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车组内饰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动车的快速建设,作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之一,动车组组件被大家所熟悉。随着乘坐频次提高,接触体验愈发频繁,公众对动车组的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
动车组车辆内饰一般采用块状板材拼接搭扣,并在连接处设置密封胶条,从而完成对车厢内部遮盖装饰。边顶设置于车厢顶部和侧边之间的过渡区域,用于连接中顶和墙板,对车厢内部形成完整的内饰遮盖。
问题在于,边顶与车厢之间需要留出用于铺设通风管、电缆等管线的间隙,因此边顶无法贴合车厢内壁设置,只能通过边顶上下侧边与预设的支撑结构连接,实现对边顶的安装固定。由于车厢顶部和侧边之间呈一定角度,边顶需要具有弯折结构。承力位置过于集中,且弯折结构不利于应力的均匀分散,使得边顶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翘边形变,产生较大的缝隙或不断震动发出噪音,影响了乘客乘坐动车组列车时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通过重新设计边顶的结构,使边顶组成的安装固定更为稳固,能长期使用而不发生翘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结构部、第二结构部和第三结构部,所述第二结构部分别与第一结构部和第三结构部连接;所述第一结构部和第三结构部为平板,所述第二结构部为弧形的拱板;所述第一结构部上具有用于承受盖板重力的挂载模块,所述第三结构部上具有用于固定盖板的定位模块。
优选的,所述挂载模块包括立板和承载板,所述立板两侧边分别与第一结构部和承载板垂直连接,所述承载板和第一结构部的延伸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上设有若干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长轴共线;腰形孔的长宽比为4:1,相邻所述腰形孔的间距与腰形孔长度之间的比例为11.5-13.5:1。
优选的,所述定位模块包括与第三结构部的侧边固定连接的卡止片。
优选的,所述卡止片的一条侧边与第三结构部的一条侧边齐平,所述卡止片的宽度小于第三结构部。
优选的,所述第三结构部上设有第一螺孔、第二螺孔、第三螺孔、第四螺孔;第一螺孔到卡止片远离第三结构部的侧边距离为a1、第一螺孔到第二螺孔的距离为a2、第二螺孔到第三螺孔的距离为a3、第三螺孔到第四螺孔的距离为a4;则有a1<a2<a3<a4。
优选的,所述第一结构部和第二结构部上均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于第二结构部的弧形外凸侧所在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与定位模块设置于盖板的同一侧边上。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盖板通过三个结构部形成“平板-拱板-平板”的形状,盖板的上下侧边缘可以以平整的结构与车厢安装固定,避免由于拐角过渡产生的弧形使结构之间无法稳定的连接。定位模块使盖板能够准确安装到预设位置;挂载模块与预设的承载结构连接,承担部分的应力作用,从而使盖板不易因为应力而发生形变,结构能长时间保持稳固。
安装在第一结构部上的立板和承载板形成一个台级,承载板和盖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但高度不同,从而能够在保持盖板与承载结构表面平齐的情况下实现盖板的安装固定,使车厢内饰更加具有一体性。
使腰形孔的长度、宽度和腰形孔之间的间距呈一定比例关系,避免开孔过密造成盖板强度下降,同时也不会因为腰形孔间隔过大使得盖板无法充分地被紧固安装在预设的支撑结构上。
卡止片的一条侧边与第三结构部齐平,在通过卡止片进行对接定位时,卡止片的结构与第三结构部为一体,使定位更加便捷迅速。
越靠近卡止片,第三结构部上的螺孔间距越小,使连接有卡止片一侧的第三结构部能得到更为稳固的安装固定。远离卡止片一侧的螺孔间距逐渐变大,在保证安装稳固性的同时减少打孔数量,降低对盖板整体的结构强度的影响。
在盖板上设置支撑块,使盖板安装到车厢内后,盖板边缘的位置能更准确地固定,从而使相邻边顶组成之间能够更好地对接固定,提高车厢内饰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的结构示意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的结构示意侧视图。
附图标记:墙板组成11、边顶组成12、中顶组成13、盖板2、第一结构部21、第二结构部22、第三结构部23、挂载模块3、立板31、承载板32、腰形孔4、卡止片5、第一螺孔61、第二螺孔62、第三螺孔63、第四螺孔64、支撑块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动车组车厢的内饰主要由墙板组成11、边顶组成12和中顶组成13拼接而成,本申请所提供的边顶组成12设置于动车组车厢顶部的拐角处,上下侧边分别与墙板组成11和中顶组成13对接并通过车厢内预设的承载结构固定安装。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2-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包括盖板1,盖板1包括第一结构部21、第二结构部22和第三结构部23,第二结构部22分别与第一结构部21和第三结构部23连接;第一结构部21和第三结构部23为平板,第二结构部22为弧形的拱板。第一结构部21上具有用于承受盖板1重力的挂载模块3,挂载模块3包括立板31和承载板32,立板31两侧边分别与第一结构部21和承载板32垂直连接,承载板32和第一结构部21的延伸方向平行;承载板32上设有若干腰形孔4,腰形孔4的长轴共线;腰形孔4的长宽比为4:1,相邻腰形孔4的间距与腰形孔4长度之间的比例为11.5-13.5:1。
第三结构部23上具有用于固定盖板1的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包括与第三结构部23的侧边固定连接的卡止片5。卡止片5的一条侧边与第三结构部23的一条侧边齐平,卡止片5的宽度小于第三结构部23。第三结构部13上设有第一螺孔61、第二螺孔62、第三螺孔63、第四螺孔64;第一螺孔61到卡止片5远离第三结构部23的侧边距离为a1、第一螺孔61到第二螺孔62的距离为a2、第二螺孔62到第三螺孔63的距离为a3、第三螺孔63到第四螺孔64的距离为a4;则有a1<a2<a3<a4。
第一结构部21和第二结构部22上均设有支撑块7,支撑块7设置于第二结构部22的弧形外凸侧所在的表面。支撑块7与定位模块设置于盖板1的同一侧边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通过将盖板2分为平板部分和拱板部分,在保证盖板平滑过渡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进行固定安装,与车厢内饰的其他结构更好匹配对接。设置卡止片5使盖板1的对接设置更加精准,立板31和承载板32构成的挂载模块对盖板1形成沿着盖板1结构方向的支撑,使盖板1能长期使用而不会因为应力作用发生翘边。腰形孔和螺孔的间距根据盖板1的整体结构设计调整,保证安装点数量的情况下减少盖板1上的开孔,使边顶组成的固定更为稳固。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2-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组车厢边顶组成,包括长度为2321.5mm的盖板1,盖板1包括第一结构部21、第二结构部22和第三结构部23,第二结构部22分别与第一结构部21和第三结构部23连接;第一结构部21和第三结构部23为平板,第二结构部22为弧形的拱板。第一结构部21上具有用于承受盖板1重力的挂载模块3,挂载模块3包括立板31和承载板32,立板31两侧边分别与第一结构部21和承载板32垂直连接,承载板32和第一结构部21的延伸方向平行;承载板32上设有5个腰形孔4,腰形孔4的长轴共线;腰形孔4的长度为40mm,宽度为10mm,相邻腰形孔4的中点间距依次为580mm、510mm、530mm、570mm。
第三结构部23上具有用于固定盖板1的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包括与第三结构部23的侧边固定连接的卡止片5。卡止片5的一条侧边与第三结构部23的一条侧边齐平,卡止片5的宽度为230mm,第三结构部23的宽度为340mm。第三结构部13上设有第一螺孔61、第二螺孔62、第三螺孔63、第四螺孔64;第一螺孔61到卡止片5远离第三结构部23的侧边距离a1为178mm、第一螺孔61到第二螺孔62的距离a2为258mm、第二螺孔62到第三螺孔63的距离a3为300mm、第三螺孔63到第四螺孔64的距离a4为302mm。
第一结构部21和第二结构部22上均设有支撑块7,支撑块7设置于第二结构部22的弧形外凸侧所在的表面。支撑块7与定位模块设置于盖板1的同一侧边上。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