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上车乘客需步行经过旅客通道、楼扶梯、站台等车站设施,由于旅客通道及楼扶梯数量有限、步行速度慢,且常发生方向错误等因素,造成旅客乘降花费时间长。旅客离开检票闸机后乘降时间长,乘降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高效且省时的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包括车站区域、摆渡区域以及摆渡装置;所述车站区域包括站厅层、出发层以及到达层,所述站厅层与所述出发层连通;所述摆渡区域包括站台层、进站层以及出站层,所述站台层包括至少一条供列车通行的轨道以及与所述轨道对应的基本站台;所述摆渡装置包括摆渡车以及多个牵引装置;所述进站层与所述出发层通过所述摆渡车连通;所述摆渡车在所述进站层或所述出站层内载客移动;所述牵引装置用于牵引所述摆渡车在所述进站层与所述出站层之间、所述基本站台与所述出站层之间、以及所述基本站台与所述进站层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站厅层、所述出发层以及所述到达层由上至下依次叠放设置;所述站台层、所述进站层以及所述出站层由上至下依次叠放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本站台与所述站厅层、所述进站层与所述出发层以及所述出站层与所述到达层的高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包括第一越行洞、第二越行洞以及多个活动平台,所述第一越行洞贯穿所述基本站台以连通所述站台层与所述进站层;所述第二越行洞贯穿所述进站层的底部以连通所述进站层与所述出站层;所述活动平台活动地覆盖在所述第二越行洞上。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装置对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越行洞和/或所述第二越行洞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电机、绳索以及滑轮机构,所述牵引电机对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越行洞和/或所述第二越行洞上方,所述绳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电机,所述绳索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轮机构与所述摆渡车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站台层包括雨棚,所述雨棚设置在所述基本站台上方,所述牵引电机固定在所述雨棚上。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平台包括可伸缩的基板以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二越行洞的洞口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站厅层与所述站台层设置有连接通道。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通过设置摆渡装置;摆渡装置包括摆渡车以及多个牵引装置;摆渡车在进站层或出站层内载客移动,由牵引装置牵引摆渡车在进站层与出站层之间、基本站台与出站层之间、以及基本站台与进站层之间切换;进站层与出发层通过摆渡车连通,乘客在进站的第一运行模式下,首先从站厅层转移到出发层,从出发层的边缘登入摆渡车,摆渡车载客在进站层内按预定路线平层移动至预定位置,由牵引装置牵引摆渡车从进站层转移动到站台层,并送到对应的基本站台,乘客从摆渡车下到对应的基本站台并登入目标列车中。整个过程中,无需乘客在进站层中步行,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行进速度,节省时间;通过摆渡车对应目标列车,可有效减少方向错误,避免登错列车等情况,提高乘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第一运行模式下,乘客以及摆渡车的行进路线;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第二运行模式下,乘客以及摆渡车的行进路线;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运行方式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运行方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包括车站区域1、摆渡区域2以及摆渡装置3。
车站区域1包括站厅层11、出发层12以及到达层13。站厅层11供乘客办理各种进站业务;出发层12供乘客乘坐进站的摆渡车31(下文提及);到达层13供乘客从摆渡车31下车并从到达层13出站。
摆渡区域2包括站台层21、进站层22以及出站层23;进站层22供摆渡车31通行或等候;将所有上车的乘客从出发层12同时运送至站台层21的基本站台211(下文提及);站台层21包括至少一条供列车(未标出)通行的轨道212以及与轨道212对应的基本站台211;每一个列车均停留在对应的轨道212上等待乘客登入或者登出;基本站台211供摆渡车31停靠,乘客实现上下车;
出站层23供摆渡车31通行或等候,将所有下车的乘客送到到达层13。
摆渡装置3包括摆渡车31以及多个牵引装置32;摆渡车31在进站层22或出站层23内载客移动,摆渡车31可以是普通的机动车或者牵引车,依靠自身动力在进站层22或出站层23内平层移动,当需要切换到其他层时,由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在进站层22与出站层23之间、基本站台211与出站层23之间、以及基本站台211与进站层22之间切换。
站厅层11与出发层12连通,可以是通过楼梯或者电梯等方式连通。进站层22与出发层12通过摆渡车31连通,具体地,乘客在进站的第一运行模式(下文提及)下,首先从站厅层11转移到出发层12,从出发层12的边缘登入摆渡车31,摆渡车31载客在进站层22内按预定路线平层移动至预定位置,由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从进站层22转移动到站台层21,并送到对应的基本站台211,乘客从摆渡车31下到对应的基本站台211并登入目标列车中。整个过程中,无需乘客在进站层22中步行,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行进速度,节省时间;通过摆渡车31对应目标列车,可有效减少方向错误,避免登错列车等情况,提高乘降效率。
在此提供用于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的运行方式,包括供乘客进站的第一运行模式以及供乘客出站的第二运行模式出站运行。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运行模式为:
s11、乘客从站厅层11进入出发层12。
s12、乘客从出发层12登入摆渡车31到达进站层22。
s13、摆渡车31移动到进站层22的指定位置。通常指定位置位于牵引装置32下以方便牵引装置32对摆渡车31实施牵引。
s14、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从进站层22转移到出站层23的基本站台211上。
s15、乘客从摆渡车31登入目标列车。从而完成乘客的进站上车;整个过程中,无需乘客在进站层22中步行,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行进速度,节省时间;通过摆渡车31对应目标列车,可有效减少方向错误,避免登错列车等情况,提高乘降效率。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运行模式为:
s21、乘客从列车登入摆渡车31;
s22、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从站台层21的基本站台211上转移到出站层23;
s23、乘客搭乘摆渡车31从出站层23到达到达层13出站;
s24、摆渡车31移动到出站层23的指定位置;
s25、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从出站层23转移到进站层22。所有乘客在到达层13下车后,通过牵引装置32将摆渡车31从出站层23牵引至进站层22,实现摆渡车31的循环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列车与摆渡车31一一对应,可以是编号相同,或者采用电脑智能控制对接,乘客在出发层12按票登入与列车编号一致的摆渡车31,提高在基本站台211上的乘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站厅层11、出发层12以及到达层13由上至下依次叠放设置;站台层21、进站层22以及出站层23由上至下依次叠放设置;合理利用空间,以节省车站的占地面积。
具体地,基本站台211与站厅层11、进站层22与出发层12以及出站层23与到达层13的高度相对应,整体高度应保持相等或相差不多,以便于建筑以及合理利用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摆渡式轨道交通乘降系统包括第一越行洞4、第二越行洞5以及多个活动平台6。
第一越行洞4贯穿基本站台211以连通站台层21与进站层22,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通过第一越行洞4以实现摆渡车31在基本站台211与进站层22之间切换;第二越行洞5贯穿进站层22的底部以连通进站层22与出站层23,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通过第二越行洞5以实现摆渡车31在进站层22与出站层23之间切换;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通过第一越行洞4以及第二越行洞5以实现摆渡车31在基本站台211与出站层23之间切换。
活动平台6应活动地覆盖在第二越行洞5上,当摆渡车31在进站层22内载客移动时。载客过程中,先将活动平台6覆盖在第二越行洞5上,以方便摆渡车31水平跨越第二越行洞5。
此外,若牵引装置32对应的设置在第一越行洞4和/或第二越行洞5上方,第一越行洞4和第二越行洞5处于同一竖向方向内,当摆渡车31需要从进站层22之间切换到基本站台211上时,可放下活动平台6覆盖在第二越行洞5,摆渡车31停在活动平台6上以方便牵引装置32牵引摆渡车31通过第一越行洞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牵引装置32包括牵引电机321、绳索322以及滑轮机构323,牵引电机321对应的设置在第一越行洞4和/或第二越行洞5上方,绳索322的一端连接牵引电机321,绳索322的另一端穿过滑轮机构323与摆渡车31可拆卸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自动对接的绳扣、锁扣或者链条等,也可以是通过工作人员人工搭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站台层21包括雨棚213,雨棚213设置在基本站台211上方,雨棚213覆盖在第一越行洞4上,牵引电机321固定在雨棚213上。一方面雨棚213可提供牵引电机321的着力点,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从第一越行洞4进入进站层22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活动平台6包括可伸缩的基板61以及驱动装置(未标出),基板61可伸缩的覆盖在第二越行洞5上以遮蔽第二越行洞5或者显露第二越行洞5,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基板61沿第二越行洞5的洞口水平移动,方便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站厅层11、出发层12以及到达层1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站台层21、进站层22以及出站层2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好且成本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站厅层11与站台层21设置有连接通道(未标出),在紧急情况下,例如系统故障、安全事故,可方便乘客在不需要摆渡装置3的情况下实现进站或者出站。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