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制作方法

2021-02-08 03:02:18|238|起点商标网
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链物流领域,具体涉及移动式冷藏厢,特别是涉及一种一种移动式冷藏厢,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单温区和多温区切换的移动式冷藏厢。



背景技术:

人们对于冷冻冷藏食品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但已经不再仅限于大批量的同种类温度要求的货物的购买,而逐渐转向了小批量的多种类温度要求的货物的购买。不同种类的冷冻冷藏快件往往需要不同低温环境进行保存,结合运输路线与配送时间等多种因素,在短程物流中,根据运送货物的不同,运送货物品种多,温度要求不同时需要使用多温区冷藏;有时候运送货物品种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温度要求单温区冷藏。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做温区切换的冷藏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冷藏厢,实现冷藏厢制可在多温区与单温区两种工作模式下切换,可通过轨道连接来同时装载多个可单独进行蓄冷制冷的箱体,形成多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或在地面的轨道上连接带轨道接口地板,从而切换成单温区冷藏厢的形式,运用原本安装于冷藏厢内的蓄冷系统进行制冷,而这两种冷藏厢形式都配有传感器进行实时的监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冷藏厢,包括冷藏厢、冷藏厢地板、底部轨道、车厢蓄冷槽、车厢传感器、冷藏厢顶板、顶部轨道、卷帘门外壳、卷帘门帘、置物箱、蓄冷箱、箱体轨道接口、端盖、箱内蓄冷槽、箱体传感器、可拆装地板及地板轨道接口;所述底部轨道包括第一底部轨道、第二底部轨道、第三底部轨道、第四底部轨道、第五底部轨道、第六底部轨道、第七底部轨道及第八底部轨道;所述顶部轨道包括第一顶部轨道、第二顶部轨道、第三顶部轨道、第四顶部轨道、第五顶部轨道、第六顶部轨道、第七顶部轨道及第八顶部轨道;所述卷帘门外壳包括第一卷帘门外壳及第二卷帘门外壳;所述卷帘门帘包括第一卷帘门帘及第二卷帘门帘;所述蓄冷箱包括第一类蓄冷箱及第二类蓄冷箱;所述箱体轨道接口包括第一箱体轨道接口、第二箱体轨道接口、第三箱体轨道接口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所述端盖包括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箱内蓄冷槽包括第一箱内蓄冷槽及第二箱内蓄冷槽;所述箱体传感器包括第一箱体传感器及第二箱体传感器;所述可拆装地板包括第一可拆装地板及第二可拆装地板;所述地板轨道接口包括第一地板轨道接口、第二地板轨道接口、第三地板轨道接口、第四地板轨道接口、第五地板轨道接口、第六地板轨道接口、第七地板轨道接口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底部轨道安装于冷藏厢地板上,左右对称进行安装;车厢蓄冷槽安装于冷藏厢内部前侧;车厢传感器安装于冷藏厢内部前侧;顶部轨道安装于冷藏厢顶板上,左右对称进行安装,与底部轨道的位置上下一一对应;卷帘门外壳安装于冷藏厢外侧顶部,左右对称安装;卷帘门帘与卷帘门外壳对应连接,在装卸货时收在卷帘门外壳内,在运输时拉下,将冷藏厢两侧封住;置物箱安装于冷藏厢外侧顶部;第一箱体轨道接口及第二箱体轨道接口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的顶部,可与对应的2条顶部轨道进行连接,第一箱体轨道接口与第二箱体轨道接口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的2条顶部轨道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一端盖位于第一类蓄冷箱的侧面,与第一箱体轨道接口及第二箱体轨道接口平行,开启该端盖可将冷冻冷藏货物装入第一类蓄冷箱内;第一箱内蓄冷槽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内的侧面,该侧与第一端盖的位置相对;第一箱体传感器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内的侧面,该侧与第一端盖的位置相对;第三箱体轨道接口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的底部,可与对应的2条底部轨道进行连接,第三箱体轨道接口与第四箱体轨道接口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的2条底部轨道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二端盖位于第二类蓄冷箱的侧面,与第三箱体轨道接口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平行,开启该端盖可将冷冻冷藏货物装入第二类蓄冷箱内;第二箱内蓄冷槽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内的侧面,该侧与第二端盖的位置相对;第二箱体传感器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内的侧面,该侧与第二端盖的位置相对;第一地板轨道接口、第二地板轨道接口、第三地板轨道接口及第四地板轨道接口安装于第一可拆装地板的底部;第五地板轨道接口、第六地板轨道接口、第七地板轨道接口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安装于第二可拆装地板的底部;每个地板轨道接口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的底部轨道之间的距离相同,在需要使用单温区冷藏厢时将地板轨道接口与对应的底部轨道进行连接,进行冷藏厢形式的切换;在不使用可拆装地板时,将可拆装地板放置于置物箱内。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工作模式为:单温区工作模式和多温区工作模式。

优选地,冷藏厢的后侧不安装车门,货物的装卸载均通过将冷藏厢两侧的卷帘门帘收入卷帘门外壳后,在冷藏厢的侧面进行。

优选地,底部轨道的高度为30~70mm;顶部轨道的高度为30~70mm。

可选地,第一类蓄冷箱和第二类蓄冷箱在全部装入冷藏厢内后,相邻蓄冷箱之间需留有10~50mm的距离。

优选地,车厢传感器和厢体传感器与远程监测中心进行连接;测得的实时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测中心。

优选地,所述的多温区工作模式:各个蓄冷箱分别通过安装于箱内蓄冷槽内的蓄冷设备进行制冷,通过箱体传感器对各个蓄冷箱进行监测。

优选地,所述的单温区工作模式:使用安装于冷藏厢内的车厢传感器进行监测。

可选地,冷藏厢(1)中每排设置2~4个蓄冷箱。

优选地,可拆装地板和置物箱用铝合金制作,以满足强度高与质量轻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基于短距离物流,设计了一种可在多温区冷藏厢与单温区冷藏厢两种形式中自由进行切换的蓄冷冷藏厢,可通过安装多个蓄冷箱来同时运输多种不同温度要求的冷冻冷藏货物,也可通过安装可拆装地板切换为单温区冷藏厢来运输数量较多的同种温度要求的冷冻冷藏货物,工作模式灵活自由,且配备了相关的传感器对制冷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冷链物流的运输效率。如果蓄冷冷藏厢运用蓄冷板进行低温环境的制备,若将冷藏厢厢进行多温区分割,制作为组装式厢体,优点更加突出:既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又可以减小拆卸时的难度。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为冷藏厢新型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2-冷藏厢地板、3.1-第一底部轨道、3.2-第二底部轨道、3.3-第三底部轨道、3.4-第四底部轨道、3.5-第五底部轨道、3.6-第六底部轨道、3.7-第七底部轨道、3.8-第八底部轨道、4-车厢蓄冷槽及5-车厢传感器。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仰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4-车厢蓄冷槽、5-车厢传感器、6-冷藏厢顶板、7.1-第一顶部轨道、7.2-第二顶部轨道、7.3-第三顶部轨道、7.4-第四顶部轨道、7.5-第五顶部轨道、7.6-第六顶部轨道、7.7-第七顶部轨道、7.8-第八顶部轨道、8.1-第一卷帘门外壳、8.2-第二卷帘门外壳、9.1-第一卷帘门帘及9.2-第二卷帘门帘。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2-冷藏厢地板、3.1-第一底部轨道、3.3-第三底部轨道、3.5-第五底部轨道、3.7-第七底部轨道、4-车厢蓄冷槽、6-冷藏厢顶板、7.1-第一顶部轨道、7.3-第三顶部轨道、7.5-第五顶部轨道、7.7-第七顶部轨道、8.1-第一卷帘门外壳、9.2-第二卷帘门帘及10-置物箱。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2-冷藏厢地板、3.2-第二底部轨道、3.4-第四底部轨道、3.6-第六底部轨道、3.8-第八底部轨道、5-车厢传感器、6-冷藏厢顶板、7.2-第二顶部轨道、7.4-第四顶部轨道、7.6-第六顶部轨道、7.8-第八顶部轨道、8.2-第二卷帘门外壳、9.1-第一卷帘门帘及10-置物箱。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8.1-第一卷帘门外壳、8.2-第二卷帘门外壳及10-置物箱。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包括1-冷藏厢、8.1-第一卷帘门外壳、8.2-第二卷帘门外壳、9.1-第一卷帘门帘、9.2-第二卷帘门帘及10-置物箱。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11.1-第一类蓄冷箱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包括11.1-第一类蓄冷箱、12.1-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2-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3.1-第一端盖、14.1-第一箱内蓄冷槽及15.1-第一箱体传感器。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11.2-第二类蓄冷箱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包括11.2-第二类蓄冷箱、12.3-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4-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3.2-第二端盖、14.2-第二箱内蓄冷槽及15.2-第二箱体传感器。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16.1-第一可拆装地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包括16.1-第一可拆装地板、17.1-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2-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3-第三地板轨道接口及17.4-第四地板轨道接口。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16.2-第二可拆装地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包括16.2-第二可拆装地板、17.5-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6-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7-第七地板轨道接口及17.8-第八地板轨道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用于任意尺寸规格的蓄冷冷藏厢上,但必须满足冷藏厢的总高度不高于4.2m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冷藏厢以金杯小型冷藏车的冷藏厢厢作为基础车型为例进行设计,整车尺寸:4950×1720×2530mm,厢体尺寸:2850×1580×1600mm,厢体容积7.2m³。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俯视剖视结构,包括冷藏厢1、冷藏厢地板2、第一底部轨道3.1、第二底部轨道3.2、第三底部轨道3.3、第四底部轨道3.4、第五底部轨道3.5、第六底部轨道3.6、第七底部轨道3.7、第八底部轨道3.8、车厢蓄冷槽4及车厢传感器5。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仰视剖视结构,包括冷藏厢1、车厢蓄冷槽4、车厢传感器5、冷藏厢顶板6、第一顶部轨道7.1、第二顶部轨道7.2、第三顶部轨道7.3、第四顶部轨道7.4、第五顶部轨道7.5、第六顶部轨道7.6、第七顶部轨道7.7、第八顶部轨道7.8、第一卷帘门外壳8.1、第二卷帘门外壳8.2、第一卷帘门帘9.1及第二卷帘门帘9.2。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左视剖视结构示,包括冷藏厢1、冷藏厢地板2、第一底部轨道3.1、第三底部轨道3.3、第五底部轨道3.5、第七底部轨道3.7、车厢蓄冷槽4、冷藏厢顶板6、第一顶部轨道7.1、第三顶部轨道7.3、第五顶部轨道7.5、第七顶部轨道7.7、第一卷帘门外壳8.1、第二卷帘门帘9.2、及置物箱10。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右视剖视结构,包括冷藏厢1、冷藏厢地板2、第二底部轨道3.2、第四底部轨道3.4、第六底部轨道3.6、第八底部轨道3.8、车厢传感器5、冷藏厢顶板6、第二顶部轨道7.2、第四顶部轨道7.4、第六顶部轨道7.6、第八顶部轨道7.8、第二卷帘门外壳8.2、第一卷帘门帘9.1及置物箱10。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俯视结构,包括冷藏厢1、第一卷帘门外壳8.1、第二卷帘门外壳8.2及置物箱10。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主视结构,包括冷藏厢1、第一卷帘门外壳8.1、第二卷帘门外壳8.2、第一卷帘门帘9.1、第二卷帘门帘9.2及置物箱10。

冷藏厢地板2安装于冷藏厢1的内侧底部;第一底部轨道3.1、第二底部轨道3.2、第三底部轨道3.3、第四底部轨道3.4、第五底部轨道3.5、第六底部轨道3.6、第七底部轨道3.7及第八底部轨道3.8安装于冷藏厢地板2上;底部轨道均长720mm、宽50mm、高30mm;第一底部轨道3.1、第三底部轨道3.3、第五底部轨道3.5及第七底部轨道3.7安装于冷藏厢地板2的左半边,从冷藏厢1的后侧至冷藏厢1的前侧,安装顺序为第七底部轨道3.7、第五底部轨道3.5、第三底部轨道3.3及第一底部轨道3.1;第七底部轨道3.7距冷藏厢1内部后侧300mm;第五底部轨道3.5与第七底部轨道3.7相距575mm;第三底部轨道3.3与第五底部轨道3.5相距600mm;第一底部轨道3.1与第三底部轨道3.3相距575mm;第二底部轨道3.2、第四底部轨道3.4、第六底部轨道3.6及第八底部轨道3.8安装于冷藏厢地板2的右半边从冷藏厢1的后侧至冷藏厢1的前侧,安装顺序为第八底部轨道3.8、第六底部轨道3.6、第四底部轨道3.4及第二底部轨道3.2;第八底部轨道3.8距冷藏厢1内部后侧300mm;第六底部轨道3.6与第八底部轨道3.8相距575mm;第四底部轨道3.4与第六底部轨道3.6相距600mm;第二底部轨道3.2与第四底部轨道3.4相距575mm。

车厢蓄冷槽4安装于冷藏厢1的内部前侧,宽1280mm、高1500mm、厚200mm;车厢传感器5安装于冷藏厢1的内部前侧,与车厢蓄冷槽4相邻安装。

冷藏厢顶板6安装于冷藏厢1的内侧顶部;第一顶部轨道7.1、第二顶部轨道7.2、第三顶部轨道7.3、第四顶部轨道7.4、第五顶部轨道7.5、第六顶部轨道7.6、第七顶部轨道7.7及第八顶部轨道7.8安装于冷藏厢顶板6上;顶部轨道均长720mm、宽50mm、高30mm;第一顶部轨道7.1、第三顶部轨道7.3、第五顶部轨道7.5及第七顶部轨道7.7安装于冷藏厢顶板6的左半边,从冷藏厢1的后侧至冷藏厢1的前侧,安装顺序为第七顶部轨道7.7、第五顶部轨道7.5、第三顶部轨道7.3及第一顶部轨道7.1;第七顶部轨道7.7距冷藏厢1内部后侧300mm;第五顶部轨道7.5与第七顶部轨道7.7相距575mm;第三顶部轨道7.3与第五顶部轨道7.5相距600mm;第一顶部轨道7.1与第三顶部轨道7.3相距575mm;第二顶部轨道7.2、第四顶部轨道7.4、第六顶部轨道7.6及第八顶部轨道7.8安装于冷藏厢顶板6的右半边从冷藏厢1的后侧至冷藏厢1的前侧,安装顺序为第八顶部轨道7.8、第六顶部轨道7.6、第四顶部轨道7.4及第二顶部轨道7.2;第八顶部轨道7.8距冷藏厢1内部后侧300mm;第六顶部轨道7.6与第八顶部轨道7.8相距575mm;第四顶部轨道7.4与第六顶部轨道7.6相距600mm;第二顶部轨道7.2与第四顶部轨道7.4相距575mm。

第一卷帘门外壳8.1及第二帘门外壳8.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和扇形的组合体,矩形长100mm、宽100mm,扇形是半径为100mm、圆心角为90°的扇形;第一卷帘门外壳8.1及第二帘门外壳8.2的径向长度为2750mm;第一卷帘门外壳8.1安装于冷藏厢1外侧顶部的左半边;第二卷帘门外壳8.2安装于冷藏厢1外侧顶部的右半边;第一卷帘门外壳8.1距冷藏厢1前侧50mm,左侧最外端超出冷藏厢1左侧100mm;第二卷帘门外壳8.2距冷藏厢1前侧50mm,右侧最外端超出冷藏厢1右侧100mm;第一卷帘门帘9.1与第一卷帘门外壳8.1连接;第二卷帘门帘9.2与第二卷帘门外壳8.2连接。

置物箱10长2550mm、宽1000mm、高250mm,安装于冷藏厢1外侧顶部,距冷藏厢1前侧150mm,距冷藏厢1左侧290mm。

在冷藏厢1的后侧不安装车门,装卸货从冷藏厢1的两侧进行。

第一底部轨道3.1及第三底部轨道3.3为第一组底部轨道。

第五底部轨道3.5及第七底部轨道3.7为第二组底部轨道。

第二底部轨道3.2及第四底部轨道3.4为第三组底部轨道。

第六底部轨道3.6及第八底部轨道3.8为第四组底部轨道。

车厢蓄冷槽4及车厢传感器5仅在本实用新型切换为单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时开启进行使用,在本实用新型切换为多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时不使用。

车厢传感器5与远程检测中心通过云端网络进行连接,在使用时开启该通路。

第一顶部轨道7.1及第三顶部轨道7.3为第一组顶部轨道。

第五顶部轨道7.5及第七顶部轨道7.7为第二组顶部轨道。

第二顶部轨道7.2及第四顶部轨道7.4为第三组顶部轨道。

第六顶部轨道7.6及第八顶部轨道7.8为第四组顶部轨道。

当本实用新型所在的蓄冷冷藏厢需要进行装卸货时,第一卷帘门帘9.1及第二卷帘门帘9.2根据装货位置的需求收起,第一卷帘门帘9.1可收入第一卷帘门外壳8.1中,第二卷帘门帘9.2可收入第二卷帘门外壳8.2中,从而开启冷藏厢1;当本实用新型所在的蓄冷冷藏厢需要行驶时,需将第一卷帘门帘9.1及第二卷帘门帘9.2均拉下,将冷藏厢1进行密封。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第一类蓄冷箱11.1的轴测结构,包括第一类蓄冷箱11.1、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第一端盖13.1、第一箱内蓄冷槽14.1及第一箱体传感器15.1。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第二类蓄冷箱11.2的轴测结构,包括第二类蓄冷箱11.2、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第二端盖13.2、第二箱内蓄冷槽14.2及第二箱体传感器15.2。

第一类蓄冷箱11.1的厚度为40mm、长1255mm、宽720mm、高730mm;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及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均长720mm、宽50mm、深30mm,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11.1外侧的顶部;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与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平行;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距第一类蓄冷箱11.1的左侧290mm;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距第一类蓄冷箱11.1的右侧290mm;第一端盖13.1由720×730×50mm的长方体和680×690×50mm的长方体构成,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11.1的侧面,该侧面与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及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平行;第一箱内蓄冷槽14.1及第一箱体传感器15.1安装于第一类蓄冷箱11.1内部的侧面,该位置与第一箱体轨道接口12.1及第二箱体轨道接口12.2平行,且与第一端盖13.1相对。

第二类蓄冷箱11.2的厚度为40mm、长1255mm、宽720mm、高730mm;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均长720mm、宽50mm、深30mm,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11.2外侧的底部;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与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平行;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距第二类蓄冷箱11.2的左侧290mm;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距第二类蓄冷箱11.2的右侧290mm;第二端盖13.2由720×730×50mm的长方体和680×690×50mm的长方体构成,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11.2的侧面,该侧面与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平行;第二箱内蓄冷槽14.2及第二箱体传感器15.2安装于第二类蓄冷箱11.2内部的侧面,该位置与第三箱体轨道接口12.3及第四箱体轨道接口12.4平行,且与第二端盖13.2相对。

第一类蓄冷箱11.1为可连接在冷藏厢1顶部的蓄冷箱,该类蓄冷箱可与第一组顶部轨道、第二组顶部轨道、第三组顶部轨道或第四组顶部轨道进行连接。

第二类蓄冷箱11.2为可连接在冷藏厢1底部的蓄冷箱,该类蓄冷箱可与第一组底部轨道、第二组底部轨道、第三组底部轨道或第四组底部轨道进行连接。

第一类蓄冷箱11.1及第二类蓄冷箱11.2均为蓄冷箱的类别统称,连接于冷藏厢1顶部的蓄冷箱均为第一类蓄冷箱11.1,连接于冷藏厢1底部的蓄冷箱均为第二类蓄冷箱11.2。

第一箱内蓄冷槽14.1、第一箱体传感器15.1、第二箱内蓄冷槽14.2及第二箱体传感器15.2在本实用新型切换为多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时进行使用,将需要进行运输的冷冻冷藏快件放置在第一类蓄冷箱11.1或第二类蓄冷箱11.2中,通过第一箱内蓄冷槽14.1或第二箱内蓄冷槽14.2内的蓄冷设备进行低温保存,并通过第一箱体传感器15.1或第二箱体传感器15.2对各个蓄冷箱内部的制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一箱体传感器15.1及第二箱体传感器15.2与远程检测中心通过云端网络进行连接,在使用时开启该通路。

在冷藏厢1内的全部轨道上都安装好对应的蓄冷箱后,各蓄冷箱之间的距离为40mm,该距离为预防蓄冷箱之间进行碰撞而产生磨损,或因为摩擦力过大造成难以推拉的问题,从而减小了装卸货的难度,加强了运输的效率,也加长了各蓄冷箱的使用寿命。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轴测结构,包括第一可拆装地板16.1、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及第四地板轨道接口17.4。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冷藏厢的第二可拆装地板16.2的轴测结构,包括第二可拆装地板16.2、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17.8。

第一可拆装地板16.1长2550mm、宽720mm、厚100mm;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及第四地板轨道接口17.4均长720mm、宽50mm、深30mm,安装于第一可拆装地板16.1的底部;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及第四地板轨道接口17.4均为平行关系;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与第一可拆装地板16.1的右侧相距300mm;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与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相距575mm;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与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相距600mm;第四地板轨道接口17.4与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相距575mm。

第二可拆装地板16.2长2550mm、宽720mm、厚100mm;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17.8均长720mm、宽50mm、深30mm,安装于第二可拆装地板16.2的底部;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17.8均为平行关系;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与第二可拆装地板16.2的右侧相距300mm;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与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相距575mm;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与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相距600mm;第八地板轨道接口17.8与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相距575mm。

当本实用新型需要切换成单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时,将第一可拆装地板16.1及第二可拆装地板16.2安装在冷藏厢地板2上,第一地板轨道接口17.1、第二地板轨道接口17.2、第三地板轨道接口17.3及第四地板轨道接口17.4分别与第一底部轨道3.1、第三底部轨道3.3、第五底部轨道3.5及第七底部轨道3.7对应连接,第五地板轨道接口17.5、第六地板轨道接口17.6、第七地板轨道接口17.7及第八地板轨道接口17.8分别与第二底部轨道3.2、第四底部轨道3.4、第六底部轨道3.6及第八底部轨道3.8对应连接,并启用车厢蓄冷槽4及车厢传感器5。

当本实用新型为多温区冷藏厢的形式时,将第一可拆装地板16.1及第二可拆装地板16.2放置在置物箱10内。

第一可拆装地板16.1、第二可拆装地板16.2及物箱10用铝合金制作。

运用其他规格的蓄冷冷藏厢进行设计,可以根据实际的冷藏厢尺寸的增加或减少蓄冷箱的数量及尺寸,但整体的布局不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在多温区冷藏车与单温区冷藏车两种形式中自由进行切换的冷藏厢,可以很好地应对冷链物流中会遇到的冷冻冷藏货物品种多、温度要求多的问题,且配备了相关的传感器对制冷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短距离物流的运输效率,为冷藏厢新型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用途作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传感器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