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叶保护装置及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桨叶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桨叶保护装置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一些桨叶保护装置,在桨叶的一侧设置防护遮挡结构对桨叶保护,这样的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对桨叶的防护效果差,达不到对桨叶的保护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的桨叶保护装置。
一种桨叶保护装置,用于具有桨叶的机臂,所述桨叶保护装置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防护罩上设有适于供所述机臂的桨叶进出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机臂卡锁机构,设置在所述防护罩上,用于与所述机臂可装卸地连接并锁定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机臂。
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多个机臂,与所述机身连接;多个桨叶,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机臂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桨叶保护装置,所述桨叶容置于所述桨叶保护装置的防护罩内,且所述机臂与所述桨叶保护装置的机臂卡锁机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防护罩内形成容纳空间,且防护罩上形成适于供桨叶进出容纳空间的进出口,相比相关技术中防护罩在桨叶一侧的结构而言,本结构的桨叶沿进出口伸入防护罩的内部,可以实现防护罩对桨叶全面防护,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其中,防护罩上设置有机臂卡锁机构,将桨叶置于容纳空间中后,可以利用机臂卡锁机构与机臂连接以锁定机臂及防护罩,实现防护罩装配于机臂的同时,可以使得桨叶在防护罩内维持稳定,避免受防护罩碰撞,提升对桨叶的防护效果,需要将防护罩取下时,将机臂卡锁机构与机臂之间拆卸,将桨叶沿进出口取出即可,具有使用简单、方便的优点。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所述桨叶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又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二所述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所述桨叶保护装置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所述桨叶保护装置第二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所述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7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桨叶保护装置与机臂组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防护罩,110进出口,111第一防护结构,1110防护骨架,1111第一开放口,1112a内遮挡部,1112b内遮挡部,11121a第一环形筋,11121b第一环形筋,11122a第二连接筋,11122b第二连接筋,111221第二凹痕,1113a弧形基体,1113b弧形基体,11131a第一开口,11131b第一开口,1114第一连接臂,11141第一倾斜臂,1115第二环形筋,1116遮挡筋,112第二防护结构,1121第二开放口,1122防护筋,1123安装座,1123a安装座,1123b安装座,11231安装槽,11232通孔,1124交错筋,11241第一筋,112411第一臂段,112412第二臂段,112413转弯过渡,1125加强筋,11242第二筋,112421第二倾斜臂,113围栏部,1131端部,1132豁口,1133第一围栏臂,1134第二围栏臂,1135第三围栏臂,1136第三连接筋,114第一连接筋,1141第一凹痕,115第二连接臂,116锁扣组件,1161第一锁扣主体,11611第一卡柱,11612连接板,11613第一卡槽,11614第三开口,11615第二卡槽,11616第二开口,1162第二锁扣主体,11621第二卡柱,200a机臂卡锁机构,200b机臂卡锁机构,210卡座,211底壁,212侧壁,220锁扣件,221凸扣,222弹片,2221第一壁,2222第二壁,22221卡槽,2223自由端,223压靠面,2231凸棱,2232凸台,224卡箍,2241第四开口,2242凸起部,300机臂,300a机臂,300b机臂,310桨叶,320动力系统,330脚架,400机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示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桨叶保护装置及飞行器。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桨叶保护装置,请参考图12、图14、图22,桨叶保护装置用于具有桨叶310的机臂(机臂具体可参考附图12中的机臂300a、机臂300b,及附图14中的机臂300,及附图22中的机臂300a、机臂300b)。更具体而言,参照附图14进行说明,机臂300用于无人机等飞行器。举例地,飞行器设置有机臂300且该机臂300具有桨叶310,飞行器通过桨叶310旋转实现飞行移动。其中,桨叶保护装置用于与机臂300组装并对机臂300的桨叶310进行防护,以保护桨叶310,避免桨叶310与外部物体发生碰撞,从而保证飞行器飞行平稳、安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包括防护罩100和机臂卡锁机构(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参考附图1中所示的机臂卡锁机构200a和机臂卡锁机构200b)。
具体地,如图1所示,防护罩10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防护罩100上设有进出口110。如图11和图12所示,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机臂300b组装,使得机臂300a/机臂300b的桨叶310容置于容纳空间内。进出口110配置为供机臂300a/机臂300b的桨叶310进出容纳空间。这样,桨叶310可以经由进出口110伸入防护罩100的内部实现安装,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防护罩在桨叶一侧进行防护的结构而言,通过将桨叶310容置在防护罩100的内部,可以实现防护罩100对桨叶310多侧防护,形成防护罩100对桨叶310更全面地防护,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
其中,防护罩100上设有进出口110,可以是防护罩100的侧部设有进出口110,可以是防护罩100的上部设有进出口110,也可以是防护罩100的下部设有进出口110。其中,进出口110可以是有遮挡的进出口,例如,桨叶保护装置安装在机臂300上后,进出口110可以被其它结构至少部分遮挡,以做进一步防护,或者,进出口110也可以是无遮挡的进出口,也即无论桨叶保护装置的安装状态,该进出口110均无遮挡。
如图1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如机臂卡锁机构200a和机臂卡锁机构200b)设置在防护罩100上。
值得说明的是,关于机臂卡锁机构更详细的结构描述,以及机臂卡锁机构与机臂更细化的配合结构描述,本实施例一在后文中主要以机臂卡锁机构200a及机臂300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对于机臂卡锁机构200b及机臂300b的相关结构及效果等内容,未作单独说明的地方可大致参照下文中对机臂卡锁机构200a及机臂300a的描述进行理解。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机臂卡锁机构200a用于与机臂300a可装卸地连接并锁定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这样,将桨叶310置于容纳空间中后,可以利用机臂卡锁机构200a与机臂300a连接以锁定机臂300a及防护罩100。实现防护罩100装配于机臂300a的同时,可以确保桨叶310在防护罩100内维持稳定避免受防护罩100碰撞,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需要将防护罩100取下时,将机臂卡锁机构200a与机臂300a拆卸,再将桨叶310沿进出口110取出即可,具有使用简单、方便的优点。且通过机臂300a与机臂卡锁机构200a连接实现桨叶310与防护罩100之间相对定位,该结构所实现的桨叶310与防护罩100之间的定位精度更高,可以进一步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
且本结构通过利用进出口110供桨叶310取出和装入防护罩100,利用机臂卡锁机构200a实现机臂300a与桨叶保护装置之间可反复拆装。这样,机臂300a与桨叶保护装置之间拆装容易,更能满足飞行器带桨叶保护装置和不带桨叶保护装置的不同使用场景需求。且本结构的机臂300a与桨叶保护装置之间装卸时无需拆装桨叶310,更方便于机臂300a与防护罩100之间的装卸操作,同时,也可减少桨叶310受损。总体来讲,实现了桨叶310的工作防护以及装卸防护,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更全面可靠。
进一步地,防护罩100为一体成型部件。更详细地,防护罩100为一体注塑成型部件。可以极大地简化防护罩100的生产工艺,且一体成型的防护罩100无需拆件,使得模具数量减少,成本降低,同时也省去了防护罩100组装工序,无需进行胶粘或者超声熔接等组合过程,生产成本降低,且也减少了防护罩100自身的内应力聚集点,使得防护罩100的强度更高,更进一步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防护罩100包括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上下位置相对并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这样,防护罩100经由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可实现对桨叶310上、下遮挡防护,且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周缘部位对桨叶310形成侧向避空。既利于桨叶310在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转动而不受干涉,同时实现了防护罩100形成至少包含上下方位以及周侧方位的多侧防护,对桨叶310的防护更加全面,防护效果更好。且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上下位置相对地分布的结构设计,在保障防护罩100多侧防护效果的同时,更利于防护罩100在成型过程中利用水平分型面进行上下分型,这样更利于实现防护罩100一体化加工生产,如更利于实现防护罩100一体注塑成型的生产。
更详细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为较扁平的框体,这样,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合围出较扁平的容纳空间,可以理解的是,桨叶310本身的体积并不大,该较扁平的容纳空间实现容纳桨叶310的同时,更适于桨叶310旋转运动的施展,满足对桨叶310的容纳和防护目的,还有利于手持。且该扁平框体形状的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可以方便地通过水平分型面进行上下分型一体成型,方便结构脱模,从而简化加工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进一步地,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开放口(开放口具体可参见附图2中所示意的第一开放口1111和/或第二开放口1121进行理解),开放口限定出进出口110,换言之,开放口形成为进出口110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开放口可随第一防护结构111和/或第二防护结构112一体构造出,更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的加工生产步骤,且利于节省产品的耗材。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防护罩100还包括围栏部113,围栏部113位于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并衔接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通过在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构造围栏部113,并使围栏部113衔接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一方面,围栏部113通过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连接,可以对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起到定型、强化的作用,提升对桨叶310的上下防护可靠性;另一方面,在防护罩100注塑成型工艺中,反映在模具上,围栏部113位置处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可以相应为分型面位置,这可实现根据需求更灵活地调整围栏部113的壁厚,使得围栏部113可以更好地对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定型、强化,从而提升防护罩100整体强度,进一步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且由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通过围栏部113加强,这样,满足使用强度的前提下,对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位置的筋条的壁厚需求降低。这样,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位置的筋条可以做得更薄,使得注塑成型工艺中可以更好地保证模具在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位置的胶液填充效果,同时更好地避免冷端收缩等不良现象,实现结构与工艺之间的相辅相成,从而兼顾提升防护罩100的一体成型质量和使用强度性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围栏部113为周向未封闭的结构,围栏部113周向的两端相互分开,且围栏部113周向的两端之间形成豁口1132;其中,第一防护结构111上与豁口1132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与豁口1132连通的第一开放口1111,且第二防护结构112上与豁口1132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与豁口1132连通的第二开放口1121。这样,围栏部113的豁口1132向上连通第一开放口1111,向下连通第二开放口1121,使得豁口1132、第一开放口1111及第二开放口1121三者限定出进出口110,可以更好地实现桨叶310进出防护,降低桨叶310装配受损,进一步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举例情况,在其他实施中,也可设计豁口1132与第一开放口1111限定出进出口110,而不设置第二开放口1121;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设计豁口1132与第二开放口1121限定出进出口110,而不设置第一开放口1111。
本实施例关于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内容,更详细地:
如图3所示,第一防护结构111包括防护骨架1110和第一连接筋114。其中,防护骨架1110位于围栏部113远离第二防护结构112的一侧,例如防护骨架1110位于围栏部113的上侧;第一连接筋114自围栏部113向防护骨架1110延伸,并衔接围栏部113与防护骨架1110。通过使防护骨架1110与围栏部113之间经由第一连接筋114衔接过渡,不仅保证了防护骨架1110在桨叶310上方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反映在模具上也使得模具的防护骨架1110位置与围栏部113位置之间的胶道分配更加均匀,这使得防护骨架1110位置的胶道进胶更均匀,使得注塑工艺中防护骨架1110位置的胶道内的填充效果更好,从而提升防护骨架1110的成型效果。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围栏部113为周向未封闭的结构,且围栏部113周向的两端形成为围栏部113沿周向的两个端部1131。第一连接筋114的数量为多个,其中的两个第一连接筋114中的一者衔接防护骨架1110与围栏部113的一个端部1131,另一者衔接防护骨架1110与围栏部113的另一个端部1131。
多个第一连接筋114中,该衔接围栏部113的端部1131与防护骨架1110的两个第一连接筋114一方面起到对防护骨架1110以及第一开放口1111良好地加强和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反映在模具上,该两个第一连接筋114位置的胶道可供对防护骨架1110上对应第一开放口1111的部位进胶和补胶,防止防护骨架1110上对应第一开放口1111的部位发生成型缺陷,提升防护骨架1110的质量和良品率。
多个第一连接筋114中,除上述两个第一连接筋114外的其他第一连接筋114沿围栏部113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分布并分别衔接围栏部113与防护骨架1110,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防护骨架1110的支撑、强化效果,且反映在模具上,可供防护骨架1110沿这些第一连接筋114位置的胶道更充分、更均匀地进胶和补胶,提升防护骨架1110的成型质量和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防护骨架1110向第二防护结构112所处位置的投影位于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换言之,防护骨架1110向围栏部113围成区域的所处平面的投影位于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这样,围栏部113在对桨叶310进行侧方防护的同时,对防护骨架1110也起到侧向避空防护的作用,降低防护骨架1110受侧向碰撞变形的风险。且这样的结构设计也有利于使围栏部113形成为防护罩100俯视投影结构的最宽部位,并构建防护罩100的俯视投影的外轮廓。反映到模具上,可兼顾地使得围栏部113处于分型面位置更方便防护罩100的注塑成型脱模,提升产品成型工序的方便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防护骨架1110的俯视投影的外轮廓形状与围栏部113的俯视投影的外轮廓形状大致相同。这样设计可以使得多个第一连接筋114的长度、倾斜度(或弯曲度)等参数大致相当。这样,反映在模具上,可以使得围栏部113与防护骨架1110之间的胶道内的流动形态大致类似,可以进一步提升防护骨架1110的成型均匀性和成型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筋114自围栏部113向防护骨架1110倾斜地延伸。举例而言,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筋114自围栏部113向上逐渐朝内侧倾斜并衔接于防护骨架1110的外边缘,使得第一连接筋114与防护骨架1110组合形成大致呈锥台形状的框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一连接筋114自围栏部113向防护骨架1110弯曲地延伸。这样,第一连接筋114自围栏部113位置向防护骨架1110位置逐渐倾斜或弯曲收敛实现衔接围栏部113与防护骨架1110,可更好地适应围栏部113与防护骨架1110之间的尺寸差异,且这样形成的第一防护结构111的轮廓尺寸自靠近围栏部113的一端向远离围栏部113的一端逐渐减小的趋势,形成拔模斜度,更加方便产品成型工艺中脱模,提升产品良品率及加工方便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筋114上形成有第一凹痕1141。这样,使得第一连接筋114可形成为类似空心结构,这在维持第一连接筋114刚度的前提下可实现第一连接筋114减重,从而减少防护罩100整体重量,为飞行器减轻负载。且反映在模具上,使得模具上第一连接筋114位置的胶道经由第一凹痕1141位置的滑块分隔成多个子胶道,这样可以避免围栏部113与第一连接筋114之间及防护骨架1110与第一连接筋114之间因存在尺寸差异导致缩水的问题,提升产品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防护骨架1110包括弧形基体(弧形基体具体可参见附图3中所示的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进行理解)和内遮挡部(具体可参见附图3中所示的内遮挡部1112a和内遮挡部1112b进行理解)。
其中,关于弧形基体及内遮挡部更详细的结构描述,本实施例一在后文中主要以弧形基体1113a(包含弧形基体1113a及弧形基体1113a的关联特征在内,弧形基体1113a的关联特征包括第一开口11131a)及内遮挡部1112a(包含内遮挡部1112a及内遮挡部1112a的关联特征在内,内遮挡部1112a的关联特征包括第一环形筋11121a、第二连接筋11122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弧形基体1113b(包含弧形基体1113b及弧形基体1113b的关联特征在内,弧形基体1113b的关联特征包括第一开口11131b)及内遮挡部1112b(包含内遮挡部1112b及内遮挡部1112b的关联特征在内,内遮挡部1112b的关联特征包括第一环形筋11121b、第二连接筋11122b)的相关结构特征及效果,未作单独说明的地方可大致参照下文中对弧形基体1113a(及弧形基体1113a的关联特征如第一开口11131a)及内遮挡部1112a(及内遮挡部1112a的关联特征如第一环形筋11121a、第二连接筋11122a)的描述进行理解。
弧形基体1113a构造出周向封闭或周向未封闭的环形。内遮挡部1112a与弧形基体1113a连接。内遮挡部1112a位于弧形基体1113a围成的区域内或与弧形基体1113a围成的区域位置相对。其中,弧形基体1113a可作为骨架起到承载和防护定型的作用,以利用弧形基体1113a抵抗外部应力对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冲击作用。内遮挡部1112a在弧形基体1113a围成的区域内,起到填充、遮挡以及进一步防护定型的作用,防止外部物体向内作用到桨叶310上,防止桨叶310与外部物体接触,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且可对弧形基体1113a强化、定型,使得弧形基体1113a承载能力更强。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强度分布更具有层次感,可以相应使得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壁厚或宽度尺寸以及形状造型更有层次地分布,例如使弧形基体1113a的壁厚或宽度或截面积等较内遮挡部1112a而言较大,实现第一防护结构111的优化设计,满足强度需求的同时,使得第一防护结构111用料更节省,且更利于保证注塑过程中胶液充分填充模具上位于内遮挡部1112a位置的胶道,进一步提升成型效果,或设计内遮挡部1112a的整体外形尺寸较弧形基体1113a而言较小,提升内遮挡部1112a的硬度,进一步强化对弧形基体1113a的强化、定型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内遮挡部1112a包括第一环形筋11121a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弧形基体1113a围成的区域位置相对,第二连接筋11122a衔接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弧形基体1113a。利用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连接,这样,外部物体作用于第一环形筋11121a时,第一环形筋11121a可以将作用于其的载荷沿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向弧形基体1113a均匀地传递,这样可以确保弧形基体1113a受力大致均衡,降低弧形基体1113a受到的峰值应力,不容易出现弧形基体1113a变形或受损的问题,有效保证对桨叶310的防护可靠性。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环形筋的硬度大于弧形基体的硬度。举例而言,如第一环形筋11121a的硬度大于弧形基体1113a的硬度;和/或第一环形筋11121b的硬度大于弧形基体1113b的硬度。
在某些具体实施形式上,第一环形筋与弧形基体的硬度差异通过两者的结构造型设计实现。例如图2、图3所示,第一环形筋11121a设计成上下竖向延伸的结构,弧形基体1113a设计成上下倾斜延伸的结构。这样的造型设计可使得第一环形筋11121a的硬度更高,对弧形基体1113a的强化定型效果也更好,同时也更利于滑块分布和脱出,更方便部件成型的脱模操作,提升生产效率。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筋11122a上形成有第二凹痕111221。使得第二连接筋11122a形成为类似空心结构,这样可以在维持第二连接筋11122a刚度的前提下实现第二连接筋11122a减重,从而减少防护罩100整体重量,为飞行器减轻负载。且反映在模具上,模具在第二连接筋11122a位置的胶道经由第二凹痕111221位置的滑块分隔形成多个子胶道,这样可以避免弧形基体1113a与第二连接筋11122a之间以及防护骨架1110与第二连接筋11122a之间因存在尺寸差异导致缩水问题,提升产品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沿第一环形筋11121a的外周间隔地排列。这样,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弧形基体1113a之间大致形成网格结构,可以细密地对桨叶310遮挡防护,进一步防止外部物体接触桨叶310,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且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的设置也可进一步提升对第一环形筋11121a及弧形基体1113a的强化定型效果,降低内遮挡部1112a及弧形基体1113a的损伤风险。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连接筋11122a呈发散状设置。这样,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弧形基体1113a之间形成的网格形状更加均匀,可以对桨叶310形成更好的防护效果,且反映在模具上,该设计可使得第二连接筋11122a之间的滑块分布更加均匀,方便产品的注塑成型脱模,便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的良品率。此外,发散状分布的第二连接筋11122a在成型过程中反映在模具上形成发散的胶道,可供胶液均匀地向第一环形筋11121a位置输送,这样,第一环形筋11121a位置的胶液填充性可更充分更均匀,提升第一环筋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筋11121a的中心线经过弧形基体1113a的曲率中心。这样,可使得第一环形筋11121a与弧形基体1113a之间发散分布的第二连接筋11122a可更加均匀排列。反映在模具上,使得各个第二连接筋11122a位置处的胶道内的流动状态基本均衡,这样,第二连接筋11122a位置处的胶道向第一环形筋11121a位置输送胶液更加均匀,可避免冷端收缩等不良问题,提升第一环形筋11121a的成型质量。且这样设计也更利于第二连接筋11122a之间形状和成型质量等大致均衡,这样,第二连接筋11122a对第一环形筋11121a和弧形基体1113a的衔接和加强效果更均匀,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
举例地,如图3所示,弧形基体1113a呈圆弧形状或呈近似圆弧的形状(例如椭圆弧等)。弧形基体1113a的曲率中心可以为圆弧或椭圆弧等的曲率中心。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内遮挡部1112b及其关联特征与弧形基体1113b及其关联特征为例进行说明,内遮挡部1112a与弧形基体1113a的相应部分参照下述示例进行理解即可。
具体示例地,内遮挡部1112b位于弧形基体1113b与围栏部113的上下位置之间,且内遮挡部1112b与弧形基体1113b围成的区域位置相对。
更具体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一环形筋11121b较弧形基体1113b靠近防护罩100的内侧,其中,防护罩100的外部在弧形基体1113b处凸起,且在第一环形筋11121b处凹陷。具体例如图6所示,第一环形筋11121b和弧形基体1113b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环形筋11121b在弧形基体1113b水平靠下的位置,且第一环形筋11121b的顶面与弧形基体1113b的顶面之间形成有高度落差h3,h3的取值大于0mm。这样,内遮挡部1112b相对于弧形基体1113b下沉设置,弧形基体1113b在外侧形成第一级防护,内遮挡部1112b在内侧形成第二级防护,弧形基体1113b可以更好地发挥承载和防护定型的作用,使得外力不容易直接作用到内遮挡部1112b上,这样内遮挡部1112b不容易变形或损伤,使得内遮挡部1112b可以更加有效、可靠地阻挡外物防止外物继续伸入并接触桨叶310,更可靠地对桨叶310防护。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内遮挡部1112b位于弧形基体1113b围成的区域内的实施例,可以相应理解为第一环形筋11121b位于弧形基体1113b围成的区域内。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防护骨架1110包括多个弧形基体,每个弧形基体配套有内遮挡部。举例而言,防护骨架1110包括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弧形基体1113a配套有内遮挡部1112a,弧形基体1113b配套有内遮挡部1112b。
其中,容纳空间包括多个避让区,避让区与弧形基体位置相对。可以理解,避让区是经由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用于对桨叶310避让。
本实施例中,避让区与桨叶310的旋转平面区域在形状上大致契合,桨叶310容置于容纳空间内时,桨叶310具体位于避让区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桨叶310容置于容纳空间内时,桨叶310位于避让区的上侧或下侧,并与避让区上下位置相对地分布也是可以的。本结构中,通过防护罩100内形成多个避让区,防护骨架1110包括多个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且弧形基体与避让区位置相对地设置,可以确保每个避让区内的桨叶310至少有一个弧形基体对其防护,防护效果更可靠,且这样设计在满足对多个桨叶310防护的同时,弧形基体的平面尺寸不至于过大,如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平面尺寸不至于过大,这样,弧形基体无需过厚,同时弧形基体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塌陷等挠曲变形或者说在外力作用下的挠曲变形量小,防护罩100不会向内触碰到桨叶310,避免桨叶310损伤,且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弧形基体也不容易出现颤动,确保飞行器运行平稳。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避让区与弧形基体之间为一一位置相对的关系。
具体示例地,如图3和图7所示,防护骨架1110包括两个弧形基体,相应为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防护罩100包括一个围栏部113,围栏部113构造有两个圆弧部位,每个圆弧部位围成一个避让区。弧形基体1113a位于其中一个圆弧部位围成的避让区的上方,从而形成弧形基体1113a与其中一个避让区上下相对设置。弧形基体1113b位于其中另一个圆弧部位围成的避让区的上方,从而形成弧形基体1113b与其中另一个避让区上下相对设置。两个桨叶310可对应置于两个避让区内从而分别获得保护。
这样,一方面,围栏部113位于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可作为分型面位置,这样,围栏部113可形成整个防护罩100的外轮廓部位为桨叶310的运行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围栏部113可分布在桨叶310的侧方对桨叶310侧向防护。其中,由于围栏部113作为分型面位置结构强度可更高,从而对桨叶310的侧向防护效果可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经由第一连接臂1114衔接。这样,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臂1114连接而获得加强,且这样的结构当任一弧形基体上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由于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连接从而可以使得载荷可以分担到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上,降低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变形和受损风险性,并且使得经由同一防护罩100防护的两个桨叶310所在的机臂300a与机臂300b之间载荷大致均衡,这样可以减少机臂300a和机臂300b的载荷峰值,防止机臂300a和机臂300b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弧形基体1113a呈周向未封闭的弧线形状,且其周向未封闭的区域形成第一开口11131a。弧形基体1113b呈周向未封闭的弧线形状,且其周向未封闭的区域形成第一开口11131b。
第一开口11131a与第一开口11131b位置相对,且第一开口11131a的端部与第一开口11131b的端部经由第一连接臂1114衔接。这样,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在第一开口11131a和第一开口11131b位置通过两个第一连接臂1114桥接在一起,使得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与两个第一连接臂1114合围成一个封闭的环形。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的相互强化效果更好,降低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变形和受损风险性,且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的应力传递效果也更好,使得经由同一防护罩100防护的两个桨叶310所在的机臂300a与机臂300b之间载荷大致均衡,这样可以减少机臂300a与机臂300b的载荷峰值,防止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防护骨架1110自其中一个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a)沿第一连接臂1114向另一个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b)呈由宽变窄再变宽的形状。例如,如图3所示,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与两个第一连接臂1114大致拼合形成两头宽中间窄的哑铃形状。这样,通过设计两个第一连接臂1114的位置较窄,可以使得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在连接位置获得更好的加强效果,使得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的相互强化效果更好,进一步降低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变形和受损风险性,且两个第一连接臂1114的位置较近,这样,哑铃状结构的中部的刚度可更高,使得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的应力传递效果也更好,这样,经由同一防护罩100防护的两个桨叶310所在的机臂300a与机臂300b之间载荷大致均衡,这样可以减少机臂300a与机臂300b的载荷峰值,防止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此外,这样的结构设计也使得整个防护骨架1110的外轮廓形状造型简单,更方便于产品的脱模,从而提升产品一体加工成型工艺的实施例效果,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进一步地,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位置之间具有高度落差。具体例如图2所示,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的顶面之间具有高度落差h1,h1的取值大于0mm。这样,防护罩100可适于同时容纳具有高度落差的前、后两个桨叶310,产品使用更方便。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臂1114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第一倾斜臂11141,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沿第一倾斜臂11141形成倾斜过渡。这样,第一连接臂1114不仅实现过渡衔接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且形成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的高低过渡,当位置较高的一个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b)被上方的物体触碰时,载荷可沿第一连接臂1114均匀地分担到位置较低的一个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a)上,这样,飞行器前、后机臂受力大致均衡,机臂受到的载荷峰值降低,防止机臂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臂1114具体包括第一倾斜臂11141以及形成在第一倾斜臂11141的两端的第一延伸臂,第一延伸臂与第一倾斜臂11141形成转角过渡,第一延伸臂与弧形基体(如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延伸臂与所连接的弧形基体大致共面地分布。
本实施例关于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内容,更详细地:
如图4所示,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安装座(具体可参见附图4中所示的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进行理解)和多个防护筋1122。
其中,关于安装座更详细的结构描述,以及安装座与防护筋/相应的机臂之间更细化的配合结构描述,本实施例一在后文中主要以安装座1123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安装座1123b的相关结构及效果等内容,未作单独说明的地方可大致参照下文中对安装座1123a的描述进行理解。
具体地,多个防护筋1122与围栏部113连接;安装座1123a设置在防护筋1122上,安装座1123a用于容置机臂300a的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如为用于驱动桨叶310旋转的电机等)。将安装座1123a设在用于对桨叶310遮挡防护的防护筋1122上,这样,防护筋1122对桨叶310防护的同时,可通过安装座1123a对机臂300a的动力机构进行容置和承托,如此可进一步实现桨叶310在防护罩100内定位和限位,防止桨叶310触碰防护罩100,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多个防护筋1122中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筋1122自安装座1123a向外呈发散状地延伸至围栏部113。实现安装座1123a与围栏部113之间经由防护筋1122衔接,这样,桨叶310的中部经由安装座1123a实现定位,防护筋1122在安装部的周侧向上对桨叶310形成遮挡防护,可以防止下方物体向上接触桨叶310。且防护筋1122与围栏部113连接并衔接围栏部113与安装座1123a的结构可方便于防护罩100一体加工成型时脱模,方便防护罩100的加工生产。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多个安装座(具体可参见附图4中所示的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进行理解),其中,容纳空间包括多个避让区,避让区与安装座位置相对。
更详细地,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两个安装座,具体例如附图4中所示的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围栏部113形成有两个圆弧部分,每个圆弧部分围成一个避让区。安装座1123a位于其中一个避让区的上方且与该避让区形成上下分布,安装座1123a位于其中另一个避让区的上方且与该避让区形成上下分布。
如图11和图12所示,安装座1123a适于安装机臂300a的动力系统320,安装座1123b适于安装机臂300b的动力系统320。每个机臂的动力系统320上装配有桨叶310。安装座1123a周围的防护筋1122及安装座1123b周围的防护筋1122对桨叶310防护。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防护结构112还包括交错筋1124,交错筋1124包括第一筋11241和第二筋11242,第一筋11241与第二筋11242交叉设置并且彼此连接于交点。
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筋11242衔接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这样可使得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之间相互支撑强化,且当外部载荷作用于任一安装座(例如安装座1123a)或任一安装座周围的防护筋1122时,通过第二筋11242的连接作用可以使载荷部分分担到另一安装座(例如安装座1123b)上,这样,机臂300a与机臂300b之间受力的大致均衡,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到的载荷峰值降低,防止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更详细地,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的位置之间具有高度落差。具体例如图2所示,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的底面之间具有高度落差h2,h2的取值大于0mm。这样,防护罩100可适于同时容纳具有高度落差的前、后两个桨叶310,产品使用更方便。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具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座的情况,可以具体设置两个以上的安装座中,任意相邻两个安装座的位置之间具有高度落差。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筋11242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第二倾斜臂112421,且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之间沿第二倾斜臂112421形成倾斜过渡。这样,第二连接臂115不仅实现过渡衔接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且形成安装座1123a与安装座1123b之间的高低过渡,当位置较低的一个安装座(如安装座1123a)或较低的一个安装座周围的防护筋1122被下方的物体触碰时,载荷可沿第二连接臂115均匀地分担到位置较高的一个安装座(如安装座1123b)上,这样,飞行器前、后机臂受力大致均衡,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到的载荷峰值降低,防止机臂300a与机臂300b受损,并提升飞行器的平稳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臂115具体包括第二倾斜臂112421以及形成在第二倾斜臂112421两端的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与第二倾斜臂112421形成转角过渡,第二延伸臂与安装座(如安装座1123a或安装座1123b)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延伸臂与所连接的安装座大致共面设置。
另外,如图2、图4和图8所示,第一筋11241与第一防护结构111连接。这对防护罩100起到整体辅助定型的作用,实现防护罩100整体加固,降低防护罩100扁塌风险,且可减少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的晃动和颤抖,提升飞行平稳性。
更详细地,如图8所示,第一筋11241包括第一臂段112411和第二臂段112412,第一臂段112411与第二臂段112412之间形成转弯过渡112413,第一臂段112411与第二筋11242交叉设置并且彼此连接于交点,第二臂段112412自第一臂段112411向第一防护结构111延伸并与第一防护结构111连接。设置第一筋11241的两个部分之间转弯过渡112413,这样,可使得第一臂段112411与第二筋11242的交叉结合强度更高,并且使得第二臂段112412在第一臂段112411与第一防护结构111之间的支撑强化作用更好,进一步降低防护罩100扁塌风险,且进一步减少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的晃动和颤抖,提升飞行平稳性。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安装座1123b包括安装槽11231及开设在安装槽11231的底部的通孔11232,安装槽11231用于容置动力机构(如用于驱动桨叶310旋转的电机等),通孔11232起到避空作用,用于供连接于机臂300b的脚架330穿设,实现机臂300b与防护罩100更契合地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安装座1123a包括安装槽11231,安装槽11231用于容置动力机构(如用于驱动桨叶310旋转的电机等)。更进一步地,安装座1123a的安装槽11231的底部设有通孔11232,可以起到减重、减少耗材、脱模方便等作用。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1123a的安装槽11231底部不设通孔11232也是可以的。
对于本实施例一的防护罩100的系统性说明:
防护罩100的第一防护结构111包括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弧形基体1113a配套设置有内遮挡部1112a,弧形基体1113b配套设置有内遮挡部1112b。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臂1114衔接在一起。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与围栏部113围成的两个避让区位置相对地设置。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与两个避让区位置相对地设置。围栏部113向上经由第一连接筋114与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连接,向下经由防护筋1122与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连接。其中,弧形基体1113a和弧形基体1113b中的一者的位置比另一者高,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中的一者的位置比另一者高。其中,位置较高的弧形基体1113b与位置较高的安装座1123b位置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子容纳空间,该子容纳空间可供容置飞行器的一个前侧机臂300b的桨叶310,其中,前侧机臂300b上还设有脚架330,安装座1123b的安装槽11231底部设有通孔11232,通孔11232可供脚架330穿过形成对脚架330避让。位置较低的弧形基体1113a与位置较低的安装座1123a位置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另一个子容纳空间,该子容纳空间可供容置飞行器的一个后侧机臂300a上的桨叶310。
本实施例关于围栏部113的内容,更详细地: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围栏部113包括第二围栏臂1134和第三围栏臂1135,第二围栏臂1134与第三围栏臂1135相对并且间隔地排列,第二围栏臂1134与第一防护结构111连接并沿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外周延伸,第三围栏臂1135与第二防护结构112连接并沿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外周延伸,其中,第二围栏臂1134与第三围栏臂1135之间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三连接筋1136衔接。这样的结构使得围栏部113可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提供更可靠的桨叶310防护效果。且第二围栏臂1134与第三围栏臂1135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三连接筋1136衔接,使得围栏部113形成类似镂空结构,这在保障围栏部113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可以防止围栏部113出现缩水缺陷,提升围栏部113的成型质量。
本实例关于机臂卡锁机构200的内容,更详细地:
如图9和图10所示,机臂卡锁机构200包括卡座210和锁扣件220,锁扣件220与卡座210卡接并拼合限定出夹持槽。如图12所示,夹持槽用于环绕部分机臂300a/机臂300b,并使部分机臂300a/机臂300b被夹持在夹持槽内。这样,可以实现机臂卡锁机构200与机臂300a/机臂300b牢靠地锁紧,实现机臂卡锁机构200将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机臂300b结合稳定,实现防护罩100在机臂300a/机臂300b上稳定安装。其中,锁扣件220与卡座210卡接的结构方便于两者反复装卸,具有装卸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地,锁扣件220与卡座210转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卡座210在卡接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这样,转动锁扣件220以控制锁扣件220与卡座210之间卡接或脱扣,具有使用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
更进一步地,卡座210包括底壁211及相对的两个侧壁212,底壁211与两个侧壁212连接并合围出凹槽,凹槽具有与底壁211相对设置的槽口,锁扣件220在卡接位置封挡槽口,锁扣件220在打开位置打开槽口。安装时,打开锁扣件220,将机臂300a/机臂300b沿槽口装入凹槽内,然后盖合锁扣件220使得锁扣件220与凹槽合围出夹持槽,且将机臂300a/机臂300b锁定于夹持槽内,实现机臂300a/机臂300b与防护罩100之间装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详细地,锁扣件220与两个侧壁212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例如锁扣件220与两个侧壁212中的一者铰接。其中,两个侧壁212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卡接部,锁扣件220上设有第二卡接部,锁扣件220在卡接位置(如锁扣件220盖合于槽口的位置)使得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在打开位置(如锁扣件220打开槽口的位置)使得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脱扣。
更详细地,第一卡接部包括凸扣221,第二卡接部包括弹片222以及形成在弹片222上的卡槽22221。弹片222的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凸扣221与卡槽22221之间的弹性配合量,减小凸扣221与卡槽22221之间的卡接损伤,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更具体地,弹片222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2223的结构。以弹片222设置在锁扣件220上,凸扣221设置在凹槽的侧壁212上为例进行说明,弹片222的一端与锁扣件220的扣板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2223,这样,弹片222形成为悬臂结构,可以更进一步强化弹片222的弹性能力,从而可为凸扣221与卡槽22221之间提供更大的弹性配合量,进一步减小凸扣221与卡槽22221之间的卡接损伤,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中,弹片222包括第一壁2221和第二壁2222,第一壁2221与第二壁2222连接,且第一壁2221位于第二壁2222与自由端2223之间,卡槽22221形成在第二壁2222上,第一壁2221相对于第二壁2222倾斜设置以限定出导向结构。这样,锁扣件220从打开位置向卡接位置运动的过程中,凸扣221会先接触到第一壁2221,并经由第一壁2221引导从而越过第一壁2221与第二壁2222之间的夹角位置并到达第二壁2222上并与第二壁2222抵靠,其中,当凸扣221沿第二壁2222的表面运动至卡槽22221处时,凸扣221卡接于卡槽22221内实现卡接装配稳定,且第一壁2221与第二壁2222之间的夹角部位可顶靠在卡座210的外壁上进一步促进锁扣件220与卡座210盖合稳定,限制锁扣件220松动或脱扣,从而相应提升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机臂300b的装配稳定性。
进一步地,锁扣件220具有压靠面223,锁扣件220在卡接位置使得压靠面223与底壁211位置相对,其中,压靠面223上设有凸起结构。利用凸起结构可当锁扣件220与卡座210扣合后顶靠在机臂300a/机臂300b上,实现锁扣件220与卡座210合围出的夹持槽将机臂300a/机臂300b箍紧,强化机臂300a/机臂300b与机臂卡锁机构20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9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包括自压靠面223凸起的一条或多条凸棱2231。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高效的优点。
如图10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压靠面223为凹凸面,凸起结构包括经由压靠面223的凸起部2242位构造出的凸台223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高效的优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防护罩100内形成两个避让区以相应容置机臂300a与机臂300b上的桨叶310,其中,防护罩100的两个避让区的下方分别设有安装座(如安装座1123a和安装座1123b),每个安装座上设有有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参见附图8中所示,参照安装座1123a上设有机臂卡锁机构200a,安装座1123b上设有机臂卡锁机构200b进行理解),两个安装座上的机臂卡锁机构分别设有锁扣件220,其中,如图9所示,一个锁扣件220的压靠面223上形成有自压靠面223凸起的一条或多条凸棱2231,该凸棱2231用于压靠在机臂300a上使得机臂300a在夹持槽内形成紧配合,如图10所示,另一个锁扣件220的压靠面223为凹凸面,该凹凸面的凸起部2242位构造出凸台2232,该凸台2232用于压靠在机臂300b上使得机臂300b在夹持槽内形成紧配合。
进一步地,卡座210与防护罩100一体成型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一体成型连接可以经由一次注塑成型实现,或者,经由二次注塑成型实现。
详细举例地,防护罩100与卡座210为一体成型部件。更详细地,卡座210一体形成在防护罩100的安装座1123上。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护罩100,可应用于无人机等飞行器,其中,本防护罩100可以以成对的组件形式与飞行器配合,具体地,防护罩100成对的组件包括左桨叶防护罩(具体参见附图11和图12中位于机身400的左侧的防护罩100进行理解)与右桨叶防护罩(具体参见附图11和图12中位于机身400的左侧的防护罩100进行理解)。以右桨叶防护罩为例详述为:右桨叶防护罩的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内容进行理解(其中,左桨叶防护罩与右桨叶防护罩为镜像关系,左桨叶防护罩可参照右桨叶防护罩做镜像理解,不再赘述),右桨叶防护罩具体包括上保护罩部分(也即第一防护结构111)、围栏部分(也即围栏部113)、以及下保护罩部分(也即第二防护结构112)、右前机臂座(也即机臂卡锁机构200b)、右后机臂座(也即机臂卡锁机构200a)。机臂卡锁机构200b和机臂卡锁机构200a均包括锁扣件220、卡座210、转轴等。
机臂卡锁机构的卡座210一体形成在防护罩100上,锁扣件220经由转轴与卡座210转动连接,实现锁扣件220安装于防护罩100。
如图11所示:在安装右桨叶防护罩时,将无人飞行器的右前机臂300b及右后机臂300a从右桨叶防护罩的进出口110处伸入,机臂300b的动力系统320放入安装座1123b中,机臂300a的动力系统320放入安装座1123a中。
如图12所示:预装完成后,将机臂卡锁机构200b的锁扣件220扣入机臂卡锁机构200b的卡座210上,使得机臂卡锁机构200b锁定右前机臂300b与右前防护罩100。将机臂卡锁机构200a的锁扣件220扣入机臂卡锁机构200a的卡座210上,使得机臂卡锁机构200a锁定右后机臂300a与右后防护罩100。完成右桨叶防护罩的安装。
本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如下:
1、结构简单,保护性强;
2、拆装容易,能满足带桨保和不带桨保的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安装无需拆卸桨叶;
3、生产工艺简单,无需拆件,模具数量减少,成本降低,后续组装工艺简单,无需进行胶粘或者超声熔接,生产成本降低,一次成型产品强度高。
实施例二:
如图13和图14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包括防护罩100和机臂卡锁机构200。
具体地,如图13所示,防护罩10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防护罩100上设有适于供机臂300的桨叶进出容纳空间的进出口110。机臂卡锁机构200设置在防护罩100上,机臂卡锁机构200用于与机臂300可装卸地连接并锁定防护罩100与机臂300。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防护罩100包括第一防护结构111和第二防护结构112,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上下位置相对并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防护罩100还包括围栏部113,围栏部113位于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并衔接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
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防护罩100不同。更具体如,防护罩100的第一防护结构111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防护结构111包括多个遮挡筋1116,多个遮挡筋1116与围栏部113连接,且多个遮挡筋1116之间交错地分布。这样,在桨叶310的上方通过遮挡筋1116交错形成网格,利用网格可以对桨叶310更加细密地防护,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遮挡筋1116呈发散状设置。这样,遮挡筋1116的分布更有序,结构简单且结合点分散,可降低注塑缩水风险,且可方便于防护罩100在成型工艺中脱模,提升产品生产加工的方便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防护结构111还包括第二环形筋1115,第二环形筋1115位于围栏部113远离第二防护结构112的一侧,第二环形筋1115与多个遮挡筋1116相交并且连接于交点。这样,第二环形筋1115与发散分布的多个遮挡筋1116交汇编织成网状,可以更加细密地对桨叶310防护,避免上方物体向下接触到桨叶310,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且第二环形筋1115的设置可以极大地提升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强度,这样,第一防护结构111的承载能力可更高,降低第一防护结构111的破损风险,并可良好遏制第一防护结构111变形,防止第一防护结构111向下塌陷接触到桨叶310。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二环形筋1115向第二防护结构112所处位置的投影位于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换言之,第二环形筋1115向围栏部113围成区域的所处平面的投影位于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这样,围栏部113在对桨叶310进行侧方防护的同时,对第二环形筋1115也起到侧向避空防护的作用,降低第二环形筋1115受侧向碰撞变形的风险,且这样的结构设计也有利于使围栏部113形成为防护罩100的最宽部位并构建防护罩100的俯视外轮廓,反映到模具上,可兼顾地使得围栏部113处于分型面位置方便脱模,提升产品的成型工序方便性。
更进一步地,第二环形筋1115的俯视投影的外轮廓形状与围栏部113的俯视投影的外轮廓形状大致相同,反映在模具上,可以使得围栏部113与第二环形筋1115之间的胶道内的流动形态大致类似,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环形筋1115及遮挡筋1116的成型均匀性和成型质量。
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还包括:防护罩100的围栏部113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防护罩100包括一个围栏部113,且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形成有一个适于避让桨叶310的避让区。使得防护罩100适于对一个桨叶310进行容置。第一防护结构111形成在避让区的上侧,第二防护结构112形成在该避让区的下侧,从而对处于避让区内的桨叶310形成上下防护。
进一步地,围栏部113呈周向未封闭的环形结构,且围栏部113周向的两端之间形成豁口1132。更详细地,如图13所示,围栏部113沿周向的两端分别为端部1131,两个端部1131之间形成该豁口1132。
其中,如图13所示,沿多个遮挡筋1116的交汇处的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内分布有该遮挡筋1116,另一部分区域未设置有遮挡筋1116并形成为第一开放口1111,第一开放口1111与豁口1132位置相对并且连通。第二环形筋1115为周向未封闭的环形,第二环形筋1115周向的两端与多个遮挡筋1116中分布于两侧两个遮挡筋1116连接,使得第一防护结构111大致形成类似扇形的防护盖。该防护盖的扇叶与围栏部113的扇叶契合,且围栏部113周向的两端与多个遮挡筋1116中分布于两侧两个遮挡筋1116连接,使得第一开放口1111与豁口1132无缝结合、融为一体,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桨叶310进入时被磕碰。
另外,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安装座1123及自安装座1123向外发散地分布的防护筋1122,防护筋1122远离安装座1123的一端与围栏部113连接。其中,安装座1123周侧的一部分区域分布有该防护筋1122,另一部分区域未分布有防护筋1122并形成第二开放口1121,第二开放口1121与豁口1132位置相对并且连通。
其中,第一开放口1111、第二开放口1121以及豁口1132共同限定出进出口110。满足对桨叶310防护功能的同时,形成的该进出口110具有较佳的开放性,这样,桨叶310进出容纳空间的装配操作更加便捷,可极大地避免桨叶310在进出容纳空间的装配操作中磕碰损伤,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效果。
详细举例地,围栏部113包括第一围栏臂1133,第一围栏臂1133沿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外周延伸,且第一围栏臂1133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连接。更具体地,第一围栏臂1133大致为未封闭的环形结构,例如圆环形或椭圆环等。第一围栏臂1133的圆心角大于180°,这样可使得对桨叶310的防护更加可靠。第一防护结构111大致呈扇形,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圆心角与围栏部113的圆心角大致相同,或相差不大。第二防护结构112大致呈扇形,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圆心角小于围栏部113的圆心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圆心角与围栏部113的圆心角相等。
其中,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说明,例如本实施例的机臂卡锁机构20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机臂卡锁机构200a/机臂卡锁机构200b,本实施例的安装座1123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安装座1123a/安装座1123b,防护罩100为一体成型部件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二通过4个单独的防护罩100对应容纳飞行器的四个桨叶310,通过4个机臂卡锁机构200相应锁定4个机臂300,其中,防护罩通过容纳桨叶310,以从上方、下方以及侧方对桨叶310全面防护,形成了全向保护的作用。且防护罩一体成型,具有加工简便,成本低,强度高的优点。
实施例三:
如图15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包括防护罩100和机臂卡锁机构(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参考附图15中所示的机臂卡锁机构200a和机臂卡锁机构200b)。
具体地,如图15所示,防护罩10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防护罩100上设有进出口110。如图22和图23所示,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及机臂300b组装使得机臂300a及机臂300b的桨叶310容置于容纳空间内。进出口110配置为供机臂300a/机臂300b的桨叶310进出容纳空间。
如图15所示,桨叶保护装置的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如机臂卡锁机构200a和机臂卡锁机构200b)设置在防护罩100上。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机臂卡锁机构200a用于与机臂300a可装卸地连接并锁定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机臂卡锁机构200b用于与机臂300b可装卸地连接并锁定防护罩100与机臂300b。
与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包括:防护罩100不同。
本实施例中,同一防护罩100上形成有至少两组防护结构,每组防护结构均包括第一防护结构111、围栏部113及第二防护结构112。其中,机臂卡锁机构200a设置在其中一组防护结构的第二防护结构112上,机臂卡锁机构200b设置在其中另一组防护结构的第二防护结构112上。对于同一防护罩100的任意两组防护结构,两组防护结构的第一防护结构111的形状大致相同,围栏部113的形状大致相同。
每组防护结构中,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上下位置相对并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围栏部113位于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并衔接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
其中,任意两组防护结构的围栏部113之间经由第二连接臂115衔接。其中,每个围栏部113围成一个避让区,该避让区用于容置桨叶310。使得每组防护结构的第一防护结构111与第二防护结构112之间适于容纳一个桨叶310。防护罩100通过设置至少两组防护结构实现对至少两个桨叶310进行容纳和防护。
举例而言,如图15所示,防护罩100包括两组防护结构,以使得防护罩100可供容置两个桨叶310并实现与两个机臂(如机臂300a和机臂300b)组装。其中,第二连接臂115自两个围栏部113的切向引出并衔接两个围栏部113,实现两个围栏部113之间连接。这样,防护罩100形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方便于防护罩100一体成型制作,省去粘接、焊接等工序,简化防护罩100的加工。且第二连接臂115衔接两个围栏部113的结构简单,反映在模具上,通过使两个围栏部113位于分型面位置,在两个围栏部113之间增加胶道用于成型第二连接臂115的改造具有灵活性和方便性,使得产品的改造成本低,且分型面位置处的成型质量更容易把控,也降低了防护罩100的改造难度,利于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更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护罩100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围栏部113不同。本实施例中,围栏部113呈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这样,围栏部113的结构更加强化,且对桨叶310形成周圈无死角防护,进一步提升桨叶310防护性能。
详细举例地,如图15所示,围栏部113包括第一围栏臂1133,第一围栏臂1133沿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的外周延伸,且第一围栏臂1133与第一防护结构111及第二防护结构112连接。其中,第一围栏臂1133呈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例如圆环形、椭圆环等。这样,桨叶310旋转运动的轨迹可大致与围栏部113契合,也即大致与围栏部113围成的避让区契合,这在满足容纳空间对桨叶310容置需求的同时,使得桨叶310对防护罩100内部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从而可利于防护罩100的小型化设置,更利于防护罩100的减重,从而降低飞行器的负载,节约能耗。
另外,本实施例中,每个围栏部113的上方分布有第一防护结构111,第一防护结构111包括多个遮挡筋1116,多个遮挡筋1116与围栏部113连接,且多个遮挡筋1116之间交错地分布,并呈发散状设置。
更进一步地,第一防护结构111还包括第二环形筋1115。第二环形筋1115位于围栏部113远离第二防护结构112的一侧,第二环形筋1115与多个遮挡筋1116相交并且连接于交点。第二环形筋1115向第二防护结构112所处位置的投影位于围栏部113围成的区域内。其中,与上述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还包括,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环形筋1115呈封闭的环形,可以实现更高的刚度和强度。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防护罩100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第二防护结构112不同。如图15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护结构112包括多个防护筋1122,防护筋1122一端与围栏部113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地,如防护罩100的两组防护结构,其中一组防护结构的防护筋1122一端连接该组防护结构的围栏部113,另一端连接机臂卡锁机构200a,其中另一组防护结构的防护筋1122一端连接该组防护结构的围栏部113,另一端连接机臂卡锁机构200b。
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7所示,多个防护筋1122呈发散状分布。更具体地,多个防护筋1122自机臂卡锁机构向外呈发散状地延伸出,且多个防护筋1122远离机臂卡锁机构的一端与围栏部113连接。
其中,以机臂卡锁机构200a所在的第二防护结构112为例进行说明,机臂卡锁机构200a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内发散状地分布有多个防护筋1122,另一部分区域未分布防护筋1122并且敞开形成第二开放口1121,该第二开放口1121形成为进出口110。对于多组防护结构,每组防护结构均分别形成有第二开放口1121。
更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7所示,以机臂卡锁机构200a所在的第二防护结构112为例进行说明,该第二防护结构112的相邻防护筋1122之间衔接有加强筋1125。
更详细地,如图15和图17所示,加强筋1125分布在相邻防护筋1122之间,其中,防护筋1122呈发散状分布使得相邻防护筋1122大致形成夹角造型,加强筋1125的两端与相邻两个防护筋1122连接,使得相邻两个防护筋1122与衔接的加强筋1125大致构造出三角造型,从而形成三角稳定支撑,提升对桨叶310的防护可靠性,同时,拼合形成的三角网格可以更细密地对异物阻挡,从而对桨叶310更细密地防护。
与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还包括:机臂卡锁机构不同。
具体举例地,如图19所示,机臂卡锁机构200a包括卡箍224,卡箍224用于供部分机臂300a卡入,并使部分机臂300a被夹持在卡箍224内。这样,防护罩100利用卡箍224对机臂300a夹持固定,具有结构简单,装配简单、快捷的优点。更具体地,卡箍224具体用于与机臂300a/机臂300b装配,或者,具体用于与机臂300a/机臂300b的动力装置装配。
更详细地,如图19所示,防护罩100上形成有凹形壁,更具体如,防护筋1122远离围栏部113的一端设置有该凹形壁。其中,凹形壁合围限定出贯穿的卡箍224,且凹形壁具有第四开口2241,第四开口2241用于供部分机臂300a卡入卡箍224内。且可以理解,机臂300a卡入卡箍224内后,凹形壁部分围绕机臂300a分布,并对机臂300a夹持固定。
具体地,凹形壁为周向未封闭的环形形状,并且沿环形的轴向延伸设置。这样的结构形成的卡箍224不仅在径向上卡紧机臂300a实现锁定,且与机臂300a之间沿轴向具有一定的配合长度,进一步提升配合稳定性。且利用周向未封闭的环形形状的结构,可实现从造型上提升卡箍224的弹性性能,使得卡箍可以更牢靠地夹紧机臂300a。
更进一步,凹形壁设置成凹陷的弧形。具体例如,凹形壁为周向未封闭的圆弧形。进一步使得卡箍224具有更好的弹性效果,从而更好地维持与机臂300之间的紧配合,提升与机臂300a的卡紧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凹形壁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凸起部2242,多个凸起部2242沿自凹形壁的一端向凹形壁的另一端的方向间隔地分布。也即凸起部2242自第四开口2241的一端沿凹形壁向第四开口2241的另一端间隔地排列。通过利用凸起部2242与机臂300a顶靠,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持机臂300a与卡箍224之间的紧配合,防止机臂300与卡箍224之间出现松动或晃动,提升防护罩100与机臂300a组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举例地,如图20所示,机臂卡锁机构200b包括卡箍224,卡箍224用于供部分机臂300b卡入,并使部分机臂300b被夹持在卡箍224内。这样,防护罩100利用卡箍224对机臂300b夹持固定,具有结构简单,装配简单、快捷的优点。其中,机臂卡锁机构200b的卡箍224的一些详细特征可以参照本实施例前述机臂卡锁机构200a的卡箍224的内容。
值得说明的是,机臂卡锁机构200b的卡箍224与机臂卡锁机构200a的卡箍224不完全相同。举例而言,两者的区别包括:机臂卡锁机构200b所包括的卡箍224的轴向长度更长,且其中,机臂卡锁机构200b中用于构造形成卡箍224的凹形壁的顶部向上逐渐收敛,机臂卡锁机构200a中用于构造形成卡箍224的凹形壁为上下竖直延伸的结构。机臂卡锁机构200b通过采用卡箍224的顶部形成开口逐渐减小的结构,这样,对机臂300b具有一定的轴向限位作用,可限制卡箍224与机臂300b上下活动,这样,机臂300b的脚架330执行支撑任务时,防护罩100不容易振动下滑。
更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7所示,桨叶保护装置包括多个防护罩100,桨叶保护装置还包括锁扣组件116,锁扣组件116用于锁定相邻的防护罩100,以保持相邻的防护罩100分别经由机臂卡锁机构200与机臂300的锁定状态。利用锁扣组件116对防护罩100之间锁定,可以进一步促进机臂300与防护罩100之间装配稳定,例如,锁扣组件116配置为限制相邻防护罩100之间的机臂经由第四开口2241向离开卡箍224的方向运动。如限制两个防护罩100之间向左右方向相互远离,从而防止左侧的机臂300a向右经由左侧防护罩100的卡箍224的第四开口2241脱出,并防止右侧的机臂300a向左经由右侧防护罩100的卡箍224的第四开口2241脱出。也即,利用锁扣组件116对防护罩100之间锁定,可以限制防护罩100朝使机臂脱出卡箍224的方向运动,从而以限制防护罩100运动以抑制机臂从卡箍224脱出的方式,实现对机臂卡锁机构与机臂之间强化锁紧的目的。
详细举例地,如图16和图18所示,锁扣组件116包括第一锁扣主体1161和第二锁扣主体1162,第一锁扣主体1161设于相邻的防护罩100中的一者上,第二锁扣主体1162设于相邻的防护罩100中的另一者上,第一锁扣主体1161与第二锁扣主体1162用于将相邻的防护罩100之间以可装卸的方式锁定连接。这样,锁扣组件116实现防护罩100之间可装卸,方便用户根具需求对防护罩100之间拆装,更能满足飞行器带桨叶保护装置和不带桨叶保护装置的不同使用场景需求。
更详细地,如图16、图18及图21所示,第一锁扣主体1161包括第一卡柱11611和连接板11612,连接板11612上设有第一卡槽11613和第二卡槽11615,第一卡柱11611位于第一卡槽11613内并相对于第一卡槽11613可转动,第二锁扣主体1162包括第二卡柱11621,第二卡槽11615设有第二开口11616,第二卡槽11615的第二开口11616适于供第二卡柱11621进出第二卡槽11615。这样,转动连接板11612使得第二卡槽11615与第二卡柱11621卡接或分离可以实现防护罩100之间锁定或解锁,具有使用操作方便性。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第一卡槽11613设有第三开口11614,第一卡槽11613的第三开口11614适于供第一卡柱11611进出第一卡槽11613。这样,可以进一步实现连接板11612与第一卡柱11611之间的装卸,这使得防护罩100的拆装操作方式更加丰富、灵活。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三提供的防护罩,可应用于无人机等飞行器,其中,本防护罩100可以以成对的组件形式与飞行器配合,具体地,防护罩100成对的组件包括左桨叶防护罩(具体参见附图22和图23中位于机身400的左侧的防护罩100进行理解)与右桨叶防护罩(具体参见附图22和图23中位于机身400的右侧的防护罩100进行理解),其中,左桨叶防护罩与右桨叶防护罩为镜像关系。以左桨叶防护罩为例详述为:左桨叶防护罩的结构具体包括上保护罩部分(也即第一防护结构111)、围栏部分(也即围栏部113)、以及下保护罩部分(也即第二防护结构112)、左前机臂座(也即如防护罩100的其中一个卡箍224)、左后机臂座(也即如防护罩100的其中另一个卡箍224)。
左、右两个桨叶防护罩形成的全向桨叶防护罩。通过锁扣组件116将左右两个防护罩扣起来,如利用连接板11612搭接扣紧在无人机上或两个防护罩上,实现两个防护罩之间锁定,另外,左侧防护罩和右侧防护罩的下部均设有两个卡箍224,将防护罩扣紧在机臂300a和机臂300b上。
如图11至图14以及图22和图23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400、多个机臂(具体可参照机臂300、机臂300a、机臂300b进行理解)、多个桨叶3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桨叶保护装置。其中,多个机臂与机身400连接;多个桨叶310对应设置在多个机臂上;桨叶310容置于桨叶保护装置的防护罩100内,且机臂与桨叶保护装置的机臂卡锁机构(具体可参照机臂卡锁机构200、机臂卡锁机构200a、机臂卡锁机构200b进行理解)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防护罩,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装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