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1-02-03 12:02:42|289|起点商标网
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格栅开闭器装配于散热器格栅的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开2018-079830公开了一种技术:在具有散热器格栅(前格栅)的驾驶室经由驾驶室安装件支承于车身框架的车辆中,将配置于散热器格栅的车辆后侧的格栅开闭器固定于散热器格栅(驾驶室),而不固定于车身框架。
[0003]
但是,在上述公报公开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点。由于格栅开闭器固定于散热器格栅,因此在车辆的前面碰撞试验时等,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的变形恐怕会被格栅开闭器抑制。另一方面,当格栅开闭器向散热器格栅的固定不充分时,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格栅开闭器恐怕会因车辆行驶时的风压而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格栅开闭器的装配构造,在格栅开闭器固定地装配于散热器格栅的情况下,在碰撞载荷未输入至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能抑制格栅开闭器的变形;在碰撞载荷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散热器格栅能容易地变形。
[0005]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0006]
(1)〔实施例1-10〕一种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具有散热器格栅、格栅开闭器以及限制机构,所述格栅开闭器配置于所述散热器格栅的车辆后侧,在该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处固定地装配于所述散热器格栅,所述限制机构具有:限制构件,设于所述散热器格栅;以及限制构件抵接部,设于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能从车辆前侧抵接于所述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机构对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所述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所述限制构件被设为能相对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
[0007]
(2)〔实施例1-10〕根据(1)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对于所述限制机构而言,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所述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抵接于所述限制构件,由此对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所述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所述散热器格栅而该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变形时,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
[0008]
(3)〔实施例1-10〕根据(1)或(2)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所述散热器格栅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为向车辆前侧凸出的凸弯曲形状,具有:格栅最前部,位于最靠车辆前侧;格栅右侧部,位于比该格栅最前部靠车辆右侧;以及格栅左侧部,位于比所述格栅最前部靠车辆左侧,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右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格栅右侧部的车辆后侧,并固定地装配于该格栅右侧部,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格栅左侧部的车辆后侧,并固定地装配于该格栅左侧部。
[0009]
(4)〔实施例1-10〕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所述限制构件具有:臂部,从所述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延伸;以及止动部,设于该臂部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并绕至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后侧。
[0010]
(5)〔实施例1-10〕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在所述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于所述格栅开闭器的上部和下部。
[0011]
(6)〔实施例1-10〕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在所述散热器格栅和/或所述限制构件的位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设有空间部,该空间部在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抑制所述散热器格栅和/或所述限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发生干扰。
[0012]
(7)〔实施例6-10〕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所述限制机构还具有振动抑制部,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所述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所述振动抑制部与所述限制构件和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一方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所述限制构件和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另一方,由此抑制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013]
(8)〔实施例6-8〕根据(7)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在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所述限制构件和/或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限制构件和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所述另一方能越过所述振动抑制部。
[0014]
(9)〔实施例9、10〕根据(7)所述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其中,在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所述振动抑制部被所述限制构件和所述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所述另一方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
[0015]
根据上述(1)~(9)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格栅开闭器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处固定地装配于散热器格栅,因此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在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中间部将向车辆后侧变形(弯曲)。但是,由于设有对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因此格栅开闭器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能被限制机构限制。因此,能在通常时抑制格栅开闭器的变形。
[0016]
另一方面,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变形,但是由于限制构件被设为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伴随着散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的变形,限制构件也不受限制构件抵接部阻碍地一起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能抑制限制机构对散热器格栅变形的抑制。因此,散热器格栅能容易地向车辆后侧变形。
[0017]
根据上述(3)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右侧的端部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右侧部,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侧的端部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左侧部,因此即使格栅开闭器装配于散热器格栅,格栅最前部也能不受格栅开闭器阻碍地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从确保散热器格栅能不受格栅开闭器阻碍地向车辆后侧变形的变形量的观点考虑,这是有利的。
[0018]
根据上述(4)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限制构件具有:臂部,从散
热器格栅向车辆后侧延伸;以及止动部,设于臂部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并绕至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后侧,因此在通常时,在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限制构件抵接部从车辆前侧抵接于限制构件的止动部,由此能对格栅开闭器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
[0019]
根据上述(5)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限制构件抵接部设于格栅开闭器的上部和下部,因此能在上下两侧对格栅开闭器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高效地对格栅开闭器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0020]
根据上述(6)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在散热器格栅和/或限制构件的位于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设有空间部,该空间部在限制构件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抑制散热器格栅和/或限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与限制构件抵接部发生干扰,因此能抑制限制构件抵接部抵接于散热器格栅和/或限制构件而阻碍限制构件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的移动。
[0021]
根据上述(7)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限制机构具有振动抑制部,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的通常时,振动抑制部与限制构件和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一方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和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另一方,由此抑制限制构件与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因此与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的情况相比,能在通常时抑制限制构件与限制构件抵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022]
根据上述(8)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在限制构件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和/或限制构件抵接部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和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所述另一方能越过振动抑制部,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的情况下,限制构件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
[0023]
根据上述(9)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能得到如下效果。在限制构件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振动抑制部被限制构件和限制构件抵接部中的所述另一方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的情况下,限制构件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向车辆后侧移动。
附图说明
[002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0025]
图1是从车辆斜后方且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立体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示意俯视图。
[0027]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示意后视图。
[0028]
图4是图3的a-a线部位的示意剖视图。
[0029]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0]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俯视图。
[0031]
图7是图6的b-b线部位的示意剖视图。
[0032]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散热器和/或限制构件设有空间部的情况下的局部示意俯视图。
[0033]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4]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5]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6]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7]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8]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剖视图。
[0039]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俯视图。
[0040]
图16是图15的c-c线部位的示意剖视图。
[0041]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俯视图。
[0042]
图18是图17的d-d线部位的示意剖视图。
[0043]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通常时当格栅开闭器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时的示意剖视图。
[0044]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时的示意剖视图。
[0045]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通常时的示意俯视图。
[0046]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通常时的示意俯视图。
[0047]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通常时的示意俯视图。
[0048]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的通常时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中,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后方向)的前侧,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下方向)的上侧,rh表示车辆左右方向(左右方向)的右侧。
[0050]
图1~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9、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11、图1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13、图1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15~图1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19、图2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2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2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8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23表示
本发明实施例9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图2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0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对于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中共同或类似的部分,在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中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0051]
〔实施例1-10的共同事项〕
[0052]
首先,对在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实施例1-10)中共同的事项进行说明。
[0053]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开闭器装配构造10具有散热器格栅(也可称为前格栅)20、格栅开闭器30以及限制机构40。
[0054]
散热器格栅20设于车辆的前部。散热器格栅20在车辆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散热器格栅20例如是树脂制的。散热器格栅2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前侧,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散热器格栅20为向车辆前侧凸出的凸弯曲形状。因此,散热器格栅20具有:格栅最前部21,位于最靠车辆前侧;格栅右侧部22,位于比格栅最前部21靠车辆右侧;以及格栅左侧部23,位于比格栅最前部21靠车辆左侧。如图1所示,在散热器格栅20设有能供行驶风(空气)从车辆前侧的外侧空间s1通过的格栅开口部24。
[0055]
格栅开闭器30仅设置一个,配置于散热器格栅20的车辆后侧。在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后侧存在用于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省略图示的散热器、金属制的主体(也可称为车身或车身框架)100(参照图4)。从车辆前侧的外侧空间s1穿过散热器格栅20的格栅开口部24的行驶风,穿过格栅开闭器30而流向省略图示的散热器。
[0056]
格栅开闭器30能控制穿过散热器格栅20的格栅开口部24而流至散热器的行驶风的量。格栅开闭器30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如图1所示,格栅开闭器30具有框架31以及可动地支承于框架31的翅片32。
[0057]
框架31例如是树脂制的。框架31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在从车辆前侧观察时,框架31为以车辆左右方向为长尺寸方向而延伸的框状。框架31具有上框架部31a、下框架部31b、右框架部31c以及左框架部31d。
[0058]
上框架部31a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设置于框架31的上端部。下框架部31b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设置于上框架部31a的下侧。下框架部31b也可以设有台阶部31b1,以使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比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靠下侧。右框架部31c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使上框架部31a与下框架部31b的车辆右侧端部(包括其附近)彼此相连。左框架部31d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使上框架部31a与下框架部31b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左侧端部(包括其附近)彼此相连。
[0059]
在框架31中,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在右框架部31c与左框架部31d之间装配有连接部33。连接部33在上框架部31a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包括其附近)与下框架部31b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包括其附近)之间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0060]
翅片32例如是树脂制的。翅片32为板状,配置于框架31的内侧。翅片32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翅片32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各端部直接或经由连接部33可转动地支承于框架31,由此被设为能相对于框架31绕在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心转动。
[0061]
翅片32设置有多个。翅片32在上框架部31a与下框架部31b之间在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此外,在右框架部31c与连接部33之间设有翅片32,而且在左框架部31d与连接部33之间也设有翅片32。
[0062]
翅片32被设为能通过设于右框架部31c或左框架部31d的车辆左右方向外侧、车辆后侧等的省略图示的致动器的动力而相对于框架31转动,并通过连接部33而全部同步地运动。因此,当使所有翅片32转动成大致水平时,格栅开闭器30成为打开状态,能使行驶风穿过格栅开闭器30而流至散热器。另一方面,当使所有翅片32转动成大致竖直时,格栅开闭器30成为关闭状态,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向散热器的行驶风流被截断。
[0063]
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各端部30a、30b处固定地装配于散热器格栅20。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右侧的端部30a位于格栅右侧部22的车辆后侧,使用螺栓50紧固固定于格栅右侧部22。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右侧的端部30a也可在一个部位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右侧部22,但是理想的是,在位于比格栅开闭器30的上下方向中央靠上侧的上部30c和位于比格栅开闭器30的上下方向中央靠下侧的下部30d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右侧部22。这是为了将格栅开闭器30可靠地固定于散热器格栅20。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侧的端部30b位于格栅左侧部23的车辆后侧,使用螺栓60紧固固定于格栅左侧部23。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侧的端部30b也可在一个部位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左侧部23,但是基于与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右侧的端部30a同样的理由,理想的是,在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和下部30d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开闭器30的格栅左侧部23。
[0064]
如上所述,散热器格栅20为向车辆前侧的凸弯曲形状,格栅开闭器30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设置。此外,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右侧的端部30a紧固固定于格栅右侧部22,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侧的端部30b紧固固定于格栅左侧部23。因此,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20的通常时,散热器格栅20与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隔在散热器格栅20的格栅最前部21最大。
[0065]
限制机构40为对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30e相对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的机构。如图2所示,限制机构40具有:限制构件41,设于散热器格栅20;以及限制构件抵接部42,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30e,可从车辆前侧抵接于限制构件41。限制机构40利用限制构件41对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对格栅开闭器30的中间部30e相对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
[0066]
限制构件41既可与散热器格栅20一体地形成,也可分体地形成而固定地装配于散热器格栅20。限制构件41具有:臂部41a,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延伸;以及止动部41b,设于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并绕至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后侧。
[0067]
限制构件41可以采用各种形状。例如,(a)限制构件41可以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包括大致l字形)(实施例1、2、3、7、9);(b)限制构件41可以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在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以比臂部41a的直径大的方式设置的止动部41b形成为“t”字形(包括大致t字形)(实施例4);以及(c)限制构件41可以由设有两只的臂部41a和以使该两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彼此的间隔为零或使该间隔小的方式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u”字形(包括大致u字形)(实施例5、6、8、10)。
[0068]
此外,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既可以以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图9),也可以以穿过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臂孔35的方式设置(图11)。
[0069]
如图2、图6所示,限制构件41(特别是止动部41b)被设为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
42向车辆后侧移动。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抵接部42有可能会抵接于散热器格栅20、限制构件41(特别是臂部41a)而阻碍限制构件41向车辆后侧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这种阻碍的可能性,理想的是,如图8所示,在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的位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设有避免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发生干扰的空间部(也可称为槽或滑动槽)70。在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形成有向车辆前侧凹陷的凹部等,由此设置空间部70。
[0070]
限制构件抵接部42被设为能从车辆前侧抵接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限制构件抵接部42既可以由格栅开闭器30的框架31的一部分构成,也可以从格栅开闭器30的框架3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侧等突出地设置。
[0071]
理想的是,如图3所示,在格栅开闭器30的中间部30e,至少一个限制构件抵接部42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例如上端部),至少一个限制构件抵接部42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下部30d(例如下端部)。这是因为,能利用限制机构40高效地抑制格栅开闭器30的中间部30e相对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的变形、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除了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以外,限制构件41也对应地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和下部30d,由此至少一个限制机构40对应地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至少一个限制机构40对应地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下部30d。
[0072]
对在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实施例1-10)中共同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73]
(a)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各端部30a、30b处固定地装配于散热器格栅20,因此在碰撞载荷未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20的通常时,在格栅开闭器30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g(参照图5)时,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30e将向车辆后侧变形(弯曲)。当格栅开闭器30的中间部30e向车辆后侧变形时,翅片32变得不易相对于框架31转动,需要采取将用于使翅片32转动的省略图示的致动器大型化,或者增加数量等对策。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有对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30e相对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40。因此,能利用限制机构40对格栅开闭器30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在通常时抑制格栅开闭器30的变形。
[0074]
(b)如图6、图7所示,在车辆的前面碰撞试验时等,碰撞载荷f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格栅20时(例如,在车辆的前面碰撞试验时,模拟行人的省略图示的碰撞块(impactor)从车辆前侧撞到散热器格栅20时),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变形。此时,当限制构件41未被设为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以及设有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格栅开闭器30也不得不与限制构件41一起向车辆后侧变形。其结果是,(i)散热器格栅20不易向车辆后侧变形。此外,(ii)在格栅开闭器30撞到在其车辆后侧的主体100时,主体100会限制散热器格栅20和格栅开闭器30进一步向车辆后侧变形。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限制构件41被设为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伴随着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的变形,限制构件41也不受限制构件抵接部42阻碍地一起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能抑制限制构件抵接部42和格栅开闭器30对散热器格栅20的变形进行阻碍。因此,散热器格栅20能容易地向车辆后侧变形。
[0075]
(c)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右侧的端部30a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右侧部22,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侧的端部30b固定地装配于格栅左侧部23,因此即使格栅开闭器30装配于散热
器格栅20,格栅最前部21也能不受格栅开闭器30阻碍地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从确保散热器格栅20能不受格栅开闭器30阻碍地向车辆后侧变形的变形量的观点考虑,这是有利的。
[0076]
(d)限制构件41具有:臂部41a,从散热器格栅20向车辆后侧延伸;以及止动部41b,设于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并绕至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后侧,因此如图5所示,在通常时,在格栅开闭器30从车辆前侧受到车辆行驶时的风压g时,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车辆前侧抵接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由此能对格栅开闭器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间部30e向车辆后侧移动进行限制。
[0077]
(e)限制构件抵接部42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和下部30d,因此能在上下两侧对格栅开闭器30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高效地对格栅开闭器30向车辆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0078]
(f)在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的位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设有空间部70(参照图8),该空间部70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抑制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在车辆前后方向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发生干扰,因此能抑制限制构件抵接部42抵接于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而阻碍散热器格栅20和/或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
[0079]
〔仅实施例6-10的共同事项〕
[0080]
接着,对在本发明实施例6-10中共同的事项进行说明。
[0081]
在本发明实施例6-10中,如图19~图24所示,限制机构40还具有振动抑制部43。为了在通常时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相对运动)而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82]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和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中的一方,在通常时,与该一方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41和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中的另一方,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需要说明的是,图19表示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41的情况,图21~图24表示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41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情况。振动抑制部43在通常时既可以与限制构件41和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中的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的一方始终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0083]
对在本发明实施例6-10中共同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g)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在通常时,振动抑制部43与限制构件41和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中的一方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41和限制构件抵接部42中的另一方,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因此与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相比,能在通常时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084]
接着,对本发明各实施例所特有的部分进行说明。
[0085]
〔实施例1〕
[0086]
(图1~图8)本发明实施例1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在车辆左右方向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包括大致l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整体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87]
〔实施例2〕
[0088]
(图9、图10)本发明实施例2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包括大致l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整体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格栅开闭器30的一部分构成。(iv)限制机构40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89]
〔实施例3〕
[0090]
(图11、图12)本发明实施例3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包括大致l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中的抵接于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上部30c的限制构件抵接部42-1的臂部41a-1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抵接于设于格栅开闭器30的下部30d的限制构件抵接部42-2的臂部41a-2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臂孔35。(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格栅开闭器30的一部分构成。(iv)限制机构40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91]
〔实施例4〕
[0092]
(图13、图14)本发明实施例4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在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以比臂部41a的直径大的方式设置的止动部41b形成为“t”字形(包括大致t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臂孔35。(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格栅开闭器30的一部分构成。(iv)限制机构40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93]
〔实施例5〕
[0094]
(图15~图18)本发明实施例5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设有两只的臂部41a和以使该两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彼此的间隔为零的方式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u”字形(包括大致u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没有设置振动抑制部43。
[0095]
〔实施例6〕
[0096]
(图19、图20)本发明实施例6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设有两只的臂部41a和以使该两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彼此的间隔小的方式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u”字形(包括大致u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在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向车辆前侧突出地设置,突出方向顶端部的直径大。(iv)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
[0097]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突出方向中间部,在通常时,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098]
由于设有振动抑制部43,因此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恐怕会被振动抑制部43抑制。因此,如图20所示,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被振动抑制部43推压而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1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41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
[0099]
在本发明实施例6中,能得到如下特有的作用、效果。(h1)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1产生弹性
变形,由此限制构件41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41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
[0100]
〔实施例7〕
[0101]
(图21)本发明实施例7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在车辆左右方向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包括大致l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向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
[0102]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在通常时,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103]
由于设有振动抑制部43,因此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恐怕会被振动抑制部43抑制。因此,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和/或限制构件抵接部42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2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
[0104]
在本发明实施例7中,能得到如下特有的作用、效果。(h2)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和/或限制构件抵接部42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2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41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
[0105]
〔实施例8〕
[0106]
(图22)本发明实施例8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设有两只的臂部41a和以使该两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彼此的间隔为零的方式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u”字形(包括大致u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
[0107]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在通常时,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108]
由于设有振动抑制部43,因此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恐怕会被振动抑制部43抑制。因此,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和/或限制构件抵接部42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3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
[0109]
在本发明实施例8中,能得到如下特有的作用、效果。(h3)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限制构件41和/或限制构件抵接部42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d3产生弹性变形,由此限制构件抵接部42变得能越过振动抑制部43,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41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
[0110]
〔实施例9〕
[0111]
(图23)本发明实施例9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仅设有一只的臂部41a和从该一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在车辆左右方向弯折而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l”字形
(包括大致l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
[0112]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在通常时,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113]
由于设有振动抑制部43,因此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恐怕会被振动抑制部43抑制。因此,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振动抑制部43要被限制构件抵接部42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破损)。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振动抑制部43变得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振动抑制部43可以被设为在限制机构40中板厚最薄,此外,也可以在振动抑制部43设有凹口43a。
[0114]
在本发明实施例9中,能得到如下特有的作用、效果。(h4)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振动抑制部43被限制构件抵接部42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破损),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41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
[0115]
〔实施例10〕
[0116]
(图24)本发明实施例10如下所述。(i)限制构件41由设有两只的臂部41a和以使该两只臂部41a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彼此的间隔为零的方式延伸的止动部41b形成为“u”字形(包括大致u字形)。(ii)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穿过格栅开闭器30的外侧。(iii)限制构件抵接部42从格栅开闭器30在车辆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iv)限制机构40具有振动抑制部43。
[0117]
振动抑制部43设于限制构件41的臂部41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在通常时,与限制构件41的止动部41b协作来在车辆前后方向夹住限制构件抵接部42,由此抑制限制构件41与限制构件抵接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振动。
[0118]
由于设有振动抑制部43,因此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的移动恐怕会被振动抑制部43抑制。因此,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振动抑制部43要被限制构件抵接部42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破损)。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振动抑制部43变得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振动抑制部43可以被设为在限制机构40中板厚最薄,此外,也可以在振动抑制部43设有凹口43a。
[0119]
在本发明实施例10中,能得到如下特有的作用、效果。(h5)在限制构件41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振动抑制部43被限制构件抵接部42推压而产生塑性变形(破损),因此即使在设有振动抑制部4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41也能相对于限制构件抵接部42向车辆后侧移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格栅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