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升降机构及使用该扶手升降机构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扶手升降机构及使用该扶手升降机构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座椅特别是商务车中使用的汽车座椅来说,具有适用于撑起手臂的扶手结构,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感。然而针对不同的人来说,其上半身的长度都不尽相同,使得不同的人在使用座椅的过程中,其手臂对于扶手结构的高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高端商务车来说,需要考虑设计能够对于不同的人的情况来针对性地调整扶手结构的高度。具体来说在上述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在对于扶手结构进行升降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影响椅身和椅背的高度。而在进行椅身和椅背相对于车厢底板进行高度调整的时候如果不能同时调整扶手结构,则需要在完成椅身和椅背的高度调整后还需要单独进行扶手结构的调整,如此即造成整体调整过程的繁琐性。
综上,基于上述存在的情况,如果能够设计既可以在不影响椅身和椅背的前提下单独条升降的扶手结构,又能使得该扶手结构可以随同椅身和椅背同时进行高度的调整,如此则可以在不增加操作繁琐性的前提下提高使用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扶手升降结构,以解决扶手结构的升降调整的过程不影响椅身和椅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以解决扶手结构可随同椅身和椅背同时进行升降调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扶手升降结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扶手升降结构,适用于汽车座椅,包括:
一对扶手箱体,一对扶手箱体对称设置;
一对扶手支承架,一对所述扶手支承架一一对应与所述扶手箱体远离该扶手箱体的手部接触端的部分固连;
连杆;所述连杆连接一对所述扶手支承架;
升降驱动组件,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与一对所述扶手支承架中的其中一个扶手支承架配接相连的扇形联接板、设于该扇形联接板上齿形部、与所述齿形部啮合相连的动力齿轮,以及适于驱动该动力齿轮旋转的驱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杆贯穿所述扶手支承架,所述扇形联接板与连杆伸出在一对扶手支承架相背离的侧端外的部分配接相连;以及
所述齿形部设于所述扇形联接板远离其与连杆配接的侧端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扇形联接板上还设有一弧形开槽,该弧形开槽内配接有一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外径小于弧形开槽的槽长;其中
所述弧形开槽位于扇形联接板上的齿形部与该扇形联接板与连杆的配接部之间;
所述限位轴与一轴固定板固连,该限位轴垂直插入所述弧形开槽中;以及所述轴固定板与所述扶手支承架固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与动力齿轮同轴固连的过渡齿轮、与所述过渡齿轮相连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相连的电机;其中
所述过渡齿轮和动力齿轮分别位于所述扶手支承架的两侧端,其中所述动力齿轮与所述扇形联接板设于扶手支承架的同一侧端。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座椅,包括:椅身、设于椅身底部的支撑骨架,以及所述的扶手升降机构;其中
所述扶手升降机构的扇形联接板还一体联接有一块翅翼板;
所述翅翼板与第一后底部支撑板相连,该第一后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骨架配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中连接扇形联接板的扶手支承架还连接有第一衔接板;
所述第一衔接板通过第一前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骨架配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中未连接升降驱动组件的扶手支承架还配接有第二后衔接板;
所述第二后衔接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杆贯穿扶手支承架的端部配接,而该第二后衔接板的另一端则是与第二后底部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二后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骨架配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中未连接升降驱动组件的扶手支承架还配接有第二前衔接板;
所述第二前衔接板远离扶手支承架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前底部支撑板;
所述第二前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骨架配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还连接有椅身升降结构。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扶手升降机构及使用该扶手升降机构的汽车座椅,扶手箱体通过与其相连的扶手支承架配合升降驱动组件来实现扶手支承架带动扶手箱体实现其升降调整。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扶手支承架与汽车座椅的椅身相连的支撑骨架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使得扶手支承架升降的时候不会影响椅身相连的支撑骨架。
此外,在支撑骨架通过椅身升降结构进行升降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扶手支承架随带扶手箱体做同步的升降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第三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第四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扶手升降结构的主动齿轮与扇形联接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扶手箱体1、扶手支承架2、连杆3、扇形联接板5、动力齿轮6、弧形开槽7、限位轴8、轴固定板9、过渡齿轮10、蜗杆11、电机12、支撑骨架13、翅翼板15、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第一衔接板17、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第二后衔接板19、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第二前衔接板21、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椅身”所指的是当人坐在座椅上后,座椅上与人体的大腿部和臀部接触的部分,而“椅背”所指的座椅上与人体的后背之间基础的部分。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手升降结构,适用于汽车座椅,包括:一对扶手箱体1、与一对扶手箱体1一一对应配合相连的扶手支承架2、与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其中一个扶手支承架2配接的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在一对扶手支承架2之间设置的连杆3。
具体来说,一对扶手箱体1对称设置;一对扶手支承架2一一对应与扶手箱体1远离该扶手箱体1的手部接触端的部分固连;连杆3连接一对扶手支承架2,即连杆3起到了一对扶手支承架2之间的联接作用,使得在连杆3的作用下,一对扶手支承架2可以产生联动效应。升降驱动组件包括与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的其中一个扶手支承架2配接相连的扇形联接板5、设于该扇形联接板5上齿形部、与齿形部啮合相连的动力齿轮6,以及适于驱动该动力齿轮6旋转的驱动结构。
考虑到结构的简化性,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扇形联接板5与连杆3配接,具体为:连杆3贯穿扶手支承架2,扇形联接板5与连杆3伸出在一对扶手支承架2相背离的侧端外的部分配接相连;以及齿形部设于扇形联接板5远离其与连杆3配接的侧端上。其中的连杆3与扶手支承架2之间为固连配合关系,而扇形联接板5与连杆3之间为转动配合关系。
扇形联接板5上还设有一弧形开槽7,该弧形开槽7内配接有一限位轴8,限位轴8的外径小于弧形开槽7的槽长;其中弧形开槽7位于扇形联接板5上的齿形部与该扇形联接板5与连杆3的配接部之间;限位轴8与一轴固定板9固连,该限位轴8垂直插入弧形开槽7中;以及轴固定板9与扶手支承架2固连。此处需要加以详细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弧形开槽7来说,该弧形开槽7的槽长度形成了扇形联接板5随着扶手支承架2进行升降过程中活动空间。
此外,本实施例采用的驱动结构包括与动力齿轮6同轴固连的过渡齿轮10、与过渡齿轮10相连的蜗杆11,以及与蜗杆11相连的电机12;其中过渡齿轮10和动力齿轮6分别位于扶手支承架2的两侧端,其中动力齿轮6与扇形联接板5设于扶手支承架2的同一侧端。此处的电机12可以与蜗杆11一体相连,即采用具有蜗杆11型输出轴的电机12,在电机12运行的过程中,蜗杆11旋转,在蜗杆11的旋转作用下过渡齿轮10旋转,如此情况下,动力齿轮6同步旋转,动力齿轮6的旋转可以产生对于扇形联接板5的拨动作用,由于扇形联接板5上的弧形开槽7的作用,此时随着电机12的正转或者反转即可使得扇形联接板5带动扶手支承架2做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扶手升降机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椅身、设于椅身底部的支撑骨架13,以及实施例1的扶手升降机构;其中扶手升降机构的扇形联接板5还一体联接有一块翅翼板15;翅翼板15与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相连,该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与支撑骨架13配接相连。此处详细来说,翅翼板15与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之间为转动配接也可以说是铰接关系,而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与支撑骨架13之间是固连关系,这样的结构下使得翅翼板15随着扇形联接板5在做升降运动的过程中,翅翼板15的运动不会产生对于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和支撑骨架13之间的位置的影响,如此也就是实现了扶手箱体1的升降可以单独进行,不会影响到支撑骨架13也即不会影响到椅身的相对于车厢底板的高度。
具体来说,首先,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连接扇形联接板5的扶手支承架2还连接有第一衔接板17;第一衔接板17通过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与支撑骨架13配接相连。其中的第一衔接板17与扶手支承架2之间为转动配接关系,且该第一衔接板17与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之间也是转动配接关系。此处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下,第一衔接板17与翅翼板15呈平行分布关系,而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和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也呈平行分布关系,如此结构下,使得扶手支承架2带动扶手箱体1升降的过程中,第一衔接板17可以随着翅翼板15做相对于扶手支承架2的同步的位置变形运动,此处的位置变形主要指的是扶手支承架2与第一衔接板17之间形成的夹角。
其次,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未连接升降驱动组件的扶手支承架2还配接有第二后衔接板19;第二后衔接板19的一端与连杆3贯穿扶手支承架2的端部转动配接,而该第二后衔接板19的另一端则是与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相连;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与支撑骨架13配接相连。其中的第二后衔接板19与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之间为转动配合也可以是直接铰接相连关系,而该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与支撑骨架13之间为固连关系。
再者,扶手升降机构的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未连接升降驱动组件的扶手支承架2还转动配接有第二前衔接板21;第二前衔接板21远离扶手支承架2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与支撑骨架13配接相连。其中的第二前衔接板21与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之间为转动配合也可以是直接铰接相连关系,而该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与支撑骨架13之间为固连关系。对于本实施例还的第二前衔接板21和第二后衔接板19来说可选为平行分布关系,而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和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同样为平行分布关系。
综上,即对于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来说,一对扶手支承架2中之后一个扶手支承架2是随着驱动结构来进行主动调整其相对于车厢底板的高度的,另一个扶手支承架2是在连杆3的作用下实现的随动性调整。
还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支撑骨架13来说,可以是一个整体的支撑骨架13同时与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以及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和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配接,还可以是一一对应与一对扶手支承架2的一对支撑骨架13,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
此外,本实施例的支撑骨架13还连接有椅身升降结构。此处的椅身升降结构可选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一成熟的结构,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结合本实施例附图来说,对于本实施例的椅身升降结构可选采用实施例1中涉及的应用于扶手支承架2上的升降驱动组件,即包括有扇形联接板5和驱动结构。
通过椅身升降结构来驱动支撑骨架13做升降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支撑骨架13与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以及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和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之间的固定配接,使得支撑骨架13在升降调整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前底部支撑板18、第一后底部支撑板16以及第二后底部支撑板20和第二前底部支撑板22的传递作用来实现扶手升降机构的同步升降。如此,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扶手升降机构既可以单独实现升降调节,又可以随着椅身的升降来同步调节,即实现了既能提高人们使用的舒适性,又不会可以提高调节过程操作的简易性。此外,对于本实施例的扶手箱体1来说,是与扶手支承架2配接固定的,该扶手箱体1与椅身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这样在对椅身进行椅背的旋转以调整椅背相对于椅身的角度的过程中,扶手箱体1不会影响到椅身的调整,如此即可简化椅身角度调整的便捷性,并且由于对于椅身的角度调节不需要考虑到与扶手箱体1的配合,如此也就可以简化椅身角度调节部件的结构,从而降低加工和装配的难度。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