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贮叶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存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贮叶柜。
背景技术:
烟草是非常容易在短时间内吸湿和散失温度水分的物质,为了保证烟草制品加工质量,降低造碎以及烟草粉尘,在卷烟制丝生产线叶片、叶丝处理工序,一般取用18-21%较高的含水率。目前,中国烟草制造企业的制丝生产线上,一般采用全空调环境控制的贮叶房设计,并按2016版《卷烟工艺规范》2.8.3“环境条件”要求的温度35-40±2℃,相对湿度70±5%进行控制。
贮叶房内布置多组贮叶柜,用于不同牌号、批次产品在加料后贮叶并利于生产调度。整个贮叶房空间体积较大,如一个布置12组贮叶柜的贮叶房,其长×宽×高为75米×40米×8米。每组贮叶柜的长×宽×高为30米×3米×2米。贮叶房空间体积达到24000立方米,空调控制能耗很高。同时,严重受限于房间内的设备布局与安全通道等规范要求,暖通设计的空调送风回风方式,只能分别布置于四面墙体向中间送风,从贮叶房顶部回风。但是,即使目前较先进的、有效送风距离达到7米以上的球型送风喷口,其送风距离与接触面,仍然达不到30米长的贮叶柜的一半。由于空调环境高温高湿,出风口附近的墙体大多出现变黄发霉,存在较大的工艺质量隐患。贮叶房整体温湿度分层严重,通过控制贮叶房的整体温湿度无法有效控制贮叶房中每一个贮叶柜内物料的温湿度,工控难题长期存在。
因此,需要针对性设计一种能耗较低,可实现烟叶物料在贮柜内保温保湿的工艺要求,同时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的贮叶装置与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贮叶房内整体温湿度分层严重,无法保证每个贮叶柜内的物料温湿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贮叶柜,包括
柜体,其具有存放物料的容置腔;
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横向固定在物料上方的所述柜体的内壁上;
第一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上;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柜体的内壁呈夹角设置,且出射风适于在所述柜体内的物料上方形成风幕;
连接管,其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另一端连接所述柜体外部的空调机组;
温湿度检测仪,固定在所述风幕下方的所述柜体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至少一个条缝风口;沿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开设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上。
所述条缝风口的出风方向与其同侧的所述柜体的内壁壁面之间的夹角为70°。
所述第一出风口还包括:
若干微孔风口;沿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延伸方向排列,开设在所述条缝风口下方;
所述微孔风口的出风方向与其同侧的所述柜体的内壁壁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条缝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柜体的内壁壁面之间的夹角。
所述微孔风口孔径的大小与所述微孔风口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送风管的连接端之间的距离相关。
所述微孔风口孔径的大小随所述微孔风口与所述连接端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下方且竖向固定在所述柜体的内壁上;
第二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垂直于其同侧的所述柜体的内壁壁面设置。
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的径向截面均为半圆形。
还包括:
保温层,设置在所述柜体的内壁面上。
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由纤维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贮叶柜,包括柜体、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连接管和温湿度检测仪,第一送风管上开设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安装第一送风管的内壁呈夹角设置,且出射风适于在柜体内的物料上方形成风幕,以隔绝外部环境,避免与外部环境的热湿交换。第一送风管直接设置在柜体内,对柜体内物料的温湿度控制更直接、更稳定。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贮叶柜,在第一送风管上开设一排微孔风口,微孔风口朝向风幕下方的物料吹送调制好的空调风,微孔风口的孔径大小随微孔风口与连接管连接第一送风管的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通过风口的变径设置,以保证距离连接端远端风口的出风量,使柜体内的风量更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贮叶柜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贮叶柜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贮叶柜中第一送风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柜体;2-第一送风管;3-连接管;4-温湿度检测仪;5-第二送风管;6-保温层;7-控制阀;8-条缝风口;9-微孔风口;10-空调机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贮叶柜,如图1所示,包括柜体1、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2、连接管3和温湿度检测仪4。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2设置两个,相对设置在柜体1内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并位于物料上方。两个第一送风管2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且第一送风管2的长度与柜体1该侧内壁上的长度一致。每一个第一送风管2上开设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安装第一送风管2的内壁呈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包括一个条缝风口8和若干微孔风口9,条缝风口8沿第一送风管2的延伸方向开设在第一送风管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2径向截面为半圆形,半圆形的圆弧朝向柜体的容置腔设置,条缝风口8开设在圆弧面上,且条缝风口8的出风方向与该第一送风管2固定的柜体1内壁壁面之间呈70°夹角设置,当然,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形成的角度可以为大于零度、小于或者等于90°的其它角度,能够覆盖柜体1内的物料即可。正对的两个第一送风管2上的条缝风口8对向交叉吹送调制好的空调风,在物料上方形成风幕,以隔绝外部环境,避免与外部环境的热湿交换。
如图2所示,微孔风口9设置两排,沿第一送风管2的延伸方向排列,并位于条缝风口8的下方,两排微孔风口9与条缝风口8平行设置,两排微孔风口9的出风方向与该第一送风管2固定的柜体1的内壁壁面之间分别呈50°和25°角设置,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视具体需要而定。
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送风管2通过两个连接管3连接外部的空调机组10,如图1所示,每个连接管3上安装控制阀7,以控制进入柜体1内的风量。本实施例中,微孔风口9的孔径大小随微孔风口9与连接管3连接第一送风管2的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通过风口的变径设置,以保证距离连接端远端风口的出风量,使柜体1内的风量更均匀。如图3所示,靠近连接管3的微孔风口9直径较小,远离连接管3的微孔风口9直径较大。
如图1或图2所示,柜体1内还设置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5,本实施例中,第二送风管5设置四个,每个第一送风管2对应设置两个第二送风管5,两个第二送风管5分别设置在第一送风管2的两端,并竖向固定在柜体1的内壁上,第二送风管5上开设第二出风口,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为条缝风口8,条缝风口8竖向开设在第二送风管5上,条缝风口8的出风方向与该侧壁面垂直。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2与第二送风管5的径向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圆弧朝向柜体的容置腔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开设在半圆弧上。第一送风管2与第二送风管5均采用纤维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柜体1的内壁上还安装保温层6,减少柜体1内温度经柜体1内壁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本实施例中还安装温湿度检测仪4,温湿度检测仪4设置两个,两个温湿度检测仪4分别安装在两边的内壁上,且呈对角安装,用于实时检测柜体1内环境的温湿度。
例如,在针对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环境中,每年8-9月,外部环境温度长时间在35℃以上,生产车间热湿负荷最重的情况。原有工况下,进柜物料温度较高,且每批次的物料进柜重量为6-8吨,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体,贮叶房循环风次数达到11次/小时,空调机组10总送风量超过120万立方米/小时,新风处理量、蒸汽用量、冷冻水用量以及驱动风机的电耗等能源消耗很高。
改进新增两台风量为15000立方米/小时,总风量为30000立方米/小时的空调机组10,采用本方案向贮叶柜柜体1输送经调节温湿度的空调风,用于调节和平衡物料的温度和含水率。当用于生产周转的贮叶柜柜体1内无物料时,控制阀7关闭向第一送风管2、第二送风管5的送风,空调机组10处于热机或低频工作状态。月度工况运行记录如下:
a.用于生产过程的贮叶柜,周转进出物料为2-8个柜,空调机组10总送风量范围3000-20000立方米/小时,单柜平均送风量1850立方米/小时;
b.空调机组10送风平均相对湿度为78.5%,平均温度为32.3℃,出柜物料的温度33-37℃,含水率18.5±1.0%,满足工艺要求;
c、新增两台风量为15000立方米/小时的空调机组,其中一台负荷较满,另一台生产负荷不足20%,而原有120000立方米/小时的空调机组已停开;月度能源消耗统计方面,新风处理量从原来的12000-20000立方米/小时,降低2000-3000立方米/小时,同比降低80%以上;蒸汽用量同比下降60%上,冷冻水用量同比下降40%以上,驱动风机电能消耗同比下降53%,综合能源消耗同比降幅超过50%。
例如,针对南方冬春之交特有的“回南天”气候,外部环境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15-20℃,外部环境的墙体,地面结露滴水。在此工况状态下,生产车间贮叶房空调最大负荷表现为对空气进行除湿,贮叶房循环风次数达到8-10次/小时,空调机组10总送风量100-110万立方米/小时,能源消耗高。同时,受贮叶房送风回风工艺布局,密集的工艺设备以及送风风速送风距离有限等因素制约,贮叶房内各区域的温湿度分层严重,总体工况效果不佳,同一个贮叶柜,柜头柜尾与中部,相对湿度波动范围经常超过±10%,安全风险与产品质量风险高。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操作方式如下:
a.针对生产过程物料工艺控制要求,空调机组10,通过连接管3,控制阀7,第一送风管2,第二送风管5,向贮叶柜柜体1输送经调节温湿度的空调风,用于调节和平衡物料的温度和含水率,按2000立方米/柜/小时送风操作;
b.应对极端工况的单柜操作方式如下,根据1-12号柜生产调度实际情况,如:生产周转物料相对集中的分布在1-6号柜,则向无物料的7-12号柜,选取其中1-3组,实施2500立方米/柜/小时送风操作,以平衡贮叶房整体环境温湿度的分布;
c.应对极端工况的空调机组操作方式如下,适当降低空调机组10的回风量,增加新风处理量,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贮叶房相对于外部环境的正压力,减少外部高湿空气对贮叶房环境的窜扰。
本例实施后,在应对“回南天”极端工况时,贮叶房整体环境温湿度整体控制在标准范围,未发现温差湿差结露滴水现象,内部电气设备安全性提升,产品黄斑、霉变质量事故隐患下降。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