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的制作方法

2021-01-28 14:01:08|208|起点商标网
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乐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箜篌,尤其涉及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



背景技术:

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汉服文化风靡社会、诗词歌赋掀起热潮,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崇感和自豪感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乐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人们逐渐尝试在学习、欣赏和演奏的过程中体会中国传统乐器所带来的精神升华。

箜篌是去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在十四世纪后期慢慢不再流行。从结构上看,箜篌可分为琴架、琴弦和共鸣腔三个部分。琴弦绷紧固定在琴架上,琴弦的中部与设置于共鸣腔上的传音码接触,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琴弦的振动会通过传音码传播到共鸣腔内,带动共鸣腔内的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箜篌中,共鸣腔通常是嵌套设置于琴架内,共鸣腔与琴架的接触面积较大,相当于共鸣腔与琴架一体设置。这样的设置方式会导致琴架吸收琴弦较大部分的振动能量,共鸣腔内部的空气难以发生振动,进而存在发音模糊不精确的问题,极大影响箜篌的音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将共鸣腔与琴架分开设置,提高共鸣腔内部空气的振动效果,使得发音更加清脆准确,有助于提高箜篌的音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包括:

琴架;

共鸣腔,所述共鸣腔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固定架设于琴架上,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琴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共鸣腔固定连接;

琴弦,所述琴弦的两端与所述琴架固定连接,所述琴弦的中部与设置于所述共鸣腔上的传音码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将共鸣腔架设于琴架上,使得共鸣腔与琴架之间相互分离,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一般一体设置,当琴弦带动共鸣腔内部空气产生振动时,通过连接组件的分隔作用能够避免琴架吸收琴弦的振动能量,提高共鸣腔内部空气的振动效果,使得发音更加清脆准确,有助于提高箜篌的音质。

进一步地,所述琴架分为上支撑琴柱、下支撑琴柱、左支撑琴柱和右支撑琴柱,所述上支撑琴柱、所述左支撑琴柱、所述下支撑琴柱和所述右支撑琴柱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所述琴架;

所述琴弦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和所述下支撑琴柱上,所述共鸣腔位于所述上支撑琴柱、所述左支撑琴柱、所述下支撑琴柱和所述右支撑琴柱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支撑琴柱、下支撑琴柱、左支撑琴柱和右支撑琴柱组成琴架结构,从而对共鸣腔和琴弦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琴柱上设置有松紧调节组件、上平衡组件和转调组件,所述下支撑琴柱上设置有下平衡组件;

所述琴弦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上,所述琴弦还抵接于所述上平衡组件和所述转调组件上,所述琴弦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衡组件上;

所述上平衡组件和所述下平衡组件的长度相等。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琴弦通过松紧调节组件、上平衡组件、转调组件和下平衡组件设置于琴架上,其中,松紧调节组件用于调整琴弦的紧绷程度,转调组件用于实现转调功能,而长度相等的上平衡组件和下平衡组件则用于改变琴弦的延伸方向,有助于使得琴弦与共鸣腔的侧面保持相对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包括固定支撑臂、第一旋转调节臂和第二旋转调节臂;

所述固定支撑臂的外侧面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固定支撑臂固定嵌设于所述上支撑琴柱内,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的两侧;

所述固定支撑臂两端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纳孔和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所述固定支撑臂、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为同轴设置;

所述固定支撑臂两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通孔和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撑臂上;

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上设置有缠绕通孔,所述琴弦穿过所述缠绕通孔后绑定于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或者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支撑臂、第一旋转调节臂和第二旋转调节臂组成松紧调节组件,固定支撑臂固定嵌设于上支撑琴柱内,而第一旋转调节臂和第二旋转调节臂则分别设置于上支撑琴柱的两侧,能够避免紧绷的琴弦将松紧调节组件拉动移位,有效防止发生松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臂为圆柱状结构或者多边柱状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固定支撑臂设置为圆柱状结构或者多边柱状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另一方面还能提高防松动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转调组件包括转调固定底座和转调旋转盘,所述转调旋转盘铰接于所述转调固定底座上;

所述转调固定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上,所述转调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弧形通孔,所述转调旋转盘上设置有琴弦支撑臂和转调操作臂,所述琴弦支撑臂穿设于所述弧形通孔内;

所述转调操作臂带动所述转调旋转盘相对所述转调固定底座旋转,所述琴弦支撑臂在所述弧形通孔内运动,从而进行转调操作。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相互铰接的转调固定底座和转调旋转盘,配合弧形通孔、琴弦支撑臂和转调操作臂,即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转调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共鸣腔包括侧边骨架、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所述侧边骨架上设置有若干个传音孔,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侧边骨架的两边,所述侧边骨架、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围设形成发音腔体。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侧边骨架、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三大部件组成完整的共鸣腔,使得箜篌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为块状结构,所述连接组件中设置有内螺纹通孔,所述琴架、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共鸣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合共鸣腔的结构,通过螺栓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安装,具有优化结构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琴架的下方设置有一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下方还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脚。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撑底座和支撑脚支撑起箜篌,能够保持箜篌的稳定性,更加便于演奏者演奏。

进一步地,所述琴架、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共鸣腔为木质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木质结构作为琴架、连接组件和共鸣腔,有助于提升箜篌的音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松紧调节组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松紧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中转调组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中转调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中共鸣腔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中共鸣腔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琴架1、共鸣腔2、连接组件3、支撑底座4、支撑脚5;

上支撑琴柱101、下支撑琴柱102、左支撑琴柱103、右支撑琴柱104、松紧调节组件105、上平衡组件106、转调组件107、下平衡组件108;

固定支撑臂1051、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

固定底座1071、转调旋转盘1072;

侧边骨架201、第一侧面板202、第二侧面板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箜篌作为中华传统乐器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箜篌可分为琴架、琴弦和共鸣腔三个部分,共鸣腔上固定设置有传音码,琴弦的中部与传音码接触。箜篌的发音原理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琴弦的振动会通过传音码传播到共鸣腔内,带动共鸣腔内的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现有技术的箜篌中,共鸣腔通常是嵌套设置于琴架内,共鸣腔与琴架的接触面积较大,相当于共鸣腔与琴架为一体设置结构,如中国专利201620803008.6。这样的设置方式会导致琴架吸收琴弦较大部分的振动能量,共鸣腔内部的空气难以发生振动,进而存在发音模糊不精确的问题,极大影响箜篌的音质。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箜篌的音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包括琴架1、共鸣腔2、连接组件3和琴弦。所述琴架1、所述连接组件3和所述共鸣腔2为木质结构。其中,琴架1用于支撑起共鸣腔2和琴弦,琴弦用于发出特定频率的振动,而共鸣腔2则用于根据琴弦的振动而发出特定的声响。所述琴弦的两端与所述琴架1固定连接,所述琴弦的中部与设置于所述共鸣腔2上的传音码接触。

现有技术的箜篌通常都是将共鸣腔2直接设置于琴架1上,共鸣腔2的边缘有几乎一半甚至大于一半的面积与琴架1直接接触。与现有技术中的箜篌不同,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连接组件3,通过连接组件3将共鸣腔2间接设置于琴架1上。具体地,所述共鸣腔2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3固定架设于琴架1上,所述连接组件3的一端与所述琴架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3的另一端与所述共鸣腔2固定连接。

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3将共鸣腔2架设于琴架1上,使得共鸣腔2与琴架1之间相互分离,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一般一体设置,当琴弦带动共鸣腔2内部空气产生振动时,通过连接组件3的分隔作用能够避免琴架1吸收琴弦的振动能量,提高共鸣腔2内部空气的振动效果,使得发音更加清脆准确,有助于提高箜篌的音质。具体地,所述连接组件3可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只要能够将共鸣腔2架设于琴架1上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对连接组件3的数量作出限定。

如图2所示,所述琴架1分为上支撑琴柱101、下支撑琴柱102、左支撑琴柱103和右支撑琴柱104,所述上支撑琴柱101、所述左支撑琴柱103、所述下支撑琴柱102和所述右支撑琴柱10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所述琴架1;所述琴弦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101和所述下支撑琴柱102上,所述共鸣腔2位于所述上支撑琴柱101、所述左支撑琴柱103、所述下支撑琴柱102和所述右支撑琴柱104之间。

通过上支撑琴柱101、下支撑琴柱102、左支撑琴柱103和右支撑琴柱104组成琴架1结构,从而对共鸣腔2和琴弦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具体地,上支撑琴柱101、下支撑琴柱102、左支撑琴柱103和右支撑琴柱104之间的结构连接关系可作适当调整,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支撑琴柱102和左支撑琴柱103为一体化结构。

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上支撑琴柱101上设置有松紧调节组件105、上平衡组件106和转调组件107,所述下支撑琴柱102上设置有下平衡组件108;所述琴弦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105上,所述琴弦还抵接于所述上平衡组件106和所述转调组件107上,所述琴弦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衡组件108上。琴弦通过松紧调节组件105、上平衡组件106、转调组件107和下平衡组件108设置于琴架1上,其中,松紧调节组件105用于调整琴弦的紧绷程度,转调组件107用于实现转调功能。另外,所述上平衡组件106和所述下平衡组件108的长度相等;长度相等的上平衡组件106和下平衡组件108则用于改变琴弦的延伸方向,有助于使得琴弦与共鸣腔2的侧面保持相对平行。

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松紧调节组件105包括固定支撑臂1051、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具体地,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的外侧面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固定嵌设于所述上支撑琴柱101内,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101的两侧。

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两端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纳孔和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为同轴设置。

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两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通孔和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上;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上设置有缠绕通孔,所述琴弦穿过所述缠绕通孔后绑定于所述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或者所述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上。

现有技术中也会设置有松紧调节组件,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松紧调节组件一般为类似钉子的结构,一端打入琴架内,另一端露出在外,通过露出在外的一端进行松紧调节。琴弦一般都处于紧绷状态,可以想像的是,久而久之,松紧调节组件就会出现松动,严重时将无法使得琴弦保持紧绷状态。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支撑臂1051、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组成松紧调节组件105,即可防止松紧调节组件105出现松动。

一方面,在固定支撑臂1051的外侧面设置有防滑条纹,固定支撑臂1051固定嵌设于上支撑琴柱101内,当琴弦拉动松紧调节组件105发生旋转时,防滑条纹能够有效防止松紧调节组件105与琴架1发生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固定支撑臂1051两端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纳孔和第二容纳孔,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容纳孔内,而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则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容纳孔内,琴弦的紧绷力只能施加在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上,至多只会使得第一旋转调节臂1052和第二旋转调节臂1053相对于固定支撑臂1051发生相对移动,而不会使得松紧调节组件105与琴架1发生相对移动。具体地,所述固定支撑臂1051为圆柱状结构或者多边柱状结构。将固定支撑臂1051设置为圆柱状结构或者多边柱状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另一方面还能提高防松动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地,所述转调组件107包括转调固定底座1071和转调旋转盘1072,所述转调旋转盘1072铰接于所述转调固定底座1071上;所述转调固定底座1071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琴柱101上,所述转调固定底座1071上设置有弧形通孔,所述转调旋转盘1072上设置有琴弦支撑臂和转调操作臂,所述琴弦支撑臂穿设于所述弧形通孔内;所述转调操作臂带动所述转调旋转盘1072相对所述转调固定底座1071旋转,所述琴弦支撑臂在所述弧形通孔内运动,从而进行转调操作。通过相互铰接的转调固定底座1071和转调旋转盘1072,配合弧形通孔、琴弦支撑臂和转调操作臂,即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转调功能。

当需要转调时,演奏者捏住转调操作臂并用力驱动转调旋转盘1072旋转,转调旋转盘1072会带动琴弦支撑臂沿着弧形通孔旋转,从而将琴弦顶起,实现转调功能。当不需要转调时,驱动转调旋转盘1072反向旋转,使得琴弦支撑臂不再与琴弦接触即可。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共鸣腔2包括侧边骨架201、第一侧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3,所述侧边骨架201上设置有若干个传音孔,所述第一侧面板202和所述第二侧面板203分别设置于所述侧边骨架201的两边,所述侧边骨架201、所述第一侧面板202和所述第二侧面板203之间围设形成发音腔体。另外,所述连接组件3为块状结构,所述连接组件3中设置有内螺纹通孔,所述琴架1、所述连接组件3和所述共鸣腔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侧边骨架201、第一侧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3三大部件组成完整的共鸣腔2,使得箜篌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安装。结合共鸣腔2的结构,通过螺栓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安装,具有优化结构的效果。

共鸣腔2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安装于琴架1上。在第一种方式中,琴架1上设置有内螺纹通孔,安装时,从琴架1的外侧将螺栓装入内螺纹通孔上,再转动螺栓,使得螺栓依次与连接组件3、侧边骨架201螺纹连接,从而将共鸣腔2固定安装于琴架1上。在第二种方式中,琴架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孔,而此内螺纹孔并不延伸至琴架1的外侧,安装时,先将连接组件3装上,再将侧边骨架201放入琴架1内进行预定位,然后从琴架1的内侧将螺栓装入依次穿过侧边骨架201和连接组件3,再与琴架1的内侧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从而将共鸣腔2固定安装于琴架1上,最后再将第一侧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3装在侧边骨架201的两侧。第一种方式具有安装简单的优点,第二种方式具有整体性好的优点。

如图1所示,所述琴架1的下方设置有一支撑底座4,所述支撑底座4的下方还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脚5。通过支撑底座4和支撑脚5支撑起箜篌,能够保持箜篌的稳定性,更加便于演奏者演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共鸣腔分离式箜篌,包括琴架1、共鸣腔2和琴弦;所述共鸣腔2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3固定架设于琴架1上,所述连接组件3的一端与所述琴架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3的另一端与所述共鸣腔2固定连接;所述琴弦的两端与所述琴架1固定连接,所述琴弦的中部与设置于所述共鸣腔2上的传音码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若干个连接组件3将共鸣腔2架设于琴架1上,使得共鸣腔2与琴架1之间相互分离,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一般一体设置,当琴弦带动共鸣腔2内部空气产生振动时,通过连接组件3的分隔作用能够避免琴架1吸收琴弦的振动能量,提高共鸣腔2内部空气的振动效果,使得发音更加清脆准确,有助于提高箜篌的音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旋转变换箜篌
tips