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末冶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或用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类型制品的工艺技术,粉末冶金法与生产陶瓷有相似的地方,均属于粉末烧结技术,因此,一系列粉末冶金新技术也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制备,由于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它已成为解决新材料问题的钥匙,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压制成型是粉末冶金及其重要的一道工艺,即将装入密封、弹性模具中的物料压制成所需的形状,当压制完成后需要将棒料从模具中取出再烧结,经过压制后棒料与模具内壁之间存在缝隙,若由人工将压制后的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很容易与模具内壁产生摩擦碰撞,从而有损坏棒料的风险。
综上,需要研发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目前压制成型是粉末冶金及其重要的一道工艺,即将装入密封、弹性模具中的物料压制成所需的形状,当压制完成后需要将棒料从模具中取出再烧结,经过压制后棒料与模具内壁之间存在缝隙,若由人工将压制后的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很容易与模具内壁产生摩擦碰撞,从而有损坏棒料的风险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包括有底架、夹持机构、翻转机构、脱模机构和控制屏;底架与夹持机构相连接;底架与翻转机构相连接;底架与脱模机构相连接;底架与控制屏相连接;夹持机构与翻转机构相连接;翻转机构与脱模机构相连接。
作为优选,夹持机构包括有第一传动杆、第一支架、第一锥齿轮、第一夹持器、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二夹持器、转动杆、第二锥齿轮、第三夹持器、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第四夹持器、第一电动推杆和推板;第一传动杆与第一支架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一传动杆与翻转机构相连接;第一支架与转动杆进行固接;第一支架与第一夹持器相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夹持器相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三夹持器相连接;第一支架与第四夹持器相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锥齿轮与第一夹持器相连接;第一夹持器与第一传动轮相连接;第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与第二夹持器相连接;转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二锥齿轮与第三夹持器相连接;第三夹持器与第三传动轮相连接;第三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与第四夹持器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与推板相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夹持器包括有第一丝杆、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和第一光杆;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夹持板进行旋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二夹持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夹持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二夹持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夹持板与第一支架进行焊接。
作为优选,翻转机构包括有蜗轮、第二传动杆、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一套杆、第三传动杆、第一连接板、第二电动推杆、第三锥齿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四传动杆、第九传动轮、第二套杆、第一直齿轮、第一支板、第三电动推杆、第二直齿轮、第十传动轮、第三套杆、第五传动杆、第二连接板、第四电动推杆和第四锥齿轮;蜗轮与脱模机构相连接;第二传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二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五传动轮进行固接;蜗轮内部轴心与第二传动杆进行固接;第二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七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三传动杆进行固接;第一套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一套杆内部轴心与第三传动杆相连接;第三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第三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三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三锥齿轮旁边设置有夹持机构;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四传动杆进行固接;第四传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四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九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四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二套杆相连接;第九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套杆外表面与第一直齿轮进行固接;第二套杆外表面与第一支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直齿轮旁边设置有第二直齿轮;第一支板与第三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二直齿轮内部轴心与第一传动杆进行固接;第十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三套杆进行固接;第三套杆内部轴心与第五传动杆相连接;第三套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五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二连接板相连接;第五传动杆外表面与第四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二连接板与第四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四电动推杆与底架相连接。
作为优选,脱模机构包括有电机、第六传动杆、第五锥齿轮、第六锥齿轮、第七传动杆、第二支架、蜗杆、第十一传动轮、第十二传动轮、第八传动杆、第二支板、第四套杆、第三直齿轮、第五电动推杆、第四直齿轮、第二丝杆、电动滑架、第二光杆、第一电动夹、第二电动夹和电动滑轨;电机输出轴与第六传动杆进行固接;第六传动杆外表面与底架相连接;第六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五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五锥齿轮与第六锥齿轮相啮合;第六锥齿轮内部轴心与第七传动杆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外表面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外表面与蜗杆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外表面与第二支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支架与底架相连接;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第十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内部轴心与第八传动杆进行固接;第八传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八传动杆外表面与第四套杆相连接;第二支板与第五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四套杆外表面与第二支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四套杆外表面与第三直齿轮进行固接;第五电动推杆与底架相连接;第三直齿轮旁边设置有第四直齿轮;第四直齿轮内部轴心与第二丝杆进行固接;第二丝杆与电动滑架相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与第一电动夹进行旋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与第二电动夹进行旋接;电动滑架与第二光杆进行焊接;电动滑架与电动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光杆外表面与第一电动夹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光杆外表面与第二电动夹进行滑动连接;电动滑轨与底架相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表面设置有吸盘。
作为优选,第三传动杆与第一套杆连接处、第四传动杆与第二套杆连接处的外环面均设置有一直切面。
作为优选,第五传动杆与第三套杆连接处、第八传动杆与第四套杆连接处的外环面均设置有一直切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为解决现有目前压制成型是粉末冶金及其重要的一道工艺,即将装入密封、弹性模具中的物料压制成所需的形状,当压制完成后需要将棒料从模具中取出再烧结,经过压制后棒料与模具内壁之间存在缝隙,若由人工将压制后的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很容易与模具内壁产生摩擦碰撞,从而有损坏棒料的风险的缺点。
通过设置夹持机构、翻转机构和脱模机构;使用时先将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放置到所要使用的位置,然后外接电源,通过控制屏控制启动;首先利用夹持机构将模具夹持住,接着打开模具的一端的盖子,由夹持机构将棒料固定在模具中心,然后翻转机构将模具和棒料一起翻转一百八十度,最后再由脱模机构将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如此棒料与模具内壁就不回发生摩擦碰撞从而损坏。
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将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取出过程中可防止棒料与模具内壁发生摩擦碰撞,有效保证了棒料脱模后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夹持器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夹持器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翻转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脱模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_底架,2_夹持机构,3_翻转机构,4_脱模机构,5_控制屏,201_第一传动杆,202_第一支架,203_第一锥齿轮,204_第一夹持器,205_第一传动轮,206_第二传动轮,207_第二夹持器,208_转动杆,209_第二锥齿轮,2010_第三夹持器,2011_第三传动轮,2012_第四传动轮,2013_第四夹持器,2014_第一电动推杆,2015_推板,20401_第一丝杆,20402_第一夹持板,20403_第二夹持板,20404_第一光杆,301_蜗轮,302_第二传动杆,303_第五传动轮,304_第六传动轮,305_第一套杆,306_第三传动杆,307_第一连接板,308_第二电动推杆,309_第三锥齿轮,3010_第七传动轮,3011_第八传动轮,3012_第四传动杆,3013_第九传动轮,3014_第二套杆,3015_第一直齿轮,3016_第一支板,3017_第三电动推杆,3018_第二直齿轮,3019_第十传动轮,3020_第三套杆,3021_第五传动杆,3022_第二连接板,3023_第四电动推杆,3024_第四锥齿轮,401_电机,402_第六传动杆,403_第五锥齿轮,404_第六锥齿轮,405_第七传动杆,406_第二支架,407_蜗杆,408_第十一传动轮,409_第十二传动轮,4010_第八传动杆,4011_第二支板,4012_第四套杆,4013_第三直齿轮,4014_第五电动推杆,4015_第四直齿轮,4016_第二丝杆,4017_电动滑架,4018_第二光杆,4019_第一电动夹,4020_第二电动夹,4021_电动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如图1-8所示,包括有底架1、夹持机构2、翻转机构3、脱模机构4和控制屏5;底架1与夹持机构2相连接;底架1与翻转机构3相连接;底架1与脱模机构4相连接;底架1与控制屏5相连接;夹持机构2与翻转机构3相连接;翻转机构3与脱模机构4相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可防止与模具摩擦碰撞的脱模装置放置到所要使用的位置,然后外接电源,通过控制屏5控制启动;首先利用夹持机构2将模具夹持住,接着打开模具的一端的盖子,由夹持机构2将棒料固定在模具中心,然后翻转机构3将模具和棒料一起翻转一百八十度,最后再由脱模机构4将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如此棒料与模具内壁就不回发生摩擦碰撞从而损坏;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将棒料从模具内取出,取出过程中可防止棒料与模具内壁发生摩擦碰撞,有效保证了棒料脱模后的质量。
夹持机构2包括有第一传动杆201、第一支架202、第一锥齿轮203、第一夹持器204、第一传动轮205、第二传动轮206、第二夹持器207、转动杆208、第二锥齿轮209、第三夹持器2010、第三传动轮2011、第四传动轮2012、第四夹持器2013、第一电动推杆2014和推板2015;第一传动杆201与第一支架202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201与底架1相连接;第一传动杆201与翻转机构3相连接;第一支架202与转动杆208进行固接;第一支架202与第一夹持器204相连接;第一支架202与第二夹持器207相连接;第一支架202与第三夹持器2010相连接;第一支架202与第四夹持器2013相连接;第一支架202与第一电动推杆2014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锥齿轮203与第一夹持器204相连接;第一夹持器204与第一传动轮205相连接;第一传动轮205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206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206与第二夹持器207相连接;转动杆208与底架1相连接;第二锥齿轮209与第三夹持器2010相连接;第三夹持器2010与第三传动轮2011相连接;第三传动轮2011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2012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2012与第四夹持器201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2014与推板2015相连接。
首先脱模机构4里的电机401启动带动翻转机构3里的第二直齿轮3018转动,第二直齿轮3018转动带动第一传动杆201转动,第一传动杆201转动带动第一支架202及其相连接的零件以转动杆208为轴转动一百八十度,使得第一锥齿轮203与第四锥齿轮3024相啮合,第二锥齿轮209与第三锥齿轮309相啮合,第一电动推杆2014处于上方,然后使第二直齿轮3018停止转动使得第一支架202及其相连接的零件停止转动;接着将模具放置在第一夹持器204、第二夹持器207、第三夹持器2010和第四夹持器2013中间,脱模机构4里的电机401启动带动翻转机构3里的第三锥齿轮309和第四锥齿轮3024转动,第三锥齿轮309和第四锥齿轮3024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09和第一锥齿轮203转动,第一锥齿轮203和第二锥齿轮209转动分别带动第一夹持器204和第三夹持器2010夹工作夹持住模具的上半部分,第一夹持器204和第三夹持器2010夹工作同时带动第一传动轮205和第三传动轮2011转动,第一传动轮205和第三传动轮2011转动分别带动第二传动轮206和第四传动轮2012转动,第二传动轮206和第四传动轮2012转动分别带动第二夹持器207和第四夹持器2013工作,从而将模具下半部分夹持住,然后第三锥齿轮309和第四锥齿轮3024停止转动;接着由工作人员打开模具上盖,第一电动推杆2014启动带动推板2015向下抵住棒料的一端,使棒料一直处于悬空状态,在旋转过程中不与模具内壁发生碰撞,最后第二直齿轮3018继续转动使得第一支架202及其相连接的零件再次转动一百八十度,使得模具开口朝下。
第一夹持器204包括有第一丝杆20401、第一夹持板20402、第二夹持板20403和第一光杆20404;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一夹持板20402进行旋接;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二夹持板204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一锥齿轮203进行固接;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一传动轮205进行固接;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一夹持板20402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20401外表面与第二夹持板20403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夹持板20403与第一支架202进行焊接。
第一夹持器204工作原理如下,第一锥齿轮203转动带动第一丝杆20401转动,由于第一光杆20404的作用,第一丝杆20401转动带动第一夹持板20402向第二夹持板20403方向移动,两者相互靠近从而将模具夹持住,第二夹持器207、第三夹持器2010和第四夹持器2013的结构和原理与第一夹持器204的一致。
翻转机构3包括有蜗轮301、第二传动杆302、第五传动轮303、第六传动轮304、第一套杆305、第三传动杆306、第一连接板307、第二电动推杆308、第三锥齿轮309、第七传动轮3010、第八传动轮3011、第四传动杆3012、第九传动轮3013、第二套杆3014、第一直齿轮3015、第一支板3016、第三电动推杆3017、第二直齿轮3018、第十传动轮3019、第三套杆3020、第五传动杆3021、第二连接板3022、第四电动推杆3023和第四锥齿轮3024;蜗轮301与脱模机构4相连接;第二传动杆302与底架1相连接;第二传动杆302外表面与第五传动轮303进行固接;蜗轮301内部轴心与第二传动杆302进行固接;第二传动杆302外表面与第七传动轮3010进行固接;第五传动轮3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304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304内部轴心与第三传动杆306进行固接;第一套杆305与底架1相连接;第一套杆305内部轴心与第三传动杆306相连接;第三传动杆306外表面与第一连接板307相连接;第三传动杆306外表面与第三锥齿轮309进行固接;第一连接板307与第二电动推杆308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308与底架1相连接;第三锥齿轮309旁边设置有夹持机构2;第七传动轮3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3011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3011内部轴心与第四传动杆3012进行固接;第四传动杆3012与底架1相连接;第四传动杆3012外表面与第九传动轮3013进行固接;第四传动杆3012外表面与第二套杆3014相连接;第九传动轮301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3019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套杆3014外表面与第一直齿轮3015进行固接;第二套杆3014外表面与第一支板3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直齿轮3015旁边设置有第二直齿轮3018;第一支板3016与第三电动推杆3017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3017与底架1相连接;第二直齿轮3018内部轴心与第一传动杆201进行固接;第十传动轮3019内部轴心与第三套杆3020进行固接;第三套杆3020内部轴心与第五传动杆3021相连接;第三套杆3020与底架1相连接;第五传动杆3021外表面与第二连接板3022相连接;第五传动杆3021外表面与第四锥齿轮3024进行固接;第二连接板3022与第四电动推杆3023相连接;第四电动推杆3023与底架1相连接。
翻转机构3主要带动夹持机构2进行翻转,即电机401启动时带动第六传动杆402转动,第六传动杆402转动带动第五锥齿轮403转动,第五锥齿轮403转动带动第六锥齿轮404转动,第六锥齿轮404转动带动第七传动杆405转动,第七传动杆405转动带动蜗杆407转动,蜗杆407转动带动蜗轮301转动,蜗轮301转动带动第七传动轮3010转动,第七传动轮3010转动带动第八传动轮3011转动,第八传动轮3011转动带动第四传动杆3012转动,第四传动杆3012转动带动第九传动轮3013转动,第九传动轮3013转动带动第二套杆3014转动,第二套杆3014转动带动第一直齿轮3015转动,然后第三电动推杆3017启动带动第一支板3016移动,第一支板3016移动带动第二套杆3014和第一直齿轮3015移动,移动至第一直齿轮3015与第二直齿轮3018相啮合,则第一直齿轮3015转动带动第二直齿轮3018转动,第二直齿轮3018转动带动第一传动杆201转动,从而实现对第一支架202的翻转;另外第四传动杆3012转动带动第十传动轮3019转动,第十传动轮3019转动带动第三套杆3020转动,第三套杆3020转动带动第五传动杆3021转动,第五传动杆3021转动带动第四锥齿轮3024转动,接着第四电动推杆3023启动带动第二连接板3022移动,第二连接板3022移动带动第五传动杆3021和第四锥齿轮3024移动,移动与第一锥齿轮203相啮合从而带动第一夹持器204和第二夹持器207工作,而第三夹持器2010和第四夹持器2013由第三锥齿轮309带动工作,即第二传动杆302转动还带动第五传动轮303转动,第五传动轮303转动带动第六传动轮304转动,第六传动轮304转动带动第一套杆305转动,第一套杆305转动带动第三传动杆306转动,第三传动杆306转动带动第三锥齿轮309转动,接着第二电动推杆308启动带动第一连接板307移动,第一连接板307移动带动第三传动杆306和第三锥齿轮309移动,移动至与第三传动轮2011相啮合,从而实现带动第三夹持器2010和第四夹持器2013工作。
脱模机构4包括有电机401、第六传动杆402、第五锥齿轮403、第六锥齿轮404、第七传动杆405、第二支架406、蜗杆407、第十一传动轮408、第十二传动轮409、第八传动杆4010、第二支板4011、第四套杆4012、第三直齿轮4013、第五电动推杆4014、第四直齿轮4015、第二丝杆4016、电动滑架4017、第二光杆4018、第一电动夹4019、第二电动夹4020和电动滑轨4021;电机401输出轴与第六传动杆402进行固接;第六传动杆402外表面与底架1相连接;第六传动杆402外表面与第五锥齿轮403进行固接;第五锥齿轮403与第六锥齿轮404相啮合;第六锥齿轮404内部轴心与第七传动杆405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405外表面与第十一传动轮408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405外表面与蜗杆407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405外表面与第二支架406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支架406与底架1相连接;蜗杆407与蜗轮301相啮合;第十一传动轮408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40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409内部轴心与第八传动杆4010进行固接;第八传动杆4010与底架1相连接;第八传动杆4010外表面与第四套杆4012相连接;第二支板4011与第五电动推杆4014相连接;第四套杆4012外表面与第二支板4011进行转动连接;第四套杆4012外表面与第三直齿轮4013进行固接;第五电动推杆4014与底架1相连接;第三直齿轮4013旁边设置有第四直齿轮4015;第四直齿轮4015内部轴心与第二丝杆4016进行固接;第二丝杆4016与电动滑架4017相连接;第二丝杆4016外表面与第一电动夹4019进行旋接;第二丝杆4016外表面与第二电动夹4020进行旋接;电动滑架4017与第二光杆4018进行焊接;电动滑架4017与电动滑轨4021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光杆4018外表面与第一电动夹4019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光杆4018外表面与第二电动夹4020进行滑动连接;电动滑轨4021与底架1相连接。
最后将棒料从模具内取出,首先电机401启动带动第六传动杆402转动,第六传动杆402转动带动第五锥齿轮403转动,第五锥齿轮403转动带动第六锥齿轮404转动,第六锥齿轮404转动带动第七传动杆405转动,第七传动杆405转动带动第十一传动轮408转动,第十一传动轮408转动第十二传动轮409转动,第十二传动轮409转动带动第八传动杆4010转动,第八传动杆4010转动带动第四套杆4012转动,第四套杆4012转动带动第三直齿轮4013转动,接着第五电动推杆4014启动带动第二支板4011移动,第二支板4011移动带动第四套杆4012和第三直齿轮4013移动,移动至第三直齿轮4013与第四直齿轮4015相啮合,第四直齿轮4015转动带动第二丝杆4016转动,由于第二光杆4018的作用,第二丝杆4016转动只会带动第一电动夹4019和第二电动夹4020上下移动,移动至模具下方时停止,接着第五电动推杆4014启动间接带动第三直齿轮4013向下移动使得第一电动夹4019和第二电动夹4020停止移动,然后第一电动推杆2014启动带动推板2015向下移动使得棒料向下掉落一小段距离,然后电动滑架4017启动沿着电动滑轨4021滑动带动第一电动夹4019和第二电动夹4020往前移动夹持住棒料,此时第一电动推杆2014启动在与第一支架202连接的滑槽上滑动,方便第一电动夹4019和第二电动夹4020取出棒料,即第五电动推杆4014启动间接带动第三直齿轮4013移动,移动至与第四直齿轮4015啮合,然后电机401反转使得第一电动夹4019和第二电动夹4020变为向下移动,从而将夹持住的棒料带出模具。
第一夹持板20402和第二夹持板20403表面设置有吸盘。
可以方便固定住模具。
第三传动杆306与第一套杆305连接处、第四传动杆3012与第二套杆3014连接处的外环面均设置有一直切面。
可以使得第三传动杆306和第四传动杆3012可以分别在第一套杆305和第二套杆3014内滑动又能被其带动转动。
第五传动杆3021与第三套杆3020连接处、第八传动杆4010与第四套杆4012连接处的外环面均设置有一直切面。
可以使得第五传动杆3021和第八传动杆4010第三套杆3020和第四套杆4012内滑动又能被其带动转动。
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