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皮卡车软顶厢盖的制作方法

2021-02-03 15:02:45|302|起点商标网
一种皮卡车软顶厢盖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皮卡车的车厢盖设计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皮卡车软顶厢盖。


背景技术:

[0002]
皮卡车作为载人与载货兼顾的最佳选择,越来越畅销。传统的皮卡车所载货物裸露在车厢底板上,存在暴露隐私,淋雨及被盗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皮卡车设置用于封闭车厢的车厢盖。目前皮卡车的车厢盖分为硬顶厢盖和软顶厢盖,硬厢盖为多分式折叠式硬厢盖,通过铰链和车身固定,从后端打开,折叠到前端,打开操作不方便,搬运物品也受到厢盖影响;而软顶厢盖因为价格便宜,不影响物品搬运且质量较轻,而在市场上相比于硬厢盖更受欢迎。
[0003]
目前市面上的软厢盖大都使用卡扣和魔术贴将软布和周边四根框架进行绑定或者贴合,用于支撑软布的中支架需要再单独安装在侧支架上,为了进一步改善实际使用中的拆装操作便利性,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拆装便利性较好的皮卡车厢盖。
[0005]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皮卡车软顶厢盖,其包括:车厢盖边框,所述车厢盖边框固定连接于车厢斗钣金上,所述车厢盖边框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支架、后支架以及连接于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的两个侧支架;所述车厢盖边框上设有斗篷容纳槽,所述车厢盖边框的内侧设置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部;斗篷,所述斗篷的外周边插接于所述斗篷容纳槽内并覆盖于车厢斗上;以及至少一个中支架,所述中支架与所述斗篷固定连接且所述中支架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
[0007]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支架的相对两侧间隔设定距离设置一对所述支撑部,每一对所述支撑部上设置一个所述中支架。
[0008]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厢盖边框与所述车厢斗钣金通过若干紧固件连接;其中,所述车厢盖边框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对预挂缺口,所述车厢斗在对应所述预挂缺口的位置处设置预挂紧固件,所述车厢盖边框通过预挂缺口挂接于所述车厢斗钣金上。
[0009]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架与所述侧支架之间通过转角接头连接,所述转角接头在远离所述车厢斗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导水结构,用于将水导引至车厢斗外侧。
[0010]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架与驾驶室后背板钣金之间形成导水通道,所述导水通道具有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用于将雨水导流至所述转角接头。
[0011]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厢斗钣金的外侧设有车厢斗衬板,所述前支架朝向所述车厢斗衬板的一侧成型有第一防水凹槽,所述第一防水凹槽内设有第一防水胶条;所述车厢斗衬板与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之间设有第二防水胶条;所述导水通道形
成于所述前支架、所述车厢斗衬板的上侧面以及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之间。
[0012]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斗篷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筒形斗篷容纳槽,所述筒形斗篷容纳槽的开口方向朝下,所述斗篷的所述套筒沿所述开口插接于所述筒形斗篷容纳槽内。
[0013]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斗篷在左右两端设有唇形边,所述侧支架朝向所述车厢斗的外侧设有条形斗篷容纳槽,所述斗篷的唇形边插接于所述条形斗篷容纳槽内。
[0014]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支架朝向所述车厢斗衬板的一侧成型有第二防水凹槽,所述第二防水凹槽内设有第三防水胶条。
[0015]
本发明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设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用于将所述后支架锁止于所述侧支架上。
[001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
本发明皮卡车软顶厢盖,由于在车厢盖边框上设置支撑部,用于与斗篷固定连接且支撑斗篷的中支架直接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并不需要与车厢盖边框进行连接固定,这样,当卷起斗篷时,用户可以直接抬起斗篷及中支架即可实现斗篷部分与车厢边框的分离,大大改善了拆装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支撑部与中支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前支架与斗篷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前支架、侧支架与转角接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前支架与驾驶室后背板钣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转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转角接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转角接头的俯视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侧支架与车厢斗衬板部分的连接关系图;
[0028]
图10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后支架与斗篷的连接关系图;
[0029]
图11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侧支架与斗篷的连接关系图;
[0030]
图12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中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4]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5]
以下为本发明的皮卡车软顶厢盖(以下简称车厢盖)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车厢盖包括:车厢盖边框100、连接于所述车厢盖边框100上的斗篷200;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斗篷200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斗篷200中部区域的中支架300。
[0036]
其中,所述车厢盖边框100固定连接于车厢斗钣金600上,所述车厢盖边框10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支架101、后支架102以及连接于前支架101与后支架102之间的两个侧支架103;所述车厢盖边框100上设有斗篷容纳槽100a,所述车厢盖边框100的内侧设置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部100b;所述斗篷200由pvc材料制成以便在装卸货物时将斗篷200卷起,所述斗篷200的外周边插接于所述斗篷容纳槽100a内并覆盖于车厢斗上;所述中支架300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支撑部100b上。
[0037]
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车厢盖中,由于在车厢盖边框100上设置支撑部100b,用于与斗篷200固定连接且支撑斗篷200的中支架300直接搭接于所述支撑部100b上,并不需要与其连接固定,这样,当卷起斗篷200时,用户可以直接抬起斗篷200及中支架300即可实现斗篷部分与车厢边框的分离,大大改善了拆装便利性。
[0038]
具体地,所述支撑部100b设置的位置不唯一,一种实施方式中,其可以设置于前、后支架的相对两侧,这种情况下,所述中支架300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需要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卷起斗篷,由于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大,卷起斗篷较为费力。
[0039]
因此,如图1所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100b设置于相对设置的所述侧支架103的两侧,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中支架300以向斗篷200提供稳定的支撑力,这种方式可以沿前后方向卷起斗篷200,较为省力,且将斗篷200收纳于前支架101侧,比较节省空间,便于车厢斗装卸货物。
[0040]
所述支撑部100b成型为上表面具有凹槽结构的支撑板,所述凹槽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所述中支架300的宽度,所述中支架300设置于所述凹槽结构内以实现前后位置的定位,避免中支架300前后方向没有被限制导致滑出所述支撑部100b的问题;为了提高该支撑部100b的连接强度,所述支撑部100b成型为梯形板体结构,其长边的一侧与所述侧支架103连接。
[0041]
具体地,所述中支架300与所述斗篷200通过子母扣和魔术贴固定连接,两者位置相对固定。中支架300具有一定弧度,可以将落在pvc斗篷200的雨水引流至车左右侧围外侧。关闭车厢盖时,中支架300搭在所述支撑部100b上,打开车厢盖时,中支架300跟着pvc斗
篷200以卷到前支架101处。
[0042]
更具体地,所述pvc斗篷200前端靠近所述前支架101的位置缝制有带有松紧性的绑带201以及一上一下两个绑带扣202,车厢盖打开时绑带201可以勾住里面的绑带扣202,避免车辆行驶中产生异响,车厢盖卷起来时,绑带201可以勾住外面的绑带扣202,固定好车厢盖。
[0043]
具体地,所述车厢盖边框100与所述车厢斗钣金600通过若干紧固件连接;其中,形成所述车厢盖边框100的所述前支架101、所述侧支架103以及所述后支架102均为铝型材,通过等截面挤出工艺成型。由于车厢盖边框100覆盖的面积较大,装配时定位较为费力,因此,为了方便车厢盖边框100于车厢斗钣金600的装配,如图2所示,所述车厢盖边框100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对预挂缺口100c,所述车厢斗在对应所述预挂缺口100c的位置处设置预挂紧固件,所述车厢盖边框100通过预挂缺口100c挂接于所述车厢斗钣金600上。具体地,在前支架101、侧支架103的下侧分别设置所述预挂缺口100c以实现所述车厢盖的定位。
[0044]
在进行车厢斗与车厢盖连接时,首先在车厢斗的连接处插接上预挂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具体地,所述预挂紧固件包括紧固螺钉及紧固螺母,两者螺纹连接并留出所述车厢盖边框100的安装间隙,此时,将车厢盖边框100的预挂缺口100c插接于所述预挂紧固件上,具体地,所述预挂缺口100c的开口部分大于与所述预挂紧固件配合的连接部分,以使车厢盖边框100首先通过较大的开口部分进行粗定位,直至将预挂缺口100c的连接部分与所述预挂紧固件配合后,将紧固螺母进一步压紧于所述车厢盖边框100上实现两者的预定位,再通过所述车厢盖边框100与所述车厢斗钣金600其他部分的紧固件进行紧固连接。更具体地,所述前支架101及所述侧支架103左右侧两个预挂缺口100c按照两侧距离边缘200mm布置,剩余紧固点之间按照不大于300mm等分紧固点。
[0045]
所述前支架101与所述侧支架103之间设置转角接头104,所述转角接头104在远离所述车厢斗的外侧面上设置导水结构,用于将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与所述前支架101之间的雨水导引至所述车厢本体外侧。由于上述皮卡车的车厢属于车厢斗和驾驶室集成在一起的承载式车身,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与所述前支架101之间的缝隙内会在雨天时积水,因此,在所述前支架101与所述侧支架103之间设置具有导水结构的转角接头104能够将雨水快速的引导至车厢本体外侧,避免此处积水过多导致车厢本体内渗入雨水。
[0046]
所述前支架101与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之间形成导水通道a,所述导水通道a具有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用于将雨水导流至所述转角接头104。
[0047]
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车厢斗钣金600的外侧设有车厢斗衬板500,所述前支架101朝向所述车厢斗衬板500的一侧成型有第一防水凹槽1011,所述第一防水凹槽1011内设有第一防水胶条1012;所述车厢斗衬板500与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之间设有第二防水胶条501;所述导水通道a形成于所述前支架101、所述车厢斗衬板500的上侧面以及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之间。这样,前支架101与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之间的间隙内的水通过所述导水通道a流至所述转角接头104内,再通过所述转角接头104将水引出。
[0048]
具体地,如图6、图7、图8所示,所述转角接头104包括:用于与所述前支架101以及所述侧支架103连接的本体部1041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1041下侧用于将积水导流至车厢斗外侧的导流部1042。
[0049]
其中,所述本体部1041由第一立边10411、第二立边104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立边
10411与第二立边10412的环形立边10413围成,所述本体部1041的上表面为周边高中间低的凹面结构,所述凹面的周边与所述第一立边10411、第二立边10412以及环形立边10413连接,所述凹面结构的中间位置设有导流孔10414,所述本体部1041上侧的积水可从所述导流孔10414流出。其中,所述第一立边10411上设有插接于所述前支架101内的第一插接部10415;所述第二立边10412上设有插接于所述侧支架103内的第二插接部10416。
[0050]
所述导流部1042在朝向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上下贯通的第一导水筋10421,两个所述第一导水筋10421之间形成导水槽用于将所述第一导水筋10421上端面的水引流至下侧。其中,所述第一导水筋10421的上端面与所述导水通道a平齐,所述导流孔10414与所述导水筋的上端面连通,这样,导水通道a的水可沿所述第一导水筋10421的上端面流至所述导水槽内,并最终流至车厢斗外侧。
[0051]
具体地,为了接纳从转角接头104位置零星进入至车厢本体内的雨水,所述转角接头104在所述第一立边10411以及所述第二立边10412的下侧设置雨水容纳部1043,所述雨水容纳部1043环绕所述导流部1042且在朝向所述驾驶室后背板钣金400的一侧设置导水豁口10431,所述导流部1042在所述导水豁口10431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水筋10422,用于将所述雨水容纳部1043的水导引至车厢斗外侧。
[0052]
具体地,所述雨水容纳部1043包括容纳部底板以及容纳部立板,形成纵向截面呈大致l形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部立板与所述前支架101以及所述侧支架103的下表面抵接。
[0053]
所述第一立边10411、所述第二立边10412以及所述环形立边10413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前支架101与所述侧支架103的上表面,所述斗篷200抵接于所述第一立边10411、所述第二立边10412以及所述环形立边10413上。通过三个立边的支撑可以使斗篷200可靠地覆盖于所述转角接头104的位置,避免此位置积水。
[0054]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侧支架103朝向所述车厢斗衬板500的一侧成型有第二防水凹槽1031,所述第二防水凹槽1031内设有第三防水胶条1032。设置于所述车厢斗衬板500与所述侧支架103之间的所述第三防水胶条1032可以实现两者的密封连接,防止雨水渗入所述车厢斗衬板500上。
[0055]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所述后支架102在朝向车身后侧的位置成型有第三防水凹槽1021,所述第三防水凹槽1021内设有第三防水条1022,所述第三防水条1022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防水凹槽1021内的插接段以及连接于所述插接段的引流段,所述引流段朝向所述车身的后下方延伸,所述第三防水条1022搭接于车厢斗尾门饰板,防止水流入车厢内。
[0056]
所述斗篷200与所述车厢盖边框100的连接方式采用如下具体结构:
[0057]
如图10及图3所示,所述斗篷200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套筒203,所述套筒203内设置有支撑杆204,所述前支架101与所述后支架102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筒形斗篷容纳槽100a,所述筒形斗篷容纳槽100a的开口方向朝下,所述斗篷200的所述套筒203沿所述开口插接于所述筒形斗篷容纳槽100a内。
[0058]
如图11、图9所示,所述斗篷200在左右两端设有唇形边205,所述侧支架103朝向所述车厢斗的外侧设有条形斗篷容纳槽100a,所述斗篷200的唇形边205插接于所述条形斗篷容纳槽100a内。
[0059]
所述侧支架103与所述后支架102之间设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用于将所述后支架102锁止或解锁于所述侧支架103上。实现了所述车厢盖与车厢斗的锁定,具有防盗功
能。
[0060]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所述侧支架103在接近所述后支架102的一侧通过铆钉铆接自带内凹咬合特征的主锁1033,所述后支架102对应所述主锁1033的位置处成型一个锁止凸起1023,所述主锁1033与所述锁止凸起1023配合实现后支架102与侧支架103的锁定,所述后支架102上设置有次锁锁扣1024,所述次锁锁扣1024与外部锁扣b配合。该锁止机构具有锁定状态、未完全解锁的一级解锁状态和完全解锁的二级解锁状态;所述次锁锁扣1024具有闭合位置、第一开启位置和第二开启位置;在所述锁止机构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次锁锁扣1024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主锁1033凹口特征与所述后支架102的锁止凸起1023配合在一起;在锁止机构处于所述一级解锁状态时,所述次锁锁扣1024处于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所述主锁1033凹口特征与所述后支架102的锁止凸起1023保持着锁定,所述次锁锁扣1024解除对所述外部锁扣b的锁定;在锁止机构处于所述完全解锁状态时,所述次锁锁扣1024处于所述第二开启位置,即复位状态,所述主锁1033凹口特征解除对所述后支架102的锁止凸起1023的锁定。
[0061]
用户在装卸货物时,首先解除外部锁扣b对所述次锁锁扣1024的锁定,从所述闭合位置到达第一开启位置,所述主锁1033凹口特征与所述后支架102的锁止凸起1023仍然保持着锁定,整个锁止机构达到未解锁的一级解锁状态。然后,以主锁1033凹口特征和后支架102的锁止凸起1023的啮合点为轴心,向上搬动后支架102,主锁1033与锁止凸起1023解除锁定,直至完全分离,整个锁止机构达到完全解锁的二级解锁状态,此时将插接有斗篷200的后支架102向前支架101方向卷起直至靠近所述前支架101后,将斗篷200上的绑带201勾住外面的绑带扣202,固定好车厢盖,完成车厢盖的卷起操作,整个过程简单可靠,操作便利性较高。
[0062]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