52a与第1延伸部52b的边界。另外,除了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以外,第1延伸部52b以与第1基端壁部52a相同的厚度形成。另一方面,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形成得比第1基端壁部52a薄。

第1突起部52c突设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从该第1面朝向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突出。如图14所示,第1突起部52c包括:配置于第1主体部51侧的外壁面、配置于收容空间部53侧的内壁面、以及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远离并且配置在外壁面的上端部与内壁面的上端部之间的顶端面。

在这种情况下,第1突起部52c的外壁面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正交。如图14所示,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以该内壁面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之间的角度θ小于90°的方式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之间的角度θ被设定为40°以上70°以下。此外,在本发明中,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也可以以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之间的角度为90°或大于90°的方式形成。

第1卡合部52的收容空间部53被第1基端壁部52a、第1延伸部52b及第1突起部52c包围形成。该收容空间部53沿着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形成,并且与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卡合部62(特别是卡合头部62b)的大小对应地设置。此外,在本发明的第1固接部件50中,通过变更第1突起部52c的形成位置或突出方向等,也能够使第1卡合部52的收容空间部53以仅由第1延伸部52b及第1突起部52c包围的方式形成。

与收容空间部53连通的开口部54设置在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与第1突起部52c之间。在将该开口部54的大小54a如图14所示的那样规定为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与第1突起部52c之间的最短距离的情况下,开口部54的大小54a被设定为稍小于从配置于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卡合部62的插入槽部62d至卡合头部62b的第2主体部61侧的端部的最小长度l(参照图17)。

另外,该开口部54形成为,连接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与第1突起部52c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虚拟的直线相对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51a及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以小于90°的倾斜的角度、优选70°以下的倾斜的角度配置。这样,通过使开口部54以相对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51a及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倾斜的方式设置,能够缩短第1延伸部52b从第1基端壁部52a弯曲延伸的延伸长度,其结果是,能够使第1延伸部52b形成为较小的尺寸,并且具有较小的横截面积。

在本实施例2中,由于在第1卡合部52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和第1突起部52c形成有后述的第1连续部57,所以开口部54被2个第1连续部57夹着,沿着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

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第1固接部件10同样地,在本实施例2的第1固接部件50形成有:多个第1缝隙部56,其沿着与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形成;以及第1连续部57,其作为未设置第1缝隙部56的部分在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此外,本实施例2的第1缝隙部56也可以沿着以90°以外的规定角度与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

多个第1缝隙部56在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间隔p1而彼此平行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1缝隙部56的形成间距间隔p1是长度方向上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w1和长度方向上的第1缝隙分离间隔d1的合计大小。另外,第1缝隙宽度尺寸w1被设定为小于第1缝隙分离间隔d1。

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缝隙部56包括在从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固定面)51a正交的方向观察第1固接部件50的俯视图中(参照图13)设置于第1主体部51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和设置于第1卡合部52的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特别是,各第1缝隙部56分别包括作为一对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及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作为一对的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和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彼此对应地形成在第1固接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从第1主体部51的顶端缘起至包含第1卡合部52的一部分(第1基端壁部52a的一部分及第1突起部52c的一部分)的部分为止呈直线地配置。即,在第1固接部件50的俯视图中,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形成为在第1固接部件50的正交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第1主体部51的正交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主体侧第1缝隙部56a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例如第1固接部件50整体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尺寸从第1主体部51的顶端缘起形成至50%以上的范围。

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与第1卡合部52的第1延伸部52b的一部分连续地设置。该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在第1固接部件50的俯视图中,从第1固接部件50的左右方向上的配置有第1卡合部52的一侧的端缘起配置至第1卡合部52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附近。

设置有在观察第1固接部件50的横截面(图14)时形成于第1延伸部52b的上侧的缝隙端面56c和下侧的缝隙端面56c,作为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的所述正交方向(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上侧的缝隙端面56c和下侧的缝隙端面56c在第1固接部件50的俯视图(图13)中配置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如后述的那样在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51a平行的方向上更容易弯曲。

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连续部57例如如图14所示的那样以夹着第1卡合部52的开口部54的方式形成于与该开口部54相邻的开口相邻端部58。即,本实施例2的第1连续部57设置成:被上下分成由第1卡合部52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形成的开口相邻端部58和包含第1突起部52c的一部分及第1基端壁部52a的一部分的开口相邻端部58,并且具有能够确保适当强度的横截面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的第1固接部件50设置有多个第1缝隙部56及第1连续部57,由此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以在上下方向上分割而配置的2个第1连续部57为轴(中心),如图12的虚拟线或图18所示的那样在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固定面)5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容易地弯曲。另外,能够降低第1固接部件50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轻量化。

本实施例2的第2固接部件60包括:第2主体部61,其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第2卡合部62,其从第2主体部61的一端部弯折延伸;以及突片部63,其从第2卡合部62突出。

第2主体部6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板状。该第2主体部61包括:第1面(固定面)61a,其为与第1片材部件6接触而被固定的固定面,并且在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时与第1固接部件50相向;以及平面状的第2面61b,其配置于第1面61a的相反侧。在这种情况下,第2主体部61的第1面61a为以朝向垫体5的方式配置的内侧表面,第2主体部61的第2面61b为相对于垫体5朝向外侧的外侧表面。

另外,第2主体部61中的第1面61a的顶端部(与第2卡合部62连结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第2主体部61的厚度尺寸随着朝向顶端而逐渐减小的倾斜面或弯曲面。进而,在第2主体部61的第1面61a设置有定位用突起部64,其用于进行第2固接部件60相对于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的定位。此外,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不设置该定位用突起部64而形成第2固接部件。

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卡合部62相对于第2主体部61向第2主体部61的第1面61a侧弯折地形成,并且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具有呈大致t字形的形状。该第2卡合部62包括:颈部62a,其沿着相对于第2主体部61倾斜的方向延伸;卡合头部62b,其配置于颈部62a的顶端部;抵接部62c,其配置于颈部62a的基端部;以及插入槽部62d,其凹设在抵接部62c与卡合头部62b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2主体部61与第2卡合部62的边界在观察第2固接部件60的横截面时(参照图17),为使颈部62a的朝向第2主体部61侧的表面的平面部分朝向与卡合头部62b侧相反的一侧延伸而得到的虚拟的直线部分或其附近部分。

第2卡合部62的颈部62a配置成与第2主体部61连结,并且相对于第2主体部61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地延伸。卡合头部62b以与颈部62a一起呈现大致t字形的横截面的方式,从颈部62a的顶端部沿着与颈部62a交叉的方向(特别是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卡合头部62b包括:第1头部,其相对于颈部62a向第2主体部61侧延伸;以及第2头部,其向与第1头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头部62b的第1头部和第2头部以颈部62a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彼此以大致相同的长度延伸。

第2卡合部62的抵接部62c是在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时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特别是顶端面)抵接的部分。该抵接部62c与突片部63相邻地配置。

第2卡合部62的插入槽部62d沿着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抵接部62c与卡合头部62b的第2头部之间。插入槽部62d包括作为插入槽部62d的底面的槽底部和一对槽侧壁部。另外,作为一对槽侧壁部的间隔的插入槽部62d的槽宽度尺寸w3被设定为能够供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插入的大小、即稍大于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的厚度。特别是,优选插入槽部62d形成为,在插入槽部62d内能够容许第1延伸部52b的微小移动、同时第1延伸部52b在插入槽部62d内不会晃动这种程度的大小。

第2固接部件60的突片部63从第2卡合部62向与颈部62a正交的方向突出。此外,在本发明中,根据第2固接部件的大小或形状,突片部63也可以形成为从第2主体部61而非从第2卡合部62突出。另外,也能够不设置突片部63而形成第2固接部件。

在本实施例2的第2固接部件60形成有:多个第2缝隙部66,其沿着与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以90°的角度与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以及第2连续部67,其作为未设置第2缝隙部66的部分在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此外,本实施例2的第2缝隙部66也可以沿着以规定的角度与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形成。

多个第2缝隙部66在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间隔p2而彼此平行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2缝隙部66的形成间距间隔p2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为长度方向上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w2和长度方向上的第2缝隙分离间隔d2的合计大小。另外,第2缝隙宽度尺寸w2被设定为小于第2缝隙分离间隔d2。

各第2缝隙部66在从与第2主体部61的固定面61a正交的方向观察第2固接部件60的俯视图中(参照图16),从第2固接部件60的左右方向上的配置有第2卡合部62的一侧的端缘起至第2主体部61的顶端部附近为止在正交方向上连续地设置。通过设置有这样的多个第2缝隙部66,第2卡合部62以被分割成小片状的形态沿着长度方向形成。

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连续部67设置于第2主体部61的远离第2卡合部62的顶端部。

如上述那样在第2固接部件60设置有多个第2缝隙部66及第2连续部67,由此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60以第2连续部67为轴(中心),如由图15的虚拟线或图18所示的那样在与第2主体部61的固定面61a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容易地弯曲。另外,能够降低第2固接部件60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60轻量化。

进而,在本实施例2的第1固接部件50与第2固接部件60的关系中,设置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缝隙部56的形成间距间隔p1和设置于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缝隙部66的形成间距间隔p2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另外,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缝隙宽度尺寸w1被设定为小于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缝隙分离间隔d2,并且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缝隙宽度尺寸w2被设定为小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缝隙分离间隔d1。

由此,在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中,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和第2固接部件60彼此难以卡挂,因此第1固接部件50和第2固接部件60能够分别适当地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产生褶皱、或者第1片材部件6或第2片材部件7被局部拉拽而成为伸长的状态等。

接着,对通过使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第2固接部件60与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第1固接部件50卡合而如图11所示的那样使第2片材部件7与第1片材部件6固接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第1片材部件6和第2片材部件7被覆盖于垫体5的表面。

另外,第1固接部件50以在与第1主体部51的第1面(固定面)51a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弯曲的状态被缝接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第2固接部件60以在与第2主体部61的第1面(固定面)61a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弯曲的状态被缝接于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

首先,作业员握持呈弯曲状固定的第2固接部件60,使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卡合部62靠近弯曲状的第1固接部件50。进而,使第2卡合部62的卡合头部62b的一部分(第2头部)如图19所示的那样从第1固接部件50的开口部54插入收容空间部53,并且将第1卡合部52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插入第2卡合部62的插入槽部62d内。与此同时,使第2卡合部62的卡合头部62b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突起部52c的顶端面抵接。

此时,如上所述,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连续部57被设置于与第1卡合部52的开口部54相邻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和第1突起部52c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因形成第2缝隙部66而将第2卡合部62分割成小片状,也能够将该第2卡合部62的卡合头部62b容易且顺畅地插入第1固接部件50的被第1连续部57夹着的开口部54,并将其引导至收容空间部53。

此外,在本实施例2中,为了将第2卡合部62容易地插入第1卡合部52的开口部54,在第1卡合部52的与开口部54相邻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和第1突起部52c的一部分设置有第1连续部57。但是,在本实施例2中,例如在第2卡合部62的卡合头部62b和颈部62a的一部分设置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第2连续部67来替代在第1卡合部52的与开口部54相邻的开口相邻端部58设置第1连续部57,并且在第1卡合部52整体设置第1缝隙部56,由此也能够将第1卡合部52整体分割成小片状。由此,也能够将第2卡合部62容易地插入第1卡合部52的开口部54。

然后,通过上述作业使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卡合部62同时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和第1突起部52c抵接,由此第2固接部件60在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被插入第2卡合部62的插入槽部62d的状态下以被临时卡止的临时卡合状态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另外,在该临时卡合状态时,作业员通过调整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位置等,能够去除在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产生的褶皱或松弛等。

接着,作业员对以临时卡合状态卡止的弯曲状的第2固接部件60如图19中第3箭头33所表示的那样以使其第2主体部61靠近第1固接部件50的方式按压,由此使第2固接部件60转动。此时,第2固接部件60以其卡合头部62b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抵接的部分或卡挂的部分为支点,以该支点部分为中心转动。

由此,第2固接部件60能够一边将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卷入,一边将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从第2固接部件60的插入槽部62d抽出而朝向第2卡合部62的抵接部62c移动。与此同时,能够使卡合头部62b的一部分(第1头部)一边与第1突起部52c的顶端面滑动接触,一边靠近第1固接部件50的开口部54。

进而,使第2固接部件60朝向第1固接部件50转动,由此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弹性变形,同时使卡合头部62b越过第1突起部52c移动至收容空间部53内,由此能够使卡合头部62b整体容易且顺畅地插入并嵌入第1固接部件50的收容空间部53。

在这种情况下,在卡合头部62b越过第1突起部52c的时刻,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弹性复位,因此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60的卡合头部62b与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卡挂。

另外,在卡合头部62b如上述的那样越过第1突起部52c时发生上述弹性复位,由此第1固接部件50和第2固接部件60局部发生碰撞,因该碰撞而能够产生较小的碰撞声或触感。因此,即使在如图20所示的那样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被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遮盖而无法从外侧(图面的上侧)看到的情况下,作业员也能够通过感知较小的碰撞声或触感来确认卡合头部62b整体被插入第1固接部件50的收容空间部53。

然后,如上述的那样卡合头部62b整体被插入并被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的收容空间部53,由此如图11及图20所示的那样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缘与第2固接部件60的抵接部62c抵接,并且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与第2固接部件60的卡合头部62b抵接。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与第2固接部件60的突片部63能够彼此较多地抵接。

这样,第2固接部件60在2个部位以上的部分与第1固接部件50抵接,由此能够通过适当的卡合力使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与第1固接部件50稳定地卡合(嵌合)。由此,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的第1固接部件50和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2片材部件7的第2固接部件60连接,因此能够如图11所示的那样使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沿着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连续地固接。

进而,在如上述的那样使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卡合的情况下,彼此卡合的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分别从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受到拉拽的张力。因此,片材固接件2被施加如图20中第4箭头34所表示的那样的、以使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主体部61远离第1固接部件50的方式使第2固接部件60转动的方向的应力。

在这种情况下,第1固接部件50在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缘、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和第1延伸部52b的顶端部的外周面上承受如图20中第5箭头35所表示的从第2固接部件60被施加的力,能够支承第2固接部件60。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2固接部件60脱离第1固接部件50,稳定地维持正式卡合状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相对于第1基端壁部52a的第1面如上述的那样以锐角的倾斜角度配置,所以与例如该倾斜角度为90°或钝角的情况相比,能够由该第1突起部52c的内壁面更稳定地支承第2固接部件60的卡合头部62b。

另一方面,在如图11及图20所示的那样在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卡止于第1固接部件50的状态下将第2固接部件60从第1固接部件50拆卸进行分离的情况下,作业员握持第2固接部件60,如图21所示的那样以使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远离第2固接部件60的抵接部62c及突片部63而插入插入槽部62d的方式,使第2固接部件60克服来自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张力而移动。由此,第2固接部件60的位置脱离正式卡合状态。

接着,使第2固接部件60保持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被插入插入槽部62d的状态不变地,以卡合头部62b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延伸部52b抵接的部分为中心如图21中第6箭头36所表示的那样转动。由此,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弹性变形,同时使卡合头部62b从第1固接部件50的收容空间部53顺畅地抽出,能够使第2固接部件60从第1固接部件50容易且顺畅地脱离,其结果是,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容易地分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中,在第1固接部件50形成有多个第1缝隙部56,并且在第2固接部件60形成有多个第2缝隙部66。因此,即使在例如如图11所示的那样使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各片材边缘部6a、7a在与各片材边缘部6a、7a平行的方向上以相同的曲率弯曲而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在保持长条状的状态下对应地弯曲,稳定地固定于各片材边缘部6a、7a。

进而,使以弯曲状态固定于第1片材部件6及第2片材部件7的第1固接部件50及第2固接部件60彼此以正式卡合状态卡合,由此能够通过如上所述的简单的作业使第2片材部件7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7a容易且顺畅地并且短時间地与第1片材部件6的弯曲的片材边缘部6a固接。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的情况下,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由于不会像以往那样将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切断得较短而呈小片状,所以也不会因小片状的第1固接部件及第2固接部件而形成凹凸图案。因此,能够防止因该凹凸图案而导致制品的外观品质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2中,在将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固接时,如图20所示的那样,使第2片材部件7与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主体部61的顶端部接触而折返。在这种情况下,在第2固接部件60的第2主体部61的顶端部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第2连续部67。因此,在本实施例2的第2固接部件60中,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第2固接部件20同样地,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7沿着第2连续部67美观地折返,并且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7的折返部分成为平滑的形态。

进而,在本实施例2的第2固接部件60设置有从第2卡合部62突出并且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抵接的突片部63。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2中的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以一定的间距间隔p1设置有上述的多个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因此在第1卡合部52由设置有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的部分和未设置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的部分形成凹凸图案。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在第2固接部件60未设置上述的突片部63,则可能在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时,因第2片材部件7的张力使第2片材部件7压抵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其结果是,存在形成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的上述凹凸图案露出在第2片材部件7的外表面的可能性。

但是,如本实施例2所示的那样在第2固接部件60设置有突片部63,在使第2固接部件60以正式卡合状态保持于第1固接部件50时(参照图20),第2固接部件60的突片部63能够与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抵接,并且从上方覆盖第1卡合部52的一部分。

由此,即使在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会因上述的卡合侧第1缝隙部56b形成凹凸图案,也能够通过第2固接部件60的突片部63使第1固接部件50的第1卡合部52难以与第2片材部件7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形成于第1卡合部52的凹凸图案露出在第2片材部件7的外表面(或者,使凹凸图案难以露出在第2片材部件7的外表面)。

此外,上述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1、2,不仅特别适用于第1片材部件6的片材边缘部6a和第2片材部件7的片材边缘部7a形成为在与各片材边缘部6a、7a平行的方向上弯曲的形态的情况,而且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例如第1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和第2片材部件的片材边缘部分别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即,通过使用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片材固接件1、2,能够使第2片材部件7的直线状的片材边缘部7a容易且顺畅地与第1片材部件6的直线状的片材边缘部6a固接。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空间弯曲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