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2-07 06:02:09|248|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悬架装置,在该前悬架装置中,悬架臂的前侧臂部以及后侧臂部分别相对于副车架的枢转支承部被枢转支承。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来说,正面碰撞的形态有完全碰撞、偏置碰撞、以及小重叠碰撞(small overlap collision)。
[0003]
小重叠碰撞是碰撞荷载不会输入前方侧架、副车架的碰撞,前轮会随着车轮罩向车辆后方后退。
[0004]
作为应对小重叠碰撞的结构已知有以下结构。
[0005]
即,在有碰撞荷载输入前轮时,从副车架分离悬架臂的前侧连结部,并以后侧连结部为中心让该悬架臂向车宽方向外方转动,由此让该车辆和碰撞对象物隔开距离。
[0006]
具体而言,像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使得下臂中的针对副车架的前侧连结部在正视图中呈c字状。该现有结构中,在小重叠碰撞时,上述c字状的前侧连结部会从副车架拔出。但是,在该现有结构中,会导致其他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因此有改善的余地。
[0007]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即,下臂具备被副车架枢转支承的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另外,下臂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臂部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2臂部。该现有结构中,在小重叠碰撞时,第2臂部会以其脆弱部为起点在前后方向上弯折。但是,在该现有结构中,其结构会复杂化并且也会影响到悬架性能,因此不优选。
[0008]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15-157539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18-188039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且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让悬架臂前侧从副车架分离的前悬架装置。
[0010]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的前悬架装置是设置有对前轮进行架设的悬架臂、并且上述悬架臂的前侧臂部以及后侧臂部分别相对于副车架的枢转支承部被枢转支承的前悬架装置,其中,上述前侧臂部的枢转支承部通过在车宽方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各个接合部与上述副车架接合,上述前后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低于上述上下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
[0011]
上述悬架臂可以设定为a型的下臂。
[001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通过降低前侧臂部中的针对副车架侧的枢转支承部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
从副车架分离悬架臂前侧。
[0013]
本发明的前悬架装置还是设置有对前轮进行架设的悬架臂、并且上述悬架臂的前侧臂部以及后侧臂部分别相对于副车架的枢转支承部被枢转支承的前悬架装置,其中,上述前侧臂部的枢转支承部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与上述副车架接合,在上述前后方向的接合部中,前部侧的接合强度低于后部侧的接合强度。
[0014]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且通过降低前侧臂部中的相对于副车架侧的枢转支承部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中的前部侧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使得悬架臂前侧从副车架分离。
[001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悬架臂的前侧臂部的底端部枢转支承于与上述副车架接合的安装托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上述安装托架的底端部中的针对上述副车架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低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
[001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前侧臂部的底端部枢转支承于安装托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并在该枢转支承位置与副车架之间设定分隔距离。因此,与在副车架内枢转支承前侧臂部的底端部的结构相比较,在碰撞时会有很大的力作用于安装托架。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轻松地分离悬架臂前侧,能够实现分离的轻松化。
[001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与上述副车架接合的上述安装托架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中,前部侧与副车架断续接合,后部侧与副车架连续接合。
[0018]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前部侧的断续接合能够实现小重叠碰撞时的脱离轻松化,通过后部侧的连续接合能够维持接合强度。即,能够同时实现安装托架的接合强度的确保以及小重叠碰撞时该安装托架的脱离轻松化。
[001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使与上述副车架接合的上述安装托架的车宽方向的接合部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连续。
[0020]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使上述车宽方向的接合部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连续,所以能够确保安装托架相对于副车架的接合强度,并能够提高悬架臂的支撑刚性。
[002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安装托架具备:下侧面部,通过前后方向的接合部与上述副车架的下侧面部接合;前侧面部,位于该下侧面部的至少前方部;其中,上述前侧面部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与上述副车架的外侧面部接合。
[002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使得前侧面部与副车架外侧面部接合,因此能够补足上述断续接合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会提高上下方向的接合强度。另一方面,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向在小重叠碰撞时剥离安装托架的方向的强度弱,对脱离性不会有不好影响。
[002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悬架臂的上述后侧臂部枢转支承于与上述副车架结合的第2安装托架,相对于上述副车架的上述安装托架的结合强度低于上述第2安装托架的结合强度。
[0024]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调整安装托架相对于副车架的结合强度,在小重叠碰撞时就能够以悬架臂的后侧为支点轻松地使该悬架臂的前侧转动。
[0025]
发明效果通过本发明有如下效果: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且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使得悬架臂前侧从副车架分离。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具备本发明的前悬架装置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仰视图;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顺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3为图2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图4(a)是副车架的仰视图;(b)是副车架的侧视图;图5为后侧臂部的相对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前侧臂部的相对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图7为从上方看前悬架装置的状态下的斜视图;图8为图6的仰视图;图9为从下方看前悬架装置的状态下的斜视图;图10(a)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b)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斜视图;(c)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仰视图;(d)是图9的主要部分放大斜视图;图11为小重叠碰撞时的动作的仰视图;图12为前侧臂部安装托架的脱离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本发明目的在于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在小重叠碰撞时让悬架臂前侧从副车架分离,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了这一目的,该技术方案是一种前悬架装置,在该前悬架装置中,设置有对前轮进行架设的悬架臂、并且上述悬架臂的前侧臂部以及后侧臂部分别相对于副车架的枢转支承部被枢转支承,其中,上述前侧臂部的枢转支承部通过在车宽方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各个接合部与上述副车架接合,上述前后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低于上述上下方向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
实施例
[0028]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9]
附图图示了前悬架装置,图1是具备该前悬架装置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顺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另外,图4(a)是副车架的仰视图,图4(b)是副车架的侧视图,图5是后侧臂部的相对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0030]
如图1、图2所示,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划分发动机舱1(电动车辆的话就是电机室)和座舱2的前围板3。在该前围板3的前侧面部接合固定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4。在该前围横梁4和上述前围板3之间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5。
[0031]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前围板3的下部连设有形成座舱2的地面的地板6。如图1所示,在上述前围板3以及地板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有向座舱2内突出的通道部7。
[0032]
如图1所示,在地板6的下部接合固定有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刚性构件的地板架8。
[0033]
如图1、图2所示,设有从上述前围板3以及前围横梁4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方侧架9。该前方侧架9是在发动机舱1的左右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强度构件。
[0034]
如图2所示,该前方侧架9分割形成为前侧架部9a和后侧架部9b。前侧架部9a的后
部和后侧架部9b的前部之间由连结架10连结。
[0035]
如图2所示,上述前方侧架9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11。在该闭口截面部11内,前侧架部9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和连结架10的前部之间由加强件12加强。
[0036]
另外,如图2所示,与后述副车架30的后部(详细而言是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后部)的紧固结合位置相对应地,在前方侧架9的后侧架部9b的闭口截面部11侧的面设有加强件13。
[0037]
如图2所示,与后述副车架30的前部的紧固结合位置相对应地,在前方侧架9的前侧架部9a的前端部处的闭口截面部11侧的面也设有加强件14。
[0038]
另外,如图2所示,在前方侧架9的前端部介由固定板15以及安装板16安装有主吸能盒17。如图1所示,在左右成对的主吸能盒17,17相互之间安装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主保险杠梁18。
[0039]
如图1所示,在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9,9的下方部配设有副车架30(详细来说是前副车架)。
[0040]
如图2所示,该副车架30使用后述复数个紧固结合构件(参照螺栓45,51,76)紧固结合支撑于前方侧架9的下侧面部。该副车架30介由支架托架19来以隔着安装件进行支撑的方式支撑作为车辆驱动装置的发动机20。如图5所示,上述支架托架19利用复数个安装部19a,19b,19c安装于副车架30。
[0041]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发动机20以汽缸排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纵置配置。
[0042]
如图4中仅提取出副车架30进行图示的那样,该副车架30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后架31,31、横件32、中横梁33。横梁32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成对的前后架31,31的前端部。中间梁33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成对的前后架31,31的纵长方向中间部相互之间。
[0043]
上述横件32对上构件和下构件进行组合,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
[0044]
另外,上述中横梁33也对上构件和下构件进行组合,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
[0045]
再者,如图4(b)所示,上述前后架31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36、以及从该主体部36向前方延伸的延长部39。上述的主体部36对上构件34和下构件35进行组合,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上述延长部39对上构件37和下构件38进行组合,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部。
[0046]
如图4所示,上述延长部39从主体部36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延长。该延长部39具备大致水平的后侧水平部39a,从其前端向前方上方延伸的倾斜部39b,以及从其前端向车辆前方水平延伸的前侧水平部39c。
[0047]
另外,如图2所示,进行配设使得前侧水平部39c的后端位于相较于纵置配置的发动机20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由此,在完全碰撞的车辆正面碰撞时,能够在车辆侧视图中让相较于发动机20而言的前方侧的副车架30的前部z字状弯曲,以吸收碰撞能量。
[0048]
图4(b)所示上构件34,37、下构件35,38的强度的大小关系如下设定。
[0049]
即,进行设定使得延长部39的下构件38的强度相对最低,与该下构件38的强度相比,延长部39的上构件37的强度高。进行设定使得与该上构件37的强度相比,主体部36的上构件34、下构件35的强度更高。另外,主体部36的上构件34和下构件35的强度设定为相同程
度。这样的强度大小关系能够通过选择构成构件的材质以及板厚来如上设定。
[0050]
然后,通过上述强度大小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切实实现车辆正面碰撞时副车架30前部在车辆侧视图中的z字状弯曲。
[0051]
如图2所示,在构成副车架30的前后架31的延长部39的前端接合固定有前后成对的安装构件40,41。
[0052]
这些安装构件40,41从延长部39的前端向上方延伸,且在后侧的安装构件40的前侧面部接合固定有l字状的托架42。
[0053]
在上述托架42的上侧面部立设固定有筒轴状的垫片43,让上述安装构件40,41的上端与垫片43的外周部抵接,对该垫片43的外周部和上述安装构件40,41的上端进行焊接固定。
[0054]
如图2所示,在与上述垫片43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前方侧架9的加强件14上侧面立设固定有焊接螺母44。
[0055]
使用会与上述焊接螺母44螺合的作为紧固结合构件的螺栓45,从托架42的下方介由垫片43将副车架30的前部安装于前方侧架9。
[0056]
如图1、图2所示,在前侧的安装构件41的前部介由安装板46安装有副吸能盒47,在左右成对的副吸能盒47,47相互之间安装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48。
[0057]
如图2所示,在上述支架托架19形成有从其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的筒轴状的垫片49。
[0058]
在与该垫片49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前方侧架9的加强件12上侧面立设固定有焊接螺母50。
[0059]
使用会与上述焊接螺母50螺合的作为紧固结合构件的螺栓51,从上述垫片49的下方介由该垫片49将副车架3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介由支架托架19安装于前方侧架9。
[0060]
另外,如图1所示,设有对前轮进行架设的悬架臂52(以下简称为下臂52)。
[0061]
上述副车架30以隔着安装件支撑的方式支撑发动机20,且对下臂52进行枢转支承。
[0062]
上述下臂52是铝压铸制的前侧臂部53和铝压铸制的后侧臂部54一体形成的a型臂。
[0063]
如图2所示,在上述副车架30中的前后架31的主体部36接合固定有由下部托架55、前部托架56、后部托架57、上部托架58构成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相对于作为枢转支承部的上述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被枢转支承。
[0064]
如图1、图5所示,在前后架31的主体部36的后部使用螺栓、螺母等紧固结合构件60安装连结托架61,在该连结托架61连结有铝压铸制的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
[0065]
上述下臂52中的后侧臂部54的后部相对于作为枢转支承部的上述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被枢转支承。
[0066]
如图1所示,上述前侧臂部53是在车宽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臂部。另外,后侧臂部54从其后部到前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呈圆弧状弯曲延伸。在后侧臂部5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有转向节支撑部63。
[0067]
另外,如图1、图2所示,上述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位于前方侧架9中的后侧架部9b的直下部。
[0068]
如图2所示,在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中的前部托架56和后部托架57之间安装有内转轴64。介由圆筒65、橡胶66、外筒67在该内转轴64外周配设有臂衬套68。
[0069]
该臂衬套68是与上述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一体形成的衬套。
[0070]
如图2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转轴69与后侧臂部54的后端部一体形成,并介由臂衬套70将该转轴69支撑于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
[0071]
如图2、图3所示,上述臂衬套70具备内筒71、橡胶72以及外筒73。
[0072]
即,下臂52的后侧臂部54的后部由内部嵌合有臂衬套70的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支撑。
[0073]
如图1、图5所示,该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车宽方向内侧介由连结托架61安装于副车架30的前后架31中的主体部36。
[0074]
上述连结托架6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使用紧固结合构件60紧固结合于上述主体部36。该连结托架6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介由形成于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孔部(无图示)与上述外筒73相抵接。该连结托架6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外筒73焊接固定。
[0075]
如图2、图3所示,副车架30的后部、详细来说是安装于副车架30的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后部62a安装于作为车身的前方侧架9的下部。
[0076]
详细来说,在与上述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后部62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前方侧架9的后侧架部9b上侧面接合固定有上述加强件13。另外,在后侧架部9b下侧面接合固定有副车架安装座74(参照图2、图3)。
[0077]
如图3所示,在上述副车架安装座74的水平部焊接固定有焊接螺母75。
[0078]
该焊接螺母75从副车架安装座74的水平部向上方立设,将该焊接螺母75介由后侧架部9b凸出设置到加强件13的上方。
[0079]
然后,使用会与焊接螺母75螺合的螺栓76(紧固结合构件),从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后部62a的下方介由副车架安装座74将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后部62a安装于前方侧架9的下部。
[0080]
如图3、图5所示,副车架30和紧固结合构件的紧固结合(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和螺栓76的紧固结合)构成为,当完全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的碰撞荷载作用于副车架30时,该托架62的后部62a会从螺栓76脱离。
[0081]
图6是前侧臂部的相对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从上方看前悬架装置的状态下的斜视图,图8是图6的仰视图,图9是从下方看前悬架装置的状态下的斜视图。
[0082]
另外,图10(a)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10(b)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斜视图,图10(c)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仰视图,图10(d)是图9的主要部分放大斜视图。
[0083]
如图6~图10所示,构成下臂52的前侧臂部5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使用复数个作为紧固结合构件的螺栓77紧固结合固定于后侧臂部54。
[0084]
如图所示,支撑作为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的臂衬套68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具备下部托架55、前部托架56、后部托架57以及上部托架58。
[0085]
如图7、图10所示,上部托架58在与臂衬套68相对的车宽方向外部具备凹口部58a。另外,在该上部托架58的前部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58b,并且在上部托架58的后部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58c。通过这些前后的各弯曲部58b,58c来提高上部托架58的刚性。
[0086]
另外,通过电弧焊使得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各弯曲部58b,58c的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与前部托架56、后部托架57连续接合,形成接合部a,b。
[0087]
在前部托架56的上端形成有向前上方弯曲的弯曲部56a,并且在前部托架56的车宽方向外端形成有向前方弯曲的弯曲部56b。通过这些各弯曲部56a,56b来提高前部托架56的刚性。
[0088]
通过焊接使得上述前部托架56的下端在车宽方向上与下部托架55连续接合,形成接合部c。
[0089]
如图7、图10所示,在上述前部托架56的车宽方向内端侧形成有沿着副车架30的上侧面部、侧面部的倒l字状的抵接部56c。
[0090]
然后,通过焊接使得前部托架56的上述抵接部56c在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与副车架30的上侧面部、侧面部连续接合,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d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e。这些车宽方向的接合部d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连续。
[0091]
后部托架57与前部托架56前后对称。
[0092]
即,在后部托架57的上端形成有向后上方弯曲的弯曲部57a,且在后部托架57的车宽方向外端形成有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57b。通过这些各弯曲部57a,57b来提高后部托架57的刚性。
[0093]
通过焊接使得上述后部托架57的下端在车宽方向上与下部托架55连续接合,形成接合部。
[0094]
与前部托架56同样地,在上述后部托架57的车宽方向内端侧形成有沿着副车架30的上侧面部、侧面部的倒l字状的抵接部。
[0095]
然后,通过焊接使得后部托架57的上述抵接部在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与副车架30的上侧面部、侧面部连续接合,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上述车宽方向的接合部和上下方向的接合部连续。
[0096]
如图8~图10所示,下部托架55具备仰视图中大致呈梯形的下侧面部55a、从该下侧面部55a的前部向上方弯折形成的前侧面部55b以及从上述下侧面部55a的后部向上方弯折形成的后侧面部55c。通过使得前侧面部55b以及后侧面部55c与下侧面部55a弯折形成为一体来提高下部托架55的刚性。
[0097]
在上述下侧面部55a的与臂衬套68相对的车宽方向外部形成有凹口部55d。
[0098]
另外,上述前侧面部55b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与下侧面部55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隔,位于其前方部并指向上下方向。同样地,上述后侧面部55c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与下侧面部55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隔,位于其后方部并指向上下方向。
[0099]
如图8~图10所示,下侧面部55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通过焊接在前后方向上与副车架30的下侧面部接合,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k。
[0100]
上述前侧面部55b的车宽方向内端部通过焊接在上下方向上与副车架30的外侧面部接合,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m。
[0101]
上述后侧面部55c的车宽方向内端部通过焊接在上下方向上与副车架30的外侧面部接合,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侧面部侧接合部n。
[0102]
总而言之,作为前侧臂部53的枢转支承部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d、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e、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k与副车架30
接合。
[0103]
而且,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低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的接合强度。详细而言,使得作为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底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对于副车架30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低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的接合强度。
[0104]
这样,通过降低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从而不会导致结构、成型性的复杂化,并能在小重叠碰撞时使对下臂52的前侧臂部53进行枢转支承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从副车架30分离。
[0105]
如图10(c)、图10(d)所示,作为前侧臂部53的枢转支承部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k与副车架30接合。在该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前部侧i的接合强度低于后部侧j的接合强度。
[0106]
详细而言,如图10(c)、图10(d)所示,在与副车架30接合的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前部侧i由与副车架30断续接合的断续接合部f,g形成。后部侧j由与副车架30连续接合的连续接合部h形成。即,在接合部f,g之间以及接合部g,h之间形成有未焊接接合的非接合部。
[0107]
像这样,通过降低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的前部侧i的接合强度,由此不会导致结构、成型性的复杂化,并能在小重叠碰撞时使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从副车架30分离。
[0108]
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的臂衬套68介由内转轴64枢转支承于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车宽方向外端部。
[0109]
由此,在前侧臂部53的枢转支承位置(臂衬套68的位置)和副车架30之间设有分隔距离。因此,与在副车架内对前侧臂部的底端部进行枢转支承的结构相比较,在小重叠碰撞时,会有很大的力作用于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连接处部位。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轻松地分离下臂52,实现该分离的轻松化。
[0110]
再者,如图5所示,下臂52的后侧臂部54介由连结托架61被作为与副车架30结合的第2安装托架的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枢转支承。
[0111]
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焊接于副车架30所带来的结合强度低于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结合强度、即连结托架61所带来的结合强度。
[0112]
由此,通过调整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相对于副车架30的结合强度(焊接所带来的接合强度),由此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轻松地以下臂52的后侧为支点让该下臂52的前侧转动。
[0113]
在图1、图2中,21是转向装置的转向齿条部,22是拉杆,23是动力转向用的辅助电机、24是设于左右的下臂52,52之间的作为扭杆弹簧的稳定杆。
[0114]
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0115]
图11是小重叠碰撞时的动作的仰视图,图12是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脱离状态的仰视图。
[0116]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对前悬架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0117]
在小重叠碰撞时,由于图11中箭头x所示碰撞荷载,前轮80被推向车辆后方。由于前轮80被推向后方,外力会介由下臂52作用于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该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如箭头y所示,被拉向外后方。
[0118]
由于上述向外后方的拉伸力,在接合强度相对低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处,如图12中箭头z所示,前部侧i的断续接合部f,g首先分离,且前侧面部侧接合部也分离。接着,后部侧j的连续接合部h分离,且各接合部d,e,n也分离。由此,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从副车架30脱离。
[0119]
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脱离后,下臂52的转向节支撑部63(参照图1、图8)会以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外方转动。
[0120]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是设置有对前轮80进行架设的下臂52、并且上述下臂52的前侧臂部53以及后侧臂部54分别相对于副车架30的枢转支承部(参照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被枢转支承的前悬架装置,其中,上述前侧臂部53的枢转支承部(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通过在车宽方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各个接合部d,e,k与上述副车架30接合,上述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低于上述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的接合强度(参照图7~图10)。
[0121]
根据该技术方案,不会导致结构、成型性的复杂化,并通过降低前侧臂部53的相对于副车架30侧的枢转支承部(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在小重叠碰撞时使下臂52的前侧从副车架30分离。
[0122]
上述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还是设置有对前轮80进行架设的下臂52、并且上述下臂52的前侧臂部53以及后侧臂部54分别相对于副车架30的枢转支承部(参照前后的各安装托架59、62)被枢转支承的前悬架装置,其中,上述前侧臂部53的枢转支承部(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k与上述副车架30接合,在上述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前部侧i的接合强度低于后部侧j的接合强度(参照图7~图10)。
[0123]
根据该技术方案,不会导致结构以及成型性的复杂化,并通过降低前侧臂部53的相对于副车架30侧的枢转支承部(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前部侧i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在小重叠碰撞使下臂52的前侧从副车架30分离。
[012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下臂52的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参照臂衬套68)枢转支承于与上述副车架30接合的安装托架(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上述安装托架59的底端部(参照车宽方向内端部)的相对于上述副车架30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的接合强度低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的接合强度(参照图7~图10)。
[0125]
根据该技术方案,将前侧臂部53的底端部(臂衬套68)枢转支承于安装托架59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并在该枢转支承位置和副车架30之间设定分隔距离。因此,与在副车架内枢转支承前侧臂部的底端部的结构相比较,在碰撞时会有很大的力作用于安装托架59的连接处部。因此,能在小重叠碰撞时轻松地分离下臂52的前侧,实现分离的轻松化。
[0126]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与上述副车架30接合的上述安装托架59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中,前部侧i与副车架30断续接合(参照断续接合部f,g),后部侧j与副车架30连续接合(参照连续接合部h)(参照图8~图10)。
[0127]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前部侧i的断续接合能够实现小重叠碰撞时的脱离轻松化,通过后部侧j的连续接合能够维持接合强度。即,能够同时实现安装托架59的接合强度的确保以及小重叠碰撞时该安装托架59的脱离轻松化。
[0128]
再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使与上述副车架30接合的上述安装托架59的车宽方向的接合部d与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连续(参照图7)。
[0129]
根据该技术方案,因为使上述车宽方向的接合部d和上下方向的接合部e连续,所以能够确保安装托架59相对于副车架30的接合强度,并能够提高下臂52的支撑刚性。
[0130]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安装托架59具备:下侧面部55a,通过前后方向的接合部k与上述副车架30的下侧面部接合;前侧面部55b,位于该下侧面部55a的至少前方部,其中,上述前侧面部55b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m与上述副车架30的外侧面部接合(参照图7、图9)。
[0131]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m使得前侧面部55b与副车架30外侧面部接合,因此能够补足上述断续接合的接合强度(断续接合部f,g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m会提高上下方向的接合强度。另一方面,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面部侧接合部m在小重叠碰撞时剥离安装托架59的方向上的强度弱,对脱离性不会有不好影响。
[0132]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下臂52的上述后侧臂部54枢转支承于与上述副车架30结合的第2安装托架(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上述安装托架59相对于上述副车架30的的结合强度低于上述第2安装托架(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的结合强度(参照图5、图7~图10)。
[0133]
根据该技术方案,仅通过调整安装托架(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相对于副车架30的结合强度,就能在小重叠碰撞时以下臂52的后侧为支点轻松地使该下臂52的前侧转动。
[0134]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关系中,本发明的悬架臂对应于实施例的下臂52。以下同样地,枢转支承部对应于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断续接合的接合部对应于断续接合部f,g。连续接合的接合部对应于连续接合部h。前侧臂部的底端部对应于臂衬套68。安装托架对应于前侧臂部安装托架59。第2安装托架对应于后侧臂部安装托架62,但本发明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0135]
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在以下方面是有用的:设置有对前轮进行架设的悬架臂、并且上述悬架臂的前侧臂部以及后侧臂部分别相对于副车架的枢转支承部被枢转支承的前悬架装置。
[0136]
编号说明30
…
副车架52
…
下臂(悬架臂)53
…
前侧臂部54
…
后侧臂部55a
…
下侧面部55b
…
前侧面部59
…
前侧臂部安装托架(枢转支承部、安装托架)62
…
后侧臂部安装托架(枢转支承部、第2安装托架)68
…
臂衬套(前侧臂部的底端部)80
…
前轮d
…
车宽方向的接合部e
…
上下方向的接合部f,g
…
断续接合部
h
…
连续接合部i
…
前部侧j
…
后部侧k
…
前后方向的接合部m
…
前侧面部侧接合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副车架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