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车,属于儿童车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需求,儿童车的种类越来越多,为提高舒适度,儿童车的座椅均需要减震机构,现有减震机构一般为弹簧,弹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机构不易损坏的减震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车,包括车轮和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后端和后车架前端铰接,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铰接处设有减震块,所述前车架后端设有容纳所述减震块的容纳壳,所述容纳壳上固定有座椅,所述减震块前部抵靠在前车架的容纳壳内壁上,所述减震块的后部抵靠在后车架上;当车辆震动时,在减震块的作用下,前车架和后车架的震动较平缓,而容纳壳设置在前车架上,安装在容纳壳上的座椅在减震块的作用下震动也变的较平缓;故此种设置不仅可以使座椅减震,对前车架和后车架也起到减震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车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车架后端和所述后车架前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前车架后端和所述后车架前端分别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所述减震块上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三转轴孔;此种设置可以避免减震块脱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车架为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架,后车架包括由前往后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一后车架和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二后车架,所述第一后车架和所述第二后车架一体成型;此种设置使前车架和第一后车架夹紧减震块,可以是减震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车架上表面与第一后车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后车架前端设有与所述减震块抵靠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包括支撑板和台阶状的抵靠凸起,所述减震块后端设有与所述抵靠凸起配合的抵靠槽;此种设置进一步固定减震块,避免减震块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靠部还包括避免减震块左右滑动的左限位部和右限位部,所述左限位部和右限位部为块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块由前往后逐渐增大;此种设置方便安装减震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块包括前底部、后底部、平行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顶壁,所述前底部呈倒梯形体状,抵靠槽设置在后底部上;此种设置使减震块呈类三角体状,更方便安装,且使用时,后车架由后部向容纳壳内挤压减震块,在起到减震的同时避免减震块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壳内设有容纳减震块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减震块相匹配,所述减震块的前底部完全位于容纳槽内,后底部完全位于容纳槽外,左侧壁、右侧壁部分位于容纳槽内,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设有左档块和右挡块,所述左挡块和右档块阻挡减震块的后部进入容纳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容纳所述减震块的容纳槽位于容纳壳的下部,容纳壳的上部为供座椅插接的插接槽,座椅通过卡箍固定在该插接槽内,容纳壳与前车架一体成型,所述容纳壳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与前车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前车架、后车架和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前车架和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车架和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1、车架;11、前车架;112、上倾斜板;113、下倾斜板;114、套筒;12、后车架;121、第一后车架;122、第二后车架;123、抵靠部;1231、支撑板;1232、抵靠凸起;1233、左限位部;1234、右限位部;2、减震块;21、第三转轴孔;22、抵靠槽;23、前底部;24、左侧壁;25、右侧壁;26、顶壁;27、左挡块;28、右档块;3、座椅;4、容纳壳;41、容纳槽;42、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10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车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参考说明书附图1,一种减震车,包括车轮和车架1,所述车架1包括前车架11和后车架12,所述前车架11后端和后车架12前端铰接,所述前车架11和后车架12铰接处设有减震块2,所述前车架11后端设有容纳所述减震块2的容纳壳4,优选容纳壳4与前车架11一体成型,所述容纳壳4上固定有座椅3,所述减震块2抵靠在所述容纳壳4内壁和后车架12上。
参考说明书附图2至5,所述前车架11后端和所述后车架12前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前车架11后端和所述后车架12前端分别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所述减震块2上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三转轴孔21。
参考说明书附图2至5,上述前车架11为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架,该倾斜架包括上倾斜板112和下倾斜板113,上倾斜板112和下倾斜板113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板连接,前车架11前端设有供前叉上部穿过的套筒114,前叉下部安装有前车轮,上部连接有车把手。
参考说明书附图3、6和7,上述后车架12包括由前往后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一后车架121和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二后车架122,所述第一后车架121和所述第二后车架122一体成型;上述第一后车架121包括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第二后车架122包括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二左侧板形成后车架12的左侧板,所述第一右侧板和第二右侧板形成所述后车架12的右侧板,所述第二后车架122上安装有后轮,上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前端连接,减震块2抵靠在连接处。
所述前车架11和第一后车架12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
参考说明书附图6和7,所述第一后车架121前端设有与所述减震块2抵靠的抵靠部123,该抵靠部123即为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前端连接处,所述抵靠部123包括支撑板1231、台阶状的抵靠凸起1232、避免减震块2左右滑动的左限位部1233和右限位部1234,左限位部1233和右限位部1234均为块状,所述左限位部1233位于第一左侧板的内侧且与第一左侧板一体成型,所述右限位部1234位于右侧板的内侧且与第一右侧板一体成型;所述抵靠凸起1232的直角尖端倒圆角设置。
参考说明书附图8至10,所述减震块2后端设有与所述抵靠凸起1232配合的抵靠槽22,该抵靠槽22左右两端贯穿设置。所述减震块2由前往后逐渐增大;减震块2整体呈类三角体状,所述减震块2包括前底部23、后底部、平行的左侧壁24和右侧壁25、由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顶壁26,所述前底部23呈倒梯形体状,抵靠槽22设置在后底部上;上述第三转轴孔21位于前底部23和后底部的交接处。
参考说明书附图4、5,所述容纳壳4内设有容纳减震块2的容纳槽41,所述容纳槽41与减震块2相匹配,所述减震块2的前底部23完全位于容纳槽41内,后底部完全位于容纳槽41外,左侧壁24、右侧壁25部分位于容纳槽41内,所述左侧壁24,右侧壁25上设有左档块27和右挡块28,所述左挡块27和右档块28阻挡减震块2的后部进入容纳槽41。
参考说明书附图4,容纳壳4的下部为容纳减震块2的容纳槽41,上部为供座椅3插接的插接槽42,座椅3通过卡箍固定在该插接槽42内,容纳壳4与前车架11一体成型,上述容纳槽41和插接槽42之间设有隔板;容纳壳4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与前车架11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上述减震块可以为塑胶、橡胶等材料制作而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