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2021-02-08 07:02:32|304|起点商标网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现在的平衡车踏板,一般具有一层硬质材料的踏垫,其与平衡车硬质材料的上壳体接触时,会产生硬性碰撞,一方面,易使上壳体或踏板磨损,另一方面,易产生噪音,操控体验差,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用踏板,通过在踏板或上壳体上设置缓冲部以缓冲踏板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结构巧妙,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安装于平衡车的上壳体上,踏板与上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以接触上壳体的缓冲部,以缓冲踏板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踏板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触控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踏板与上壳体之间设置缓冲部,缓冲部直接接触上壳体,缓冲部的设置,使得平衡车用踏板安装于上壳体上时,有利于减缓踏板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降低磨损,延长踏板使用寿命,减少噪音,提升操控性能和体验。而触控部可用于触发平衡车上的传感器,不影响平衡车的正常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踏板包括踏皮和踏垫,所述踏皮安装于踏垫上,所述踏皮和/或所述踏垫和/或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缓冲部以缓冲踏垫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所述踏皮或所述踏垫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触控部,所述踏垫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部的设置,使得平衡车用踏板安装于上壳体上时,有利于减缓踏垫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降低磨损,延长踏板使用寿命,减少噪音,提升操控性能和体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踏皮设置所述缓冲部,所述踏皮的边缘具有一圈向下凸出的第一凸沿,所述缓冲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部设置于踏皮边缘的第一凸沿上,巧妙地利用踏皮边缘可接触上壳体的特征,便于加工成型,也使整个踏板缓冲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部为向下凸出的缓冲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条沿第一凸沿的走向间隔布置,向下凸出,缓冲条直接接触上壳体,可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踏皮设置所述缓冲部,所述踏皮包括踏皮本体,所述缓冲部为缓冲柱,所述缓冲柱凸出于踏皮本体的下表面,所述踏垫上开设有供缓冲柱的下端穿出的第一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柱的下端穿出于踏垫上的第一通孔,缓冲柱的下端可作用于上壳体上,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柱位于踏皮本体下表面的前侧和/或后侧和/或左侧和/或右侧;所述缓冲柱包括位于第一通孔内的连接部和位于踏垫下表面的抵靠部,连接部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抵靠部的横截面尺寸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的孔径,抵靠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柱可分布于踏皮下表面的各个方向,使整个踏板起到均匀的缓冲作用。而缓冲柱的形状可多种多样,抵靠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位作用,也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踏垫下表面或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所述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为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直接铺设粘贴在上壳体上表面或踏垫下表面,使得踏垫与上壳体的接触平缓,起到有效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踏皮粘贴于所述踏垫上,或者所述踏皮和所述踏垫一体成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踏皮与踏垫的制作可一体成型,两种材料可二次注塑成一体。也可通过胶粘的方式将踏皮粘贴于踏垫上,方便耐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凸沿上还设置有向下凸出的支撑部,支撑部位于远离触控部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部的设置,使得支撑部与套设在触控部外围的弹簧共同对踏板起到支撑作用,支撑部与触控部处于相对的两侧,使踏板更稳定,支撑部也可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控部的下端呈尖状部,触控部的上部外围设置有柱体,柱体侧前方及侧后方均设置所述安装柱,柱体的侧前方和侧后方的安装柱与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肋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状部的设计,相对于平面端部的设计而言,若与光控开关的侧壁发生碰撞,因与光控开关的接触会有一倾斜面的过渡,可有效减轻触控部下端对光控开关的碰撞,防止光控开关损坏。柱体和安装柱的位置布局,可对踏板起到有效导向、限位和支撑,第一肋板可增加强度或利于弹簧的抵靠。

平衡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平衡车用踏板,还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踏板安装区,所述平衡车用踏板安装于所述踏板安装区,踏板安装区内开设有供触控部通过的第二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衡车采用上述踏板,缓冲平稳,操控性能提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平衡车用踏板,通过在踏板与上壳体之间设置缓冲部,缓冲部直接接触上壳体,缓冲部因其设置位置结构和形状不同,以缓冲踏板与上壳体之间的碰撞,减轻碰撞磨损,防止摩擦,减少噪音,且结构简单巧妙,便于推广应用。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用踏板及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5的踏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图7的踏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图9的踏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踏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6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2的i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踏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踏板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6的ii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踏板1、踏皮11、台阶部110、第一凸沿111、支撑部1111、缓冲条1112、第二凸沿112、缓冲柱113、抵靠部1131、连接部1132、踏垫12、第三凸沿120、第四通孔1201、触控部121、尖状部1210、柱体122、第三肋板123、第二肋板124、第一肋板125、安装柱126、肋条127、第一通孔128、弹簧2、缓冲垫3、上壳体4、第二通孔41、第三通孔42、槽口43、第四凸沿44、环状凸沿411、垫圈5、螺钉6、传感器电路板7、下壳体8。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扣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1,安装于平衡车的上壳体4上的踏板安装区,踏板与上壳体4之间设置有用以接触上壳体4的缓冲部,以缓冲踏板与上壳体4之间的碰撞,踏板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触控部121,如图1至图4所示,踏板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踏皮11安装于踏垫12上。

踏皮11为软质材料,踏垫12为硬质材料,为避免硬质材料的踏板12接触硬质材料的上壳体4时产生硬性碰撞、噪音,也为提高操控舒适性。踏皮11或/及踏垫12或/及上壳体4上设置有缓冲部以缓冲踏垫12与上壳体4之间的碰撞。

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111,第一凸沿111向下凸出,第一凸沿111的右侧(图4所示),具有向下凸出的支撑部1111,支撑部1111呈条状。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凸沿111所围成的范围内,踏皮本体下表面还具有一圈向下凸出的第二凸沿112。踏皮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摩擦部,可为凸起的条状特征,以增大摩擦作用。

踏垫12包括呈平板状的踏垫本体和位于踏垫本体下方的触控部121,踏垫本体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肋条127,肋条127呈纵横交错状或/及倾斜交错状。踏垫本体的下表面左侧(图4所示),设置有向下凸出的截面为圆环状的柱体122,用于弹簧2的套设。当然,柱体12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为实心状,触控部可设置于柱体122的下端。触控部121位于柱体122内且触控部121的底端凸出于柱体122的底端。触控部121呈扁平状,触控部121的侧壁设置有垂直触控部的第三肋板123,第三肋板123的底部呈倾斜状,触控部121的底端凸出于第三肋板123的底端,以便触控部121触及传感器开关。柱体122的上部外围,设置有第二肋板124,弹簧2套设在柱体122外围时,弹簧上端可抵靠于第二肋板124上。踏垫本体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柱126,安装柱126上开设内螺纹孔,用于螺丝6的安装。柱体122为两个,位于踏垫左侧的前后位置,前部柱体的左前方和右后方,均设置有安装柱126,两安装柱126与柱体122之间通过第一肋板125连接。后部柱体122的左后方和右前方,均设置有安装柱,两安装柱与柱体122之间也通过设置第一肋板连接,第一肋板起加强连接强度的作用,使各部分强度增强。第二肋板124的下端可超出于第一肋板125的下端或与第一肋板的下端平齐,共同起到支撑弹簧2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只设置第一肋板125,无需设置第二肋板124,弹簧2可抵靠于第一肋板上。当然,弹簧2的尺寸可根据需求设置,其他实施例中,弹簧2也可抵靠在柱体122的下端,而套设在触控部121及第三肋板123的外围。踏垫12右侧设置另一安装柱126。本申请中,左后方,右后方可称为侧后方,左前方和右前方可称为侧前方。

安装柱126可为内螺纹柱,以便于螺丝6的安装,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柱126可为下端带凸缘的卡扣柱,以直接卡扣式安装于上壳体4的第三通孔42中,可防止踏板脱出即可。

本实施例中,踏垫本体下表面,在肋条上贴装有缓冲垫3,或/及在上壳体4上贴装有缓冲垫3,缓冲垫3为扁平的板状结构,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为矩形。缓冲垫3即为缓冲部。可防止硬质材料的踏垫12触及硬质材料的上壳体4时发生硬性碰撞,消除操控噪音,提高操控性。当然,可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后续实施例的任一或多项其他缓冲部的结构,以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安装时,踏皮11粘贴在踏垫12上,踏皮11上的第二凸沿112处在踏垫本体的外围,位于踏皮11右侧的支撑部1111可起到支撑和辅助缓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与踏垫12左侧下方的弹簧2起到平衡支撑作用,使踏皮11左右高度基本一致。踏垫12放置于上壳体4上的踏垫安装区,各触控部121下端从上壳体4上的相应的第二通孔41穿出,各安装柱126的下端从上壳体4上的相应的第三通孔42穿出,从上壳体4下方将螺丝6拧紧于安装柱126上时,螺丝6上套装的垫圈5的尺寸大于第三通孔42的尺寸,则可对踏垫进行限位安装,防止其脱落。各安装柱的位置布局,有利于踏垫的安装、导向和横向限位,使踏垫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平稳。垫圈5可采用缓冲用垫圈,进一步起到缓冲螺丝6的头部与上壳体4的作用,使踏板上下移动平稳。

在其他实施例中,踏皮11和踏垫12可一体成型。

实施例2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5及图6,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111,第一凸沿111向下凸出,第一凸沿111的右侧(图6所示),具有向下凸出的支撑部1111,支撑部1111呈条状。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凸沿111所围成的范围内,踏皮本体下表面还具有一圈向下凸出的第二凸沿112。第一凸沿111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缓冲条1112。缓冲条1112可作用于上壳体上,以对踏板进行缓冲,防止踏垫12与上壳体硬性碰撞而产生磨损、噪音等。其他实施例中,缓冲条1112可设置于第二凸沿112上。缓冲条1112即为缓冲部。

踏垫12的结构可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踏皮11可粘贴于踏垫12上。其他实施例中,踏皮11和踏垫12可一体成型。

踏皮11上的第二凸沿112处在踏垫本体的外围,其他实施例中,踏皮的第一凸沿111可以和支撑部1111一样高,形成一圈凸沿,也可理解为只设置第一凸沿111,第一凸沿111用于直接接触上壳体4,以完成支撑和缓冲的作用。

当然,可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前述实施例或后续实施例的任一或多项其他缓冲部的结构,以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实施例3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7及图8,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111,第一凸沿111向下凸出,第一凸沿111的右侧(图8所示),具有向下凸出的支撑部1111,支撑部1111呈条状。踏皮本体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缓冲柱113,缓冲柱11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缓冲柱为四个,在踏皮本体下表面的左侧前后位置设置缓冲柱,右侧前后位置也设置缓冲柱,以对踏垫进行均匀的缓冲及支撑。缓冲柱即为缓冲部。当然,可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前述实施例或后续实施例的任一或多项其他缓冲部的结构,以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踏垫1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28,第一通孔的位置与缓冲柱的位置对应,形状适配,踏皮11安装于踏垫12上时,缓冲柱113的下端穿出于第一通孔128。踏皮可以粘贴在踏垫上,也可以与踏垫一体注塑成型。踏垫1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9及图10,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本实施例中,触控部121及第三肋板123设置于踏皮11的下表面,位于踏皮左侧前后位置。而柱体122设置于踏垫12的下表面,其个数、位置与触控部121的个数、位置分别对应。踏皮11安装于踏垫12上时,触控部121及第三肋板123从相应的柱体122内开设的通孔中穿出。踏皮11采用软质材料,直接在踏皮上设置触控部121,可以有效避免触控部与光电开关的硬性碰撞,可以减轻触控部对光电开关的损坏。当然,第三肋板123也可以设置于柱体122内部,踏皮11上只连接有触控部121,或者柱体122内部为其他可支撑触控部121的结构,使得触控部121穿过柱体122内时被支撑。

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优选的,踏皮本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缓冲柱113,缓冲柱11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缓冲柱113从踏垫12上的第一通孔128中穿出。本实施例中,缓冲柱为四个,在踏皮本体下表面的左侧前后位置设置缓冲柱,右侧前后位置也设置缓冲柱,缓冲柱即为缓冲部,可对踏皮本体进行均匀的缓冲及支撑。当然,可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前述实施例或后续实施例的任一或多项其他缓冲部的结构,以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踏垫12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凸块129,以提高踏垫12与踏皮11的结合强度。

踏皮11和踏垫12上的其他结构可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踏皮11可通过胶水粘贴于踏垫12上,其他实施例中,踏皮11和踏垫12可一体成型。

实施例5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11,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111。本实施例中,缓冲柱设置于踏皮下表面,缓冲柱的横向截面尺寸不同,具有一段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132,和一段尺寸较大的抵靠部1131,连接部1132的上端连接于踏皮下表面,连接部的下端连接抵靠部1131,连接部1132位于第一通孔内,抵靠部1131位于踏垫12下表面,连接部113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抵靠部的横截面尺寸,且连接部113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128的孔径,踏皮和踏垫可采用二次注塑工艺一体注塑成型,抵靠部113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通孔128的孔径,抵靠部1131的下端可用于抵靠上壳体,以对踏板进行缓冲。踏皮11的下表面,在第一凸沿111所围成范围内,紧邻第一凸沿设置有一圈台阶部110。

踏垫12的外缘,具有一圈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三凸沿120,第三凸沿120上,开设有若干第四通孔1201,台阶部110上的相应位置可设置凸起与各第四通孔1201相匹配,以增加踏皮和踏垫的结合强度,当然,台阶部110上设置的凸起可突出于第四通孔1201,以便用于接触上壳体而起到缓冲作用。踏皮11和踏垫12的其他部分结构可和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部121的下端具有尖状部1210,尖状部可为两个倾斜的倾斜面,或为一个倾斜的倾斜面和一个竖直面,或呈锥状,可以有效避免触控部与光电开关的碰撞,可以减轻触控部对光电开关的损坏。本实施例中的踏板的其他结构和形状可如前述或后续任一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实施例7

一种平衡车用踏板,参阅图14和图15,包括踏皮11和踏垫12,本实施例中,踏皮11包括呈平板状的踏皮本体和位于踏皮本体边缘的第一凸沿111,第一凸沿111向下凸出,第一凸沿111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缓冲条1112,踏垫12的外缘,具有一圈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三凸沿120,第三凸沿120上,开设有若干第四通孔1201,缓冲条1112可从第四通孔1201中穿过以突出于第四通孔1201,以便用缓冲条1112可接触上壳体,从而起到缓冲作用。当然,缓冲条1112和第四通孔1201的配合,对于采用一体注塑的方案而言,也可有利于加工成型。

本实施例中,踏垫12下表面的触控部121的左右两侧方向(而非侧前或侧后的对角方向),均设置安装柱126。触控部结构、安装柱结构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踏板的边缘呈五边形,踏板的左侧边缘为方形的三边,右侧边缘为三角形的两边。外形与其他实施例中大致呈方形的踏板有所区别,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实施例中的踏板的形状。

安装时,弹簧2处在触控部11的外围,弹簧2一端抵靠于上壳体上,另一端可抵靠于踏板上,对踏板也起到缓冲和复位的作用。

当然,可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前述实施例或后续实施例的任一或多项其他缓冲部的结构,以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部、安装柱的位置可以随着实际应用情况调整,不仅限于上述的位置关系。

实施例8

平衡车,参阅图1至图4,图16和图17,包括平衡车用踏板1,踏板1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踏板,平衡车还包括上壳体4、下壳体8、传感器电路板7和车轮,平衡车为两轮平衡车,可为扭扭车或平板平衡车,车轮位于车体两侧,踏板1可为左右布置的两个,各踏板1安装于各上壳体4上的踏板安装区。

上壳体4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以形成踏板安装区,踏板安装区的外缘,即凹槽的槽壁与踏板1上踏皮11的外缘可相适配。举扭扭车的左车体为例进行说明,踏板安装区内,凹槽底部的左侧开设有用于各触控部121的下端穿过的第二通孔41,第二通孔41的底部具有横向设置的环状凸沿411,环状凸沿411上可承放弹簧2,以对踏板1进行复位。在第二通孔的斜对角方向,开设有供各安装柱126通过的第三通孔42,即每个第二通孔的斜对角方向,均有两个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与相邻的两个第三通孔之间,在踏板安装区上,向下开设有槽口43,槽口43连通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供第一肋板125限位和抵靠。踏板安装区上,在凹槽槽壁的邻近位置,设置有第四凸沿44,第四凸沿44与凹槽槽壁之间形成沟槽,供踏板1上的第一凸沿111放置。

安装时,传感器电路板7通过紧固件拧紧于上壳体下表面的固定柱上,传感器电路板上的光电开关对齐第二通孔41。踏板1安装于上壳体4上的踏板安装区。弹簧2套在触控部121外围的柱体122上,一端抵靠于第二肋板124上或者第一肋板125上,另一端抵靠于环状凸沿411上。各安装柱126从各第三通孔42内穿过,安装柱126的底部露出于第三通孔42,在安装柱126上拧入螺钉6,所拧入的镙钉的头部尺寸大于第三通孔42的孔径,可防止踏板1脱离于上壳体4,当然,若在螺钉6上套设垫圈5,可起缓冲和限位作用,螺钉头部的尺寸无需大于第三通孔的孔径,只需保证垫圈的尺寸大于第三通孔的孔径即可。踏板上的触控部121可从第通孔41处露出并位于传感器电路板7上光电开关的上方,即光电开关处于触控部121的移动路径上,触控部121的下移可遮挡住光电开关的光束,从而触发此光电开关,产生相应的平衡车控制信号。

当然,完整的平衡车还包括电池,控制板,陀螺仪等,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不再赘述。使用时,操作者踩踏于踏板1上,平衡车的前进后退通过操作者控制车体的前倾后倾来实现,而平衡车的转弯,对于扭扭车而言,如左转弯,则通过操作者作用于踏板1上的力来实现,具体地,操作者右脚脚尖用力作用于右踏板,右踏板上前侧的触控部121会触发右车体上前侧的光电开关,左脚脚跟用力作用于左踏板,左踏板上后侧的触控部121会触发左车体上后侧的光电开关,控制板即根据此信号进行左转弯。右转弯的原理类似,不再赘述。当然,不排除采用其他方案来实现转向,如可采用陀螺仪及其控制板等方案来实现转向。而对于平板平衡车而言,可通过设置转向机构可设置相对于车体可转动的踏板来实现转向,也为本领域的常用手段,不再赘述。

平衡车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踏板后,操控平稳,踏板与上壳体之间不再产生硬性碰撞,显著地降低了噪音,也提升了操控性能,延长了平衡车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实用新型示意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