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车辆送风结构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1-02-03 16:02:06|326|起点商标网
车辆送风结构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送风结构。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空调系统用于把汽车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及空气流动调整和控制在最佳状态,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减少旅途疲劳;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对确保安全行车起到重要作用。
[0003]
空调的出风口设置在汽车内部,空调可以向汽车内部输送温度合适的空调风;当由出风口内流出的空调风始终吹向一个方向时,会导致汽车内部部分位置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也会长时间对着车内人员的同一个部位送风,影响车内人员乘车的舒适性。
[0004]
例如,目前车内降温措施为车内空调通风和座椅通风。对于车内空调通风,主要通过面部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分别向车内人员的面部及腿部送风,从而实现对人体表面及车内整体降温,但出风口流出的空调风均吹向车内人员的正面,人体各部位不能均匀降温。对于座椅通风,主要通过风扇增加局部空气流动解决背部及臀部降温需求。
[0005]
值得注意的是,车内人员常见坐姿为弯曲双腿乘坐,在此种姿态下,处于炎热的夏季时,大腿和小腿的交汇处的膝关节内侧特别容易出汗,人体较为感觉不适,因此,人体膝部及大腿部需要进行降温。而现有的车内空调由于出风口角度限制,一般只能向车内人员的正面送风,缺少对车内人员侧面送风,更不能直吹到膝部及关节内侧。
[0006]
有鉴于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车辆送风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送风结构,该车辆送风结构能够从侧面向车内人员的腿部送风,较好的满足车内人员腿部的采暖和降温需求。
[0008]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辆送风结构能够从侧面向车内人员的腿部送风,较好的满足车内人员腿部的采暖和降温需求。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送风结构,包括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所述膝部送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门进风口、风管和车门出风口,所述车门进风口和车门出风口均设于车门内饰板上,所述膝部送风通道与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连通,以能够将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所述膝部送风通道。
[0010]
作为一种具体地结构形式,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包括仪表板侧盖板,所述仪表板侧盖板上设有仪表板出风口,所述仪表板出风口与所述车门进风口对接以连通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所述膝部送风通道。
[0011]
优选地,所述车门进风口设有密封圈。
[0012]
优选地,所述车门出风口设有风向调节装置。
[0013]
典型地,所述风向调节装置为叶片结构。
[0014]
优选地,所述车门出风口设于所述车门内饰板的地图袋区域,以使得所述车门出风口的空调风能够吹向车内人员的膝部。
[0015]
优选地,所述风管设于所述车门内饰板的外侧。
[0016]
典型地,所述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进风口和所述车门出风口卡接。
[0017]
优选地,所述车门内饰板设有卡托以固定所述风管。
[0018]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送风结构。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中的车辆送风结构,包括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膝部送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门进风口、风管和车门出风口,膝部送风通道与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连通,设于车门内饰板上的车门出风口能够将所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所述膝部送风通道。由于车门出风口位于车内人员的侧面,因此,该车门出风口能够从侧向给车内人员吹送空调风,与汽车空调系统中的传统的脚部出风口和面部出风口协同工作,同时从车内人员的侧面和前面吹送空调风,使得车内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下降,提升人体舒适度,并且,该车辆送风结构利用车辆原有的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将部分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不增加额外能源消耗。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大腿和小腿的交汇处的膝关节内侧特别容易出汗,而且由于车内人员需要弯曲双腿乘坐车辆,更使得其膝关节内侧温度较高、易潮湿出汗,膝部送风通道能够从侧面向车内人员的腿部位置送风,而且能够直吹到膝部及关节内侧,优化了现有的车辆空调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0020]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以及优选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脚部风道、面部风道和膝部风道的流向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膝部送风通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膝部送风通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风向调节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
[0028]
11车门进风口
ꢀꢀꢀꢀꢀꢀꢀꢀꢀꢀꢀꢀꢀꢀꢀꢀ
12风管
[0029]
13车门出风口
ꢀꢀꢀꢀꢀꢀꢀꢀꢀꢀꢀꢀꢀꢀꢀꢀ
14风向调节装置
[0030]
2车门内饰板
[0031]
3仪表板侧盖板
ꢀꢀꢀꢀꢀꢀꢀꢀꢀꢀꢀꢀꢀꢀꢀ
31仪表板出风口
[0032]
4密封圈
[0033]
51脚部风道
ꢀꢀꢀꢀꢀꢀꢀꢀꢀꢀꢀꢀꢀꢀꢀꢀꢀꢀ
52面部风道
[0034]
53膝部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7]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中的车辆送风结构,包括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其中,膝部送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门进风口11、风管12和车门出风口13,该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均设于车门内饰板2上,膝部送风通道与仪表板侧出风通道连通,以能够将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可以理解的是,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常见的设置于仪表板的左侧和右侧,主要用于除雾除霜。
[0038]
现有的车内空调通风,主要通过面部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分别向车内人员的面部及腿部送风,从而实现对人体表面及车内整体降温,但出风口流出的空调风均吹向车内人员的正面,人体各部位不能均匀降温,车内各个位置也不能均匀降温。由于出风口角度限制,一般只能向车内人员的正面送风,缺少对车内人员侧面送风,而且,车内人员弯曲双腿乘坐车辆,在此种姿态下,炎热的夏季,其大腿和小腿的交汇处的膝关节内侧特别容易出汗,而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人体膝部及大腿部位进行降温。
[0039]
在上述车辆送风结构基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与一般车辆空调系统相适应,将膝部送风通道与仪表板侧出风通道连通,将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从车门出风口13吹送出去。由于车门出风口13设于车门内饰板2上,而车辆的车门内饰板2均设于车内人员的左右两侧,因此车门出风口13可以从侧面向车内人员送风,车门出风口13与传统的脚部出风口和面部出风口协同工作,形成图1所示的脚步风道51、面部风道52和膝部风道53,这三处风道的起始高度不同、吹送方向不同,使得车内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下降,并且,向人体的不同部位吹送空调风,有效提升人体舒适度。可以调节车门出风口13在车门内饰板2上的位置,使其能够针对性的对车内人员的腿部,尤其膝盖位置送风,降低车内人员大腿、膝关节内侧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基础方案中的车辆送风结构,针对性的设置了膝部送风通道,优化了现有的车辆空调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0040]
图2、图3和图4示出了一种仪表板侧出风通道与膝部送风通道的连通方式,图2为从车门内饰板2的内侧观察的车辆送风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从车门内饰板2的外侧观察的车辆送风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内”是指向车辆内部的方向,“外”是指向车辆外部的方向。作为一种具体地结构形式,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包括仪表板侧盖板3,仪表板侧盖板3上设有仪表板出风口31,在车门内饰板2的相应位置处设置车门进风口11,当车辆的车门关闭时,仪表板出风口31与车门进风口11对接,以连通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具体地,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从仪表板出风口31逸出并流向车门进风口11,空调风经风管12传输后从车门出风口13被送出。车门进风口11和仪表板出风口31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高效的将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并且利用的是车辆原有的仪表板侧出风通道,无需增加额外能源消耗。或
者,也可以采用管道等其他方式将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仪表板出风口31和车门进风口11还可以设置防灰格栅,阻挡灰尘进入膝部送风通道。
[0041]
优选地,车门进风口设有密封圈4。参考图2所示,可以在车门出风口13外圈设置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中卡入密封圈4。当车门关闭时,密封圈4在车门内饰板2和仪表板侧盖板3之间被压紧,这样,从车内至车外依次为仪表板出风口31、密封圈4、车门出风口13,避免空调风在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的传输过程中逸出过多,实现空调风在仪表板侧出风通道与膝部送风通道之间的高效率传输,降低车辆能耗。当然,也可以在仪表板出风口设置密封圈4。具体地,密封圈4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材料,挤压成型。
[0042]
优选地,参考图2和图6,车门出风口13设有风向调节装置14。具体地,该风向调节装置14可以采用常见的叶片结构。车内人员可以根据需求控制叶片的开启角度,进而控制从车门出风口13吹出的空调风的强弱和角度。车内人员还可以选择关闭该车门出风口13,将叶片调节到极限位置(闭合位置)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图6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风向调节装置14,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的需要采用其他结构的风向调节装置14。
[0043]
优选地,参考图2所示,车门出风口13可以设于车门内饰板2的地图袋区域,以使得车门出风口13的空调风能够吹向车内人员的膝部。当车内人员正常地坐在座椅上时,车门内饰板2的地图袋的位置与车内人员膝盖的位置基本等高,可以保证车门出风口13吹送的空调风能够吹向车内人员的膝盖位置。或者,可以依据车型、外观等设计需要,结合正常人的身高、坐高,调节车门出风口13在车门内饰板上2的位置,只需保证车门出风口13的空调风能够吹向车内人员的膝盖位置即可。当车内人员坐姿和身高不同时,还可以结合风向调节装置14调节空调风的流向。
[0044]
为了提升车辆的外观品质,参考图4所示,风管12设于车门内饰板2的外侧,即从车内向车外依次设置车门内饰板2、风管12、车门外板,风管12隐藏于车门内部,使得车辆外观更加美观。具体地,风管12采用添加了epdm的聚丙烯(pp)吹塑成型,其使用寿命较长。
[0045]
优选地,参考图4所示,风管12的两端分别与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卡接。参考图5所示,风管12可以设计成u型,风管12两端折弯形成一定的角度便于风管12与车门进风口11、车门出风口13的卡接。具体地,风管12两端可以形成突起,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的相应位置可以形成用于卡接风管12上的突起的凹槽。或者,风管12两端分别与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紧配合;或者,在车门进风口11、车门出风口13和风管12的两端涂上粘结剂,将风管12的两端挤压入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待粘结剂固化即可。
[0046]
进一步优选地,车门内饰板2设有卡托以固定风管12。参考图4所示,风管12一端与车门进风口11连接,另一端与车门出风口13连接,可以在车门内饰板2设置卡托,该卡托能够夹持风管12,优选地,该卡托夹持住风管12的中央位置,这样,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将风管12与车门内饰板2固定,避免风管12的两端从车门出风口13或车门进风口11脱落,另一方面在车辆颠簸时,能够防止风管12摇晃与其他零件碰撞,产生异响。
[0047]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车辆送风结构,包括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膝部送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门进风口11、风管12和车门出风口13,风管12设于车门内饰板2和车门外板之间,该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均设于车门内饰板2上,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包括仪表板侧盖板3,仪表板侧盖板3上设有仪表板出风口31,当车门关闭时,仪表板出风口31与车门进风口11对接以连通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和膝部送风通道,空调风经
风管12传输后从车门出风口13被送出。其中,为了避免空调风逸出,车门进风口11设有密封圈4,风管12的两端分别与车门进风口11和车门出风口13卡接,车门内饰板2设有卡托以进一步固定风管12。为了使得车门出风口13吹送的空调风能够吹向车内人员的膝盖附近,将车门出风口13设置于车门内饰板2的地图袋位置附近,通过调节车门出风口13的风向调节装置14能够进一步根据车内人员的需要调节空调风的流向。具体使用时,关闭车门,开启车辆的空调系统,仪表板侧出风通道的空调风依次经过仪表板出风口31、车门进风口11、风管12和车门出风口13,吹向车内人员腿部及膝盖内侧,由于身高或坐姿不同,可以调节风向调节装置14以调节空调风的流向,或者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直接关闭车门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车辆送风结构,利用车辆原有的仪表板侧出风通道,将部分空调风引导至膝部送风通道,不增加额外能源消耗,能够从侧面向车内人员的腿部位置送风,与向车内人员前侧送风的脚部出风口和面部出风口协同工作,使得车内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下降,提升人体舒适度,而且能够直吹到膝部及关节内侧,在炎热的夏季,避免车内人员的膝关节内侧潮湿出汗,优化了现有的车辆空调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辆送风结构吹送冷风,使得车内人员的腿部及膝关节内侧更加凉爽,也可以吹送暖风,较好的满足用户腿部的采暖需求。
[0048]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车辆送风结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
[0049]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