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02-22 02:02:38|343|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很多产品为了保护儿童安全都会增加童锁装置,对于童锁按钮的生产主要依赖于注塑成型。注塑模具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注塑模具的过程为把受热融化的材料经过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0003]
童锁按钮的中心设置有透光区域,镭雕后字符区域素材件发亮,即童锁按钮使用面的中心厚度较薄,边缘厚度较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注塑模具注塑时,中心较薄的位置流速慢,边缘较厚的位置流速快,从而会造成童锁按钮的使用表面出现熔接痕,严重影响质量;同时由于童锁按钮自身尺寸较小在脱模过程中,通常采用一次顶出机构即可实现脱模,但因为童锁自身安装部位的长度较长,造成注塑模具对应的筋位较长,在脱模过程仅采用一次顶出,使产品上被施加的作用力过大,容易使产品有顶出痕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模具,能够避免产品出现熔接痕和顶出痕。
[0005]
为了解决上述的主要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动模、定模型芯、动模型芯、阻流芯、顶出机构;所述定模、动模、定模型芯、动模型芯共同形成模腔;所述定模设置有浇注管道;所述浇注管道的浇注口伸入定模型芯的内侧壁;所述阻流芯设置在动模型芯且分布在浇注口两侧;所述顶出机构滑动连接在动模型芯且在动力驱动作用下能够滑出动模型芯。
[0007]
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第一顶针正对产品使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顶针有多个且成两组分布在第一顶针的两侧。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针远离动模型芯的端部固定在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通过固定杆与第三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三移动板能够在第一驱动的作用下移动;所述第三移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设置有能够沿着固定杆来回移动的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驱动设置在第三移动板;所述第二驱动的伸缩部与第二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针靠近动模型芯的端部贯穿第一移动板,远离动模型芯的端部接触第二移动板。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针的直径大于第二顶针直径;所述第二顶针的直径是阶梯式;所述第二顶针靠近动模型芯的端面直径小于靠近第二移动板的端面直径。
[0010]
优选地,所述阻流芯通过螺钉固定在动模型芯;所述阻流芯的边缘与动模型芯弧形过渡。
[0011]
优选地,所述模腔有多个;所述动模固定在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模具驱动相连;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设置有导向柱。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定模设置有能够使浇注管道一部分卡合的安装槽;所述浇注管道
的另一部分设置有正对动模的平台;所述动模设置有能够压合在平台的压杆。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具备下列优点:
[0014]
(1)在浇注口的两侧设置阻流芯,阻流芯能够抑制产品使用面边缘较厚部位的流动速度,改变产品使用面的塑料流动方向,从而避免产品使用面不同位置流动速度产生差异,造成汇合处产生熔接痕。
[0015]
(2)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第一顶针正对产品使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顶针有多个且分成两组的分布在第一顶针的两侧;第一顶针固定在第一移动板,第一移动板和第三移动板固定连接,且在第一驱动作用下同步移动;第二驱动设置在第三移动板随着第三移动板移动而移动;第三移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移动板;第二驱动的伸缩部与第二移动板固定连接;第二顶针贯穿第一移动板并随着第二移动板的移动而移动;在第一驱动的作用下,第二驱动、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三移动板向下移动,此时在第二移动板的限制下,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同步移动将成品第一次顶出;在第二驱动的作用下,第二顶针第二次相对动模型芯移动,实现成品的完全脱模;第一次顶出从成品的中心和两侧同时作用,从而避免第一次顶出过程中成品的使用面受力不均发生断裂,第二次顶出使成品的安装部能够更进一步的脱模;顶出结构使整个模具的顶出动作更加顺畅,同时减小了在产品上的施加力,避免了成品因受力过大而发生拉伸变形和出现顶出痕。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动模的仰视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定模的俯视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阻流芯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动模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定模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浇注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产品外表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产品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1为定模,11为定模型芯;
[0027]
2为动模,21为动模型芯,22为阻流芯,23为压杆;
[0028]
3为顶出机构,31为第一顶针,32为第二顶针,33为第一移动板,34为第二移动板,35为第三移动板,36为第一驱动,37为第二驱动,38为固定杆;
[0029]
4为浇注管道,41为浇注口,42为平台;
[0030]
5为导向柱;
[0031]
6为安装板;
[0032]
7为支撑结构;
[0033]
8为模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0035]
请参阅图1-9所示,一种用于童锁按钮的注塑模具,主要包括定模1、动模2、定模型芯11、动模型芯21、阻流芯22、顶出机构3;定模1和动模2相对,定模型芯11和动模型芯21相对,动模2能够在模具驱动的作用下靠近或者远离定模1,动模2与定模1靠近配合时,定模型芯11和动模型芯21形成模腔8;为了保证动模2和定模1相对移动的稳定性,动模2和定模1之间设置有导向柱5;所述动模2通过支撑结构7固定在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与模具驱动固定连接,支撑结构7是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两端通过焊接或者紧固件与安装板6和动模2固定连接;为了使得多个产品能够同时加工,同时合理利用动模2、定模1的内部空间,动模型芯21和定模型芯11均设置有多个且一一对应;定模1设置有能够卡合浇注管道4一部分的安装槽,浇注管道4的浇注口41位于定模型芯11的侧面且伸进定模型芯11的内壁,浇注管道4与外界的进料口相通;因为塑料被加压送至浇注管道4经由浇注口41进入模腔8,浇注管道4在高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会发生抖动,故在浇注管道4的面对动模2侧通过焊接设置有平台42,动模2设置有能够压在平台42的压杆23,压杆23随着动模2的移动而移动,当动模2与定模1卡合后,压杆23按压平台42从而抑制浇注管道4的抖动。
[0036]
为了抑制产品的使用表面产生熔接痕,在浇注口41的两侧设置阻流芯22,阻流芯22能够抑制产品使用面边缘较厚部位的流动速度,改变产品使用表面的塑料流动方向,从而避免产品使用面不同位置流动速度产生差异,造成汇合处产生熔接痕,为了方便阻流芯22的拆装以及更换不同尺寸的阻流芯22,阻流芯22与动模型芯21通过螺钉紧固;为了保证产品使用面的质量和阻流芯22的连接强度,阻流芯22为一体成型的l形结构;为了避免阻流芯22与动模型芯21之间缝隙过大导致塑料进入,阻流芯22的边缘与动模型芯21弧形过渡。
[0037]
顶出机构3包括第一顶针31和第二顶针32;所述第一顶针31正对产品使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顶针32有多个且分成两组的分布在第一顶针31的两侧,即第二顶针32正对产品使用面的两侧,第二顶针32的端面直径小于第一顶针31的端面直径,第二顶针32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顶针31的轴向长度。
[0038]
第一顶针31顶部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移动板33,底部滑动伸入在动模型芯21中;所述第一移动板33的顶部通过固定杆38与第三移动板35固定连接,固定杆38的轴向垂直第一移动板33和第三移动板35,第一移动板33和第三移动板35平行,固定杆38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移动板33和第三移动板35;在第一驱动36的作用下,第一移动板33、第三移动板35朝向定模1来回直线移动;第一驱动36是油缸或者气缸,第一驱动36的活塞杆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第三移动板35,第一驱动36能够带动移动板35来回直线移动。
[0039]
第一移动板33和第三移动板35之间设置有能够沿着固定杆38轴向来回移动的第
二移动板34,固定杆38相对于第二移动板34来说相当于是导向作用;第三移动板35还设置有能够推动第二移动板34移动的第二驱动37,第二驱动37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三移动板35并随着第三移动板35的移动而同步移动,第二驱动37是气缸或者油缸,第二驱动37的活塞杆端部与第二移动板34垂直连接,第二移动板34与第一移动板33平行;第二顶针32的一端来回伸缩的滑动连接在动模型芯21,另一端接触第二移动板34的远离第三移动板35侧;第二顶针32贯穿第一移动板33;在第一驱动36的作用下,第二驱动37、第一移动板33、第二移动板34、第三移动板35向下移动,此时在第二移动板34的限制下,第一顶针31和第二顶针32同步移动将成品第一次顶出;在第二驱动37的作用下,第二顶针32第二次相对动模型芯21移动,实现成品的第二次顶出;第一次顶出从成品的中心和两侧同时作用,从而避免第一次顶出过程中成品的使用面受力不均发生断裂,第二次顶出使成品的两侧能够更进一步的脱模;顶出结构使整个模具的顶出动作更加顺畅,同时减小了在产品上的施加力,避免了成品因受力过大发生拉伸变形和出现顶出痕。
[0040]
顶出机构3位于支撑结构7内部,安装板6位于第三移动板35的上方,第一驱动36和第二驱动37均贯穿安装板6且延伸至安装板6上方,第二驱动37相对于安装板6能够上下移动,第一驱动36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板6,第一驱动36的活塞杆与第三移动板35固定连接。
[0041]
因为第二顶针32自身的轴向长度过长,故为了避免第二顶针32的轴向强度低,第二顶针32的直径设置是阶梯状的,即第二顶针32靠近第二移动板34的直径大于第二顶针32位于动模型芯21内部的直径。
[004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动模2在模具驱动的作用下向定模1移动并形成模腔8,流动的塑料经过浇注管道4和浇注口41进入模腔8;浇注完成后,冷却成型;成型后动模2在模具驱动的作用下远离定模1,第一驱动36作用,第一顶针31和第二顶针32同时将成品从动模型芯21顶出,而后第二驱动37作用,第二顶针32持续将成品从动模型芯21顶出,直至成品的安装部完全远离动模型芯21,第二顶针32缩回完成产品脱模。
[004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左、右、内、外”是以图中零部件的相对位置为基准定义的,只是为了描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此方位词的应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构成限制。
[0044]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为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性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