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电子烟的雾化装置及电子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与传统的卷烟产品一样,电子烟能够产生含有尼古丁、焦油等物质的气体,用户通过购买和使用能够获得高度接近吸取传统卷烟的感觉。电子烟产生的烟气是通过雾化含有类似香烟的物质的烟油形成的,其内部设置的雾化设备通过加热等方式,将含有尼古丁成分的烟油等雾化成为蒸汽后,供用户吸食,常常作为卷烟的替代品,或者用户戒烟过程中的过渡期产品。相较于卷烟,电子烟具有烟雾成分可控、产生的烟雾更少的优点,且不易因烟头乱扔引发火灾,安全性更强,通过控制烟雾成分和烟雾的量能够尽可能减少吸烟对人体的损害,也减少了吸烟者产生的二手烟,深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传统电子烟的雾化核心件通常采用在核心本体的轴线贯穿设有气流过道,并于气流过道内安装发热组件,气路导致油液极易从气流过道中流出至外界,导致对外部物品造成污染,同时渗漏的烟液容易覆盖于电子烟的供电装置,导致逐渐渗入供电装置内造成供电装置短路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旨在防止油液渗漏的现象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包括:核心座及发热组件,所述核心座设有雾化槽及气流过道,且所述气流过道的一端于所述核心座的表面形成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孔,另一端于所述雾化槽的侧槽壁形成过气孔,所述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核心座,且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内,外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气孔、气流过道、过气孔、雾化槽后通过雾化槽槽口流出。
可选地,雾化槽的两侧壁设有所述过气孔,且所述过气孔位于所述发热组件沿重力方向的下方,以使从所述过气孔流出的气流经过所述发热组件后通过所述雾化槽的槽口流出。
可选地,过气孔的孔壁呈倾斜状设置,以形成导流面,且所述导流面显露于所述雾化槽一侧的延长线与所述发热组件交汇,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发热组件。
可选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件和吸油件,所述发热件包裹部分所述吸油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发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核心座时,所述导流面显露于所述雾化槽一侧的延长线与所述发热件交汇,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发热件。
可选地,发热件中空设置,所述吸油件包括吸油部和受热部,所述发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核心座时,所述导流面显露于所述雾化槽一侧的延长线与所述发热件的外周表面交汇,所述受热部填充于所述发热件的中空处,所述吸油部从所述发热件的端面伸出于外部用以吸附烟液。
可选地,发热件为发热管,且于所述发热管的管壁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若干储油间隙;或,所述发热件为发热网,所述发热网包裹所述吸油部,所述发热网的网孔形成若干导油间隙;或,所述发热件为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绕卷于所述导油部,且并行的发热丝之间形成储油间隙。
可选地,过气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过气孔对称设于雾化槽的两侧壁,且朝向所述发热件的外周表面。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其中,所述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包括核心座及发热组件,所述核心座设有雾化槽及气流过道,且所述气流过道的一端于所述核心座的表面形成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孔,另一端于所述雾化槽的侧槽壁形成过气孔,所述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核心座,且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内,外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气孔、气流过道、过气孔、雾化槽后通过雾化槽槽口流出。
可选地,雾化装置还包括底座和外壳,所述底座和所述外壳围成导气腔;
所述外壳设有与导气腔联通的抽吸口用以供用户抽吸;
所述底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雾化核心件的安装腔,所述雾化核心件过盈插接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进气孔设于所述核心座的侧壁,所述外壳对应开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核心座设有第二进气口以与所述进气孔气路导通。
可选地,雾化座底面还开设有与所述气流过道联通的泄油孔,且所述泄油孔开设于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过气孔的气路之间,并开设于该气路沿重力方向下方的内壁;所述核心座安装于所述底座时,核心座的底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底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集油腔,且所述泄油孔联通所述气流过道和所述集油腔。
可选地,核心座内沿重力方向延伸设有所述气流过道,且于所述气流过道沿重力方向的上端临近所述雾化槽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所述过气孔,于所述气流过道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远离所述雾化槽的一侧开设有所述进气口,于所述气流过道沿重力方向下端的端面开设有所述泄油孔。
可选地,雾化核心件还包括两导电引线,所述核心座于所述雾化槽腔口所在表面开设有两过线孔,两所述过线孔设于所述雾化槽的两侧;所述两导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发热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孔从所述核心座底面显露出以与底座的电极建立电性连接,并将所述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雾化槽。
可选地,核心座底面中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底座中部设有导电柱;所述两导电引线两者之一穿过所述过线孔弯折插入所述连接孔内;所述核心座安装于所述底座时,所述导电柱过盈插接于所述连接孔内,且将导电引线压紧于所述连接孔内壁,以建立电性连接。
可选地,底座为导电材质制备,且所述底座的安装腔呈台阶状,所述两导电引线之一穿过所述过线孔弯折至贴合于所述核心座底面;
所述核心座安装于所述底座时,所述两导电引线之一被所述核心座底面压紧至所述台阶面,以与所述底座建立电性连接。
可选地,连接孔联通所述雾化槽,所述导电柱为中空的管体,其中空处形成供油过道,且所述导电柱的一端从所述底座显露于外界,用以与外界油路联通,另一端凸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以插接于所述连接孔内并与所述雾化槽油路导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其中,所述雾化装置的雾化核心件包括核心座及发热组件,所述核心座设有雾化槽及气流过道,且所述气流过道的一端于所述核心座的表面形成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孔,另一端于所述雾化槽的侧槽壁形成过气孔,所述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核心座,且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内,外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气孔、气流过道、过气孔、雾化槽后通过雾化槽槽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雾化装置,其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核心件,所述雾化核心件包括核心座及发热组件,所述核心座设有雾化槽及气流过道,且所述气流过道的一端于所述核心座的表面形成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孔,另一端于所述雾化槽的侧槽壁形成过气孔,所述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核心座,且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内,外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气孔、气流过道、过气孔、雾化槽后通过雾化槽槽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核心座开设有雾化槽,再通过将发热组件架设于所述核心座,并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内,以使发热组件位于一较大气腔内,防止传统电子烟的雾化核心件,采用将发热组件包裹,导致热力较为集中,电子烟的雾化装置容易发热的现象产生。同时,在所述核心座内设有气流过道,且所述气流过道于所述雾化槽的侧壁开设形成过气孔,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经过进气孔、气流过道、过气孔后流入雾化槽,并混合发热组件发热雾化烟液产生的烟雾后,从雾化槽槽口流出,确保提供稳定的工作气流,同时,核心座内设有气流过道,相对传统雾化装置仅在底部开设有进气口的方式,本方案有效减弱热量传导,进一步防止热力较为集中,同时,过气口设于核心座的侧壁,有效防止烟液从过气口流出的显现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核心件安装于底座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核心件被拆卸装置从所述底座拆卸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被拆卸装置从所述底座拆卸的连接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核心件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雾化核心件的连接结构从另一视角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雾化核心件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组件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组件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烟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烟1000,所述电子烟1000包括雾化装置100及供电装置200,所述雾化装置100包括底座30、外壳50及雾化核心件10,所述底座30设有供所述雾化核心件10安装的安装腔31;所述外壳50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座30,并与所述底座30围设成导气腔40,且所述外壳50设有与所述导气腔40气路联通的抽吸口51以供用户抽吸。所述雾化核心件10包括:核心座11及发热组件12,所述核心座11设有雾化槽111及气流过道112,且所述气流过道112的一端于所述核心座11的表面形成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孔113,另一端于所述雾化槽111的侧槽壁形成过气孔114,所述发热组件12架设于所述核心座11,且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111内,外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气孔113、气流过道112、过气孔114、雾化槽111后通过雾化槽111槽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核心座11开设有雾化槽111,再通过将发热组件12架设于所述核心座11,并部分位于所述雾化槽111内,以使发热组件12位于一较大气腔内,防止传统电子烟1000的雾化核心件10,采用将发热组件12包裹,导致热力较为集中,电子烟1000的雾化装置100容易发热的现象产生。同时,在所述核心座11内设有气流过道112,且所述气流过道112于所述雾化槽111的侧壁开设形成过气孔114,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经过进气孔113、气流过道112、过气孔114后流入雾化槽111,并混合发热组件12发热雾化烟液产生的烟雾后,从雾化槽111槽口流出,确保提供稳定的工作气流,同时,核心座11内设有气流过道112,相对传统雾化装置100仅在底部开设有进气口的方式,本方案有效减弱热量传导,进一步防止热力较为集中,同时,过气口设于核心座11的侧壁,有效防止烟液从过气口流出的显现产生。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槽111的两侧壁设有所述过气孔114,且所述过气孔114位于所述发热组件12沿重力方向的下方,以使从所述过气孔114流出的气流经过所述发热组件12后通过所述雾化槽111的槽口流出。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气孔114位于所述发热组件12沿重力方向的下方,因此所述过气孔114与所述发热组件12之间存在一定高度差。当用户抽吸时,气流从过气孔114流入雾化槽111内混合雾化产生烟雾后从槽口流出。口感较为醇厚。有效避免过气孔114与所述发热组件12齐平时,当用户抽吸时,从过气孔114中流出的部分气流未与发热组件12雾化产生烟雾混合,直接被抽入口中,导致口感较差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为使气流更好的与发热组件12雾化产生的烟雾混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所述过气孔114的孔壁设计成倾斜状以形成导流面1141,且所述导流面1141从所述雾化槽111显露的一侧的延长线1141’与所述发热组件12交汇。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发热组件12。此处,所述过气孔114位于所述发热组件12的下方,因而,所述过气孔114下端的孔壁由临近所述雾化槽111的一侧至远离所述雾化槽111的一侧逐渐降低,且所述过气孔114下端的孔壁从所述雾化槽111伸出的延长线1141’正对所述发热组件12。通过对气流进行导向,进一步确保气流从过气孔114流入雾化槽111内混合雾化产生烟雾后从槽口流出。同时,通过将所述过气孔114设计成倾斜状,有效防止烟液沉积在过气孔114内,导致不便于清洁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并结合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2包括发热件121和吸油件122,所述发热件121包裹部分所述吸油件122的外周表面,所述发热组件12安装于所述核心座11时,所述导流面1141显露于所述雾化槽111一侧的延长线1141’与所述发热件121交汇,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发热件121。工作时,发热件121在电流的驱动下产生热量,以将吸油件122吸附的烟液瞬间气化产生烟雾,当用户抽吸时,外界常温气流通过进气孔113流入气流过道112,再通过过气孔114及所述导流面1141导向至发热件121表面,混合其产生的烟雾供用户抽吸,同时,可对所述发热件121进行降温,避免发热件121温度降温较慢,短时间连续抽吸导致导油件损坏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并结合图8或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件121中空设置,所述吸油件122包括吸油部和受热部1221,所述发热组件12安装于所述核心座11时,所述导流面1141显露于所述雾化槽111一侧的延长线1141’与所述发热件121的外周表面交汇,所述受热部1221填充于所述发热件121的中空处,所述吸油部从所述发热件121的端面伸出于外部用以吸附烟液。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油件122采用具有储油性能的棉材进行制备,所述受热部1221的棉材填充较为紧密,防止吸附烟液后发生较大的形变,所述吸油部较为松散,从而有助于吸附更多烟液,提升烟液传导性能。进一步通过将所述导流面1141的延长线1141’与所述发热件121的外周表面交汇,所述吸油件122的受热部1221被所述发热件121包裹,吸油部从所述发热件121的端面伸出于外部,容置于所述雾化槽111内,用以吸附烟液,并将烟液传导至受热部1221。此时,当用户抽吸时,从所述过气孔114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面1141导向至发热件121的外周表面,避免对发热件121端面伸出的吸油部会造成气流冲击,导致吸油部的棉絮吸附的烟液受气流冲击脱离吸油部,随气流直接被用户吸入口腔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过气孔114于所述雾化槽111内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发热件121轴线方向的长度,因此进一步避免从所述过气孔114内流出的气流对吸油部造成气流冲击。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过气孔1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过气孔114对称设于雾化槽111的两侧壁,且朝向所述发热件121的外周表面设置,同时,每一所述过气孔114对应设有一气流过道112,即,两所述气流过道112相对位于所述发热件121的两侧,当发热件121发热时,发热件121周向方向产生较高温度,而发热件121两端的端面由于有吸油部阻隔,因此温度较低。因此,雾化槽111正对所述发热件121周向的两侧壁温度较高,而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核心座11内位于所述发热件121两侧设有的两气流过道112有效形成隔温腔,防止温度传导至底座30外侧,导致雾化装置100外表面温度较高的现象产生。同时通过在发热件121两侧均设有过气孔114,有效防止单侧气流导致发热件121一侧温度较高导致发热不均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件121为发热管,且于所述发热管的管壁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若干储油间隙,通过储油间隙可增大发热件121与烟液的直接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瞬间产生的烟雾浓度,进而增强抽吸口51感。同时,产生的烟雾可从各储油间隙中流出。防止发热件121中空处瞬间气压较大,导致受热部1221发生形变的现象产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发热件121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发热管的管壁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所述储油间隙的方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将发热件121设计成网状结构,所述发热网包裹所述吸油部,所述发热网的网孔形成若干导油间隙;又如,如图9所示,将发热件121选用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绕卷于所述导油部1222,且并行的发热丝之间形成储油间隙的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1000的雾化装置100,所述电子烟1000的雾化装置100包括外壳50、底座30及雾化核心件10,该雾化核心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电子烟1000的雾化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座30和所述外壳50围成导气腔40;所述外壳50设有与导气腔40联通的抽吸口51用以供用户抽吸;所述抽吸口51正对所述核心座11设有的雾化槽111槽口,用户可采用从所述抽吸口51处朝向所述雾化槽111内滴入烟液,以使烟液被所述吸油部吸附。所述底座30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雾化核心件10的安装腔31,所述雾化核心件10过盈插接于所述安装腔31内,通过过盈插接的方式,有效便于用户进行安装;所述进气孔113设于所述核心座11的侧壁,所述外壳50对应开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核心座11设有第二进气口32以与所述进气孔113气路导通,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50与底座30可转动连接,可通过转动外壳50,调节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32的导通面积,从而调节气流大小。
具体地,如图1、图2或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进一步防止烟液从外壳50的第一进气口流出,所述核心座11安装于所述底座30时,核心座11的底面与所述安装腔31的底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集油腔20,所述雾化座底面还开设有与所述气流过道112联通的泄油孔115,且所述泄油孔115开设于所述进气孔113和所述过气孔114的气路之间。若导油件吸附的烟液中水油成分不均衡,加热时出现炸油的现象,或短时间内流入雾化槽111内的烟液较多,导致烟液从过气孔114流入气流过道112中时,烟液可通过所述泄油孔115流出,有效避免烟液流动至进气孔113后通过第一进气口流出的现象产生。同时,将泄油孔115开设于该气路沿重力方向下方的内壁,且泄油孔115的宽度与气路相应表面宽度一致,当烟液受气流过道112内的烟液受重力作用流动时,必然会途径泄油孔115,从而从所述泄油孔115流出至集油腔20内,从而有效防止烟液从所述进气孔113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流出的现象产生。
同时,因为所述核心座11采用过盈插接于所述底座30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通过设有泄油孔115联通集油腔20和所述气流过道112,当核心座11过盈压入安装腔31时,安装腔3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所述泄油孔115、气流过道112后从过气孔114排出于外界,有效防止安装拆卸时出现憋气导致难以压入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座11内沿重力方向延伸设有所述气流过道112,且于所述气流过道112沿重力方向的上端临近所述雾化槽11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所述过气孔114,于所述气流过道112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远离所述雾化槽111的一侧开设有所述进气孔113,于所述气流过道112沿重力方向下端的端面开设有所述泄油孔115。此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参照图,以气流过道112的剖视图进行描述,所述气流过道112呈垂直设置,无弯折段,且气流过道112的下端呈贯通开口状设置,以形成泄油孔115。同时,过气孔114设于所述气流过道112的右上方,进气孔113设于气流过道112的左下方。当烟液从过气孔114进入气流过道112时,在重力作用下顺沿气流过道112右侧的内壁滑落至泄油孔115内,难以从左侧的进气孔113漏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通过在所述安装腔31底腔壁凸伸设有若干支撑柱,当核心座1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1内时与所述支撑柱抵接,以将所述核心座11底面和所述安装腔31底腔壁支撑处一定空间形成集油腔20,油液从泄油孔115渗漏至集油腔20内进行收集,使整个气流过道112内不会残留有烟液,避免抽吸过程中气流冲击烟液造成咕噜咕噜咕噜的异响。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腔31的底腔壁凸设有若干支撑柱的方式。例如,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也可将安装腔31设计成台阶状的凹槽,当核心座11过盈插接于所述安装腔31内时,核心座11底面的边缘与所述台阶面311抵接,以形成集油腔20的方式;又如,在所述核心座11顶端设有两定位凸部119,当核心座11沿所述安装腔31插入至所述定位凸部119与所述安装腔31腔口边缘接触时抵接限位,以使核心底面与安装腔31的底腔壁之间形成集油腔20的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座30对应所述定位凸部119还设有定位槽35,用以收容所述定位凸部119,且对所述核心座11进行定位,确保核心座11插入所述底座30时,所述进气孔113与所述底座30设有的第二进气口32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部119远离所述核心座11的端面还开设有供外界装置插入的挂钩孔1191,当用户需要拆卸时,可通过将外界拆卸装置300插入挂钩孔1191内,以对所述核心座11施加作用力将核心座11从所述安装腔31内拔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将所述挂钩孔1191开设于定位凸部119远离所述核心座11的端面的方式,例如,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核心座11顶部从所述安装腔31腔口显露的表面相应开设有所述一挂钩孔1191,再通过在所述至少一挂钩孔1191内设有挂杆21,或直接在雾化槽111内间隔设于两挂杆21,以供外界拆卸装置300勾接的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为防止设于核心座11顶部的挂钩孔1191内残留烟液。在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在挂钩孔1191的一侧孔壁开设有与雾化槽111联通的开口,以便于挂钩孔1191内油液排出。
具体地,如图5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核心件10还包括两导电引线123,所述核心座11于所述雾化槽111腔口所在表面开设有两过线孔117,两所述过线孔117设于所述雾化槽111的两侧;所述两导电引线123的一端与所述发热组件1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孔117从所述核心座11底面显露出以与底座30的电极建立电性连接,并将所述发热组件12架设于所述雾化槽111。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线123与所述发热体一体加工成型以形成所述发热体的导电电极。通过在所述雾化槽111的两侧设有两过线孔117,以供两导电引线123穿过,从而将发热件121架设悬空于雾化槽111,此时,吸油件122的吸油部从所述发热件121两端伸出后垂落于所述雾化槽111内用以吸附烟液。发热件121与雾化槽111槽壁无接触,避免高温传导。同时,将两导电引线123分别设于雾化槽111的两侧以支撑发热件121,相对单侧开设两过线孔117,连接更为稳固,同时有效防止两导电引线123被冷凝水或油液导通短路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图2、图4或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座11底面中部开设有连接孔116,所述底座30中部设有导电柱33;所述两导电引线123两者之一穿过所述过线孔117弯折插入所述连接孔116内;所述核心座11安装于所述底座30时,所述导电柱33过盈插接于所述连接孔116内,且将导电引线123压紧于所述连接孔116内壁,以建立电性连接,此处,为便于用户进行安装,所述导电柱33安装于所安装腔31底腔壁的中部,当所述核心座11安装于所述底座30时,所述导电柱33过盈插接于所述底座30设有的连接孔116内,有效增强核心座11与底座30的过盈面积,增强连接的稳固性,同时,导电柱33将一所述导电引线123压紧于连接孔116的内壁防止导电引线123发生晃动,以与导电引线123建立稳固的电性连接。
具体地,如图1、图2、图4或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30为导电材质制备,同时,所述导电柱33外周表面套接有绝缘圈34,以与底座30绝缘分隔。所述底座30的安装腔31呈台阶状设置,所述两导电引线123之一穿过所述过线孔117弯折至贴合于所述核心座11底面的边缘;当核心座11插接于所述安装腔31内时,所述两导电引线123之一被所述核心座11底面压紧至所述台阶面311,以与所述底座30建立电性连接,同时使核心底面与所述底座30底腔壁之间形成集油腔20。通过直接将发热件121两导电引线123预装于核心座11,再通过压紧的方式与底座30建立电性连接,无需焊接,同时也无需传统雾化核心件10采用螺钉锁紧,或加装转接头的方式,有效便于用户进行安装,同时有效节约成本。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为便于用户将导电引线123预装于所述核心座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座11的底面还对应开设有两布线槽1171,一所述布线槽1171的一端与一所述过线孔117联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连接孔116内,另一所述布线才的一端与一所述过线孔117联通,另一端延伸至核心座11底部的边缘,当用户安装时,只需要将从所述过线孔117穿出的导电引线123沿布线槽1171压入即可将导电引线123预装于核心座11,有效便于用户进行组装,提升加工效率,同时,定位安装有效提升产品精度,将核心座11安装于底座30时,布线槽1171对所述导电引线123也具有限位左右,有效避免安装时导电引线123发生晃动导致发热件121被拉动偏位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孔116联通所述雾化槽111,所述导电柱33为中空的管体,其中空处形成供油过道331,且所述导电柱33的一端从所述底座30显露于外界,用以与外界油路联通,另一端凸显于所述安装腔31内,用以插接于所述连接孔116内并与所述雾化槽111油路导通。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116与所述雾化槽111联通,所述导电柱33为中空的管体,当核心座1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1内时,中空的导电柱33与连接孔116形成供油过道331,以使外界油液可通过供油过道331向雾化槽111内供给烟液,从而被位于雾化槽111内的吸油部吸附,同时多余的油液又可以通过连接孔116回流至外部油路,避免沉积于雾化槽111内。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雾化槽111的底部加装有罩盖件13,所述罩盖件13罩盖所述连接孔116,且所述罩盖件13的侧壁开设有若干过液口131,以联通雾化槽111和连接孔116,所述吸油部容置于所述雾化槽111内,并包覆于所述过液口131。此处,通过设有罩盖件13罩盖所述连接孔116,再在罩盖件13的侧壁开设有若干过液口131,避免油液直接从连接孔116喷出,瞬间喷出量较大冲击发热件121,导致油液飞溅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所述罩盖件13可以与所述核心座11一体成型设置,从而便于加工,同时在罩盖件13正对所述连接孔116的表面可开设有若干较小孔径的喷液孔132,所述喷液孔132正对所述发热件121设置,从而避免供油过慢导致发热件121干烧对导油件造成损伤的现象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1000,包括供电装置200和安装于供电装置200上的雾化装置100,由于上述电子烟1000采用了上述雾化装置100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所述供电装置200内设有电源、控制板、储油装置、抽油装置及输出电极,当雾化装置100安装于供电装置200时,导电柱33和底座30与供电装置200的输出电极建立电性连接,同时抽油装置在控制板的驱动下可将储油装置内的油液抽出,再通过导电柱33中空处形成的供油过道331向雾化槽111内供给油液。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用户可通过按键驱控抽油装置,所述抽油装置可采用充气泵或抽液泵等,将油液牵引至通过导电柱33和连接孔116进入雾化槽111内,供吸油部吸附,吸油部将油液传导至受热部1221,过多的油液可通过供油过道331回流至储油装置内,避免油液干结污染。
当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依次经过外壳50的第一进气口、底座30的第二进气口32、核心座11的进气口流入气流过道112,再通过过气孔114流入至雾化腔,为雾化装置100提供工作气流。
同时用户通过按键或气流传感器,驱动电源通过输出电极向底座30和导电柱33供电,此时,导电柱33和底座30将电流传导至两导电引线123,从而为发热件121供电产生热量,以将受热部1221吸附的烟液蒸发成烟雾。
最后外界气流混合所述烟雾,并带动烟雾流经雾化腔后最后从抽吸口51排出供用户抽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