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4:01:52|255|起点商标网
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发热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型烘烤型烟草推向市场,传统的电子烟发热片已不能满足其对于加热器的升温速度、发热均匀的要求。而目前的平面状陶瓷发热体对烟草的加热面积较小,升温速度慢,发热面积小,不均匀,且自身的抗折强度较小,容易断,使用不稳定,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结构新颖,弧形的结构使得发热体的抗折强度大,发热速度快,发热均匀,节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包括弧形陶瓷基体和设置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表面的发热线路,所述弧形陶瓷基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尖头部和连接部,所述发热线路覆盖所述尖头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尖头部的一端设置有与发热线路电连接的电极,所述电极焊接有电引线;所述弧形陶瓷基体的表面设有绝缘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线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和第三发热部,所述第二发热部为往复回折设置;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尖头部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对应所述尖头部和第一连接区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部和第三发热部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设置;所述电极设置于第二连接区远离尖头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线路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部设置于尖头部和第一连接区的外表面或/和内表面;所述绝缘涂层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外表面或/和内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线路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内表面,所述弧形陶瓷基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控温线路,所述控温线路与发热线路关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镜面对称设置;所述绝缘涂层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和控温线路。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线路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外表面;所述弧形陶瓷基体的内表面设置有控温线路,所述控温线路与发热线路关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镜面对称设置;所述绝缘涂层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和控温线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区远离尖头部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开设有导通孔,所述导通孔填充有导电浆料,所述发热线路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区远离尖头部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开设有导通孔,所述导通孔填充有导电浆料,所述控温线路或发热线路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陶瓷基体的弧度为10-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结构新颖,弧形的结构使得发热体的抗折强度大,发热速度快,发热均匀,节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热线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标记为:1—弧形陶瓷基体、11—尖头部、12—连接部、121—第一连接区、122—第二连接区、13—导通孔、2—发热线路、21—第一发热部、22—第二发热部、23—第三发热部、3—电极、4—电引线、5—绝缘涂层、6—控温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见图1-3,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包括弧形陶瓷基体1和设置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表面的发热线路2,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尖头部11和连接部12,所述发热线路2覆盖所述尖头部11和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设置有与发热线路2电连接的电极3,所述电极3焊接有电引线4;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的表面设有绝缘涂层5。

本实施例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结构新颖,弧形的结构使得发热体的抗折强度大,发热速度快,发热均匀,节能,使用寿命长;而尖头状的设计,能使得发热体便于插装至电子烟结构内;设置的发热线路2能将热量传导至卷烟中,提高发热体对卷烟的发热效率;而设置的绝缘涂层5起光滑、保护作用,能保护发热线路2不受外界烟油所腐蚀,不易被氧化,延长了陶瓷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高,其中,所述绝缘涂层5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优选地不覆盖电极3位置,即电极3显露于所述绝缘涂层5外,避免绝缘涂层5阻断或影响电极3的电连接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所述发热线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以形成完整的电流回路,且所述第二发热部22为往复回折设置,保证了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之间的结构紧凑,同时延长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丝总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发热部22的电阻,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2包括第一连接区121和第二连接区122,所述第一连接区121与所述尖头部11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22对应所述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设置,并设置于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三发热部23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22的外表面;所述电极3设置于第一发热部21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以及第三发热部23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所述绝缘涂层5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

本实施例的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发热线路2所产生的热能通过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传导至内表面,进而对位于内表面的卷烟进行加热,而电极3则直接与发热线路2连接,使得电引线4通过电极3将电源传导至发热线路2,提高了发热线路2的发热效率;而具体地,发热线路2由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连接而成,形成的整体发热线路2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且第二发热部22设置于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与第二发热部22仅设置于尖头部11的方式相对比,本实施例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以及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避免面积较小的尖头部11断开而造成第二发热部22也断开,同时往复回折设置的第二发热部22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稳定性,不易断裂,同样地提高了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的弧度为10-80°,通过严格控制该弧度,能使制得的弧形陶瓷基体1具有较佳的抗折强度,相对于平面状的陶瓷基体,不易折弯和断裂,稳定性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见图1、2、4,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所述发热线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以形成完整的电流回路,且所述第二发热部22为往复回折设置,保证了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之间的结构紧凑,同时延长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丝总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发热部22的电阻,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2包括第一连接区121和第二连接区122,所述第一连接区121与所述尖头部11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22对应所述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设置,并设置于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三发热部23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22的内表面;所述电极3设置于第一发热部21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以及第三发热部23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所述绝缘涂层5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3开设有导通孔13,所述导通孔13填充有导电浆料,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均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发热线路2所产生的热能直接与位于内表面的卷烟接触,进而对其进行加热;而通过设置填充有导电浆料的导通孔13,使得发热线路2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电源通过电极3和导电浆料连通至发热线路2,使得电源通过电极3精准地连通至发热线路2,精准度高,发热均匀。且通过导电浆料将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焊接在一起,提高了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电连接的稳定性。

而具体地,发热线路2由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连接而成,形成的整体发热线路2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且第二发热部22设置于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与第二发热部22仅设置于尖头部11的方式相对比,本实施例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以及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避免面积较小的尖头部11断开而造成第二发热部22也断开,同时往复回折设置的第二发热部22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稳定性,不易断裂,同样地提高了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见图1、2、5,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发热线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以形成完整的电流回路,且所述第二发热部22为往复回折设置,保证了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之间的结构紧凑,同时延长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丝总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发热部22的电阻,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2包括第一连接区121和第二连接区122,所述第一连接区121与所述尖头部11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22对应所述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设置,并设置于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的外表面及内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三发热部23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22的外表面及内表面;所述电极3设置于第一发热部21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以及第三发热部23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所述绝缘涂层5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及内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3开设有导通孔13,所述导通孔13填充有导电浆料,弧形陶瓷基体1内表面的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均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

本实施例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置发热线路2,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弧形陶瓷基体1的的发热效率,而内表面的发热线路2所产生的热能直接与位于内层的卷烟接触,进而对其进行加热,外表面的发热线路2亦提高了发热效率;而通过设置填充有导电浆料的导通孔13,使得内表面的发热线路2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电源通过电极3和导电浆料连通至发热线路2,使得电源通过电极3精准地连通至发热线路2,精准度高,发热均匀。且通过导电浆料将弧形陶瓷基体1内表面的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焊接在一起,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内表面的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电连接的稳定性。

而具体地,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发热线路2均是由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连接而成,形成的整体发热线路2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且第二发热部22设置于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与第二发热部22仅设置于尖头部11的方式相对比,本实施例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以及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避免面积较小的尖头部11断开而造成第二发热部22也断开,同时往复回折设置的第二发热部22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稳定性,不易断裂,同样地提高了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而设置于外表面的绝缘涂层5覆盖外表面的发热线路2,优选地不覆盖电极3位置,即电极3显露于所述绝缘涂层5外,避免绝缘涂层5阻断或影响电极3的电连接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见图1、2、6,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所述发热线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以形成完整的电流回路,且所述第二发热部22为往复回折设置,保证了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之间的结构紧凑,同时延长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丝总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发热部22的电阻,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2包括第一连接区121和第二连接区122,所述第一连接区121与所述尖头部11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22对应所述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设置,并设置于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三发热部23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22的内表面;所述电极3设置于第二连接区12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具体地,对应第一发热部21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以及第三发热部23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而设置。

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控温线路6,所述控温线路6与发热线路2关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镜面对称设置;所述绝缘涂层5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和控温线路6。

本实施例的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而在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则设置控温线路6,发热线路2所产生的热能直接与位于内表面的卷烟接触,进而对其进行加热,而弧形陶瓷基体1外表面的控温线路6则对弧形陶瓷基体1的温度进行控制,而具体地,发热线路2由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连接而成,形成的整体发热线路2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且第二发热部22设置于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与第二发热部22仅设置于尖头部11的方式相对比,本实施例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以及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避免面积较小的尖头部11断开而造成第二发热部22也断开,同时往复回折设置的第二发热部22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稳定性,不易断裂,同样地提高了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

同时,控温线路6与发热线路2的镜面对称设置,形成的整体控温线路6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能保证控温线路6能与发热线路2精准对齐且紧密贴合,能准确地进行测温控温,且对称性结构能提高陶瓷发热体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3开设有导通孔13,所述导通孔13填充有导电浆料,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均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极3直接与控温线路6连接,使得电引线4通过电极3将电源传导至控温线路6,而通过设置填充有导电浆料的导通孔13,使得发热线路2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电源通过电极3和导电浆料连通至发热线路2,使得电源通过电极3精准地连通至发热线路2,精准度高,发热均匀。而设置于外表面的绝缘涂层5覆盖外表面的控温线路6,优选地不覆盖电极3位置,即电极3显露于所述绝缘涂层5外,避免绝缘涂层5阻断或影响电极3的电连接性。且通过导电浆料将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焊接在一起,提高了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分别与对应的电极3电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见图1、2、7,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所述发热线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以形成完整的电流回路,且所述第二发热部22为往复回折设置,保证了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之间的结构紧凑,同时延长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丝总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发热部22的电阻,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2包括第一连接区121和第二连接区122,所述第一连接区121与所述尖头部11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22对应所述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设置,且设置于尖头部11和第一连接区12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21和第三发热部23均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22的外表面;所述电极3设置于第一发热部21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以及第三发热部23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

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控温线路6,所述控温线路6与发热线路2关于所述弧形陶瓷基体1镜面对称设置;所述绝缘涂层5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并覆盖所述发热线路2和控温线路6。

本实施例的发热线路2设置于弧形陶瓷基体1的外表面,而在弧形陶瓷基体1的内表面则设置控温线路6,发热线路2所产生的热能通过弧形陶瓷基体1传导至卷烟中,进而对其进行加热,而弧形陶瓷基体1内表面的控温线路6则对弧形陶瓷基体1的温度进行控制,而具体地,发热线路2由第一发热部21、第二发热部22和第三发热部23连接而成,形成的整体发热线路2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且第二发热部22设置于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与第二发热部22仅设置于尖头部11的方式相对比,本实施例提高了第二发热部22以及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避免面积较小的尖头部11断开而造成第二发热部22也断开,同时往复回折设置的第二发热部22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稳定性,不易断裂,同样地提高了尖头部11与第一连接区12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弧形陶瓷基体1的稳定性。

同时,控温线路6与发热线路2的镜面对称设置,形成的整体控温线路6结构与弧形陶瓷基体1相同,同样呈弧形,能保证控温线路6能与发热线路2精准对齐且紧密贴合,能准确地进行测温控温,且对称性结构能提高陶瓷发热体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区122远离尖头部11的一端对应所述电极3开设有导通孔13,所述导通孔13填充有导电浆料,所述控温线路6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极3直接与发热线路2连接,使得电引线4通过电极3将电源传导至发热线路2,而通过设置填充有导电浆料的导通孔13,使得控温线路6通过所述导电浆料与电极3电连接,电源通过电极3和导电浆料连通至控温线路6,使得电源通过电极3精准地连通至控温线路6,精准度高。而设置于外表面的绝缘涂层5覆盖外表面的发热线路2,优选地不覆盖电极3位置,即电极3显露于所述绝缘涂层5外,避免绝缘涂层5阻断或影响电极3的电连接性。且通过导电浆料将控温线路6与电极3焊接在一起,提高了控温线路6与电极3电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