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4:01:34|279|起点商标网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诸如电子烟等电子雾化装置通常设计有雾化器,雾化器能够雾化其内存储的气溶胶基质以供用户吸食。然而,传统雾化器通常存在漏液现象。雾化器内的气溶胶基质(例如烟油等)容易从雾化器的底部泄漏到壳体外。泄漏到壳体外的气溶胶基质一方面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气溶胶基质容易渗透到电子雾化装置的主机(即电池端),进而损坏主机内的电路、零件等,严重者将会导致主机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缓解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漏液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该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一气流通道内设有雾化组件。该雾化器还包括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其中第一交汇处位于第一出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第二交汇处位于第一进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该雾化器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毛细吸液结构与第二气流通道连接。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内靠近第二交汇处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被毛细吸液结构吸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若干毛细槽,若干毛细槽沿第二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其中相对靠近第二交汇处的毛细槽优先用于吸收并存储进入第二气流通道的积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包括出气通道和雾化腔,出气通道连通雾化腔和第一出气口,雾化腔还连通第一进气口,第一交汇处设于出气通道,第二交汇处设于雾化腔,其中雾化腔内设有雾化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二气流通道的气压小于雾化腔的气压,第二气流通道的气压大于出气通道的气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和毛细吸液结构内的容置空间的体积小于雾化腔内的容置空间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雾化腔的横截面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防漏液腔体,第二气流通道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防漏液腔体中,防漏液腔体与第一气流通道分隔设置,并且防漏液腔体分别通过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与第一气流通道交汇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壳体以及防漏液元件,防漏液元件设于壳体中,至少部分第一气流通道设于防漏液元件中,并且设于防漏液元件中的第一气流通道内设有雾化组件。防漏液元件内部设有空缺部,空缺部的防漏液元件内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设于防漏液元件中的第一气流通道,防漏液元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并且毛细吸液结构设于防漏液元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的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防漏液元件的外壁上设有堤坝,堤坝抵接壳体的内壁,堤坝用于分隔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并且堤坝对应第一交汇处的部分设有第一连通槽,使得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堤坝对应第二交汇处的部分设有第二连通槽,使得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二交汇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若干毛细槽,防漏液元件的外壁设有围绕于第一气流通道外周的多个翅片,翅片抵接壳体的内壁,相邻的翅片之间形成毛细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一气流通道内设有雾化组件。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其中第一交汇处位于第一出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第二交汇处位于第一进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毛细吸液结构与第二气流通道连接。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内靠近第二交汇处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被毛细吸液结构吸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若干毛细槽,若干毛细槽沿第二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其中相对靠近第二交汇处的毛细槽优先用于吸收并存储进入第二气流通道的积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包括出气通道和雾化腔,出气通道连通雾化腔和第一出气口,雾化腔还连通第一进气口,第一交汇处设于出气通道,第二交汇处设于雾化腔,其中雾化腔内设有雾化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二气流通道的气压小于雾化腔的气压,第二气流通道的气压大于出气通道的气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壳体以及防漏液元件,防漏液元件设于壳体中,至少部分第一气流通道设于防漏液元件中,并且设于防漏液元件中的第一气流通道内设有雾化组件;防漏液元件内部设有空缺部,空缺部的防漏液元件内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设于防漏液元件中的第一气流通道,防漏液元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并且毛细吸液结构设于防漏液元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包围形成的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其中第一交汇处位于第一出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第二交汇处位于第一进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也就是说,第一交汇处相对第二交汇处靠近第一出气口。如此一来,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中会产生自第一进气口流向第一出气口的气流,并且第一气流通道在第一交汇处的气压会小于第二气流通道在第一交汇处的气压,而第一气流通道在第二交汇处的气压会大于第二气流通道在第二交汇处的气压。因此,第二交汇处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差会驱使第一气流通道内靠近第二交汇处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被毛细吸液结构吸收,以减少第一气流通道内的积液,因而有利于缓解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漏液的情况,进而能够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降低因气溶胶基质渗透到电子雾化装置的主机而造成主机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液元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雾化器在用户抽吸不同口数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在用户抽吸不同口数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漏液严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1。该雾化器1包括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该雾化器1还包括第一气流通道13,第一气流通道13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第一气流通道13内设有雾化组件14。该雾化器1还包括第二气流通道151,第二气流通道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13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其中第一交汇处1511位于第一出气口12与雾化组件14之间,第二交汇处1512位于第一进气口11与雾化组件14之间。该雾化器1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152,毛细吸液结构152与第二气流通道151连接。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13内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并被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为电子雾化装置中用于雾化气溶胶基质的元件。应用本实施例雾化器1的电子雾化装置可以是电子烟等,其雾化器1则用于雾化烟油(即气溶胶基质),以供用户吸食。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应用本实施例雾化器1的电子雾化装置并不局限于电子烟的产品形态,例如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1还可以用于雾化药液等,雾化后的药液供用户吸食,以辅助用户的药物治疗等。下文以应用本实施例雾化器1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产品形态为电子烟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具体地,雾化器1包括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以及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的第一气流通道13。当用户抽吸时,即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外界的空气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3,并沿第一气流通道13流向第一出气口12。

进一步地,第一气流通道13内设有雾化组件14。雾化组件14即为雾化器1中用于雾化气溶胶基质的元件。用户抽吸时,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3的空气会携带经雾化组件14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流向第一出气口12,并从第一出气口12输出,以供用户吸食。

可选地,雾化组件14优选为多孔发热体,其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气溶胶基质并产热以雾化气溶胶基质。优选地,雾化组件14可以是多孔陶瓷发热体等,其底部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发热膜。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4还可以是纤维棉和发热丝搭配的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雾化器1还包括第二气流通道151。第二气流通道151与第一气流通道13分隔设置,并且第二气流通道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13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

雾化器1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152,毛细吸液结构152与第二气流通道151连接,用于吸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积液。

由于雾化组件14设计于第一气流通道13中,雾化组件14所吸收的气溶胶基质难免会残留于第一气流通道13。并且,由于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温度较高,第一气流通道13内壁的温度较低,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接触到第一气流通道13内壁其温度会骤降而冷凝,冷凝后的气溶胶基质会残留于第一气流通道13。因此,上述因素会导致气溶胶基质残留于第一气流通道13,即形成积液。而当第一气流通道13中积液过多时,难免地会泄漏至雾化器1外部。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设计第二气流通道151。其中,第一交汇处1511位于第一出气口12与雾化组件14之间,第二交汇处1512位于第一进气口11与雾化组件14之间。也就是说,第一交汇处1511相对第二交汇处1512靠近第一出气口12。如此一来,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13中会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并且第一气流通道13在第一交汇处1511的气压会小于第二气流通道151在第一交汇处1511的气压,而第一气流通道13在第二交汇处1512的气压会大于第二气流通道151在第二交汇处1512的气压。因此,第二交汇处1512的第一气流通道13和第二气流通道151的压差会驱使第一气流通道13内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并被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从而减少第一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因而有利于缓解雾化器1漏液的情况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外界的空气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3,第一气流通道13中会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同时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3的空气部分会从第二交汇处1512流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第二气流通道151内的空气会从第一交汇处1511汇流至第一气流通道13,形成完整的气流通路,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也就是说,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二交汇处1512的第一气流通道13和第二气流通道151才会产生压差,因而才会驱使第一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流入第二气流通道151。而在第一出气口12未发生抽吸动作的情况下,即用户未抽吸时,第一气流通道13内的气压约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325kpa,其与第二气流通道151二者气压差异不明显,此时第二气流通道151吸收第一气流通道13中积液的量较为有限。

并且,本实施例第二气流通道151用于配合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第一气流通道13中的积液,并不是雾化器1用于存储气溶胶基质的腔体。例如上述电子烟产品形态的电子雾化装置,其雾化器1内通常设计有烟油腔用以存储烟油(即气溶胶基质)。

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的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可以沿一直线方向间隔设置,即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采用直液式的设计。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雾化器1也可以采用除直液式之外的其它形式的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151连接毛细吸液结构152,用于吸收自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积液。

进一步地,毛细吸液结构152包括若干毛细槽1521,毛细槽1521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并存储自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积液,如图1所示。并且,若干毛细槽1521沿第二气流通道15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连通第二气流通道151,其中相对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毛细槽1521优先用于吸收并存储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积液。至于毛细槽1521的具体结构设计实现,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13包括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其中雾化腔132内设有雾化组件14。出气通道131连通雾化腔132和第一出气口12,雾化腔132还连通第一进气口11。也就是说,第一出气口12、出气通道131、雾化腔132以及第一进气口11依次连通。

出气通道131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雾化腔132的横截面面积。当第一气流通道13中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时,出气通道131的横截面面积较小,出气通道131内的气流流速较大,对应地气压较低,有利于增大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之间的压差,以便于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更好地提供给用户吸食。

其中,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二者的横截面垂直于各自的延伸方向,并且出气通道13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自雾化腔132延伸至第一出气口12的方向,雾化腔132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自第一进气口11延伸至出气通道131的方向。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的直液式的雾化器1,其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的延伸方向均为自第一进气口11至第一出气口12的方向。

并且,第一交汇处1511设于出气通道131,第二交汇处1512设于雾化腔132。如此一来,当第一气流通道13中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时,出气通道131的气压小于第二气流通道151的气压,第二气流通道151内的空气会通过第一交汇处1511流入出气通道131,而雾化腔132的气压大于第二气流通道151的气压,雾化腔132内的空气会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流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形成上述完整的气流通路。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由于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13中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因此在自第一进气口11至第一出气口12的方向上,第一气流通道13中的气压表现为逐渐减小。有鉴于此,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也可以均设于出气通道131,或是均设于雾化腔132,只要保证第一交汇处1511相对第二交汇处1512靠近第一出气口12,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缓解雾化器1漏液情况的设计。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交汇处1512位于雾化腔132底部,从而使雾化腔132底部的积液可以在抽吸时顺着第二气流通道151被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

具体地,当第一气流通道13中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时,雾化腔132内的气压为p1,出气通道131内的气压为p2,第二气流通道151内的气压为p3,其中p1>p3>p2。

雾化腔132的气压大于第二气流通道151的气压,第二交汇处1512的雾化腔132和第二气流通道151的压差会驱使雾化腔132内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并被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内的容置空间的体积小于雾化腔132内的容置空间的体积。其中,容置空间定义为腔体用于存储空气以及气溶胶基质的空间。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内的容置空间的体积较小,当第一气流通道13中产生自第一进气口11流向第一出气口12的气流时,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内的气流流速较快,对应地气压较小,有利于增大第二气流通道151和雾化腔132的压差,即增大驱使雾化腔132内的积液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作用力,进一步有利于减少第一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特别是减少雾化腔132底部的积液,进而缓解雾化器1漏液的情况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第二气流通道151与第一气流通道13分隔设置。具体地,第二气流通道151分别与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分隔设置,而第二气流通道151通过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与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连通。分隔设置有利于保证第二气流通道151与出气通道131和雾化腔132之间的压差,保证具有足够的压差以驱使雾化腔132内的积液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并且还能够保证上述完整气流通路的形成。

可选地,第二气流通道151与第一气流通道13之间可以设有隔断16,如图1所示,以实现第二气流通道151与第一气流通道13的分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器1还可以包括防漏液腔体15,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设于防漏液腔体15中,防漏液腔体15与第一气流通道13分隔设置,并且防漏液腔体15分别通过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与第一气流通道13交汇连通。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于雾化器1的设计,而并非如上文所述在雾化器1中额外设计一防漏液腔体15,进而在防漏液腔体15中设置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将在下文阐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雾化器,其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其中第一交汇处位于第一出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第二交汇处位于第一进气口与雾化组件之间。也就是说,第一交汇处相对第二交汇处靠近第一出气口。如此一来,当第一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中会产生自第一进气口流向第一出气口的气流,并且第一气流通道在第一交汇处的气压会小于第二气流通道在第一交汇处的气压,而第一气流通道在第二交汇处的气压会大于第二气流通道在第二交汇处的气压。因此,第二交汇处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差会驱使第一气流通道内靠近第二交汇处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被毛细吸液结构吸收,以减少第一气流通道内的积液,特别是减少雾化腔底部的积液,因而有利于缓解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漏液的情况,进而能够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降低因气溶胶基质渗透到电子雾化装置的主机而造成主机损坏的风险。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液元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正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其具有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以及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的第一气流通道13。雾化器1还包括有壳体17,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开设于壳体17上。

雾化器1还包括防漏液元件18,防漏液元件18设于壳体17中,至少部分第一气流通道13设于防漏液元件18中,并且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内设有雾化组件14。其中雾化组件14已在上述实施例中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防漏液元件18具有第二进气口181和第二出气口182,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分别连通第二进气口181和第二出气口182,如图4所示。第二出气口182通过第一气流通道13处于防漏液元件18外的部分连通至第一出气口12,如图3所示。同理,第二进气口181通过第一气流通道13处于防漏液元件18外的部分连通至第一进气口11,进而使得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

进一步地,雾化器1的壳体17内还设有储液腔体19,用于存储待雾化的气溶胶基质。优选地,储液腔体19邻接且围绕于第一出气口12和第二出气口182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13的外周。储液腔体19连通防漏液元件18,并进一步连通至防漏液元件18内的雾化组件14,使得储液腔体19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接受到雾化组件14的加热雾化,如图3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防漏液元件18内部设有空缺部183。空缺部183的防漏液元件18内壁与壳体17的内壁包围形成设于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与壳体17的内壁包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51。并且,毛细吸液结构152设于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与壳体17的内壁包围形成的空间中,如图4所示,其中图4省略了壳体17。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防漏液元件18的空缺部183具有独立于壳体17的壳体结构,同样能够包围形成设于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而不需要借助壳体17的内壁实现。同理,防漏液元件18处于第二气流通道151的部分也可以具有独立于壳体17的壳体结构,其与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同样能够包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51,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4。进一步地,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上设有堤坝184,堤坝184抵接壳体17的内壁,堤坝184用于分隔第二气流通道151和第一气流通道13,以实现第二气流通道151和第一气流通道13的分隔设置。并且堤坝184对应第一交汇处1511的部分设有第一连通槽185,使得第一气流通道13与第二气流通道151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1511。堤坝184对应第二交汇处1512的部分设有第二连通槽186,使得第一气流通道13与第二气流通道151交汇形成第二交汇处1512。其中,第二连通槽186也可以是类似毛细槽的槽体,同样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第一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

图4展示了第一气流通道13的雾化腔132和部分出气通道131设于防漏液元件18中的情况。第一连通槽185对应防漏液元件18中的出气通道131设置,第二连通槽186对应防漏液元件18中的雾化腔132设置。

并且图4还展示了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进一步地,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两侧的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优选为镜像对称设置。进一步地,防漏液元件18在预定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并且防漏液元件18在预定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对应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设置的第一连通槽185和第二连通槽186。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沿预定方向贯穿防漏液元件18,进而分别与预定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气流通道151连通。其中,预定方向(如图4中箭头x所示)垂直于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两侧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相对方向(如图4中箭头y所示),并且垂直于防漏液元件18中的第一气流通道13的延伸方向(如图4中箭头z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设有围绕于第一气流通道13外周的若干毛细槽1521,毛细槽1521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并存储自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的积液。

具体地,防漏液元件18的外壁设有围绕于第一气流通道13外周的多个翅片1522,相邻的翅片1522之间形成毛细槽1521。并且,翅片1522抵接壳体17的内壁,以保证毛细槽1521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并存储积液。

进一步地,该若干毛细槽1521沿第二气流通道151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其中,待相对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毛细槽1521中吸满积液后,由相对远离第二交汇处1512的毛细槽1521继续吸收积液,直至该若干毛细槽1521中积液的存储量达到饱和。并且当该若干毛细槽1521中积液的存储量达到饱和后,可以选择拆卸下防漏液元件18进行清洗,以便再次使用,亦或是选择更换新的雾化器1,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所处的防漏液元件18部分可以是可拆卸结构,如此能够方便地将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组装成防漏液元件18,也可以方便上文所述的对防漏液元件18进行清洗。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151和毛细吸液结构152所处的防漏液元件18部分与原防漏液元件18也可以为一体结构,不可拆装,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展示了传统雾化器3在用户抽吸口数达到60口、90口以及120口时第一气流通道31内积液的情况,而图6展示了本实施例雾化器1在用户抽吸口数达到60口、90口以及120口时第一气流通道13内积液的情况,并且图6还展示了本实施例雾化器1在用户抽吸口数达到60口、90口以及120口时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积液的情况。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其第一气流通道13内积液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雾化器,其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一交汇处连通的部分在第一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交汇处连通的部分靠近第一出气口。如此一来,当用户抽吸时,第一气流通道中会产生自第一进气口流向第一出气口的气流,并且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交汇处连通的部分的气压大于第二气流通道的第二交汇处处的气压,即第二交汇处两侧存在压差,并且第二交汇处两侧的压差会驱使第一气流通道内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流入第二气流通道并被毛细吸液结构吸收,以减少第一气流通道内的积液,特别是减少雾化腔底部的积液,因而有利于缓解雾化器漏液的情况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2以及雾化器1,主机2电性连接雾化器1,用于向雾化器1供电,并且在用户抽吸时控制雾化器1工作,雾化气溶胶基质,以形成气雾供用户吸食。其中,雾化器1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替代实施例中,雾化器也可以一体集成于电子雾化装置,即电子雾化装置自身就包括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第一气流通道13,第一气流通道13分别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第一气流通道13内设有雾化组件14。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流通道151,第二气流通道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流通道13交汇形成第一交汇处1511和第二交汇处1512,其中第一交汇处1511位于第一出气口12与雾化组件14之间,第二交汇处1512位于第一进气口11与雾化组件14之间。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152,毛细吸液结构152与第二气流通道151连接。当第一出气口1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一气流通道13内靠近第二交汇处1512的积液通过第二交汇处151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51并被毛细吸液结构152吸收。其具体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雾化治疗雾化器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