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2021-02-07 14:02:11|357|起点商标网
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车脚撑,是一种用于支撑电动车防止电动车倾倒的撑杆结构。在使用电动车时,脚撑被抬起放置在车身旁,停放电动车时,脚撑被放下支撑于地面。
[0003]
传统的电动车脚撑有两种,一种是单边的斜侧撑,另一种是双撑。这两种传动的电动车脚撑,都是通过被弹簧拉紧并绕一支点转动而被抬起或放下。经过使用发现一些缺陷:一是,放下双撑时,需要使用者用自身非常大的力量抬起电动车并用脚蹬下双撑、同时用力向后拉动电动车,而且使用该双撑时,电动车停车所需占地面积较大,因此,一些女性使用者会觉得停放电动车非常麻烦,为了省力,双撑的侧边会连接一个助力撑,便于操作者使用,但是双撑被抬起后,助力撑可能会刮到行人或使用者,安全性能差;二是,鉴于双撑的使用非常麻烦,所以一些电动车采用单边的斜侧撑,但是单边的斜侧撑容易倒,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新国标车中,基本都要求双撑结构;三是,无论是单边斜侧撑,还是双撑,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弹簧的弹性会逐渐减弱,支撑电动车的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省力的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确保停放的稳定性,且停车所需空间小。
[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其包括撑脚、支架组件和升降驱动装置,撑脚成对设置,撑脚外套设有固定套,升降驱动装置连接撑脚并驱动撑脚相对于固定套伸缩,支架组件连接于固定套。由此,支架组件固定安装于电动车的车架,当需要停放电动车时,即放下撑脚,撑脚成对设置,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撑脚、使两个撑脚相对于固定套向下伸出,撑脚伸出后,电动车的后轮被抬起,操作者无需施力,即可完成电动车停放,在停放的过程中,电动车无需往后拉,因此电动车的整体位置不会变,停车后需要的占地空间小,两个撑脚和电动车的前轮构成一个三角形,确保电动车停放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能。
[000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撑脚内设有内螺纹孔,内螺纹孔内连接有螺杆,螺杆连接升降驱动装置,撑脚的外壁设有导向槽,固定套设有与导向槽配合的导轨。由此,升降驱动装置带动螺杆转动,通过撑脚的内螺纹孔与螺杆的配合,实现撑脚的伸出或回缩,通过导向槽与导轨的配合,既可以起到撑脚伸缩的导向作用、又可起到限制撑脚转动的作用,通过螺纹升降,可确保电动车停放后的稳定性。
[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组件包括主架体和固定板,主架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底板、左侧板、顶板、右侧板和右底板,顶板安装于固定套的顶部,固定板设有两块,两块固定板分别设于左底板和右底板的下方,固定板与左底板、右底板通过螺栓连接。由此,左底板或右底板置于电动车的车架上,并在底部通过固定板用螺栓锁紧夹持固定。
[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装置为电机,螺杆的顶部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由此,两个撑脚,可各自单独连接一个升降驱动装置,采用电机为升降驱动装置,当电机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时,螺杆随输出轴顺时针转动,通过螺纹传动,撑脚渐渐回缩至固定套内;当电机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时,螺杆随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撑脚渐渐下降伸出固定套;在螺纹传动的过程中,由于导向槽和导轨的作用,可限制撑脚转动。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装置连接有长轴,长轴的两端连接有蜗杆,螺杆固定连接有蜗轮,蜗轮与蜗杆啮合传动。由此,升降驱动装置带动长轴转动,长轴末端的蜗杆与蜗轮传动,螺杆随着蜗轮旋转,螺杆与撑脚通过螺纹传动,实现撑脚的伸出或回缩。
[00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装置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齿轮,长轴外套设有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外设有固定仓,长轴外套设有横梁,固定仓安装于横梁内。由此,两个撑脚共用一个升降驱动装置,采用电机为升降驱动装置,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长轴随着从动齿轮转动,驱动蜗杆与蜗轮传动,螺杆随着蜗轮旋转,螺杆与撑脚通过螺纹传动,实现撑脚的伸出或回缩,各部件传动稳定有序,安全性能高。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套设有上限位开关和下限位开关,撑脚设有与上限位开关或下限位开关配合的感应触点。
[001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且省力,通过电机驱动结合螺纹传动的方式,控制撑脚的自动伸出或回缩,从而使得停车时实现双撑平稳降落或收起,电动车停放时所需空间小,不需要留有前后拉动电动车的空间,而且电动车停放后,稳定性好,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撑脚伸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图2中撑脚在回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是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是长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
实施例1
[0020]
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实施方式的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包括撑脚1、支架组件4和升降驱动装置3。撑脚1有两个,两个撑脚1构成一对,每个撑脚1外均套设有固定套2。升降驱动装置3连接撑脚1,并驱动撑脚1相对于固定套2伸缩。支架组件4固定连接于固定套2,通过支架组件4,将该二轮电动车自动支撑架固定安装于电动车的侧边车架。当需要停放电动车时,即放下撑脚1,撑脚1成对且对称设置,升降驱动装置3驱动撑脚1、使两个撑脚1相对于固定套2向下伸出,撑脚1伸出后,电动车的后轮被抬起,操作者无需施力,即可完成电动车停放。在停放的过程中,电动车无需往后拉,因此电动车的整体位置不会变,
停车后需要的占地空间小。电动车停车后,两个撑脚1和电动车的前轮构成一个三角形,确保电动车停放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能。
[0021]
如图4所示,支架组件4包括主架体41和固定板42。主架体41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底板411、左侧板412、顶板413、右侧板414和右底板415,顶板413与左、右侧板(412、414)呈90度折弯设置,左侧板412与左底板411呈90度折弯设置,右侧板414与右底板415呈90度折弯设置。顶板413固定安装于固定套2的顶部,固定板42设有两块,两块固定板42分别设于左底板411和右底板415的下方,固定板42与左底板411、右底板415通过螺栓连接。左底板411或右底板415置于电动车的车架上,并在底部通过固定板42用螺栓锁紧夹持固定。
[0022]
撑脚1内开设有内螺纹孔11,内螺纹孔11内螺旋有螺杆5,螺杆5连接升降驱动装置3。撑脚1的外壁开设有导向槽12,固定套2内部设有与导向槽12配合的导轨21。升降驱动装置3带动螺杆5转动,通过撑脚1的内螺纹孔11与螺杆5的配合,实现撑脚1的伸出或回缩。通过导向槽12与导轨21的配合,既可以起到撑脚1伸缩的导向作用、又可起到限制撑脚1转动的作用,通过螺纹升降,可确保电动车停放后的稳定性。
[0023]
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装置3为电机,螺杆5的顶部直接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两个撑脚1,各自单独连接一个升降驱动装置3,采用电机为升降驱动装置3,两个电机同步工作,驱动螺杆5转动。当电机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时,螺杆5随输出轴顺时针转动,通过螺纹传动,撑脚1渐渐回缩至固定套2内,撑脚1回缩时,电动车后轮着地,撑脚1回缩到位时、撑脚1的底部位置高于电动车后轮底部。当电机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时,螺杆5随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撑脚1渐渐下降伸出固定套2,平稳地撑起电动车后轮。在螺纹传动的过程中,由于导向槽12和导轨21的作用,可限制撑脚1转动。
[0024]
在固定套2的内壁安装有上限位开关和下限位开关,撑脚1安装有与上限位开关或下限位开关配合的感应触点。撑脚1伸出时,感应触点触发到下限位开关时,升降驱动装置3停止工作。撑脚1回缩时,感应触点触发到上限位开关时,升降驱动装置3停止工作。
[0025]
实施例2
[0026]
如图1和5所示,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螺杆5的升降驱动装置3不同。具体的,升降驱动装置3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齿轮621,主动齿轮621啮合有从动齿轮62,从动齿轮62的中心安装有长轴6,长轴6的两端连接有蜗杆61,螺杆5固定连接有蜗轮51,蜗轮51与蜗杆61啮合传动。主动齿轮621和从动齿轮62安装于一个固定仓63,长轴6外套设有横梁60,固定仓63固定安装于横梁60内。
[0027]
本实施例中,两个撑脚1共用一个升降驱动装置3,采用电机为升降驱动装置3,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主动齿轮621与从动齿轮62啮合,长轴6随着从动齿轮62转动,长轴6末端的蜗杆61与蜗轮51传动,螺杆5随着蜗轮51旋转,螺杆5与撑脚1通过螺纹传动,实现撑脚1的伸出或回缩,各部件传动稳定有序,安全性能高。
[0028]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且省力,通过电机驱动结合螺纹传动的方式,控制撑脚1的自动伸出或回缩,从而使得停车时实现双撑平稳降落或收起。电动车停放时所需空间小,不需要留有前后拉动电动车的空间,而且电动车停放后,稳定性好,安全性能高。
[0029]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