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的制作方法

2021-01-06 19:01:43|319|起点商标网
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



背景技术:

在对茶叶进行发酵时要使得茶叶与发酵液充分接触,才能保证茶叶能够充分发酵,现有设备中基本上都是对茶叶进行搅拌使得茶叶与发酵液充分接触,这样会导致茶叶破损,增加了经济成本;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解决了茶叶不能与发酵液充分接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包括发酵箱,所述发酵箱的内部活动套接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圈固接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环形结构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圈固定有环形结构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靠近其外圈的一侧顶部固定有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所述过滤板的上方设置有推料机构,所述推料机构的顶部转动连接有l型结构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伸出发酵箱的一端活动套接有与发酵箱外壁固定的防护罩壳,所述防护罩壳的顶部内壁活动套接有蜗杆,所述蜗杆啮合有与第一固定杆外圈固接的第一涡轮,所述蜗杆啮合有位于第一涡轮下方的第二涡轮,所述第二涡轮的内圈固接有与发酵箱活动套接的l型结构的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伸入发酵箱内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环形结构的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底部外圈滑动连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发酵箱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部滑动套接有若干组堵料组元,所述堵料组元的一侧设置有与发酵箱内壁固定的梯形结构的固定框,所述堵料组元的上方设置有翻料机构。

优选的,所述推料机构包括位于过滤板上方的第二刮板,第二刮板的两端均固定有倾斜设置的第一刮板,两组第一刮板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且靠近发酵箱内壁的一组第一刮板与发酵箱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刮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顶部与第一固定杆的底部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翻料机构包括与发酵箱固接的第一水管,第一水管伸入发酵箱的一端底部固接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喷头,喷头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水管固定的翻料杆,第一水管伸出发酵箱的一端固接有第二水管,第二水管的另一端固接有抽水泵,抽水泵的另一端固接有水箱。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圈位置高于其外圈位置,过滤板的外圈位置高于其内圈位置,且过滤板的外圈与发酵箱的内壁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的横截面为t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上开设有出料口,堵料组元包括与第三固定杆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二堵料板,第二堵料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堵料板,第二堵料板的内部活动套接有第二转轴,相邻两组第二转轴的两端外圈之间均固定有偏转机构。

优选的,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与第二转轴外圈固定的第一偏转杆,第一偏转杆的另一端活动套接有中空结构的第二偏转杆,同一组偏转机构中的两组第二偏转杆相互靠近的一端铰接,第一偏转杆伸入第二偏转杆内部的一端固定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偏转杆的底部内壁固定,且其中一组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堵料板的底部固定有与第一连接杆顶部固定的固定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第一转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过滤板与翻转杆使得茶叶能够均与的分布在过滤板上,使得茶叶能够与发酵液充分接触,从而使得茶叶能够充分发酵;同时通过蜗杆、第一蜗轮、第二蜗轮、推料机构与堵料机构能够在茶叶发酵结束之后将茶叶送出发酵室,提高了出料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第一转轴与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第一堵料板与第二堵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第一偏转杆与第二偏转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发酵箱;2、第一转轴;3、第一固定板;4、过滤板;5、第二固定板;6、推料机构;7、第一固定杆;8、防护罩壳;9、第一涡轮;10、蜗杆;11、第二涡轮;12、第二固定杆;13、第三固定杆;14、第一连接杆;15、堵料组元;16、翻料机构;17、第一水管;18、第二水管;19、喷头;20、翻料杆;21、第二连接杆;22、第一刮板;23、第二刮板;24、抽水泵;25、水箱;26、第一电机;27、第一堵料板;28、第二堵料板;29、偏转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多功能用篮茶生产用发酵室,包括发酵箱1,发酵箱1的内部活动套接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2,第一转轴2的外圈固接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环形结构的第一固定板3,第一固定板3的外圈固定有环形结构的过滤板4,过滤板4靠近其外圈的一侧顶部固定有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5,过滤板4的上方设置有推料机构6,推料机构6的顶部转动连接有l型结构的第一固定杆7,第一固定杆7伸出发酵箱1的一端活动套接有与发酵箱1外壁固定的防护罩壳8,防护罩壳8的顶部内壁活动套接有蜗杆10,蜗杆10啮合有与第一固定杆7外圈固接的第一涡轮9,蜗杆10啮合有位于第一涡轮9下方的第二涡轮11,第二涡轮11的内圈固接有与发酵箱1活动套接的l型结构的第二固定杆12,第二固定杆12伸入发酵箱1内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环形结构的第三固定杆13,第三固定杆13的底部外圈滑动连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连接杆14,第一连接杆14的另一端与发酵箱1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4的顶部滑动套接有若干组堵料组元15,堵料组元15的一侧设置有与发酵箱1内壁固定的梯形结构的固定框,堵料组元15的上方设置有翻料机构16;在对蓝茶进发酵时,首先将原料送至过滤板4上,然后,第一转轴2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3转动,第一固定板3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过滤板4转动,过滤板4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固定板5转动,过滤板4转动带动第一堵料板27一同转动,第一堵料板27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堵料板28转动,第二堵料板28沿着第三固定杆13转动,过滤板4转动的同时带动位于其上方的茶叶一同进行转动,当转动与翻料杆20接触时,翻料杆20将茶叶均匀的铺在过滤板4上,同时抽水泵24将水箱25中的发酵液通过第二水管18送至第一水管17,再由喷头19喷出,当翻转杆20将茶叶均匀的铺在过滤板4上时,同时对茶叶进行翻动,使得发酵液能够充分的与茶叶进行接触,同时避免损伤茶叶;当发酵结束之后,要对茶叶进行出料时,首先,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蜗杆10转动,蜗杆10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蜗轮9与第二蜗轮11转动,第一蜗轮9带动第一固定杆7转动,第一固定杆7带动第二连接杆21发生偏转,第二连接杆21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刮板23向下移动,第二刮板2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刮板22向下移动,两组第一刮板22分别与第一固定板3与第二固定板5接触,第三刮板23与过滤板4接触,同时第二蜗轮1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固定杆12转动,第二固定杆12转动使得第一连接杆14带动第三固杆13向下移动,第三固定杆13向下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堵料板28一同向下移动,第二堵料板28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堵料板27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堵料板27与出料口分离,当第一堵料板27向下移动的同时与固定框抵触,当第一堵料板27移动与堵固定框分离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使得第二偏转杆沿着第一偏转杆滑动,从而使得相邻两组第一堵料板27之间的距离增大,然后第一转轴2继续带动过滤板4转动,从而第一刮板22与第二刮板23将茶叶从出料口送出,层层向下,该装置能够使得茶叶与发酵液充分接触,使得茶叶充分发酵,同时也避免对茶叶进行翻转时对茶叶产生损坏,降低了经济损失。

进一步的,推料机构6包括位于过滤板4上方的第二刮板23,第二刮板23的两端均固定有倾斜设置的第一刮板22,两组第一刮板22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且靠近发酵箱1内壁的一组第一刮板22与发酵箱1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刮板23的顶部固定有第二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1的顶部与第一固定杆7的底部转动连接;第一蜗轮9带动第一固定杆7转动,第一固定杆7带动第二连接杆21发生偏转,第二连接杆21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刮板23向下移动,第二刮板2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刮板22向下移动,两组第一刮板22分别与第一固定板3与第二固定板5接触,第三刮板23与过滤板4接触,从而将茶叶从过滤板4上推出。

尤其是,翻料机构16包括与发酵箱1固接的第一水管17,第一水管17伸入发酵箱1的一端底部固接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喷头19,喷头19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水管17固定的翻料杆20,第一水管17伸出发酵箱1的一端固接有第二水管18,第二水管18的另一端固接有抽水泵24,抽水泵24的另一端固接有水箱25;通过抽水泵24将水箱25中的发酵液通过第二水管18送至第一水管17,再由喷头19喷出,当翻转杆20将茶叶均匀的铺在过滤板4上时,同时对茶叶进行翻动,使得发酵液能够充分的与茶叶进行接触。

值得说明的,第一固定板3的内圈位置高于其外圈位置,过滤板4的外圈位置高于其内圈位置,且过滤板4的外圈与发酵箱1的内壁固定;使得茶叶能够落在过滤板4上,从而与发酵液进行均匀接触。

此外,第三固定杆13的横截面为t型结构;使得第二堵料板28能够沿着第三固定杆13转动,且能够将第三固定杆13上的粘的茶叶推落。

过滤板4上开设有出料口,堵料组元15包括与第三固定杆13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二堵料板28,第二堵料板28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堵料板27,第二堵料板28的内部活动套接有第二转轴,相邻两组第二转轴的两端外圈之间均固定有偏转机构29;通过第一堵料板27与第二堵料板28与出料口滑动连接,控制茶叶是进行发酵还是发酵结束之后进行出料。

偏转机构29包括与第二转轴外圈固定的第一偏转杆,第一偏转杆的另一端活动套接有中空结构的第二偏转杆,同一组偏转机构29中的两组第二偏转杆相互靠近的一端铰接,第一偏转杆伸入第二偏转杆内部的一端固定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偏转杆的底部内壁固定,且其中一组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堵料板28的底部固定有与第一连接杆14顶部固定的固定轴;当第一堵料板27向下移动的同时与固定框抵触,当第一堵料板27移动与堵固定框分离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使得第二偏转杆沿着第一偏转杆滑动,从而使得相邻两组第一堵料板27之间的距离增大;避免第一堵料板27对茶叶出料时产生阻碍。

工作原理:在对蓝茶进发酵时,首先将原料送至过滤板4上,然后,第一转轴2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3转动,第一固定板3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过滤板4转动,过滤板4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固定板5转动,过滤板4转动带动第一堵料板27一同转动,第一堵料板27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堵料板28转动,第二堵料板28沿着第三固定杆13转动,过滤板4转动的同时带动位于其上方的茶叶一同进行转动,当转动与翻料杆20接触时,翻料杆20将茶叶均匀的铺在过滤板4上,同时抽水泵24将水箱25中的发酵液通过第二水管18送至第一水管17,再由喷头19喷出,当翻转杆20将茶叶均匀的铺在过滤板4上时,同时对茶叶进行翻动,使得发酵液能够充分的与茶叶进行接触,同时避免损伤茶叶;

当发酵结束之后,要对茶叶进行出料时,首先,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蜗杆10转动,蜗杆10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蜗轮9与第二蜗轮11转动,第一蜗轮9带动第一固定杆7转动,第一固定杆7带动第二连接杆21发生偏转,第二连接杆21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刮板23向下移动,第二刮板2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刮板22向下移动,两组第一刮板22分别与第一固定板3与第二固定板5接触,第三刮板23与过滤板4接触,同时第二蜗轮1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固定杆12转动,第二固定杆12转动使得第一连接杆14带动第三固杆13向下移动,第三固定杆13向下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堵料板28一同向下移动,第二堵料板28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堵料板27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堵料板27与出料口分离,当第一堵料板27向下移动的同时与固定框抵触,当第一堵料板27移动与堵固定框分离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使得第二偏转杆沿着第一偏转杆滑动,从而使得相邻两组第一堵料板27之间的距离增大,然后第一转轴2继续带动过滤板4转动,从而第一刮板22与第二刮板23将茶叶从出料口送出,层层向下,该装置能够使得茶叶与发酵液充分接触,使得茶叶充分发酵,同时也避免对茶叶进行翻转时对茶叶产生损坏,降低了经济损失。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