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及其气动驻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气动驻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摩托车具有升降悬挂系统,其使摩托车在行驶时对车身底盘进行升高,避免底盘与地面发生碰撞,在摩托车驻车时对车身底盘进行下降,再通过驻车架对摩托车进行驻车固定。然而,当驾驶员进行驻车时,倘若只对车身底盘进行下降而忘记放下驻车架,就会导致车身底盘直接与地面接触并使其受到磨损,而当驾驶员在行驶时,倘若只对车身底盘进行升高而忘记收回驻车架,就会导致驻车架容易碰撞到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引发车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驻车系统,该系统能够解决因忘记对驻车架进行操作而引起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动驻车系统,其包括:
高度调整机构;
驻车架机构;
控制机构,其与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和所述驻车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和所述驻车架机构同步进入行车状态,或用以在接收到下降信号时控制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和所述驻车架机构同步进入驻车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的气动驻车系统,其通过控制机构在接收到升高信号时控制高度调整机构和驻车架机构同步进入行车状态,防止因车身底盘进行升高而忘记收回驻车架的情况发生;该系统还通过控制机构在接收到下降高信号时控制高度调整机构和驻车架机构同步进入驻车状态,防止只对车身底盘进行下降而忘记放下驻车架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底盘升降操作和驻车架操作分开进行的方式,有效解决因忘记对驻车架进行操作而引起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状态包括: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处于升高状态和所述驻车架机构处于收回状态;
所述驻车状态包括: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处于下降状态和所述驻车架机构处于释放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有用以控制车身底盘升降的升降气缸;
所述驻车架机构包括:水平伸缩气缸和与所述水平伸缩气缸驱动连接的驻车架。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气缸包括第一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
所述水平伸缩气缸包括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
当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和所述驻车架机构进入行车状态时,所述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的体积同步增大,相应地所述第一有杆腔和所述第二有杆腔的体积同步减小,以使车身高度升高和驻车架收回;
当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和所述驻车架机构进入驻车状态时,所述第一有杆腔和所述第二有杆腔的体积同步增大,相应地所述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的体积同步减小,以使车身高度下降和驻车架释放。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无杆腔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其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的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无杆腔的体积同步增大;
与所述第一有杆腔和所述第二有杆腔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其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的下降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有杆腔和所述第二有杆腔的体积同步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驻车架机构还包括有用以收回所述驻车架的复位扭簧;
所述第一有杆腔位于所述第一无杆腔的上方。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无杆腔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其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的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无杆腔的体积同步增大;
与所述第一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无杆腔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其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的下降信号时将所述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内的气体排出,以使所述第一无杆腔在重力作用下减小体积和所述第二无杆腔在所述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减小体积。
进一步地,该气动驻车系统还包括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用以向所述控制机构发送升高信号或下降信号。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摩托车,其包括上述的气动驻车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1的行车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1的驻车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2的行车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2的驻车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2的驻车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3的行车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3的驻车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驻车系统的实施例3的驻车架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摩托车110高度调整机构111升降气缸
112第一有杆腔113第一无杆腔
120驻车架机构121水平伸缩气缸
122第二有杆腔123第二无杆腔
124驻车架125复位扭簧
126连接杆127底板
130第一电磁阀140第二电磁阀
150第三电磁阀160第四电磁阀
170控制机构180控制开关
190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动驻车系统,其包括:
高度调整机构110;
驻车架机构120;
控制机构170,其与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同步进入行车状态,或用以在接收到下降信号时控制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同步进入驻车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行车状态包括: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处于升高状态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处于收回状态;
所述驻车状态包括: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处于下降状态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处于释放状态。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包括有用以控制车身底盘升降的升降气缸111,其中所述升降气缸111分为两组,一组作用于摩托车的前轮,用于对前轮进行升降,另一组作用于摩托车的后轮,用于对后轮进行升降,通过两组升降气缸配合使用,实现车身底盘的升降。
所述驻车架机构120包括:水平伸缩气缸121和与所述水平伸缩气缸121驱动连接的驻车架124,通过水平伸缩气缸的驱动,实现驻车架的收回和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气缸111包括第一有杆腔112和第一无杆腔113;
所述水平伸缩气缸121包括第二有杆腔122和第二无杆腔123;
如图3所示,当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进入行车状态时,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第二无杆腔123的体积同步增大,相应地所述第一有杆腔112和所述第二有杆腔122的体积同步减小,即所述升降气缸111和所述水平伸缩气缸121作进行伸出动作,从而对车身高度进行升高和对驻车架收回,以防止行车过程中,驻车架与地面上的障碍物发生碰撞;
如图4所示,当所述高度调整机构110和所述驻车架机构120进入驻车状态时,所述第一有杆腔112和所述第二有杆腔122的体积同步增大,相应地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第二无杆腔123的体积同步减小,即所述升降气缸111和所述水平伸缩气缸121作回缩动作,从而对车身高度进行下降和对驻车架释放,以防止驻车时车身底盘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连接的第一电磁阀130,其与所述控制机构170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170的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的体积同步增大;
与所述第一有杆腔112和所述第二有杆腔122连接的第二电磁阀140,其与所述控制机构170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170的下降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有杆腔112和所述第二有杆腔122的体积同步增大。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电磁阀均与气泵190连接,以便对升降气缸和水平伸缩气缸进行供气。
具体地,当需要行车时,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130开启,第二电磁阀140关闭,所述气泵的气体经过管道通入到所述升降气缸的第一无杆腔中,此时,所述车身底盘升高,与此同时,气体也会通入到所述水平伸缩气缸的第二无杆腔中,从而令到驻车架收起。当需要驻车时,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140开启,第一电磁阀130关闭,所述气泵的气体经过管道通入到所述升降气缸的第一有杆腔中,此时,所述车身底盘下降,与此同时,气体也会通入到所述水平伸缩气缸的第二有杆腔中,从而令到驻车架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通过一个电磁阀接通两个气缸,从而实现高度调整机构和驻车架机构同步工作外,还可以采用单一一个电磁阀对应单一一个气缸的方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制。而且,本实用新型在所述控制机构对采集信号的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信号类型及处理要求确定,并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如此处的升高信号或下降信号可以是通电信号或断电信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制。
优选地,为防止驻车状态时,车身底盘下降的速度快于驻车架释放的速度而造成的车身底盘先于地面接触,本实施例还可以利用节流阀对车身底盘下降速度或驻车架释放的速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该气动驻车系统还包括有控制开关180,所述控制开关180与所述控制机构170电性连接,用以向所述控制机构170发送升高信号或下降信号,驾驶员通过控制开关即能实现高度调整机构和驻车架机构的同步运作,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底盘升降操作和驻车架操作分开进行的方式,有效解决因忘记对驻车架进行操作而引起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开关可以设置在摩托车把手上,也可以设置在车身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制。
采用上述结构的气动驻车系统,其通过控制机构170在接收到升高信号时控制高度调整机构110和驻车架机构120同步进入行车状态,防止因车身底盘进行升高而忘记收回驻车架的情况发生;该系统还通过控制机构170在接收到下降高信号时控制高度调整机构110和驻车架机构120同步进入驻车状态,防止只对车身底盘进行下降而忘记放下驻车架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底盘升降操作和驻车架操作分开进行的方式,有效解决因忘记对驻车架进行操作而引起的问题。
实施例2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驻车架的收起方式为向后方收起,与实施例1的向前方收起方式不同,即本实施例是水平伸缩气缸作回缩动作时对驻车架进行收起,而作伸出动作时对驻车架进行释放。为此,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磁阀130与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有杆腔122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140与所述第一有杆腔112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连接,从而实现高度调节机构和驻车架机构的同步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水平伸缩气缸121设置在底盘121上,且其伸缩杆与驻车架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驻车架的中端与所述底盘上的连接杆126转动连接,当水平伸缩气缸工作时,通过伸缩杆推动驻车架转动,即能实现驻车架的收起或释放。
实施例3
如图8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所述驻车架机构120还包括有用以收回所述驻车架的复位扭簧125,所述复位扭簧125的一端与底盘相抵,另一端与所述驻车架124连接,从而实现复位;
所述第一有杆腔112位于所述第一无杆腔113的上方。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连接的第三电磁阀150,其与所述控制机构170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170的升高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的体积同步增大;
与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连接的第四电磁阀160,其与所述控制机构170电性连接,用以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机构170的下降信号时将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和第二无杆腔123内的气体排出,以使所述第一无杆腔113在重力作用下减小体积和所述第二无杆腔123在所述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减小体积。
具体地,当需要行车时,如图9所示,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150开启,第四电磁阀160关闭,所述气泵的气体经过管道通入到所述升降气缸的第一无杆腔中,此时,所述车身底盘升高,与此同时,气体也会通入到所述水平伸缩气缸的第二无杆腔中,从而令到驻车架收起。当需要驻车时,如图10所示,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四电磁阀160开启,第三电磁阀150关闭,所述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无杆腔内的气体通过管道经第四电磁阀排出至外环境中,此时,由于升降气缸的伸缩杆具有一定重力,所述第一无杆腔将在重力作用下减小体积,所述车身底盘下降,与此同时,所述第二有杆腔会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而令到驻车架释放。
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与气泵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与外环境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摩托车100,其包括上述的气动驻车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