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2-20 05:02:15|335|起点商标网
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周转箱从台车移至其它场所的周转箱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5282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通常用于商品配送的搬运容器(以下称为周转箱。)在取出放入商品时被放置于用于取出放入商品的装置。在该装置中,载置有周转箱的台车被抬起,然后,周转箱从台车上被移至规定的位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5282号公报
[0004]
载置周转箱的台车有几种。在台车中大多设有用于防止周转箱横向偏移的侧壁,但即使是高度较低的侧壁,在将周转箱从台车转移至其它场所时,侧壁有时也会成为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从台车转移周转箱的装置中顺利地进行转移。
[0006]
第一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是将周转箱从台车移至其它场所的装置。台车具有载置周转箱的载置部和位于周转箱的侧方的侧壁部。另外,在台车上形成有开口。周转箱转移装置具备升降机和使该升降机上升的第一驱动部。升降机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通过开口从下方与载置于台车的载置部的周转箱接触。台车以及周转箱在上升之前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周转箱的下表面的第一部位于比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另外,台车以及周转箱在上升之后通过第一接触部而成为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周转箱的下表面的第一部位于与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周转箱的下表面的第一部位于比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高的位置。
[0007]
在该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在台车以及周转箱通过升降机上升之后,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周转箱的下表面的第一部从比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相对地升高至比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高的位置(或者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易于将周转箱从台车移至其它场所。
[0008]
第二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一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升降机还具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与台车接触。
[0009]
第三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二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前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与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后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相同。
[0010]
在此,无需在升降机中设置变更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的机构,能够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
[0011]
第四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二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前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与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后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不同。
[0012]
在此,虽然需要设置变更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的机构,但能
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0013]
第五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四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在离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开始上升的时机比离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结束上升的时机更近的时机发生变化。
[0014]
在此,在接近台车以及周转箱的上升开始时机的时机,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周转箱转移的速度。
[0015]
第六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五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升降机还具有地面接触构件。在台车以及周转箱开始上升之前,地面接触构件与地面接触。另外,在台车以及周转箱开始上升之后,地面接触构件从地面受到的力减少或者消失。然后,由于地面接触构件从地面受到的力减少或者消失,从而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升高。
[0016]
在此,利用地面接触构件从地面受到的力的变化来改变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因此,能够简化升降机的机构。
[0017]
第七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五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升降机还具有第二驱动部。在通过第一驱动部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时,第二驱动部使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升高。
[0018]
在此,由于设置了用于使第一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升高的第二驱动部,因此能够使第二接触部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升高的时机为恰当的时机。
[0019]
需要指出,通过第一驱动部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时包括上升开始前后的时机、上升结束前后的时机。
[0020]
第八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四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前第二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之差小于通过升降机使台车以及周转箱上升之后第二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之差。
[0021]
在此,由于能够缩小上升之前第二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的高度位置之差,因此能够提高装置的紧凑性。
[0022]
第九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台车的载置部的周缘为长方形。台车的侧壁部从载置部的周缘的四条边中的三条边或者四条边向上立起。
[0023]
发明效果
[0024]
根据本发明,易于将周转箱从台车移至其它场所。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从正面侧斜上方观察到的物品转移装置的立体图。
[0026]
图2是从背面侧斜上方观察到的物品转移装置的立体图。
[0027]
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到的物品转移装置的各部的配置的图。
[0028]
图4a是台车的主视图。
[0029]
图4b是台车的俯视图。
[0030]
图5a是表示从背面侧斜上方观察到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图。
[0031]
图5b是表示台车已进入到图5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2]
图6a是表示台车进入周转箱转移装置之前的状态的图。
[0033]
图6b是表示台车刚进入到周转箱转移装置之后的状态的图。
[0034]
图6c是表示仅周转箱组开始上升时的状态的图。
[0035]
图6d是表示台车以及周转箱组结束上升的状态的图。
[0036]
图6e是表示周转箱组从台车上朝向供给部进行了水平移动的状态的图。
[0037]
图6f是表示周转箱组转移之后的推进器以及台车的动作的图。
[0038]
图7a是表示台车进入之前升降机的各部的状态的图。
[0039]
图7b是表示进来的台车与升降机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0]
图7c是表示升降机的第一接触部碰到周转箱组的状态的图。
[0041]
图7d是表示升降机的第二接触部碰到台车的状态的图。
[0042]
图7e是表示台车以及周转箱离开地面上升时的状态的图。
[0043]
图8a是表示周转箱组从排出部载置于升降机之前的状态的图。
[0044]
图8b是表示周转箱组从排出部移至升降机上的状态的图。
[0045]
图8c是表示台车以及周转箱组通过升降机结束下降的状态的图。
[0046]
图8d是表示已将台车以及周转箱组从周转箱转移装置拉出的状态的图。
[0047]
图9a是表示变形例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升降机的两接触部的一种状态的图。
[0048]
图9b是表示变形例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升降机的两接触部的另一种状态的图。
[0049]
图10a是表示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升降机的两接触部的一种状态的图。
[0050]
图10b是表示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升降机的两接触部的另一种状态的图。
[0051]
附图标记说明
[0052]
5a、周转箱转移装置;54、第一驱动部;60、升降机;64、升降机的第二接触部;66、升降机的第一接触部;80、台车;80a、台车的载置部;80b、台车的侧壁部;80b1、台车的侧壁部的上端;155、第二驱动部;256、地面接触构件;c、周转箱;cb、周转箱的下表面的第一部;fl、地面;op、台车的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对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转箱转移装置5a的物品转移装置10进行说明。
[0054]
(1)物品转移装置的概要
[0055]
在图1~图3中示出物品转移装置10。物品转移装置10具备将物品送入作业区域e的搬运部1、将周转箱c(参照图6f等)供给到作业区域e的供给部2、机器人3、将周转箱c从作业区域e排出的排出部4以及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机器人3将送入作业区域e的物品收纳于被供给至作业区域e的周转箱c。通过机器人3而收纳有物品的周转箱c被排出部4从作业区域e排出。
[0056]
在此,处理的物品例如是装入容器的盒饭、菜肴等。在搬运部1的上游侧连接有盒饭等的装盛生产线。作业区域e是机器人3拿起搬运部1上的物品并将其收纳于周转箱c的区域。因而,在作业区域e中配置机器人3,向作业区域e送入物品的搬运部1、送入周转箱c的供给部2以及从作业区域e排出周转箱c的排出部4连接于作业区域e。这些搬运部1、供给部2以
及排出部4分别由输送机构成。
[0057]
如图3所示,作业区域e被划分为第一作业区域e1和第二作业区域e2。在机器人3在一个作业区域e1(或者e2)将物品收纳于周转箱c的期间,排出部4从另一个作业区域e2(或者e1)排出收纳有物品的周转箱c。之后,通过供给部2向该作业区域e2(或者e1)供给新的周转箱c。由此,在两个作业区域e1、e2交替地切换处理向空的周转箱c收纳物品的作业和收纳有物品的周转箱c与空的周转箱c的调换作业。
[0058]
供给部2以及排出部4配置于第一作业区域e1以及第二作业区域e2的背面侧(图3的下侧)。无论是第一作业区域e1的背面侧的输送机还是第二作业区域e2的背面侧的输送机,有时作为供给部2发挥功能,有时又作为排出部4发挥功能。
[0059]
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是将叠置于台车80的周转箱c组(参照图6a等)向供给部2转移的装置。另外,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也是将收纳有物品的周转箱c从排出部4转移到台车80上的装置。用户通过操作按钮来打开配置于物品转移装置10的背面侧的门51,从而使台车80进入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或者从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取出台车80。
[0060]
(2)周转箱转移装置的结构
[0061]
周转箱转移装置5a、5b是将周转箱c从台车80移至其它场所(供给部2)的装置,且是将周转箱c从排出部4向台车80转移的装置。以下,以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为例,特别围绕台车80上的周转箱c向供给部2转移的功能来进行说明。
[0062]
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主要具备升降机60、使该升降机60上升的第一驱动部54、推进器71以及控制第一驱动部54和推进器71的控制部9。
[0063]
(2-1)台车
[0064]
在进行周转箱转移装置5a的详细说明之前,首先说明台车80。台车80是用于载置并搬运也被称为食品托盘的周转箱c的台车。周转箱c是主要在食品行业中使用的薄型的搬运容器。如图6a所示,周转箱c能够叠置,大多以叠置的状态载置于台车80上。
[0065]
如图4a、图4b所示,台车80是长方形的薄型的台车。台车80具备金属制的四个角钢84、85、树脂制的四个角构件82以及四个脚轮88。角钢84配置于长方形的短边,角钢85配置于长方形的长边,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角构件82。脚轮88分别固定于角构件82的下表面。
[0066]
在各脚轮88设置于地面的使用状态下,角钢84、85具有位于内侧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84a、85a和位于外侧且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壁部84b、85b。另外,在使用状态下,角构件82具有位于内侧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82a和位于外侧且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壁部82b。角钢84、85的侧壁部84b、85b的上端与角构件82的侧壁部82b的上端在使用状态下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这些侧壁部84b、85b以及侧壁部82b是使用状态下的台车80的侧壁部80b。在该台车80中,在长方形的四边分别存在有侧壁部80b。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的高度位置是指角钢84、85的侧壁部84b、85b的上端和角构件82的侧壁部82b的上端中更高一方的位置。
[0067]
如图4b所示,在长方形的台车80的中央形成有开口op。位于该开口op周围的角钢84、85的水平部84a、85a的上表面以及角构件82的水平部82a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方成为支承周转箱c的台车80的载置部80a。如果角钢84、85的水平部84a、85a的上表面与角构件82的水平部82a的上表面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则双方均成为台车80的载置部80a。在角构件82的水平部82a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比角钢84、85的水平部84a、85a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
高的情况下,角构件82的水平部82a的上表面成为台车80的载置部80a。
[0068]
(2-2)升降机
[0069]
如图6a~图6d所示,升降机60是将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从地面fl抬起的结构体。如图5a、图5b所示,升降机60主要具备主体框架62、第一接触部66、第二接触部64以及辊67。
[0070]
主体框架62通过后述的第一驱动部54上升、下降。
[0071]
第一接触部66固定于主体框架62。当台车80进入到规定位置时,第一接触部66位于台车80的开口op的正下方(参照图5b、图7b等)。
[0072]
第二接触部64固定于主体框架62。如图7a所示,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位于比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低的位置。当台车80进入到规定位置时,第二接触部64的一部分位于台车80的下表面的正上方。更加详细地说明,当台车80进入到规定位置时,第二接触部64的一部分位于台车80的角钢85的水平部85a的下表面85a2的正下方(参照图5b、图7b等)。
[0073]
辊67设置为使得在以后述的推进器71横向推动载置于升降机60的周转箱c时减少阻力。辊67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的高度位置相同。
[0074]
(2-3)第一驱动部
[0075]
第一驱动部54是使升降机60上升、下降的升降机构。在此,第一驱动部54由马达、减速器、链轮、链条等构成。第一驱动部54使升降机60的高度位置在图6a、图6b所示的地面fl附近的高度位置与图6d、图6e所示的供给部2附近的高度位置之间变更。
[0076]
需要指出,第一驱动部54并不局限于电动的升降机构,也可以使用液压缸、气压缸来构成。另外,也可以使用电动滚珠丝杠来构成第一驱动部54。
[0077]
(2-4)推进器
[0078]
推进器71是横向推动通过升降机60而上升的周转箱c,使周转箱c组向供给部2滑动的机构。供给部2位于升降机60、台车80的正面侧(图6d、图6e的左侧),该供给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结束上升的升降机60上的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相同。
[0079]
需要指出,推进器71也可以利用电、液压、或者气压中的任一种的驱动源来进行工作。在此,采用通过气缸(未图示)使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的机构。
[0080]
(2-5)控制部
[0081]
如图6d所示,控制部9与第一驱动部54以及推进器71连接,对它们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9还控制构成物品转移装置10的供给部2、排出部4的输送机、机器人3、门51等设备。
[0082]
控制部9由计算机来实现。控制部9具备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控制运算装置可以采用cpu或者gpu等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依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进而,控制运算装置能够依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或者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
[0083]
(3)周转箱转移装置的动作
[0084]
接着,说明周转箱转移装置5a对周转箱c的转移动作。
[0085]
(3-1)从台车向供给部的周转箱转移动作
[0086]
参照图6a~图6f说明将载置于台车80的周转箱c组(叠置的许多周转箱c)移动至供给部2的动作。
[0087]
首先,打开上述门51,用户用手ha推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组而将其推入周转箱转
移装置5a(参照图6a以及图6b)。图6b是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组进入周转箱转移装置5a并被设置在规定位置的状态(还参照图5b)。
[0088]
接着,当用户关闭门51并按下操作按钮时,如图6c、图6d所示,首先,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从下方与周转箱c组接触,然后,升降机60在支承着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组的状态下上升。
[0089]
升降机60上升到图6d所示的高度位置而停止。在图6d所示的高度位置处,被升降机60支承的周转箱c组的下表面与供给部2的上表面处于相同位置。在该状态下,若推进器71进行工作,则周转箱c组从台车80的上方空间向正面侧(图6e的右侧)水平移动而移至供给部2的上表面的上方空间。由此,周转箱c组从台车80向供给部2的转移动作完成(参照图6e)。
[0090]
之后,如图6f所示,推进器71返回到原始位置,同时升降机60返回到接近地面fl的原始位置。
[0091]
(3-2)利用升降机的台车以及周转箱的上升动作
[0092]
参照图7a~图7e,说明从上述图6a~图6d的状态为止的升降机60的各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组的相对位置关系。
[0093]
图7a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地说,图7a是表示图6a所示的升降机60的各部的高度位置的图。图7a所示的升降机60是最低的升降机60的位置,主体框架62位于比地面fl稍靠上的高度位置。如上所述,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位于比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低的位置。由于第一接触部66和第二接触部64均固定于主体框架62,因此第一接触部66与第二接触部64的高度位置的关系不变。
[0094]
图7b是图6b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地说,图7b是表示图6b所示的升降机60的各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组中的最下层的周转箱c的各高度位置的图。在图7b~图7e中省略了从下方起第二层以上的周转箱c的图示。由图7b可知,台车80的脚轮88与地面fl接触。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已进入到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的图7b所示的状态下,升降机60的各部与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分离而并未接触。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与台车80的载置部80a接触,且位于比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稍高的位置。另外,作为台车80的下表面的角钢85的水平部85a的下表面85a2位于比升降机60的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高很多的位置。需要指出,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是周转箱c的下表面中在俯视观察时与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重叠的部分。
[0095]
当升降机60从图7b所示的状态起稍微上升时,转移至图7c所示的状态。图7c表示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刚刚碰到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后的状态。此时,作为台车80的下表面的角钢85的水平部85a的下表面85a2依然位于比升降机60的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高的位置。
[0096]
在升降机60从图7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上升而转变到图7d所示的状态的期间,周转箱c从载置于台车80的状态向与台车80分离的状态发生转变。具体地说,周转箱c被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上推,相对于台车80相对地向上方升高。即,周转箱c与台车80的相对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该现象在从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刚碰到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之后直至升降机60的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碰到台车80的下表面为止的期间内持续。当升降机60上升至图7d所示的状态时,作为台车80的下表面的角钢85的水
平部85a的下表面85a2碰到升降机60的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而成为台车80被升降机60支承的状态。图7d是图6c的局部放大图。之后,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在被升降机60支承的状态下与升降机60一起上升而与地面fl分离(参照图7e)。
[0097]
在成为图7d所示的状态以后,周转箱c和台车80均成为被升降机60支承的状态。如图7d、图7e所示,由升降机60支承的周转箱c以及台车80为相互分离的状态。周转箱c由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上表面66a支承,台车80由升降机60的第二接触部64的上表面64a支承。在该状态下,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的高度位置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的高度位置高。侧视观察时,在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之间空出图7d、图7e所示的间隙(尺寸g)。
[0098]
在图7d、图7e所示的、于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之间空出有间隙的状态下,升降机60继续上升,并在规定高度位置结束上升(参照图6d)。当升降机60上升到图6d所示的规定高度位置而停止时,如上所述,由升降机60支承的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和供给部2的上表面处于相同位置。在该状态下,由于推进器71进行工作,因此周转箱c在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高的空间中朝向供给部2水平移动。因而,台车80的侧壁部80b不会阻碍周转箱c向供给部2的水平移动。
[0099]
(3-3)周转箱从排出部向台车的转移动作
[0100]
参照图8a~图8d,说明将周转箱c从排出部4向台车80转移的动作。基本上,该动作是与上述(3-1)及(3-2)中说明的周转箱c从台车80向供给部2转移的转移动作相反的动作。
[0101]
如图8a所示,当在排出部4中叠置有已收纳物品的周转箱c且空的台车80由升降机60支承而上升到规定高度位置时,推进器72向背面侧(图7a的左侧)推动周转箱c而使周转箱c水平移动。
[0102]
如图8b所示,当周转箱c移动到台车80的上方空间而成为周转箱c由升降机60支承的状态时,升降机60开始下降,推进器72返回到原始位置。
[0103]
如图8c所示,当支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的升降机60下降至下限位置而停止时,直到下降中途为止由升降机60所支承的周转箱c改变为载置(支承)于台车80的状态。该状态与上述图6c以及图7b所示的状态相同。另外,在比升降机60下降至下限位置稍前的时候,台车的脚轮88与地面fl接触,之后,从台车80由升降机60支承的状态改变为台车80由地面fl支承的状态。即,在升降机60下降至下限位置而停止时,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已与升降机60分离成为台车80由地面fl支承而周转箱c由该台车80支承的状态。此时,台车80的侧壁部80b位于周转箱c的周围,成为周转箱c不会从台车80横向偏移的状态。
[0104]
之后,当打开门51而用户用手ha拉周转箱c时,台车80以及周转箱c被拉出到外部(参照图8d)。
[0105]
(4)周转箱转移装置的特征
[0106]
(4-1)
[0107]
周转箱转移装置5a是将周转箱c从台车80移至其它场所(供给部2)的装置。台车80具有载置周转箱c的载置部80a和位于周转箱c的侧方的侧壁部80b。另外,在台车80上形成有开口op。周转箱转移装置5a具备升降机60和使该升降机60上升的第一驱动部54。升降机60具有第一接触部66。第一接触部66通过开口op从下方与载置于台车80的载置部80a的周转箱c接触。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在上升之前处于图7b所示的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周转
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位于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低的位置。另外,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在上升之后通过第一接触部66而成为图7d以及图7e所示的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位于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位于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高的位置。在此,如图7d以及图7e所示,在第二状态下,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位于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高出尺寸g的位置。
[0108]
在该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通过升降机60上升之后,从图7c所示的第一状态变化为图7d以及图7e所示的第二状态,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从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低的位置相对地升高至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高的位置(或者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图6d所示的升降机60的上升结束之后,易于将周转箱c从台车80移至供给部2。具体地说,当在图6d所示的状态下推进器71进行工作时,周转箱c在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高的空间中朝向供给部2水平移动。因此,台车80的侧壁部80b不会阻碍周转箱c朝向供给部2的水平移动。
[0109]
(4-2)
[0110]
在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在通过升降机60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上升时,如图7c所示,首先,第一接触部66碰到周转箱c而将周转箱c稍微抬起,之后,如图7d所示,第二接触部64碰到台车80而使台车80开始上升。
[0111]
这样,在两接触部66、64具有时间差地碰到周转箱c以及台车80的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通过升降机60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上升之前第一接触部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64的相对高度位置与通过升降机60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上升之后第一接触部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64的相对高度位置相同。即,在升降机60中未设置变更第一接触部66与第二接触部64的相对高度位置的机构。由此,降低了周转箱转移装置5a的制造成本。
[0112]
(5)变形例
[0113]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需要指出,各变形例的内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其它变形例的内容相组合。
[0114]
(5-1)变形例a
[011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未在升降机60中设置变更第一接触部66与第二接触部64的相对高度位置的机构。
[0116]
但是,也可以设置变更通过开口op而从下方与周转箱c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台车8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的相对高度位置的机构。在该情况下,虽然制造成本上升,但也有装置紧凑等优点。
[0117]
例如,如图9a、图9b所示,也可以通过连杆机构151、151来连结相当于上述升降机60的第一接触部66的第一接触部166和相当于第二接触部64的第二接触部164。于是,第一接触部1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164切换图9a所示的状态和图9b所示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在此,构成为通过第二驱动部155来切换两种状态,其中,第二驱动部155为电动滚珠丝杠或者气缸。第二接触部164固定于升降机的主体框架,第一接触部166未固定于升降机的主体框架。第一接触部166利用连杆机构151、151而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接触部164。
[0118]
需要指出,图9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166的上表面166a的高度位置与第二接触部164的上表面164a的高度位置的关系同图7b所示的载置于台车80的周转箱c的下表面
的第一部cb的高度位置与台车80的下表面85a2的高度位置的关系相等。即,当周转箱c以及台车80被载置于图9a所示的第一接触部166以及第二接触部164上时,一边维持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位于比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低的位置的状态,一边形成为第一接触部166从下方支承周转箱c而第二接触部164从下方支承台车80的状态。
[0119]
另外,图9b所示的状态下的第一接触部166的上表面166a的高度位置与第二接触部164的上表面164a的高度位置的关系同图7d等所示的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的高度位置与台车80的下表面85a2的高度位置的关系相等。即,当从图9a所示的状态转变至了图9b所示的状态时,即便第一接触部166从下方支承周转箱c而第二接触部164从下方支承台车80的状态不发生变化,但第一接触部166与第二接触部164的相对高度位置发生变化,周转箱c与台车80分离,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移至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0120]
通过控制部9来控制该第二驱动部155对两种状态的切换,从而能够自由地设定将周转箱c改变为从台车80向上抬起而易于将周转箱c从台车80移至其它场所的状态的时机。例如,不是在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开始上升的时机,而是在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结束了上升的时机进行控制而使从图9a所示的接近状态切换为图9b所示的分离状态时,在至此为止的上升期间保持周转箱c未从台车80分离的状态(未悬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台车80的侧壁部80b位于周转箱c的侧方,在上升过程中,周转箱c几乎不可能从台车80的上方空间横向偏移。
[0121]
从其它角度来进行说明,在变形例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通过升降机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上升之前第二接触部164的上表面164a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166的上表面166a的高度位置之差h1小于通过升降机使台车80以及周转箱c上升之后第二接触部164的上表面164a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166的上表面166a的高度位置之差h2(参照图9a、图9b)。接着,由于能够通过控制部9任意地设定这两种状态的切换时机,因此既能够优先上升中的周转箱c的姿势的稳定性而在台车80上升之后进行切换,也能够优先处理速度而在台车80结束上升之前进行切换。
[0122]
需要指出,关于装置的紧凑性,可以明确的是,与图9b所示的状态相比,图9a所示的状态更紧凑。在位于与地面fl接触的台车80之下的空间时,优选使第一接触部166以及第二接触部164为图9a所示的状态而非图9b所示的状态。
[0123]
(5-2)变形例b
[0124]
在上述变形例a中,通过连杆机构151、151以及第二驱动部155来切换图9a所示的第一接触部166及第二接触部164的状态与图9b所示的第一接触部166及第二接触部164的状态这两种状态。
[0125]
取代该构造,在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采用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构造,在不使用电、气压等驱动源的情况下进行两种状态的切换。
[0126]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通过连杆构件251、252来连结相当于上述变形例a的第一接触部166的第一接触部266和相当于第二接触部164的第二接触部264。于是,第一接触部2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264切换图10a所示的状态与图10b所示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在此,使聚氨酯制的辊即地面接触构件256轴支承于连杆构件251的下部,另外,通过弹簧构件257向一个方向拉拽连杆构件251的上部。由此,切换两种状态。
[0127]
地面接触构件256优选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开始上升之前与地面fl接触。地面接触构件256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开始上升之后,从地面fl受到的力减少或者消失。然后,由于地面接触构件256从地面fl受到的力减少或者消失,从而第一接触部2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264的相对高度位置升高。
[0128]
如图10a所示,在地面接触构件256与地面fl接触的状态下,弹簧构件257处于伸长的状态,第二接触部264的上表面264a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266的上表面266a的高度位置之差缩小(尺寸h1)。当第二接触部264从图10a所示的状态上升时,地面接触构件256从地面fl受到的力消失,由于弹簧构件257的力,第一接触部26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264向上方升高。由此,当成为图10b所示的状态时,第二接触部264的上表面264a的高度位置与第一接触部266的上表面266a的高度位置之差增大(尺寸h2)。
[0129]
若采用这样的用到地面接触构件256、弹簧构件257的构造,则不需要像变形例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那样使用第二驱动部155(电动滚珠丝杠或者气缸)。
[0130]
不过,在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与变形例a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不同,无法自由地设定将周转箱c改变为从台车80向上抬起而易于将周转箱c从台车80移至其它场所的状态的时机。在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例如,在第一接触部266以及第二接触部264位于图10a所示的地面fl附近的状态下,台车80以及周转箱c进入到第一接触部266以及第二接触部264的上方,在第二接触部264开始上升而第一接触部266与第二接触部264的相对高度位置开始发生变化的时机,首先,周转箱c由第一接触部266支承,之后,台车80由第二接触部264支承。即,在变形例b的周转箱转移装置中,在台车80以及周转箱c开始上升的时机或者与其接近的时机,周转箱c与台车80分离,周转箱c的下表面的第一部cb移至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0131]
(5-3)变形例c
[013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周转箱转移装置5a中,图6d所示的、推进器71开始推动周转箱c组之前的周转箱c组的姿势是水平状态。周转箱c组以水平状态被台车80搬运到周转箱转移装置5a,通过升降机60在水平状态下上升,并通过推进器71保持水平状态地向供给部2滑动。
[0133]
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在通过推进器71推动利用升降机60在水平状态下升上来的周转箱c组之前使其相对于水平状态倾斜1
°
~3
°
左右。由此,即使在周转箱c稍微挠曲那样的情况下,在周转箱c组朝向供给部2滑动移动时与台车80的侧壁部80b的上端80b1接触的概率也更接近于零。
[0134]
(5-4)变形例d
[013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台车80中,如图4b所示,在长方形的四边上分别存在有侧壁部80b(侧壁部84b、85b以及侧壁部82b)。但是,仅在长方形的三条边存在有侧壁部的台车也是公知的。即使是这样的、侧壁部仅从载置部的周缘的四条边中的三条边向上立起的台车,上述周转箱转移装置5a也有效地发挥功能。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相对高度fl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