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2-07 13:02:13|316|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向助力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转向助力是协助驾驶员作汽车方向调整,为驾驶员减轻打方向盘的用力强度,转向助力在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经济性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现有汽车转向结构在进行转向时,压力全部由转向拉杆进行承受,这样会容易造成转向拉杆损坏,减少转向拉杆的使用寿命,当转向拉杆出现断裂时,转向拉杆会直接脱离驾驶员的控制,导致转向完全失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
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包括车架,连接杆,转向杆,转向杆的下端通过万向轴与连接杆的上端连接,转向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方向盘,连接杆的下端贯穿车架的顶面且与之轴承连接,连接杆的下端固定安装大齿轮,车架的下方活动安装转向拉杆,大齿轮底面的一侧通过支架铰接安装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大齿轮底面的另一侧通过支架铰接安装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转向拉杆的一侧后部开设截面为燕尾型的滑槽,滑槽内活动安装燕尾型的滑块,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滑块的一侧铰接连接,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转向拉杆另一侧的前部铰接连接,车架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车架的底面固定安装动力装置,动力装置能够带动大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杆的外周固定安装扭矩传感器。
[0006]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所述的车架底面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数个轴套,轴套均纵向设置,转向拉杆的端部分别在对应的轴套内穿过。
[0007]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所述的轴套内涂抹润滑油。
[0008]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所述的扭矩传感器采用非接触扭矩传感器,如应变式、磁电式、光纤式和光电式传感器。
[0009]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带有液压系统的液压马达,液压马达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小齿轮,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
[0010]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材质选用45号钢。
[001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转向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汽车的转向轮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拉杆的工作原理、使用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并且其与汽车转向轮的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在此不做具体叙述),通过转向拉杆的前后运动带动汽车的转向轮进行摆动实现转向,使用者通过转动方向盘带动转向杆转动,
转向杆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时,连接杆处的扭矩发生改变,此时与之连接的扭矩传感器测定力矩的大小及方向并将测定的数值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液压马达进行工作,液压马达的输出轴带动与之连接的小齿轮进行转动,小齿轮转动时带动与之啮合的大齿轮转动,当大齿轮向左侧转动时,大齿轮通过第二支撑杆向前推动转向拉杆,同时大齿轮带动第一支撑杆向前运动,由于此时滑块的前面与滑槽的前面接触配合,当第一支撑杆向前运动时对转向拉杆形成向前的拉力;当大齿轮向右侧转动时,大齿轮通过第二支撑杆向后拉动转向拉杆,同时大齿轮带动第一支撑杆向后运动,此时滑块沿滑槽向后运动(初始位置时滑块的前面与滑槽的前面接触配合),防止第一支撑杆对转向拉杆的移动造成影响。在进行转向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液压马达、大齿轮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转向拉杆实现前后运动,进而实现转向时的助力作用,在进行转向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能够分散转向拉杆所承受的扭力,从而减低转向拉杆的疲劳损耗,增加转向拉杆的使用寿命。当转向拉杆发生断裂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依然能够对转向拉杆起到支撑作用,不会造成转向完全失灵,此时使用者依然能够转动方向盘控制住方向,辅助驾驶员安全平稳的停车,安全性能更高。
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
一种新型交通运输设备转向助力结构,如图所示,包括车架1,连接杆2,转向杆3,转向杆3的下端通过万向轴与连接杆2的上端连接,转向杆3的上端固定安装方向盘4,连接杆2的下端贯穿车架1的顶面且与之轴承连接,连接杆2的下端固定安装大齿轮5,车架1的下方活动安装转向拉杆6,大齿轮5底面的一侧通过支架铰接安装第一支撑杆7的一端,大齿轮5底面的另一侧通过支架铰接安装第二支撑杆8的一端,转向拉杆6的一侧后部开设截面为燕尾型的滑槽9,滑槽9内活动安装燕尾型的滑块10,滑块10能够沿滑槽9前后移动,第一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滑块10的一侧铰接连接,第二支撑杆8的另一端与转向拉杆6另一侧的前部铰接连接,车架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11,控制器11与电源电路连接,车架1的底面固定安装动力装置,动力装置能够带动大齿轮5进行转动,连接杆2的外周固定安装扭矩传感器14,扭矩传感器14与电源、控制器11电路连接,扭矩传感器14能够测量力矩的大小及方
向。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转向拉杆6的两端分别与汽车的转向轮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拉杆6的工作原理、使用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并且其与汽车转向轮的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在此不做具体叙述),通过转向拉杆6的前后运动带动汽车的转向轮进行摆动实现转向,使用者通过转动方向盘4带动转向杆3转动,转向杆3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杆2转动,连接杆2转动时,连接杆2处的扭矩发生改变,此时与之连接的扭矩传感器14测定力矩的大小及方向并将测定的数值传输给控制器11,控制器11控制液压马达12进行工作,液压马达12的输出轴带动与之连接的小齿轮13进行转动,小齿轮13转动时带动与之啮合的大齿轮5转动,当大齿轮5向左侧转动时,大齿轮5通过第二支撑杆8向前推动转向拉杆6,同时大齿轮5带动第一支撑杆7向前运动,由于此时滑块10的前面与滑槽9的前面接触配合,当第一支撑杆7向前运动时对转向拉杆6形成向前的拉力;当大齿轮5向右侧转动时,大齿轮5通过第二支撑杆8向后拉动转向拉杆6,同时大齿轮5带动第一支撑杆7向后运动,此时滑块10沿滑槽9向后运动(初始位置时滑块10的前面与滑槽9的前面接触配合),防止第一支撑杆7对转向拉杆6的移动造成影响。在进行转向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液压马达12、大齿轮5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转向拉杆6实现前后运动,进而实现转向时的助力作用,在进行转向时,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能够分散转向拉杆6所承受的扭力,从而减低转向拉杆6的疲劳损耗,增加转向拉杆6的使用寿命。当转向拉杆6发生断裂时,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依然能够对转向拉杆6起到支撑作用,不会造成转向完全失灵,此时使用者依然能够转动方向盘控制住方向,辅助驾驶员安全平稳的停车,安全性能更高。
[0016]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车架1底面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数个轴套15,轴套15均纵向设置,以图2为例,轴套15有两个,呈前后分布,转向拉杆6的端部分别在对应的轴套15内穿过,轴套15与转向拉杆6间隙配合。此结构设计能够对转向拉杆6起到限位和支撑的作用,防止在使用时转向拉杆6由于汽车底盘震动大导致出现左右摆动的情况。
[0017]
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轴套15内涂抹润滑油。此结构设计能够降低轴套15的内壁与转向拉杆6的外周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转向拉杆6的摩擦损耗。
[0018]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扭矩传感器14采用非接触扭矩传感器,如应变式、磁电式、光纤式和光电式传感器。非接触扭矩传感器的寿命长、可靠性高,不易受到磨损、有更小的延时、受轴的偏转和轴向偏移的影响更小,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0019]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带有液压系统的液压马达12,液压马达12的液压系统与电源、控制器11电路连接,且液压马达12的输出轴能够正反转,液压马达12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小齿轮13,小齿轮13与大齿轮5相啮合。液压马达12的输出轴转动时带动小齿轮13转动,小齿轮13带动与之啮合的大齿轮5转动,从而为大齿轮5提供动力。
[0020]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的材质选用45号钢。45号钢的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在使用时不易发生弯折,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002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